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巴迪欧:关键概念

    作者:[澳] A.J.巴特雷 / [澳] 尤斯丁·克莱门斯

    -编辑推荐-

    •首部以关键概念形式系统呈现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思想全貌的作品。

    •汇集英语世界巴迪欧的主要评论者和翻译者对巴迪欧某个专门主题的研究文章,用这些作者的专长直接面对巴迪欧。

    •与那种用“数字”来描绘巴迪欧著作的做法不同,本书用巴迪欧自己的用词来对待巴迪欧的思想。这样做乍一看来并不总是像在处理某些“概念”,但事实上却将巴迪欧的规划放在他自己的恰当的概念框架之中。

    -内容简介-

    阿兰•巴迪欧或许是依然健在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哲学家。当代哲学家中几乎没有人像他那样可以展现其论证和关涉的力度,或者像他那样铿锵有力地批判性地接入到当代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的争论之中。本书呈现了一份对巴迪欧全部思想的概览和导引。书中所收录的多篇文章,关注了巴迪欧思想的根基,他的“关键概念”——哲学、前提、本体论、主体、科学、爱、艺术和政治——以及与他的哲学有紧密关系的一系列思想家,包括柏拉图、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拉康和德勒兹。

  • 哈佛中国哲学课

    作者:[美]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 / 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Christine Gross-Loh)

    不提生涩艰深的哲学术语,也不多谈有关国家社会的宏大问题,屡获殊荣的哈佛教授迈克尔•普鸣借用生动的生活故事深入浅出地带领我们体验中国古老思想的魅力,他的这门中国古代哲学课因而成为哈佛大学排名前三位的全校选修课。

    从孔子、孟子、庄子到荀子,从礼仪之道、仁义之道、自然之道再到性恶之道,中国哲人们两千年前的哲学观念在今天依旧能告诉我们该如何用感情和智慧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应对各方挑战。

    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我们不断实践的礼仪,真正的影响力来自克制而非强权,优秀是一种选择而非天性,幸福则需要我们精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的瞬间。这本书让看似高深遥远的中国哲学之道贴近了现实生活,提供了包含着丰富人生经验的思考工具。这些先哲的教诲将为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引导我们重新思考自我、思考我们未来的诸多可能性。

  • 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

    作者:[美] 索尔·克里普克

    克里普克这本解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著作,是维特根斯坦研究文献中的必读书。本书是该著作在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如书名所示,这份解读是围绕著名的“私人语言”和“规则”问题来展开的。克里普克表示,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独特的论证方式抓住了他,促使他以这本书的形式,来一步步厘清对维特根斯坦论证过程的理解。

    克里普克是维特根斯坦少有的杰出读者之一,他谦逊地声称在这本书中自己的主旨是跟随维特根斯坦的步骤,忠实呈现《哲学研究》中重要问题的展开思路,在解决自己的疑惑的同时,帮助其他哲学专业的师生更深入地理解维特根斯坦。事实上这本书深深地打上了克里普克自己思想的烙印,既可以看作是《哲学研究》的辅助读物,毫无疑问也是研究克里普克在逻辑学、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建树的必读之作。

    子午线译丛第一辑中出版了阿兰•巴丢的《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是巴丢对维特根斯坦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的专题解读。克里普克这本书则是对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哲学研究》的解读。这两位著名的哲学家在维特根斯坦的巨大阴影下,谨慎地截取了他思想的一个部分严阵以待,当然这必定基于他们对维特根斯坦整体思想的把握;作为杰出的解读者,也必定在思想对弈中显示出其自身的不凡功力和思想特色。

    就像读巴丢那本书一定要手边放一本《逻辑哲学论》一样,读《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这部传说中的“克里普克斯坦”,也一定要像克里普克建议的那样,和《哲学研究》一起读。这本书既适合哲学系教师在开设《哲学研究》专题课时使用,也适合那些雄心勃勃的读者在打算独自攻克维特根斯坦著作时参考。

    两本书,不,四本书可以同时并置案头,细细对比深读。

  • 保卫马克思

    作者:[法] 阿尔都塞

    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 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作者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法国思想界的地位打下了很深的基础。

  •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II 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

    作者:侯貝(Blanche Robert)等

    面對義務,我們有服從還是反抗的自由嗎?面對抉擇,我的行動準則是什麼?

    服從道德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失去自由?但人若沒有自由意志,仍需負擔道德上的責任嗎?

    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價值嗎?不容許例外的道德,還有人性嗎?

    當你面對左右為難的處境──

    你需要道德哲學,讓你冷靜理性進行辯證,發展出一致的價值和判斷標準。

    當你陷入左右攻防的理論胡同──

    你需要道德哲學,把你拉回人類的真實處境,讓思想充滿人性的溫度。

    人的真實生活充滿複雜的道德抉擇,更得不時面對艱難的處境:

    從出門購物──可以購買對環境不友善的食物或商品嗎?該在壓榨員工的商場購物嗎?

    職場倫理──老闆要求我欺騙廠商,作為員工我該照做嗎?為了把商品賣到集權國家,我可以做出多少退讓?

    到生死交關的抉擇──懷了無能力照顧的寶寶,我可以墮胎嗎?國家對人民的生命可以干涉到哪個程度?

    有些決定就在咫尺之內,但影響的卻是千里之外他者的福祉──我該喝下血汗咖啡、購買血汗手機嗎?

    有些事情雖然發生在遙遠的他方,卻是人類普世關注的問題──他們該接納無家可歸的外國難民,還是先照顧國民利益?

    事實上,處理道德困境不只有一種思考方式,也不只有一種判準。道德哲學在於對充滿情緒的人生經歷中,進行冷靜理性的辯證,以發展出一致的價值和判斷標準,讓人得以安身立命。道德哲學也在於進行形式上的辯論和攻防時,不時拉回自身和人類的真實處境中去同理,以免流於空洞、無法實踐的理論。

    道德哲學還會觸及更深刻的形而上問題:人類是否擁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從何而來?道德的目的是幸福,但幸福若受制於機運,道德上的努力是否有意義?道德需思及動機或目的嗎?不考慮動機或目的的道德是更高尚還是更僵化?

    道德哲學也與現實處境息息相關:道德若是群體共同約定的價值和規則,勢必為個人和群體的福祉而服務,也勢必產生權利和義務,那麼這些權利、義務和福祉在社會中該如何分配?

    閱讀了歷代哲學家的意見,你會發現,人類面臨的道德處境一直沒有太多改變,變換的只是外在形式。你更會發現,道德哲學的思考,不會只是形式上的辯論,而是觸摸到人類最真實的困境,進行有溫度的反思。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道德從何而來?

    盧梭認為,道德來自直覺,是人類對於他人受苦的感受,這種同理心有益於物種和個體生存,因而能保證道德的普世性面向。巴斯卡認為,道德是透過教育與習慣,建立在習俗之上,在現實中,善惡的定義會隨著歷史演進。笛卡兒認為,道德規範人類行為的能力但也受時代演變所支配,因此每個人應該要說清楚,贊同某項道德的條件。

    ◆道德是相對的嗎?是否容許例外?

    康德認為,道德若沒有普遍規則就失去意義,確實戮力於實踐,才能賦予道德原則價值。亞里斯多德認為,道德行為必須衡量其現實後果,這種審慎思考並做出最適判斷的能力就是德性。

    ◆沒有自由就沒有道德,但自由意志存在嗎?

    阿奎那認為,自由意志必定存在,否則人就無需為自己的行動負責,道德規範和法律也不具備意義。尼采認為,自由意志是神學家為了懲罰和定罪虛構而出,讓行動者產生罪咎感。史賓諾莎則認為,自由是幻象,是人類對於理性無知的結果。沙特認為,人類不但是自由的,而且還是絕對的自由,無人能從中逃脫──我們是如此自由,以至於沒有不自由的自由。

    ◆國家是否應該對公民施行道德教化?

    亞里斯多德認為,公民道德教育是國家的主要任務,因為教育是城邦團結與幸福的條件,目的在於傳播對集體福祉有益的共同價值。羅爾斯主張限制國家對個人的干預,透過公正的公共機構,公民便能發展出道德感並保有自由。

    【道德哲學QA】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哲學?

    讓我們面對抉擇時,有能力理解為什麼要去做或是為什麼不去做。

    ◆道德哲學在談什麼?

    道德是規範人們行動的普遍要求,道德哲學則在釐清這些要求的來源和準則。討論關於「對」「錯」和「善」「惡」的行動和意圖。

    ◆道德哲學有哪些主要傳統?

    道德的懷疑論者:例如尼采,他認為道德是種疾病,是文明規訓人類的手段,目的是為了生存和宰制所進行的鬥爭。道德的絕對論者:例如康德,他認為道德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命令,人應該為了道德本身而非道德帶來的益處而行善,道德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道德的德性論者:例如亞里斯多德,他認為道德在於一個人慎思明辨做出最適判斷的能力,做出合乎中道的決斷,就是符合道德的行為。道德的效益主義者:例如彌爾,他認為行動結果的總體效益是道德的指標。

    ◆台灣需要道德哲學嗎?

    台灣人遇到的困擾,不是道德太少,而是道德泛濫。我們自我馴化為討好他人的可愛動物,卻缺乏裡外一致的道德準則,也缺乏對現存禮教的批判和反省能力,更缺乏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

    我們需要為自己設定價值、訂立規範,以獲得真正的自由。這正是台灣需要道德哲學的理由。

    名人推薦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沈清楷/輔仁大學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之一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冠閔/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益中/《思辨》作者、熱血公民教師

    羅惠珍/《哲學的力量》作者

  • 从康吉莱姆到福柯

    作者:[法] 皮埃尔·马舍雷

    -编辑推荐-

    •收录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的得意门生——皮埃尔•马舍雷对“规范”问题长达30多年的研究文章。

    •对于中国学界而言,福柯早已是征引频频的经典思想家。但我们往往忽略了福柯思想脉络(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古典时代疯狂史》)的源头,即他的老师乔治•康吉莱姆的思想。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沿着康吉莱姆的指引,福柯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研究特长所在。

    •康吉莱姆的重要代表作《正常与病态》已出版中译本,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检视康吉莱姆到福柯这样一条思想发展线索,这既有助于我们理解福柯的思想取径,也有助于我们进入康吉莱姆的思想场域。

    •马舍雷这本书正是在这一点上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开掘:它专注于“规范”这一重要概念,重新梳理康吉莱姆到福柯的思想演变关系。因而,对于时下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述,而且,它本身便是这思考的结晶。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皮埃尔•马舍雷从1963年到1993年这三十来年所撰写的关于“规范”问题的文章,它见证了作为哲学工作者的马舍雷这些年的研究路线,不仅仅关注纯粹的思辨问题,而是关注康吉莱姆经常引用和评论的一句话:“所有陌生的内容都是好的”。本书由以下五篇文章组成:

    (1)《乔治•康吉莱姆的科学哲学:关于诸科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这是马舍雷在学生时期就康吉莱姆的思想所作的报告,后经康吉莱姆推荐,发表在由福柯任编委的久负盛名的《批判》杂志上。当时,康吉莱姆本人受阿尔都塞邀请到场聆听了这场“讨论他的思想”的报告。后来,当该文章以后记出版于巴西版《正常与病态》时,康吉莱姆认为“这篇文章是失真的”。

    (2)《规范的自然史》。这是马舍雷为1988年1月召开的“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国际会议所作。正如本文作者所说,该文“是为了更深入地探索福柯工作中狡猾的方面,为了更好地描绘出其哲学的轮廓”。作者认为,将福柯和斯宾诺莎放在一起阅读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3)《通过福柯:从康吉莱姆到康吉莱姆》。这是马舍雷在国际哲学研究院于1990年12月举办的一个主题为“乔治•康吉莱姆,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的研讨会上所作的发言。该文奇怪的标题,正是马舍雷想要说明的,那些将福柯和康吉莱姆既联系又区分开来的东西,以及贯穿其中的差距和紧张,都将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令人兴奋。

    (4)《乔治•康吉莱姆:一种思想的风格》。这是马舍雷受《哲学手册》之约为一期纪念康吉莱姆逝世的专刊而写的文章。马舍雷在写下这篇文章时,再次感受到了康吉莱姆的教诲和其作品对他个人的影响。

    (5)《〈关于正常与病态的一些问题〉中的生命规范和社会规范》。这是马舍雷为1993年召开的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社会史第五届国际研讨会所作的演讲。马舍雷指出,康吉莱姆的医学博士论文《关于正常与病态的一些问题》的中心思想是关于“生命体的经验”。康吉莱姆关心的是生命规范和社会规范如何相互影响,他非常重视规范问题的生存维度,对他来说,哲学思考和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从未完全分离。

  • 感性的抵抗

    作者:[法]艾曼努埃尔·埃洛阿(Emmanuel Alloa)

    本书为汉译作品中关于梅洛-庞蒂思想整体性、导论性研究填补空白之作,是对梅洛-庞蒂现象学的一次梳理。作者围绕梅洛-庞蒂思想的几大核心问题,结合哲学家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受德国现象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神经病学、自然科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影响和启发,展示梅洛-庞蒂思想诞生的历史语境,以及他对当时不同哲学流派的批判与借鉴、对“中间之路”的辗转探索。

    本书可作为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与艺术批评等专业人员研究梅洛-庞蒂思想的导读作品,也可成为国内人文学科爱好者了解法国现象学的入门读物。

  • 论灵魂的激情

    作者:[法]勒内·笛卡尔

    本书是笛卡尔关于心灵问题的一部重要著作。他认为,人是由物质和灵魂两种实体构成的,灵魂的特征是能思而无广延,身体则有广延而不能思。同时他又用身心交感论解释心身相互作用何以可能的问题。他的理论及其矛盾构成了近现代心身问题讨论的焦点。

    《论灵魂的激情》于1649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出版发行,是勒内·笛卡尔生前公开出版的四部著作的最后一部。在书中,笛卡尔集中阐述了自己的道德哲学和人类学思想。在笛卡尔看来,与探讨形而上学问题(这需要依据思维这个原初概念)和物理学问题(这需要依据广延这个原初概念)不同,考察与激情相关的诸种问题——激情的定义、激情的分类、激情的用途与危害以及对其危害性的补救等,则必须依靠第三个原初概念,即作为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的人这个不可怀疑、确定无疑的天赋观念。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既不是面对纯粹的精神,也不是面对纯粹的物体,而是面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激情正是这个作为统一体的、“单一”个体的人所必须经历的具体现象。正是在探讨如何补救激情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这个问题时,笛卡尔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哲学的最基本概念——宽宏,表达了自己的道德哲学思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 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

    作者:  王蒙

    ★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王蒙重磅新作。

    本书是近年来王蒙先生*耗心血的新作之一;

    八十多岁高龄逐字批改,反复推敲文稿关键字词;

    力邀资深专家审读,确保新作的权威精准。

    ★精深解读传统文化,带我们重温儒家经典。

    继《天下归仁》《游刃有余》后,王蒙再讲传统文化;

    八十余载人生心得,与《孟子》深切互动;

    六十年“写龄”妙笔,写尽孟子微言大义。

    ★真正读懂伟大的智慧,我们将受益一生。

    “王解”与“评点”精彩绝伦、睿智深刻;

    近乎完美地融合孟子与王蒙两位大家的智慧;

    将《孟子》精华元素与启迪内涵*化展现给读者。

    ★贴近当下社会的解读,挖掘传统经典的现实意义。

    当下社会的警世恒言:得民心得天下!

    民心向背,治世之本。亲民治世,天下归心。

    习近平:人心向背是*的政治,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

    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是伟大的儒家圣哲。《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他的学生等人的智慧妙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被朱熹列入“四书”,是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必读书目。

    本书是王蒙先生重磅新作,对孟子及其著作《孟子》进行了精彩绝伦、睿智深刻的“王解”与“评点”。王蒙先生打破《孟子》原有段落,重新编辑组合排列,力求将其精华元素与启迪内涵最大化展现给读者。

    《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深入挖掘了孟子“民本”“仁政”思想对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将《孟子》再次激活成一部有针对性、有现实感、贴近你我人生的“新书”。本书近乎完美地融合孟子与王蒙两位大家的智慧,阅读本书必将受益匪浅。

  • 物的分析

    作者:  伯特兰·罗素

    《物的分析》是罗素的一部重要著作,于1927年在英国出版。罗素在完成了其第二部著作,即《论几何学的基础》后,就把注意力转向了物理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他通常称之为“物的问题”,或简称“物”。罗素对物理学哲学的思考的结果就凝结在这本《物的分析》中。在《物的分析》中,逻辑构造是解决物理学真理性问题的关键所在。罗素在其中借助于奥康剃刀原理,从本体论的角度对一些哲学概念进行了探讨。

  •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作者:(法) 梅洛-庞蒂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后期的重要的著作。现代哲学的基本观念是区分主题与客体、本质与现象、存在与虚无。梅洛-庞蒂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梅洛-庞蒂在此书中,借助于其新的哲学概念,批评了反思哲学,包括胡塞尔以及自己早期哲学的不彻底性。

  • Introduction to Logic

    作者:Harry J Gensler

    Introduction to Logic is clear and concise, uses interesting examples (many philosophical in nature), and has easy-to-use proof methods. Its key features, retained in this Third Edition, include:

    • simpler ways to test arguments, including an innovative proof method and the star test for syllogisms;

    • a wide scope of materials, suiting it for introductory or intermediate courses;

    • engaging examples, from philosophy and everyday life;

    • useful for self-study and preparation for standardized tests, like the LSAT;

    • a reasonable price (a third the cost of some competitors); and

    • exercises that correspond to the free LogiCola instructional program.


  • 家与孝

    作者:  张祥龙

    本书是作者近年有关“家与孝”的著述中,与西方哲学和文化有关,又有中西比较之趣的文章的结集。作者对西方晚近海德格尔等关于家的思想做了系统阐述,通过中西比较,揭示出中国传统哲理的最为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家道,更在于其对“家”的理解是一种直接可经验的亲子一体的方式。作者认为,对孝现象和孝意识的体会,是理解家和人类独特性的一个关键,也是认识儒家及其未来的一个要害。

  • 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

    作者:[美] 威尔弗里德·塞拉斯 / [美] 理查德·罗蒂 / [美] 罗伯特·布兰顿

    本书为分析哲学的经典文献。正文部分一共16节,如题目所示,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批判经验主义,这一批判既涉及以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的古典经验主义,也涉及以G·E·摩尔、罗素和艾耶尔等为代表的当代经验主义,由此来进入“所予神话”。后半部分讨论心灵哲学,这一讨论通过讲述“琼斯的神话”来正面回答“所予神话”中的问题,并且由此提出一种新的心灵观,这种心灵观讲明了内在片断的真正身份,也表明了塞拉斯后来称为的言语行为主义立场。可以说,整篇文章以批判“所予神话”为核心,综合展现了塞拉斯的认识论、语言哲学、科学实在论和心灵哲学思想。

  • 哲学家的肚子

    作者:[法] 米歇尔·翁弗雷(Michel Onfray)

    当哲学家思考时,他们常忘记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进食时身体里累积的东西。然而,在思想与肚子之间,存在着由类同和互证编就的复杂网络,而这会被错误地忽略:如果不喜欢生章鱼,第欧根尼会是文明和文明实践的敌人吗?如果《社会契约论》作者卢梭的日常食谱里只有奶制品,他会赞颂朴素的饮食吗?萨特的噩梦充斥着螃蟹,他难道没有终其一生在理论上憎恶甲壳动物吗?

    在这本尼采式的哲学随笔里,米歇尔•翁弗雷将哲学尊严重新赋予鳕鱼、大麦羹、葡萄酒、烤香肠、添加香气或古龙水的咖啡。而从傅立叶到马利奈蒂,从康德到存在主义者的理念,看起来都不像通往快乐的知识之路。本书是饮食理性批判?还是“饮食学”初稿?翁弗雷说,我们首先要忽然发现食物,然后让身体从食物出发,追上其精神并对之发号施令。

  •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作者:Yuk Hui

    Heidegger's landmark critique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its relation to metaphysics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the East. Yet the conception that there is only one-originally Greek-type of techne has been an obstacle to any original critical thinking of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ese thought. This book argues for the urgency of imagining a specifically Chines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capable of responding to Heidegger's conception and problematizing the affirmation of technics and technologies as anthropologically universal. Yuk Hui's systematic historical survey of Chinese thought in comparison to the antique philosophy in Europe explains why there is no systematic thinking of technics in Chinese thought. His subsequent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ical-metaphysical questions of modern technology, drawing on Lyotard, Simondon, and Stiegler, then sheds new light on the obscurity of the question of technology in China. Why has time never been a real question for Chinese philosophy, how has the category of Qi transformed in its relation to Dao in Chinese metaphysical discourse, and how might Chinese thought contribute to a renewed questioning of globalized technics?

  • 三重绳索

    作者:[美] 希拉里·普特南

    本书呈现了美国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的知觉观(同时也是心灵观与世界观)和对身心问题这一古老难题的思考。普特南对知觉问题的兴趣由来已久,随着他思想的不断推进,这一问题更是成为他的思考焦点。普特南的这部分思想不仅是他思想的关键部分,更和他的基本哲学立场息息相关,并且还是他思想中的“新实用主义”特征的基本落脚点。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普特南于1994年3月22日、24日和29日在哥伦比亚大学所做的杜威讲座。第二部分则是普特南应美国哲学协会委员会之邀,于1997年11月3日、5日和7日在布朗大学所做的罗伊斯讲座。

    “最让人兴奋的当代哲学家之一”(《泰晤士文学增刊》)为我们阐明和重置了一个永远迷人的问题:我们的知觉与实在的关系。普特南首先考察了实在论的问题:客观知识何以可能?他深刻认识到经验论方法和观念论方法在这一问题上陷入的僵局,并通过强调两者共享的错误前提——我们不能直接知觉世界——来加以批判。在J·L·奥斯汀和威廉·詹姆士的基础上,普特南提出了另一个精妙而富有创造力的选项,他称之为“自然实在论”。

    希拉里·普特南著的《三重绳索(心灵身体与世界)》的第二部分探索了身心问题:心灵是否独立于我们与物理世界的互动?普特南再一次批判性地评估了一组相互对立的当代方法,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三重绳索》指出整个关于身心问题的讨论都是不恰当的,并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知觉、思维以及它们与身体和外部世界之关系的原创性观点。最后,普特南探讨了两个相关的问题:因果性在人类行为中扮演何种角色?思维和感觉是否拥有特殊的“存在”?

    通过普特南清晰的行文和富有洞见的例子,《三重绳索》解开了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的戈耳迪之结。

  • 新马克思主义导引

    作者:[法]高宣扬

    新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全景式展现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

    纵览影响西方世界至今的哲学思潮;

    详述新马克思主义的渊薮、发展历程以及与汉语文化圈的关系;

    展现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尔施、卢森堡、卢卡奇等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思想、生命实践!

    新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其不同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尝试重新检讨或反思马克思古典理念,使马克思主义并不只限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而是成为全体进步人类实现社会正义化、合理化和自由化的指导理论,这股思潮已经渗透到社会和文化生活之中。本书主要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为发展脉络,介绍了自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卢森堡、卢卡奇、科尔施等思想家以来的基本内容及其实际影响,并针对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生平简历、思想学说作一全面性的论述。

  • 匹兹堡问学录

    作者:[美] 罗伯特·布兰顿 / 陈亚军 访谈 / 周靖 整理

    布兰顿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不仅在英美哲学界,而且也在欧陆哲学界,尤其是德国哲学界,激起很大反响。《使之清晰》是布兰顿最重要的哲学代表作,曾受到哈贝马斯、罗蒂等人的高度赞誉,被前者称为“里程碑式的”杰作,被后者视作近五十年来英美哲学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方面的终结。在这部巨著中,布兰顿详细考察了语言、行动、真理、逻辑等一系列重要话题,并试图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在推论语义学基础上,将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学术界公认,这是一部令人惊喜的经典之作,但同时也是一部艰涩冗长的困难之作。

    围绕这部著作,本书访谈者与布兰顿进行了为期一年(2009-2010)的系列交谈。交谈内容主要涉及如何理解《使之清晰》,同时也涉及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话题。在这些交谈中,布兰顿不仅对《使之清晰》的具体内容做了更加通俗简明的解释,而且也对它的背景、风格、线索等给出了清楚的说明。本书是这些交谈的文字再现,相信它们对于读者更好地把握这部巨著,能起到必要的帮助作用。

  • 阿甘本哲学经典(套装共3册)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一】《论友爱》是由三篇文章组成的一本书:《什么是装置?》《论友爱》《教会与王国》

    1.在《什么是装置》中,阿甘本解释了什么是装置这个概念,装置就是权力关系与知识关系的交点

    2.《论友爱》中,阿甘本对爱做了解释1. 有一种纯粹的存在感,一种存在的感觉[aisthēsis]。2. 这种存在感本身是甜美的(hēdys)。3. 存在与生活之间,感觉到某人的存在与感觉到某人的生活之间存在某种对等。如此的陈述定是尼采论题的预备:存在——除“生活”外我们没有其他方式来对它进行想象。

    3.在《教会与王国》中,加入了神学的思考,讨论了权力关系问题。

    【二】《渎神》收录的10篇论文中,阿甘本思考了一系列文学与哲学问题:守护神、自我与各种主体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在影像与生活经验中得到阐明的弥赛亚时间的问题;作为文学范式的滑稽模仿;以及魔法在提供伦理准则上的潜能。

    本书论及的话题与主题的范围之广,证明了阿甘本的独特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和他对见证行为的——有时徒劳、有时丰产的——持续关注。

    【三】《裸体》一书由10篇各自独立的论文构成,书名取自其中的第七章,阿甘本在本书中探讨了创造与救赎、当代性、威尼斯幽灵、人格身份、复活的荣耀身体、裸体等一系列问题,但看似零散的篇章结构中贯穿着的是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用非功用性概念来探讨各种既有秩序对工作和功用的建构,从而在批判现实和观念的基础上打开各种可能性。这也是作为政治哲学家的阿甘本一直以来的理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