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教育

  • 县中

    作者:杨华

    编辑推荐:

    ☆ 整体视野+田野调查+野蛮思考+直白写作

    ☆ 《县乡中国》作者杨华教授再献县乡研究力作

    ☆ 在一线直面县域教育危局,从学理剖析县中衰落症结

    ☆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良策,从源头缓解全民教育焦虑

    ☆ 呵护万千县乡孩子们“走出去”的梦想

    《县中:中国县域教育田野透视》是一部关于县域教育的田野调查力作。作者依托从调研中获得的一线案例,以整体视野展现了当下中国县域教育的现状:从宏观层面的县域教育治理的制度与政策、县域教育体系的构成与运行,到微观层面的家校关系与学校管理、教师流动与学生成长等。作者重点从学理上深入剖析了县中衰弱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县中振兴的独到方案,回应了县域教育为谁发展、如何发展这一重要问题。

    本书语言平实、贴近读者,案例典型、发人深省,分析到位、切中要害。教育公平、高考制度、“双减”政策、校园霸凌、青少年抑郁等牵动亿万人心的焦点话题,书中均有涉及并予以深度讨论,其中不乏充满勇气的见解和分析。作者对县乡孩子命运的牵挂让人动容,对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思考令人赞佩。

  • 智造中国

    作者:马兆远

    2019年起,中国开始面临后工业化问题。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再适合后工业化社会,传统的工业城市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后工业化地区如果经济长期停滞,就业不足,就会造成民众严重的心理落差,进而催生大量的社会问题。怎样面对后工业化的挑战,怎样避免因为先期工业转 移而产生和蔓延的锈带区,,将是中国,乃至未来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

    马兆远教授在《智造中国》一书中,为防止锈带蔓延、解决后工业社会的就业问题、促进教育改革、打造新工程教育的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可以借鉴发展的模式:英国谢菲尔德大学AMRC模式,从而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了一张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谢菲尔德大学所尝试的先进制造研究中心AMRC,为解决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案例:一个大学可以支持一个研究所的发展,研究所可以为工业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制造企业在周围投资建厂;这些工厂转化了老就业,吸引了新移民,重振一度衰败的锈带城市;研究所也为这些工业企业培养了本地年轻人,年轻人通过在这里学习工业技术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这个地区的未来。AMRC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产学研转化机制打通的价值。

  • 美国高等教育史

    作者:[美]罗杰·盖格(Roger L. Geiger)

    ★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 一部深入、完整、权威且内容翔实的美国高等教育起源和发展史

    ★ 荣获2015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高等教育分部杰出出版物奖

    ★“美国学院和大学的百科全书般的历史……充分研究后的重磅巨著。”

    《美国高等教育史》完整地讲述了从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作为关于这一主题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权威性历史著作,本书追溯了文化不断变化的影响力、新就业机会的出现以及知识的不断进步如何塑造了美国的学院和大学。

    盖格教授是当今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权威历史学家,他在书中生动地描述了殖民地学院如何发展出统一又多样化的教育传统,既能承受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又能经受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传教热情。他展示了在南北战争之前的几年中,不同地区的大学教育存在哪些显著差异,以及之后的赠地运动、学术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校园生活的转变如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标准的美国大学已经形成,这为其战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史》论述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细节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它被视为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

    作者:吴娟瑜 著

    超越内心恐惧,正确教养孩子

    打骂、宠溺、控制、情绪勒索、过度期待……这些引发亲子冲突的不当教养方式,其实大多源自父母潜意识里的恐惧——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才会高压管控孩子

    ◎心存内疚感的父母,便会无限满足孩子

    ◎没有归属感的父母,容易过度陪伴孩子

    ◎抱持优越感的父母,大多会强迫孩子追求高成就

    在亲子教育专家吴娟瑜看来,只要消除了潜意识的恐惧,亲子冲突便会自动化解,孩子也将变得乐观、积极、自信!

    在这本书中,吴娟瑜老师探索了40多种关于个人、家庭、家族、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惧,分享了关于疗愈自我、修复关系的生命信息,从而引导我们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并放手让孩子发展自身的潜能与个性。

    从“案例分享”到“潜意识恐惧分析”,从“成长笔记”到“自我测试”,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框架,引导我们自我觉察,并与书中人物一起成长。

  • 她来了请准备

    作者:[澳] 优米·斯泰恩斯 / [澳] 梅丽莎·康 / [英] 珍妮·拉瑟姆

    一本比妈妈讲得还全的月经小百科,风靡11个国家和地区,被译为中、德、法、韩、俄、西班牙等多种语言,适合9-15岁青春期女孩阅读。

    书中以一种好玩、坦率、活泼、时尚的方式,通过科普女孩青春期身体结构的变化、相关月经用品的用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等,解答青春期女孩遇到的各种月经问题。

    主持少女杂志医学专栏20多年的青春期医生为女孩们贴心讲解月经这件事:初次月经的预兆、上学期间如何准备月经包、弄脏了衣服怎样求助,如何与爸爸或者男同学谈论月经,感觉不适时如何大方表达……书中还有从几千封来信中挑选出的,来自世界各地女生的真实月经故事,帮助女孩们轻松应对月经的到来。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yi无二的。月经不仅是正常的女性生理现象,更是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希望女孩们摆脱月经羞耻,学会与月经和平相处,更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 我家池塘里有鲸鱼

    作者:【英】西蒙·詹姆斯 / Simon James

    “亲爱的蓝莓老师,我非常喜欢鲸鱼,我觉得我今天在我们家的池塘里看到了一头。请寄些关于鲸鱼的资料给我。”

    整个夏天,艾米丽和蓝莓老师通信,最后艾米丽和老师分享了一个惊喜。在通信的过程中,艾米丽学到了很多关于鲸鱼的知识。而蓝莓老师则学到了更多:关于想象力、信念和爱。

    荣获:

    ⭐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和 儿童图书委员会(CBC)杰出科普童书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及童书委员会(ILA/CBC)儿童选择图书

  • 拉鲁斯儿童心理小百科

    作者:【法】卡琳•西蒙妮(Carine Simonet)著 / 【法】伊莎贝尔·玛格瑞(Isabelle Maroger)绘

    - 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 为什么妈妈更喜欢小妹妹?

    - 我的父母为什么会生气?

    - 我长大后会变丑吗?

    - 为什么我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

    - 为什么害怕考低分?

    ……

    孩子是通过自己思考问题以及向大人提出问题来发现世界的。

    大人能够妥善地回答这些问题,很重要,但这做起来并不容易! 本书收集了60个儿童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生活、亲情、爱情、友情、死亡、学校、家庭、社会交往、恐惧、信仰……

    本书提供的答案可以算作一个出发点,每个人都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还要继续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这些问题。也许今天找到了一个觉得还不错的答案,但明天又找到了一个更好的答案。其实,重要的是去思考、分享、发现、娱乐……

    希望这本书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并让你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

  • 精英的傲慢

    作者:[美]迈克尔·桑德尔

    ※引领当今世界思潮的重要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时隔8年重磅新作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反思美国梦的破碎,揭示教育的目的、工作的意义,应答当代社会的热议话题,剖析西方政治分歧的根源,启发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每个关心社会公平的人,都请读一读这本书

    ※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当公平的假象造成撕裂与对立,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桑德尔亲自为中文版书写寄语,期待与中国读者探讨公正、美德与成功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濂、复旦大学教授陈云诚挚推荐;《时代周刊》《泰晤士报》等40多家权威媒体热评好书

    ※在《精英的傲慢》中,桑德尔对优绩制的批判揭示了严重的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危机,引人深思,催人警醒。他呼吁社会开启道德上的转变,重新定义成功的观念,探寻一种新的公共生活理想。——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应该如何平衡普通人的生命尊严与生活压力?贡献正义可否取代分配正义?英才统治要为欧美民粹主义的泛滥负责吗?针对这些棘手问题,桑德尔给出了颇富争议性的回答。这不禁让人好奇,在接下来的哈佛公开课上,桑德尔会以何种方式回应那些反对的声音。——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桑德尔机敏、有见地、有同理心地揭露了我们所钟爱的成功神话的残酷本质。读完这本书,你可以理解民粹主义怨恨存在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美国梦”更像是一种嘲讽,而不是一种承诺。——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

    ——————————

    【内容简介】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

    当“美国梦”成为谎言,当平等的假象造成胜者的傲慢与败者的愤怒,当不同立场的人失去相互倾听的能力,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

    曾经,社会承诺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优胜者就应该获得奖赏。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绩至上主义的伦理核心。

    然而桑德尔认为,昔日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他们的时机和运气,轻视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资格的人。这一现状阻碍了社会流动,助长阶级对立,侵蚀民主政治,最终导致民粹主义的兴起。

    面对优绩的霸权,桑德尔希望每位公民思考:不同阶层的人是否可以谋求一种公共利益?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他带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价值与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同时,他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积极讨论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举措,走向一种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公共生活。

  • “学衡派”与近代中国大学教育

    作者:朱鲜峰

    ☆《学衡》创刊将满100周年之际付梓。走进“学衡”学人,回望一世纪中国大学教育 。

    ☆鲁迅曾说:“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鲁迅(不)佩服的“学衡派”诸公,真如他所言愚顽不化么?

    本书以严谨细致的研究,展示梅光迪、吴宓等“学衡 派”诸 公的另一面。

    与“激进”的五四新文化派相对,“保守”的“学衡派”不“ 保守”,

    在 “西学”与“国故”间,他们也在探索一条新路,成风化人,复兴民族。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东北大学……

    在这些学校及其前身,都可以看到“学衡派“的足迹和踪影。斯文不坠,弦歌不辍。

    【内容简介】

    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以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为代表的“学衡派”力主“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其教育主张独树一帜。 “学衡派”主要成员多执教于国内著名学府,教学与学术研究亦卓有建树。

    本书以“学衡派”的人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哈佛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正大学等高校的档案等新史料,对这一学派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做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探讨。

  • 高中生穷忙族

    作者: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明明还是孩子,却被逼成了大人”

    无法安心学业的高中生

    日本现代贫困的缩影

    ————————————

    在日本,

    每7个未成年人中就有1人处于“贫困状态”,

    每2个大学本科生中就有1人申请奖学金。

    ————

    高中生穷忙族在外打工挣钱、在家忙于家务,哪怕成绩优异,靠借贷型奖学 金完成学业,也可能因债务压力而陷入更深的贫困。

    然而,即便拿出确凿的数据,认为“贫困并不存在”的人依然随处可见。

    “哪里穷了!这不是还用得起智能手机吗?”

    “衣服不也是干干净净的吗?”

    “明明还有过得更艰难的人,真矫情。”

    为让“看不见的贫困”可视化,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展开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采访和跟踪调查,用数据和实地采访还原出真相,将现代贫困的根深蒂固性一览无遗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作者:[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反智主题必读书目

    ◎作者再传弟子、美国史专家王希教授长篇作序,许纪霖、周濂、王绍光联袂推荐

    ◎译文准确, 还原作者犀利冷静的风格

    ★编辑推荐

    反智不仅是美国的偏见,更是全世界的隐疾。

    历经半个世纪、剖析美国反智心态根源与演变的里程碑式作品。带你领略一代史家的思想视野、深厚积淀和犀利文风。

    ★内容简介

    “反智”不仅仅是理智一时受到蒙蔽的现象,而是更多反映出长久以来不同群体出于各自利益诉求,对知识分子和智识呈现出的复杂心态。

    在本书中,霍夫施塔特按照不同领域对美国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反智”态度及其演变作了系统性梳理,依次讨论了福音派宗教运动、“专家”时代之前绅士阶层在美国政治领域的衰落、美国商人始终贯彻的实用主义理想,以及教育方面的变革。

    他的观察细致,研究扎实,叙述生动,重温此书,我们会看到隐藏在“民主”“平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政治实践之下的另外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美国历史和文化。

    本书获1964年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

    ★媒体推荐

    这是美国史学史上一部传世的杰作……是想了解今天美国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一本书。

    ——余英时

    [霍夫施塔特]对每个主题的研究都会产生一种开拓性的效果:或者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或者将既有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或者为未来的研究设定议程和方向。他的写作拥有自己的风格:潇洒不失优雅,生动不失严谨,犀利之中含有诙谐,“文史不分家”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最完美的演绎。读他的史学著作,读者能同时感受到充满哲学意味的启示、社会科学分析方法的力度和文学的典雅。

    ——王希,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

    不疏离,不顺从,在自己的身上克服时代,同时成为时代中的人,这是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中给自己和所有知识分子提出的任务。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美国与欧洲不同,缺乏贵族的传统,有悠久的反智主义传统。各种左翼或右翼的民粹主义,背后都有反智主义的思想源头。本书从宗教、政治、文化和教育多个领域,深入叙述和分析了美国日常生活中的反智主义,敏锐地发现:反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主义,恰恰是那些具有智性的人物发明的。这就像虚无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一样,反智主义也是一种以智性包装的意识形态。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霍夫施塔特先生讲述的这个迷人故事,并非蛋头和愚人之间的粗糙争斗。它是一幅丰富、复杂且富于变化的图景,展现了一个在被追求实用结果的理想支配的社会里,知识分子生活的样貌。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踏上霍夫施塔特开启的宏大之旅将会是一次令人炫目的体验……正如他所说,反智主义深深植根于一开始的国家文化……如果你准备将美国生活看作是傲慢而开明的少数人和粗野的大多数之间的斗争,那么就读一读《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吧,它应该能矫正你的偏见。

    ——尼古拉斯•莱曼,资深媒体人、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院士

  • 大学的历史

    作者:克里斯托夫 • 夏尔勒 / 雅克 • 韦尔热

    13 世纪初,大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诞生的? 从 16 世纪开始,欧洲的这种教育模式如何传播到整个世界? 自 18 世纪始,大学经历了哪些主要变革? 1945 年以来大学的普及化为“知识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 又涌现出哪些新的困境? 《大学的历史》一书从文化、宗教、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各国的高等教育在各个时期发生的变革,展现了数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知识传播模式的演进,为 反思当下大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具备历史纵深的谱系。

  • 寒门子弟上大学

    作者:[美]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这是一部贴着写,却能飞起来的书,让人深思,也让人看到希望。——黄灯

    亚马逊网站4.7星好评 | 李中清、刘擎、黄灯联袂推荐

    2020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皮埃尔·布迪厄最佳图书奖”

    《我们的孩子》《娇惯的心灵》姊妹篇。被大学录取仅是一个开始,在精英大学里做一名穷学生,融入更加困难。他们的格格不入,值得所有人关注。

    --------------------

    在美国的精英大学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破败、暴力、无序又匮乏的“废弃”故土和社区中学,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无关性别、肤色和地域,因为出身穷苦,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寒门子弟。

    通过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连续三年的田野调查,覆盖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本书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显示出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本书所记录的,便是美国大学的真实生活样态:在有钱人的校园里做一名穷学生,他们的挣扎、焦虑、彷徨和挫败,实乃一部寒门子弟的悲歌。

  • 情感学习

    作者:[德] 乌特·弗雷弗特 等

    ★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从《绿野仙 踪》到《霍比特人》,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阅读形塑,并不断改变。

    ★“光启·情感史”系列第一部,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作序,著名历史学者蒋竹山推荐 。填补儿童情绪史研究的空白,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框架。

    本书研究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引导孩童与青少年认识感觉、学习情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乌特·弗雷弗特主编,集合该中心的数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共同撰写。

    1870-1970年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对儿童情感的讨论最蓬勃发展的年代,儿童被视为需要教养的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无数童书与教育手册协助父母引导儿童学习情感、掌控情绪,并由此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本书即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还原其阅读情境与读者反应,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作者们也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折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勾勒出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在探讨这些书籍传递出哪些情绪知识以成为儿童的情感养分时,本书分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离焦虑”;而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 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

    作者:[德] 韦尔纳·耶格尔(Werner Jaeger)

    《教化》第一卷分为“古风时代的希腊”和“雅典精神”两部分,以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作品、希腊肃剧与谐剧、智术师的论著、修昔底德的史著等作为文献基础,以斯巴达和雅典的城邦生活作为社会背景,探讨了古希腊文明与城邦政治形态的形成、发展与危机,描述了paideia得以形成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及其在希腊文化与社会中的实践,试图阐明古希腊文化的理想从精神、心灵层面的逐步完善,到寓于城邦的政治理想之中,直至最后终结于雅典帝国及其联盟的失败与消亡的整个过程。

    第二卷从古希腊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出发,详细分析了柏拉图对话录,尤其以近半的篇幅对柏拉图的《王制》(亦译《理想国》)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作者以哲学这一希腊知识文化的成熟果实为核心,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出发,深入探讨了教育、德性、智识、公民的养成等希腊精神的基本方面,着重揭示了从古风时代孕育的paideia如何转变、成熟,如何体现于希腊人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塑造,并现实化为希腊城邦生活、社会交往的规范和理想形态,使得paideia成为塑造希腊精神形态的基本源泉。

    第三卷在更为广阔的希腊文化背景中,将柏拉图《法义》所体现的政治教化与神圣观念作为参照,对古希腊医学、修辞学、泛希腊城邦的政治文化、激进民主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并着重探讨了伊索克拉底的修辞教育和德摩斯梯尼的政治实践,由此揭示了希腊古典时代晚期的复杂社会现实和多元文化理想,及其对于希腊精神、文化乃至paideia理想造成的多元冲突。

  • 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

    作者:[美]哈罗德·布鲁姆

    由哈罗德·布鲁姆教授编选的《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分“春”“夏”“秋”“冬”四卷,精选他从 5 岁反复阅读到 70 岁的文学经典,包括深具启迪和娱乐性的41个故事、传说和84首诗歌。内容大多是十九世纪或更早的作品,既涵盖诸如莎士比亚、马克 • 吐温、惠特曼、济慈、伊索、屠格涅夫 等 名家著作 ,也有不少颇有逸趣的佚名作品。这本书集合了那些最好的、最敞开心扉的幻想、叙述、抒情以及思索,给予孩子清楚、独立、鲜明的自我,同时,也让每个年龄段的读者都可有所收获。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评论巨擘哈罗德·布鲁姆编选,畅销六十年的传世之作

    哈罗德·布鲁姆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教授、文学理论家,是文学评论界的巨擘。《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加大众,是布鲁姆对从孩童以来便反复阅读的内容的编选,几乎没有阅读门槛。《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自20世纪60年代编选,于今已有60多年。时至今日,依然是西方文学启蒙的畅销书,十分经典。

    *阅读人类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提高儿童阅读审美及文学涵养

    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认为的,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孩子们都是“天然的读者”,“只要将孤单的孩子们与最佳的书籍神奇地联系在一起,阅读就会持续下去”。也许这个契机就是《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让他们能够爱上阅读,让书可以陪伴他们成长。使他们在莎士比亚、霍桑、普希金的文学世界中,收获“独立的自我,鲜明的自我”。

    *当代文学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亲自甄选,了解西方古典文学的集大成之作

    作为文学评论巨擘,哈罗德·布鲁姆教授挑选的文章都很适合孩子阅读。因为相信孩子是“天然的读者”,他的选篇,没有那种成年人的傲慢。大家们很多晦涩难懂的作品,没有入选,相反,他选入的作品,大都比较直白、简单,富有感情,有着朴素的善良。这也是孩子们在人生一开始时,最需要的。

    *经典却不乏趣味,内容、主题、体裁丰富多样

    《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包括了寓言、童谣、诗歌、侦探小说、惊险小说、“鬼”故事、滑稽文学,涉及的主题有自然、超自然、童年、爱情、死亡、动物、精灵、冒险、神秘、幽默等等,莎士比亚、济慈、契科夫、普希金、霍桑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有收录。这保证了《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既经典,又娱乐性、趣味性十足。《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更能拓展孩子,利用其尚未发现的能量,使对自己的潜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此外,主题、题材的广泛,也会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他们无法预测下一篇又会是怎样的。

    *不止写给孩子,从出生到暮年可以反复阅读的大家之作

    哈罗德·布鲁姆教授是不接受“儿童文学”这样的分类的。因为他认为这个标签代表难度的降低,会毁掉文学文化。所以他所选择的诗歌和故事,其实是敞开给各个年龄段的真正读者。虽然它们并不是晦涩难懂的,但无损其启迪性。《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是一片开放的田野,它没有对读者的年龄进行限制。成年人在其间,也会发现适合自己的作品,发现那些带给他们快乐的文字。或许也会使他们在被电子设备充斥的生活里,重拾孩童时阅读的简单快乐。

    *以季节呈现文学之美,视觉设计醒目突出

    《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虽为文学经典,但呈现上并不大部头:各分卷以不同颜色呈现了不同季节,色彩多样;设计上更加青春活泼,却不低龄,贴近年轻人的同时,也不失其经典感;书的成品尺寸仅为130mm×200mm,小巧轻便;方脊设计,留住线条之美且充满质感。《给聪明孩子的故事与诗》以完整竖腰条围绕,既能保证书的整体性,也能避免因使用函盒而导致的重量问题。

  • 别人家的孩子

    作者:[加拿大] 杰里米·格里马尔迪

    一个犯了罪的普通孩子的真实故事

    珍妮弗·潘自小是一个聪明、勤奋、顺从的女儿,一个出色的学生,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她是钢琴老师眼中极有天分的琴童,冬奥会花样滑冰参赛者的实力人选,学校里全A成绩的保持者。十几岁的她从伪造第一张中学成绩单开始,一路炮制中学毕业证、大学录取通知、奖学金、课堂笔记、校园生活、大学毕业证……她用谎言织就了一段“美好人生”,并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当谎言渐渐被戳穿,“理想国”开始一点一点坍塌,24岁的她冷血策划了一场弑亲谋杀,一幕家庭伦理的悲剧正在上演。

  • 吴军数学通识讲义

    作者:吴军

    如何一眼识破庞氏骗局、做好理财、投资?如何在购房贷款时做出最优选择?如何增加简历通过初筛的几率?如何规划公司的发展曲线?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也关注这些问题,希望借助数学思维来更好地提升自己、认知世界,这本 书希望你一定要看。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数学通识讲义,书中通过关键知识点串联起整个数学体系,帮助你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而贯穿全书的数学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认知的发展史,你可以借此逐步训练自己的认知:从直观到抽象,从静态到动态,从宏观到微观,从随意到确定再到随机。

    对于理工专业的读者,这本书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梳理以往的数学知识,站在更高的地方更全面地看待数学以及人类知识体系;对于非理工专业的读者,则能更好地训练自己的数学思维,让你直击本质、化繁为简,做出正确的决策。

  • 原生家庭

    作者:(美)苏珊·福沃德博士 / (美)克雷格·巴克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对我有特殊的影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一次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

    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

    ——武志红

    读到流泪,所有被自我怀疑,焦虑,不安全感的所困扰的孩子都应该看一看。

    ——读者评论

    终于明白我那莫名的烦躁、焦虑、愤怒真正的来源,为什么十年前没遇到这本书呢?可惜,早点遇见就能早点解脱。

    ——读者评论

    阅读这本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要完成一个“阻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当我们检视和察觉了自己的“毒素”之后,当我们逐步完成了“疗毒”过程之后,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气“阻断毒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

    ——豆瓣网友

    才看到前言就激动掉泪了,就好像自己想了很久的话被人写了下来。

    ——豆瓣网友

  • 蚂蚁三部曲

    作者:[法] 贝尔纳·韦尔贝尔

    畅销法韩的史诗级科幻巨著

    一个真实奥妙的昆虫世界、一次颠覆思考的奇幻之旅

    作者享有“当今世界蚂蚁专家第一人”的美誉

    获《纽约时报》畅销书奖、法国教育协会特别荣誉奖等

    编辑推荐

    ◎《蚂蚁三部曲》共三册:《蚂蚁帝国》《蚂蚁时代》《蚂蚁革命》,分别于1991年、1992年和1996年由法国阿尔班•米歇尔(Albin Michel)出版社首次出版,曾获《纽约时报》畅销书奖、《出版者周刊》读者奖、《她》杂志读者奖、《新观察者》读者奖、法国教育协会特别荣誉奖等。作者韦尔贝尔享有“当今世界蚂蚁专家第一人”的美誉。

    ◎作者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我们重新看待周遭的世界——尤其是“地球内部居民”蚂蚁的世界。在书中他将向读者展示大量闻所未闻的自然科学和生态学知识,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但它不仅仅是一部令人愉快、引人入胜的知识读物,还是一套在展示迷人知识的同时,揭示深刻哲理的智慧书:它通过讲述人类与蚂蚁的故事,提出了人类社会与昆虫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社会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命运……

    内容简介

    ◎《蚂蚁三部曲》是连续长篇科幻小说。以新颖奇特的题材、细腻深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真实、奥妙的昆虫世界。在蚂蚁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激烈较量之下,那些攸关人类生命的颠覆性思考、探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和对生态宇宙存续的深情关怀展现出来。可以说本书为科幻小说的创作拉开了新的帷幕。自1991年问世以来,吸引了全世界数亿读者对于地球上的蚂蚁文明,以及它们与人类文明和其他物种文明之间关系的持续而热切的关注。

    重新认识蚂蚁,正是为了重新认识我们人类自己!本书适合所有对科幻和昆虫感兴趣的人。

    获奖记录

    ★《纽约时报》畅销书奖

    ★《出版者周刊》读者奖

    ★《她》杂志读者奖

    ★《新观察者》读者奖

    ★法国教育协会特别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