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教育
-
小学生心理学漫画1:社交力
《小学生心理学漫画》系列专门针对6-12岁的小学生,分别从社交力、自信力、积极力、情绪自控力、自助力、幽默力6个方面,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打好心理健康基础,让孩子拥有积极价值观,越挫越强。
本册为《小学生心理学漫画1社交力:小孩也要懂的社交技巧》,选取45个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场景,比如如何自我介绍,如何表达自己,如何拒绝别人等问题,教导小学生应用合适的社交技巧解决生活和学校中的问题,给予孩子有关交际的帮助和引导。
-
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应对孩子情绪问题的答案之书,读完就有用!
易分心/太好动/闹别扭/身心症/不耐挫/爱生气/违抗/攻击/爱哭/焦虑/忧郁……针对从1岁到15岁最常见的情绪问题,台湾大学杨俐容教授运用心理学知识,让家长快速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并掌握这些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与症结,根据每一种情绪行为提供3种具体可行的教养秘方,以及3种父母常犯却需要避免的教养行为,帮助父母对症下药,陪伴孩子勇敢面对成长困境。
期望家长们运用这些方法,轻松化解情绪教养难题,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成就完美亲子关系。这是每一位年轻爸妈的枕边必备书,读完就有用!
-
他缔造了哈佛
查尔斯·W. 艾略特(Charles W. Eliot,1834—1926),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曾任美国中等教育十人委员会主席、美国进步教育协会第一任名誉主席,美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被罗斯福总统誉为“共和国第一公民”。
自1869年上任,艾略特在哈佛大 学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张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积极倡导选修制,提高入学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研究生教育,倡导学术自由……这些教育改革措施对美国教育界乃至整个人类教育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带领下,哈佛大学从偏安一隅的传统学院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1909年从哈佛退休后,艾略特积极投身公共教育事业,并主编了闻名全球学术界的“哈佛经典”丛书,该丛书在五四时期即被胡适、赵元任等人介绍引进中国,又称“五尺丛书”。
本书详述查尔斯·艾略特长达40年的哈佛校长生涯,介绍了传主独特的教育思想以及在大学管理方面的卓越贡献,并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人生经历等方面剖析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梳理出艾略特极富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想及其形成过程。
-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
学习批判性思维方式,进行探索性学习,从枯燥无感的历史课中解脱出来
如何去探究历史真相?
如何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怎样读图读历史?
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你可以不当历史学家,但要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固化了教师作为权威的角色,学生只听老师讲授知识,老师则罗列出史实让学生记住,以应对考试之需。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背诵和记忆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历史不应该这样教!学生的脑袋不是一个敞开的盒子,历史知识也不应该只被用来应对考试。
老师应该教学生去研究历史,而不是记忆历史。应该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考察不同来源的文献,形成自己的结论;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历史学习技能和方法去探究历史事实的真相。让学生在真正认识历史的同时,建立起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这些课堂教学方法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
《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一书的核心即阐述美国教育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对美国历史老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以白描的方式展示了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细节:比如通过阅读不同版本教科书以及不同立场的一、二手文献对同一事件的记载,训练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通过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考、讨论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完成对历史项目的家庭写作任务,训练学生批判性整合的能力等。下篇中,作者对自己做过的几个历史项目研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亦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贯穿其中。同时,作者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了美国教科书的“美国中心论”,质疑并驳斥了美国教科书对中国历史的忽略与扭曲,比如美国教材对“南京大屠杀”只字不提、对中国在二战中作用的忽略等,揭示了美国教材呈现出的自大情结。
-
资优儿童
《资优儿童》关注我们身边的资优者,他们常常被误认为是“问题孩子”。他们智力运作的特点和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这使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与周围人沟通的方式,成长过程中充满挫败感。与之同时,资优儿童在情感上具有强易感性,过分敏感,有着强烈的直觉,这令其时时陷于思维的痛苦之中。我们需要理解他们智力和情感的大脑特殊运作方式,赋予这种与众不同以意义,帮助他们,陪伴他们。
《资优儿童》的作者是高智商研究专家,结合临床丰富真实的案例,从资优儿童的情感特点、思考方式、认知结构、学校表现等方面,详尽分析了此类儿童心理困境的内在机制、表现形式;提供了具体帮助资优儿童解决现实困境的有效方法。
-
街头日记
威尔逊高中二〇三教室的新生大多来自贫民区,生而背负着命运的枷锁:贫穷、暴力、漠视、偏见。
有人带枪上学,只为抗击放学途中的欺凌;有人面临着怀孕辍学、流离失所的前景;有人没想过高中毕业,只想过自己能否活到十六岁。
改变这一切的,是老师艾琳•格鲁维尔,她告诉他们,笔有超过枪的力量!
他们开始用文字向世界呐喊:
我们不可能去除这个世界的邪恶,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付邪恶的方式!
我们必须学会如兄弟般地共同生活,否则我们就会像傻瓜一样一起灭亡!
我无法成为你,但是我是特别棒的我!
本书是一份关于二〇三教室的鲜活记录,由艾琳和同学们的真实日记汇集而成。这些真诚的文字传遍美国,传遍全世界,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
最后的演讲
本书是美国科学家兰迪•波许的演讲实录,献给天下所有拥有梦想的人。
兰迪•波许是世界知名的虚拟现实技术先驱,在四十六岁,他的生命提前走到了尽头。但比起自怨自艾,他更希望给世界、给孩子留下一份遗产。
如果他是个画家,就会画一幅画作。如果他是音乐家,就会写一段乐章。但他是个讲师,所以做了一场轰动世界的演讲,不仅感染了现场数百名听众,还引发全美报道热潮,并在互联网上感动了全世界数千万人。
“无论我有何成就,我热爱的一切都来自儿时的梦想,来自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这本书里,兰迪谈论的不是死亡,而是生活。他将幽默与达观发挥得淋漓尽致,无私分享了帮助他活出精彩人生的心得——世间如果有捷径,就是朝梦想努力的那一条。
-
走进魔法店
这是一本帮助十几岁的孩子训练思维、塑造健康价值观的家教类图书。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他把这本书当作自己的回忆录,书中的主人公就是小时候的他。他认为,在充满挑战的成长环境中,通过给孩子们提供有效的思维训练工具,也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
我们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更没有父母能保证孩子一生不遭遇逆境。在人生中大脑可塑性最高的时期,教会孩子训练自己的思维,塑造对世界和他人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拥有抗逆力和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这正是我们能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之一。
本书极具实用价值,神奇的魔法店给我们上了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人生课,并激励我们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
谜一样的孩子
● 一场令整个美国震惊和沉默的真实故事
●一个母亲在枪击案后的绝望、爱与勇气,亚马逊4.6高分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年度重磅推荐
●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直面暴力背后的真相
● 一个母亲20年跨越生死的自白,在告别之后,她朝孩子隐秘的内心走去,学着真正了解与原谅
● 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他对你隐藏了自己
● 利特尔顿的母亲们都在祈祷自己的孩 子安然无恙,我却在祈求我的孩子能够死掉……
…………………………………………
…………………………………………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透露出苏珊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证明了这起惨案的复杂性。她认为好人也会做坏事,我们每个人在道德上都会有迷失;并且即使做了坏事,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的其他行为和动机。这本书的终极信息让人心生恐惧: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更糟糕的是,你的孩子可能对你隐藏了自己。你所害怕的“陌生人”可能会是你的儿女。
——美国著名作家、心理学家 安德鲁·所罗门
这是一本所有青少年父母必读的书……是作者用直击灵魂的诚实、勇敢和智慧写就的书……其内容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力。
——《泰晤士报》
这本书读起来,苏珊仿佛是发了誓一样地严谨认真,且诚实而彻底地回答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做父母的,为预防这场悲剧的发生,本来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对她赋予了怜悯,同情和钦佩。然而,这本书最终是一个警示,而不是用来推脱罪责的。
——《纽约时报》
有时,她的故事让你感到不寒而栗,恨不得掩面不看。但苏珊充满悲悯之心,真诚实在,她领悟到,父母和相关教育机构必须敏锐地发现孩子深藏的痛苦。这领悟牢牢地攫住你的心,使你读下去。
——《人物》
苏珊的这本书很诚实,如同她的痛苦之真实。她的经历可能读起来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会提高我们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以及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青少年人群患有抑郁症,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这一切,即使是真正关爱他们的亲人朋友,也可能不曾注意到。如果读者仔细倾听苏珊所经历的一切,以及这些变故如何改变了她。那么,针对青少年的痛苦,至亲们可以更加迅捷地予以回应。
——美国精神心理健康研究者 保罗·奇昂菲利多
…………………………………………………………
…………………………………………………………
利特尔顿的母亲们都在祈祷自己的孩子安然无恙,我却在祈求我的孩子能够死掉……
“科伦拜恩枪击案”中13名师生被枪杀,并有24人受伤。随后,持枪者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饮弹自杀。案发后的20年里,迪伦的母亲苏珊一直生活在那一天所带来的难以言喻的哀伤和痛苦中。她深爱的、精心养育的儿子做出了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而作为母亲,她居然对儿子的不对劲儿毫无察觉。她错过了哪些本可以察觉的征兆?她本来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避免悲剧的发生?
案件发生后的每一天,苏珊都在苦苦追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书中,她毫不掩饰、开诚布公地记录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接受这不可思议的现实的。她将自己的日记、迪伦留下的录像和文字,以及无数与精神方面专家的面谈资料整理后,和盘托出,呈现于世。她希望个人的顿悟和诠释能够帮助更多的家庭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予以识别和及时干预。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 奇迹!一部新人处女作,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 比尔•盖茨年度荐书 第一名
★ 美国亚马逊年度编辑选书 第一名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畅销书排行 第一名
★ Goodreads读者票选超越米歇尔《成为》,获年度最佳图书
★《洛杉矶时报》最佳传记奖
★《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经济学人》《奥普拉杂志》、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等二十多家权威媒体 年度图书
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比尔•盖茨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塔拉•韦斯特弗
------------------------------------------------------------------
★作者亲定中文版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
香港科大,还有什么好说的?
《香港科大,还有什么好说的?》为香港科技大学创校人之一的齐锡生教授关于科大办事理念、制度、模式等的研究著作。通过一系列作者亲历的少人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事件,从大学创建者的角度阐释了科大最基本的制度奠基、改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今日港科大形成之制度因子。同时也阐述了作者的大学教育理念。 -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
教育改革家提出,思考比教学内容更重要。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成绩与思维能力的双赢,是现代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本书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巧妙的教学活动、创新的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习的自主性。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经过10年全球广泛的实践与研究,跨越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涉及美国、新西兰、瑞典、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的公立、私立学校,提出了思维透明化的教学理念:学生将思考的过程传递给老师,教师挖掘学生的思考潜力,从而提高课堂和学习的效率。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考是被关注的、被尊重的、被鼓励的。思维透明化的课堂能够产生一种神奇的变化,让学生和教师发生真正的转变——学生自信满满,老师教学更有目标。本书的目的不仅包括指导学生学会思考,而且包括引导他们在思考中学习,即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对于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大突破。 -
高原上有一团温暖的红
如果有一天,她问我:“你为什么要一辈子留在青藏高原教书?”我想,我就会说:“因为高原上有一团温暖的红让我留恋”。那么,她会相信吗? 地处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大地震以后,一男一女两位老师为了帮助高原藏区的儿童,在这里扎根,把爱留给青藏高原。男的是从广州来的支教老师,名校硕士;女的本是州府玉树县政府的村官,被推荐到县政府,为了支援教育事业,放弃了公务员工作,考了教师公招。这一年7月,他们一起在玉树县城岗前培训,但是彼此并不认识,而是培训完以后,在州教育局的废墟旁相遇。他们一起来到玉树州杂多县城某九年制一贯学校,一起给初一年级讲课。他教英语,她教语文,还代班主任,一次偶遇,情惊百年…… 他被她深深感动了,支教结束以后,他放弃了在广州的高薪的工作,于第二年考了这个自治州的教师公招,幸运地被又被分到了自己去年支教的杂多县这所学校,又遇到了她。他们终于在一起,为了青藏高原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之所以叫“温暖的红”,是因为他和她在州教育局的废墟旁相遇时,她穿着一件红色格子衬衫,是那样的红,就像文成公主庙里的香火,给人无限的温暖! -
从常春藤到华尔街
《从常春藤到华尔街》中,作者将他在美国求学、工作、生活30多年的宝贵经验与广大心怀美国留学梦的中国家庭分享。其中涵盖了作者的教子心得,美国的教育制度与环境介绍,美国学院、大学与研究生介绍,以及如何在美国工作、生活等等的全方位攻略,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能在不同阶段里因为阅读本书而有所收获。 -
文化多样性与教育
《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第5版)》内容简介:作为公认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第5版)》作者班克斯教授获得了5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是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在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和专业服务领域,班克斯获得多个奖项与荣誉。1982年,班克斯当选全美社会研究学会(NCSS)的主席,稍后即获得该组织的"杰出职业研究奖"。1997年,班克斯当选美国教育研究会(AERA)主席。在美国教育研究会(AERA),班克斯教授曾获得"研究评论奖"(1993年)、"杰出职业贡献奖"(1996年),并因其"分析了教育在支持社会公正中的批判性角色"而在就任后获得了"社会公正奖"(2004年)。班克斯教授是全美研究协会(NRC)和全美科学学会医学分会(IMNAS)的儿童、青年和家庭理事会的成员。 -
卡尔·威特的教育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份长达1000多页的教案之所以能在哈佛大学图书馆有一席之地,其价值就在于它向世人证明:天赋才能对个人发展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在最佳时机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带来终身效果。任何孩子只要智力正常,经过家庭正确的早期教育,就可以培养成一个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 100年前,卡尔·H·G·威特这位生活于德国一个小村庄的普通牧师,大胆向当时流行的“孩子只有到了学龄之时才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传统理念提出挑战,倡导“孩子的教育应当始于其智力发育之初”的早期教育原则,并通过对自己的孩子卡尔·威特的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功。小卡尔·威特从小通晓法语、意大利语、9岁开始阅读《荷马史诗》,14岁获得哲学博士,16岁获法学硕士,并被聘为柏林大学教师,23岁在哈雷任专职教授。 -
當教授變成學生
在大學教書十五年之後, 她發現自己越來越不了解學生們都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同事們和她一樣都有個相同的問題: 「為什麼今天的學生越來越難教?…」 於是,她讓時光倒流,重返新鮮人生活…… 本書作者匿名的麗貝嘉‧納珊(Rebekah Nathan),是美國一所型的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教了15年書之後,她發現自已無法瞭解當前大學生的行為舉止。她和同事商談,發現大家都很困惑:為什麼今日大學生變得那麼難教?現在的大學生比以前愛作弊,更無禮,更無精打彩嗎?他們到底關不關心成績和教育?納珊決定利用休假一年的時間,以高中畢業的良好成績,獲准註冊入學,混跡在大一新生之間,「刺探」現代大學生是怎麼回事? 為了體驗學生生活,她搬進學生宿舍,登記了全讀課程。她在學生餐廳吃喝,加入學生俱樂部,並且以五十來歲的年紀堅持參加體育活動,定期玩翻翻滾滾的排球和拉拉扯扯的美式足球。納珊成功地處理她的身份問題,發現班上同學難得問她私人生活,或是她為什麼以這種年紀上大學。 納珊的這項舉動,危險性不下於情報員,因為一旦被人識破,後果可能破壞一生學術。此外還有個更大問題,學術倫理和一般道統如何看待資深學者偽裝做學術研究?一九四○年代的「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與後來的電影「變蠅人」也有類似將自身置入研究的情境中。匿名麗貝嘉‧納珊在這本書中,是個真實的化身博士,冒著變蠅人的危險,從事人類學研究。 她也自問人類學界和學生能允許學者這樣做「化裝刺探」嗎?她算不算欺騙?學校贊同嗎?然而更重要的是,她發現了什麼?對美國大學和全球教育界,有什麼啟示和警惕?本書「後記」也花了不少篇幅來討論訪問者與被訪者之間的互相尊重關係。可以說是對讀者上了一堂人際、法律和人權的課程。 《當教授變成學生》是納珊與學生、教授和其他大學教職員的訪問、交談、互動,以逐日細心觀察為基礎,所撰寫的真實大學生活。是學生、家長、教授、大學行政人員、以及今日任何關懷高等教育的人都應該讀的書。 「麗貝嘉‧納珊運用她的人類學家素養,以及教授當學生的技巧,呈現給我們大學一年級新生體驗的特殊面貌。她還展現今日大學生面對學生文化,社會規範和大眾期望時,未經過濾的純潔看法。對當前所有從事大學教育者,這是本有深度的書。」 --蘇珊 H. 莫菲 (康乃爾大學,學生與學術部,副校長) 「這是本讓人從頭到尾一口氣看完的書。主題牽涉廣泛,橫跨友誼和群體生活,地點涉及大學教室和宿舍生活,經驗涉及少數民族,以及人數日益增加的國際學生。麗貝嘉‧納珊遂以其熟練的人類學技巧來研究這個‘大學村’。當我們親近的這些大學生,參與這個社會的大團體時,老師、學生、父母會發現本書的光芒。」 --露依絲葳絲 (作家,《同學會》作者) 「首先要說明,坊間極少這類書。作者住進學生宿舍,在教室上課,而她原本卻在此擔任多年教授,多麼神妙。從她註冊為新生開始,透過她的人類學者眼光,我們始得知學生世界有多不同,不是教授能想像的。我想,每個對大學生生活感興趣的人,不管是否為了學術,都會想看這本書,都會欣賞這本書。」 --瑪格麗特愛森哈特 (科羅拉多大學包德分校教授) 「這是本傑出的書,也是我在本世紀閱讀過最重要的書。我深知它會改變我的教課,激發我的寫作。麗貝嘉‧納珊隱藏自己,當個學生,住進校舍,可謂膽大心細,特別是她已是個五十來歲的人類學女教授。她那些同學的故事非常迷人,而這些學生是多麼疲憊,卻又聰明地適應著當前的制度………大學系所人員多半渾然不覺的世界。她的記載揭露,也解決了不少神秘的事,像為什麼有那麼多大學生不讀指定的書?為什麼星期五的課如同大難?什麼原因學生不願意參加課堂討論?為什麼多半大學生不願意在課外討論觀念問題?為什麼國際學生見到美國大學生的舉止那麼吃驚,甚至驚嚇?本書值得我們重視,在於它對於私人事物的道德療方,例如醉酒和欺騙。納珊擅於說故事,她描述人們努力在大學營造共同體之際學生方面的發展,讀來既有趣又傷感。《當教授變成學生》就是一本既有趣又傷感,令人眼前一亮,心智掙扎的好書。如果我知道作者是誰,我會熱切而誠懇地向她祝賀。」 --愛蜜麗托絲 (路易斯安納大學,作家) 「《當教授變成學生》觀察敏銳,充滿睿智,但是毫不做作。它可當成小說,參考書來讀。,尤可喜的,它說出許多我們關心的事。麗貝嘉‧納珊細心的實地調查訪問,以及精明地慎選主題研究,為美國大學生活帶來動人而重要的收益。」 --約翰范馬能 (麻省理工學院)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