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癲狂與文明

    作者:米歇爾・福柯

  • 静谧之心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说道,真正的变革,唯有依靠那些发现了爱和“看”之真谛的人们才能实现。 《静谧之心》由克里希那穆提两部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品《心灵的革命是唯一的出路》和《改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组成,它为我们指明了建立新秩序的必由之路——摒除内心的嫉妒与邪恶,放弃所有已知的事物。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能进入纯真的状态,从而“让呈现于眼前的永远都是全新之物”。相比之下,传统的改革者只是对旧有之物修修补补。 一旦进入冥想,自我和世界之间的界限便消融了,从此,生命就会焕发意义,“天地之美方得恒存”。透过作品,克里希那穆提只向我们强调一点:“自我消失之时,就是真爱登场之际。”他声称:“在无我的状态下观察世界,堪称人类最伟大的一项行为技巧。”借助字里行间的睿智之语,克里希那穆提让我们睁开双眸,打开心扉,探寻实相。
  • 時空之外

    作者:赛斯,Seth

    这是一本极有价值的书,任何人不管他的学术背景是什么,人生信仰如何,全都能在此书中找到与己身所学、所信相呼应之处。这是一本兼哲学、物理学、精神学、心理学、禅学、宗教学、玄学、内学等等无所不包的书,它的价值不仅止于学科的探讨,最重要的,它揭示了人类生命与心灵之谜。 作者原原本本以一个非人类聪明才智所能立刻揣摸的角度,透过了他的代言人,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人人都在问的问题--“我是谁?”、“为什么我是我,不是别人?”、“为什么我会出生在此时、此地?”、“人生有什么目的?”、“生、死各是怎么一回事?”、“死了以后,还有没有我?”、“人与人之间的缘份是怎么一回事?”、“梦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睡觉,睡觉时人又都在干些什么?”、“人生际遇是怎么回事?”、“在切身的喜怒哀乐中,我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不喜爱的际遇能不能改?”、“有没有天堂、地狱?”、“鬼神是什么?”……诸如此类,种种几乎每个人都会问得到的问题,本书都提出了解答。本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帮助人去了解自己、肯定自己、进而开扩自我,做进一步的创造。 读者也许不免好奇,想要知道这个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他凭什么会知道那么多?他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我们又凭什么要相信他的话? 好!话说从头。本书的作者名叫“赛斯”,至少他称自己为赛斯,是一个 “纯由能量构成,已经不再以肉体显示存在”的“人”,所有他说的话都透过一位名叫珍•罗勃慈的女士做代言人。珍的先生罗,以他独门的速记方式记录,再经过整理誊写而问世,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字的增减,完全是赛斯透过珍所说的话。 珍•罗勃慈(Jane Roberts)女士,美国人,已于1985年去年,享年50余,她毕业于美国一闻名学院,是一位诗人及小说作家,除为赛斯代言出版多部赛斯书外,另曾出版多部创作诗集及小说。珍的先生罗. 拔茨先生(Robert Butts)是一知名画家,较珍长年十余岁,除以绘画闻名之外,并以记录、整理、注译赛斯资料著称。 本书缘起于一九六三年九月三日的晚上,当晚珍正准备写作,突然有了一种极端强烈的“灵感”,促使她写下了一长篇文章。当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像是在另一个时空旅行,直到意识回到肉身,才知道自己正在狂速且潦草的写下了一大堆东西,这堆东西居然还是一篇有条有理的文章。并且还有个标题,题目是“物质宇宙是以『意念』为架构而形成的”。这件事引起她强烈的好奇心,并导致不久后在偶然机会发现一本有关ESP(超感觉能力)的书,由于当时她正在找题材写一本新书,于是灵机一动,心想何不自己也来写一本有关这方面的着作,但是要想写这么一本书,必须要真有这方面的知识与经历才行,于是她和先生就决心做一番亲身实验。首先,他们买了一个类似于中国碟仙的灵验盘(Ouija Board),透过了洋碟仙,他们开始与另一个世界的某些人物有了接触。开始他们并不相信这回事,只以为是自己潜意识作用的结果,但是后来有一个自称“赛斯”人物,开始持续登场了,其所提出的论点与答案简直是非同小可,绝非一般陈腔滥调、泛泛之论。在与赛斯作了几次接触以后,珍发现每当罗发问而碟仙尚未把答案拼兜出来之前,她心中已有了答案,并有一种脱口而出的冲动。最后,她终于压抑不住自己的冲动而把话脱口说了出来,几次之后,他们放下了灵验盘而由珍替赛斯代言了起来。 自此之后,赛斯为他们开讲了五百多次,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70年1月19日,当天晚上赛斯宣布他要自己着一本书,于是从那天起,这本书的内容即从珍的口中源源而出,所有细节,包括标点符号,全由赛斯口述,而由罗记录,其中没有一字一句的增删修改。读者诸君今天所见到的即是本书原文极忠实而尽可能通顺的全译本。在这本书之后,不计珍本人的著作,光是赛斯口述的赛斯书即有十馀本之多。 赛斯是一个经历了无数次的生命,尝遍了人生百态,对人情世故、宇宙百态、天地奥妙无一不通,他深切了解人性的需求与期盼,也完全知道生命的由来与变化,最可贵的是他在这本书中处处为每一个人肯定了自我的价值,完全没有半点高高在上、强行说教的味道。他明明白白的为我们解释了很多悬疑千古的大谜题。比如说他以“调和点”来解释中国人所说的“风水地理”,以“自由意识”来解释“命运”与“因果”,以“阿尔法脑波状态”来解释“意识层次的变化”,以“或然的世界”来解释“情绪与心灵的起伏”,以历史角度来说明基督教的起源,以“现身说法”来说明转世轮回。对“进化论”,他说:“进化论的立论完全根据你观察的时间范围及观察对象,以及你决定观察整出剧中的那一个部份而定……这个理论并不成立,因为它只适用于非常有限的论点中。”;对“苦难”,他说苦难是自我设下的挑战,目的是叫人学习如何解决苦难,贫困不见得会使人接近真理,而苦难也不见得会有益于灵魂;对“魔”,他说“魔由心生”,基本上是由一个人的“怨恨”、“恐惧”及“相信有魔的存在”所造出来的;对“神明”,他说“神明”是人造的,是因为人类习于将自己不敢承认而本有的大能向外“投射”与“寄托”的结果,他更说:“你要对你所选择的神明存有一份戒心,因为你和他会有相互强化对方的效果。”此外,赛斯又以“原始无名”与“神”来解释佛教中所说的“佛性”;他以瑞士心理学大师杨格的理论为起步,说明了“男性中的女性面”与“女性中的男性面”所真正代表的意义;以“原子”、“分子”和“意识”之脉动来说明“存在”;以追溯历史的方式来比较今天人类文明的成就……。 总之,这本书非同泛泛,读者只有亲自细读过才能知道译者不是在老王卖瓜。最后,我们只能借用一句“天地一沙鸥”作者李察巴哈对本书所作的评语--这是我生平仅见最好的一本书。 本书于1972年发行初版,至1985年已再版十七次,总发行量超过百万本,属于非小说类的畅销书。译者夫妻二人深受本书感动,只遗憾自己为何不早十五年即认识此书,因此腾挪出营生之外的时间,少眠少休得工作了十八个月,方始将本书译出。译著本书,最大的目的固然是不忍国内读者错失一读如珍在序中所说的:“希望读者不要因为这本书的来历玄奇而看轻此本书,也万万不要仅仅为了本书的玄奇而字字奉为金科玉律。”译者也衷心希望这一系列的书能都很快的被译成中文,国内才学超过我等百倍的才智之士不知有多少,只要有几位肯辛苦几分就是读者大众的福气。我们固然自认为当仁不让得在做这种工作,但用意也是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多见几位同道。
  • 与心对话

    作者:嘎玛仁波切

    《与心对话:向活佛学放心》内容简介:如何善待受之父母的生命?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场?如何将人生所得回馈周边?如何实现心灵的豁达与宁邃?放下我执,从容应对人生无常,淡看名利得失,舍得所有,安顿心灵,嘎玛仁波切从亲身体悟出发,深入浅出,阐述了生命循环规律、人生要义和开启心灵智慧的方便法则:只要经常洗心、静心,就会顺心、安心,就会有积极快乐、圆满充实的人生通途。
  • 道德教育的哲学

    作者:柯尔伯格

    道德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是价值观的相对性问题:是否存在着儿童应具有的普遍的价值观?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最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普遍的道德发展阶段。这些成果帮助我们得出了一种道德教育的哲学,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道德发展的促进而不是直接传授一些固定的道德准则。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既是心理学的、又是哲学的道德教育理论。
  • 精神的宇宙

    作者:弗雷德·艾伦·沃尔夫

    自从我动笔写此书以来,一转眼已快三年了。众所周知,三年中可以世换星移,而过去这三年确实是不平凡的一段时间。《精神的宇宙》一书大部分仍保留了1996年精装本的本来面貌,只是我决定彻底更新了所有图示,并且添加了不少新图示。已经读过原版的读者一定会极为欣赏新版中这些崭新的图示。我认为,这些新图示要比精装本中的旧图示更好地传达了那些极为深奥的观点。   大部分篇章仍保留了先前的内容。不过,我对有些内容做了削减,特别是第七章以及第十二章中那些极为抽象、难以掌握的部分。除此之外,我对书中各处都有稍许修改,以使全书更加清晰易懂。   从新添的副标题可以看出,最主要的修改是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了。我不再把此书看作是部“证明性”的书。我认识到,试图用量子物理学来证实任何精神物质的存在,这样的观念往好里说是问题重重,往坏处讲则是难以令人接受。精装本的许多读者都认为这个观点很伟大。有位读者指出,书中许多观念均与黑格尔在《逻辑学》以及《精神现象学》两部著作中的看法相呼应。另一位读者很欣赏书中对物理学家的研究工作所作的描述,以及论述量子物理学与佛教信仰互为参照的那些章节。许多读者均称赞我情愿承担起“勇于以科学验证灵魂”这一重担的勇气。然而,也有人对“证实”的观念嗤之以鼻,亦因此而无法正确看待此书。因此,我主张:此书并非要证实什么;它只是一个简单模型,描述人类脆弱存在中精神领域的一个侧面,亦即意识是如何与物质有所重叠的。   该怎么读此书呢?我建议读者应该以开放的头脑来读此书。应该记住的一点是,科学与精神就如同地球两端的不同文化一样,在相互交流上总是困难重重。“证实”这样的词汇对科学家和不是科学家的人来讲,具有不同的涵义。科学最主要的益处正在于,它是要帮助人类解决问题的。我们早该弄清楚的是,科学与精神所提供的解决方法异曲而同工。
  • 宗教的意义与终结

    作者: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

    《宗教的意义与终结》从范畴与观念发展演化史的角度,考察了人类迄今几乎一切高级文明形式有关各自宗教生活的名称、指涉、术语、范畴、观念与自我理解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作者指出要真正描述和理解在人类宗教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就应当放弃使用不论是一般意义上还是个体意义上的“宗教”这一概念,而代之以“累积的传统”与“个人的信仰”这两上独立的概念。
  • 聰明人的哲學指南

    作者:ROGER SCRUTON

    哲學,究竟是什麼?   哲學家到底都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自從兩千六百年前西方哲學之父泰利斯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後,哲學便開始萌芽,進而發展﹔然而,兩千多年了,還是有許多人對哲學一無所知。   很多人想了解哲學,卻苦無途徑一窺哲學之奧妙﹔面對浩瀚的哲學典籍,心中自然築起一道無法跨越的門檻。英國哲學教授羅傑˙史庫頓根據自己研究哲學的多年經驗,為所有想要一親哲學方澤的門外漢帶來這本《聰明人的哲學指南》,即使你對哲學一竅不通,也能看懂這本哲學入門書,並從中獲取有關哲學的基本概念。   在本書中,作者不只是跟你討論為何要研究哲學,更要帶領你實際操作哲學﹔透過一個個不同主題的探討,作者讓我們親自進入哲學思考的軌跡脈絡,你將會發現,原來思考哲學問題這麼好玩!   看過這本書之後,你不只會更聰明,而且會更有智慧。
  • 实用人类学

    作者:(德)伊曼努尔・康德

    《实用人类学》即为冬季学期讲授人类学的讲义。所谓“实用”人类学,指的是对人类记忆之类的能力以及相关基础因素做深入研究所得来的并需要加以运用的人的知识。由此前提,故《实用人类学》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类学教学法,论述了人的认识、情感与欲望能力;第二部分为人类学的特性,对人类在个体、性别、民族、种族、种类方面的特性作了简要探讨。
  • 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

    《覺悟勇士》英文一書自一九八四年在美出版後,至今,已被翻譯成十六種世界語言,發行八十萬冊,利益眾生,無遠孚屆,已超越地域、文化、宗教的藩籬。 什麼是覺悟勇士? 相傳,在西藏有一個名為「香巴拉」的傳奇國度,這是一個和平繁榮,人人為之嚮往的地方。在香巴拉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佛教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據說,在香巴拉的第一位國王達瓦‧桑波(Dawa Sangpo)領受佛陀的教導之後,香巴拉的所有居民開始修持禪定,遵循慈悲、關愛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法道路。因此,不只是國王,包括香巴拉的所有臣民,都成為高度發展的眾生。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代表香巴拉教法,莫過於「香巴拉勇士」。本書所談論的就是,如何通往香巴拉這傳奇王國的道路,和它內在的象徵意義。 邱陽.創巴仁波切一直以來對香巴拉王國具有高度的興趣,在他一九七七年的閉關期間,寫出一系列關於香巴拉的教授,並且要求他的弟子創立一個世間性、開放給大眾的禪修課程,並為這個課程取名為「香巴拉訓練」(Shambhala Training)。本書編輯群在邱陽.創巴仁波切的指導之下,檢閱他所有與香巴拉有關的演說,從中挑選最好、最適當的論述,闡明創巴仁波切對於香巴拉教法的理想與實踐方法。 如何成為一名勇士? 香巴拉教法奠基在一個前提之上:有一種基本的人類智慧,能夠解決世界的種種難題。這種智慧就是「勇士之道」。「勇士」(warrior)這個字,是取自藏文的「帕渥」(pawo),其字面意義是「勇敢的人」,而勇士之道所代表的是一種人類無畏無懼的精神。勇士之道和香巴拉願景的首要原則,即不畏懼自己的真實面貌。究竟而言,那是勇氣的定義:不畏懼自己。香巴拉願景教導我們,在面對巨大難題的時候,我們既可以表現英勇,也可以表現仁慈。「香巴拉」所代表的是世間覺醒的可能,鼓勵我們可以隨時安住在自信的狀態中,真誠的保有自己原本的面貌,並擁有以慈愛善待他人的勇氣。
  • 我的人生思考

    作者:詹姆士·艾伦

    《我的人生思考》由《思想的力量》、《自信与实践》、《命运的主宰》和《生命的安顿》汇编而成,是一部启发世人的哲学原典,一颗人类文坛上闪亮的钻石! 虽然本书是约一个世纪前的著作,但至今全世界仍不断有新读者加入。这或许是惟一次于《圣经》,历久不衰的畅销书!
  • 主体性和自身性

    作者:[丹] 丹·扎哈维

    本书是目前享誉英美和欧洲的中青年现象学家丹·扎哈维关于主体性和自身性研究的最新力作。在本书中,作者没有将目光仅局限于现象学内部,而是试图通过多学科(分析哲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讨论将现象学置于真正的对话之中。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在追随现象学传统的同时也将其所面对的问题放置在了当代学术探讨的背景下,加入当前有关自身、意识、主体性、自身觉知等问题的讨论,使得现象学的思考得以展现其持久的生命力以及在当代的适用性。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对主体性和自身性的进一步研究。
  •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

    作者:Julian Jaynes

    At the heart of this classic, seminal book is Julian Jaynes's still-controversial thesis that human consciousness did not begin far back in animal evolution but instead is a learned process that came about only three thousand years ago and is still develop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volutionary scientific paradigm extend into virtually every aspect of our psychology, our history and culture, our religion -- and indeed our future.
  • Achilles in Vietnam

    作者:Jonathan Shay

    In this strikingly original and groundbreaking book, Dr. Shay examines the psychological devastation of war by comparing the soldiers of Homer's Iliad with Vietnam veterans suffering from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lthough the Iliad was written twenty-seven centuries ago it has much to teach about combat trauma, as do the more recent, compelling voices and experiences of Vietnam vets.
  • 第二人称观点

    作者:(美) 斯蒂芬·达尔沃

    我们为什么应该规避道德过错?斯蒂芬•达尔沃认为,迄今为止的哲学之所以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是由于没能认识到道德义务本质上的人际特征。本书把责任、义务、尊重等概念引入具体的人际情景中,认为道德责任的观念中包含有不可还原的第二人称特点,正是它预设了我们提出主张,以及向彼此提出要求的权威。许多其他的核心观念也是如此,包括权利、人的尊严、对人的尊重,以及人这一观念本身。达尔沃对这一人际特点的发现使得道德理论不得不在根本上重新定位,并把道德权威的解释从理论的王国带到了第二人称态度、情感和行动的实践世界。
  • 人性的得失与智慧

    作者:叔本华

    本书所选诸篇文章即系根据叔本华思想中最具体表性的作品编译而成,并参考了霍林道尔所选择的叔本华论文集的英译本,把有关自然科学方面已过时的观念,以及骂黑格尔的内容删去或节选。我们相信本书对于了解叔本华的思想,提高青年人的理论水平,会有所帮助。
  •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

    作者:[德] 埃克哈特

    本书作者是中世纪德意志神学家和神秘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上帝即万物,万物即上帝;人物成物之景,人的灵性与上帝的神性是共通的。他的系列神学思想不但构成了基督教新教的理论基础,而且哲学家产生了极为深运的影响。本书包括了埃克哈特大师的主要论著,即《教海录》、《论属种的安》、《论贵人》及《讲道录》。
  • 人生的智慧

    作者:[德] 阿·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年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书中他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自身修养等。特别指出个人幸福的源泉是自身拥有的财富,这种自身拥有包括人的健康、气质、道德、精神智力及其创造力。
  • 寻找奇迹

    作者:P.D.邬斯宾斯基,P. D. Ousp

    一九一五年初,邬氏在圣彼得堡公开演讲,标题是“寻找奇迹和死亡之问题”,内容以他在印度的旅游为依据。每次人数都超过一千人,其后有许多人去拜访他或写信给他。复活节过后,他便回到莫斯科,并在那儿做这类的演讲。透过一些听众,邬氏认识了葛吉夫(G.I.Gurdjieff),这样一来,他终于遇见了他一直寻找的那种密意学校。邬氏跟葛吉夫研究了三年,并且把葛吉夫的教学全部记载下来。这本笔记命名为“寻找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于邬氏逝世后一九四九年出版。
  • 心灵的再发现(中文修订版)

    作者:[美]约翰•R•塞尔(John R.Se

    本书对当代心灵哲学的唯物论传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批判,但是同时也反对二元论。作者提出:意识是主要的心智现象,它是内在的、定性的、主观的、第一人称本体论的,不能够还原为物理现象。但是正如液态是水的特征,意识也是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的特征,因此和我们的科学世界观并没有冲突。本书还对意识、意向性、背景能力等概念进行了分析,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心灵的再发现》一书内容广博,论证有力,堪称杰作。 ——内德•布洛克(Ned Block),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在这本重要的新作中,约翰•R•塞尔以其特有的率直风格,伴以有说服力的例子,对当今心灵哲学中的正统观点提出了难以反驳的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