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人的呼唤

    作者:

  • 心灵治疗与宇宙传统

    作者:[法] 仁表

    作者认为,数千年来,那些伟大的传统所流传下来的普世法则,亦即生命的法则,都经由遗传学密码中DNA的功能而得到了权威性的诠释。印度和中国、古埃及和希伯来的各家思想流派综合,皆自然地导向对健康状态或疾病有着相同的理解,同时意识到,在心灵疗法中,圣灵、灵魂和身体是一个进化的生命中所无法分割的层面。 作者认为,当疾病发生时,治疗学不仅可适用于实质上的身体和生理,而且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精神性功能与其对应的能量。为了让病人痊愈,治疗者的角色是向病人提供其心灵所需的能量。
  • 卓尔, 谢谢你毁了我的人生

    作者:強納森‧布魯斯特

    有时候,为了挽救人生,你得先把它给毁了! ★2011年全美最受瞩目的熟年疗愈小说 ★Amazon网路书店 五颗星高评价 ★难得将哲学、灵性、科学三大领域共冶一炉的励志杰作 ★台湾繁体中文版独家收录──中文版序、作者访谈Q&A 即使过了四十岁,面对不满意的人生 你还有机会砍掉重练! 年近中年的强纳森,生活日复一日枯燥得如同死灰,渴望重燃年轻时对生命的热情,却又放不下如今稳当的生活。他的人生就这样卡住了好久,直到有一天,意外认识了一个来自海地的矮子——卓尔…… 卓尔的出现,刺破了强纳森长久以来假装没问题的人生安全气囊。短短六个月的友谊,为强纳森带来一辈子感激的冲撞遭遇。在一次一次的对话中,卓尔帮他釐清负面情绪的根源,进而重建婚姻、工作、生活中的正面能量,让强纳森得到灵魂最渴望的新生。 关于作者与本书 《卓尔,谢谢你毁了我的人生》乙书作者强纳森.布鲁斯特(Jonathan Brewster),1956年出生于美国新罕布夏州,波士顿大学财金与哲学系双主修毕业。1978年在波士顿担任证券交易员,30岁时名列全美收入「前百分之一」人士。32岁时担任美国运通最年轻的副总裁(注:欧美的商业银行所谓的Vice President,指的是三十岁左右的白领中阶专业人员,通常拥有商学院硕士或博士文凭,拥有二至四年的工作经验,与我们一般称的企业副总裁不同。)事业顺遂的他,却因为内心的不快乐与空虚感开始染上酗酒习惯,人生骤变。 作者强纳森在台湾版的独家Q&A里坦言「生命后来证明一个人在三十二岁前便获得许多成就,其实是个诅咒而不是祝福。当我仔细思考这些的时候,我的人生已一无所有。我拥有一切成功的亮丽表象,却一点都不觉得快乐。我非常忧郁,于是开始酗酒和嗑药,掩盖自己混乱的沮丧。我在四十岁之前已历经成功和随后的失败,这个经历给了我独特的观点。我明白快乐必须内求的道理。很多外在因素会令你不快乐,但是只有内在才能让你快乐。」在人生经历了离婚与破产之后,作者强纳森走向心灵成长之路,找到人生真正的快乐与心灵的平静,于是创作了这本半自传小说──《卓尔,谢谢你毁了我的人生》。 【书中智慧小语摘录】 ◆宁可在你喜欢的事物上失败,也不要在你不喜欢的事物上成功。 ◆想拥有你所没有的,你必须去做你没有做过的。 ◆在别人的快乐中发现自己的快乐,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正面的『气』从那里油然而生,你必须待在那里。 ◆快乐并不在彼岸,而是在当下的过程。 ◆重点不在于你做了什麽,而是你为什麽要做。想法永远不会比动机来得重要。 ◆如果你把一整天都仔细想过,却发现没有任何好事发生,这只说明了你是怎样的人,而非那是怎样的一天。
  • 尼采的智慧:尼采自我哲学解读

    作者:尼采

    本书无所畏惧的在尼采的思想里遨游,追寻昔日伟人的足迹,撷取其智慧的灵光,将其一生中的闪光点整理成书。全书分为四卷:卷一,人生的告诫;卷二,天才的感悟;卷三:理性的思考;卷四:疯狂的激情。全书囊括了尼采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和丰张,包含有很多惊世警言,如“人是应该超越的东两”、“上帝死了”等。 读其书而知其人,明其义而囿其辞。本书对于帮助读者了解尼采有重要的作用。在存在主义的演讲过程中,尼采占着中心的席位:如果没有尼采,那么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萨特是不可思议的。并且,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的结论,听来也像是尼采遥远的回音。他是一个幽灵,一个在人生的旅途巾徘徊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幽灵;他是一个天才,一个在人类哲学史、美学史上恣意表演的天才。他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先哲,一个在冷酷的银河里闪烁的星星。 还有谁能高呼惟有日神与酒神及美好理想与非理性主义的激情碰撞,才能摆脱噩梦的纠缠呢?惟有尼采,他的疯狂近乎癫狂。他的生命的冲动、意志的力量,让无数人彻夜难眠。
  • The Book of Questions

    作者:Gregory Stock Ph.D.

    The Book of Questions may be the only publication that challenges and changes the way readers view the world, without offering a single opinion of its own. Posing 265 questions, "The Book of Questions" is bound to provoke hours and hours of thought.
  • 社会科学的理路

    作者:黄光国

    “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本书作者认为:对于华人学者而言,作为今日世界学术主流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当前华人科学研究水准低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华人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对于西方的科学哲学缺乏相应的理解。基于此一认识,本书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作为起点,系统地介绍了十七位西方思想家对于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结构主义、诠释学、批判理论的主要贡献,希望本书所呈现的观点能够成为华人青年学者开展其学术生涯的视阈,为华人社会的科学发展奠下扎实的基础。
  • 巫士唐望的教誨

    作者:Carlos Castaneda

    [在这本书中同样包含了卡斯塔尼达一开始并不明白的教诲,所以如果没有看过,一定要看过以后再评论它。 网上曾有一段:路——唐望的观照,即是出自此书,在语句上稍有不同。 我把一小段唐望的教诲摘抄下来,是对我深有影响的。 ......建立起一条无限长的道路,确定了方向,从起点出发——这些就是唯一能期待的。任何系统化或可及的终点都只是自我的幻象。身为学生在这里所能达到的完美,是在客观上传达他所看到的一切。 --- 乔格.西弥尔(Georg simmel) 一九六二年四月八日 星期日 在我们的对话中,唐望常使用或提到“智者”这个字眼,但是他从未解释其含义,于是我问了他。 “一个智者是指一个能真正接受艰辛学习的人,”他说,“一个不着急、不迟疑、尽全力去解开力量与知识奥秘的人。” “任何人都能成为智者吗?” “不能,并非每个人都行。” “那么一个人必须做什么才能成为一个智者?” “他必须挑战并打败他的四个天然敌人。” “打败那四个敌人后,他就可以成为智者吗?” “是的,只有在打败那四个敌人之后,才能自称智者。” “那么,任何人打败那四个敌人,都可以成为智者吗?” “任何打败那四个敌人的,都是智者。” “但是在面对那四个敌人之前,是否必须达成什么特别的条件呢?” “不必。任何人都可以尝试成为智者,虽然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是很自然的。在学习成为智者的道路上所碰到的敌人都是非常难对付的;多数人都屈服了。” “那是什么样的敌人呢,唐望?” 他拒绝说那些敌人。他说我要在好久之后,才能了解这方面的意义。我不想放弃这个话题,问他认为我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智者。他说没有人能够预知这种事。但是我坚持要知道,是否有线索可以让他预测我有没有机会成为智者。他说那要看我与那四个敌人作战的结果而定——看我是否能打败它们,或被它们打败——但要预测结果是不可能的。 我问他是否可用巫术来预知结果。他直截了当的说,这种战斗的结果是无法以任何方式预知的,因为成一个智者是一件暂时的事。我要他解释这一点,他回答:“成为智者不是永恒的,或者说,一个人永远都不能成为真正的智者。一个人在克服了那四个天然敌人之后,只能很短暂的成为智者。” “你一定要告诉我,唐望,那是什么样的敌人?” 他没有回答,我又问他,但他放弃这个话题,开始谈别的。 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五日 星期日 我准备要走的时候,决定再问他一次关于智者的敌人。我争辩自己不会很快再回来,最好是把他的话写下来,当我不在时可以好好想想他的话。 他迟疑了一阵,然后开始说: “当一个人开始学习时,他绝对不会清楚他的目标。他的动机不正确,他的意愿模糊,期望也永远不会实现,因为他对学习的艰辛一无所知。 他慢慢开始学习——先是一点一滴的,然后是一大把的。于是他的思想很快就产生冲突。他学到的绝不是他事先所料到的或想象得到的,因此他开始害怕,学习绝不是一个能预料的,学习的每一步都是一项新的任务,而一个人所感到的恐惧则开始无情的增加,毫无起色,他的目标变成了一个战场。 于是,他碰到他的第一个天然敌人:恐惧!一个可怕的敌人——极为狡诈,难以克服。在路上每个角落躲藏着、潜伏着、等待着,如果这个人因为恐惧的存在而吓得逃跑,他的敌人就会终止他对知识的追求。” “如果他害怕地逃走了,会怎样呢?” “不会怎样,除了他永远不会学习到什么。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智者,也许成为一个霸道的人,或无害、被吓坏的好人;不管如何,他会成为一个被打败的人,他的第一个敌人会终止他的渴望。” “那么他该如何去克服恐惧呢? ” “答案很简单,他不能逃走,他必须反抗他的恐惧,也必须接受学习的下一步,下一步,又下一步。他会十分恐惧,但是不得停止,这是规矩!第一个敌人撤退的时刻终究会来到,那时他开始对自己有把握,他的意愿会变得更强,学习将不再是件可怕的事了。 当这个愉快的时刻来临时,这个人就可以毫不迟疑的说,他已经击败了他的第一个天然敌人。” “这是一起发生的,唐望,还是一点一点发生的?” “它会一点一点发生,但是恐惧的消失是突然而迅速的。” “但是如果又有什么事情发生,这个人会不会又恐惧呢?” “不会。一旦一个人克服了恐惧, 一辈子就不会再恐惧了,因为他得到的不是恐惧,而是明晰——一种晰的心灵,可以消除恐惧,到那时候,他就知道自己的欲望,他感觉到一切都没被隐藏起来。” “接着他碰到第二个敌人:明晰!难以获得的明晰心灵,可以排除恐惧,但也会令人盲目。 他强迫一个人不再怀疑自己,它使他相信他能做任何想做的事,因为他能清晰的看出一切。他非常勇敢,因为明晰;他绝不会半途而废,因为明晰。但这一切都是个错误,这象是件还没有完成的事物。如果这个人顺服了这种佯装的力量,就是屈服于第二个敌人,当他该积极的时候,他反而会变得有耐心起来,而该有耐心时,他会变得急躁。他的学习会出现失误,直到无法学习为止。” “一个因此被打败的人会怎样呢,唐望?他会因此而死吗?” “不,他不会死,他的第二个敌人会阻止他成为一个智者;他可能会为一个虚浮的战士,或一个小丑。但是付出极大代价得来的明晰,绝不会再变回黑暗和恐惧。他一辈子都会很明晰,但是他不能再学习,或渴望什么东西了。” “他要怎样才能避免被打败呢?” “他必须象对付恐惧那样:反抗他的明晰,只用他来看,在采取新的步骤之前,要耐心的等待,小心地衡量一切;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想到他的明晰几乎是一种错误。而有一天他会了解,他的明晰只是眼前的一个小点而已。如此他才会克服第二个敌人,达到再没有任何事物能伤害他的地步。不会是个错误,不会只是眼前的一个点而已,这将是真正的力量。 这时他会知道,追求了这么久的力量终于是他的了,他要怎么高兴使用都可以,他的同盟听从他的命令,他的希望就是规矩,他明白这一切都唾手可得,但是也碰上他的第三个敌人:力量!” “力量是所有敌人中最强大的一个,因此最容易做的事自然是驯服它;毕竟,这个人已是无法伤害的了。他君临天下,以算计过的冒险为开始,立下规矩为结束,因为他是个主宰。 达到这个地步的人,很难发现他的第三个敌人正朝他接近。突然间,毫不知情的,他就会落败。他的敌人会让他成为一个残忍、反复无常的人。” “他会失去他的力量吗?” “不,他不会失去他的明晰,或他的力量。” “那么他与一个智者有什么不同?” “一个被力量打败的人,到死都不知道怎样控制力量。力量只是他和命的一个负担。这种人无法控制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或如何使用他的力量。” “被这些敌人中的其中一个打败,是否就是最后的失败呢?” “当然。一旦被任何一个敌人打败,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举例说,一个被力量打败的人,是不是有可能看出他的错误而改正过来?” “不能,一旦他屈服,就完了。” “但是假如他只是暂时被力量所蒙蔽,然后又拒绝了呢?” “那就表示战斗还在进行,他仍然想成为一个智者。只有当一个人不再尝试,放弃自己,才算是被打败。” “但是,唐望,一个人有可能为了恐惧放弃自己好几年,最后又克服了恐惧。” “不,这样说不对。如果他屈服于恐惧,就永远无法克服恐惧,因为他会逃避学习,不会再尝试。但是如果他在恐惧之中,继续学习了好几年,最后就会克服恐惧,因为他从未真正放弃他自己。” “他要如何打败他的第三个敌人呢,唐望?” “刻意地反抗它。他必须了解,他似乎已征服的力量事实上并不是他的。他必须时时克制自己,谨慎而忠诚的运用所学习到的一切。如果他能了解:不能克制自己,明晰和力量会比错误还要糟糕,那么他就能达到不轻举妄动、观照一切的地步,知道何时及如何运用他的力量。如此他便击败了他的第三个敌人。” “这时候,这个人抵达学习之旅的终点,几乎毫无警告的,他会碰上最后一个敌人:衰老!这是最残忍的一个敌人,一个无法完全打败、只能打退的敌人。 这是当一个人不再有恐惧,不再有急躁的明晰心灵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他所有的力量都听从他的控制,这也是他非常想要休息的时候。如果他完全顺服了,他会躺下来休息,忘却一切的欲望,如果他在疲倦中开始放松自己,就会输掉他的最后一回合,他的敌人会把他打倒,让他变成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头子,想要撤退的欲望会压过他所有的明晰、力量及知识。 但是如果这个人抛去他的疲乏,继续完成他的命运,他就可以被称为一个智者,他成功的打退了最后那无可征服的敌人,即使只有短暂的片刻,而那片刻的明晰、力量及知识也就足够了。” 这些不重要吗?也许刚好相反,这应该是他的最后一本书,是他最后要告诉我们的。] --by 如是豆闻
  •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作者:Bertrand Russell

    Bertrand Russell describes 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as the putting together of some remarks on the state of happiness which are inspired by common sense, rather than any profound philosophy or deep erudition. It is based on the belief that many people who are unhappy could become happy by well-directed effort.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 心灵、语言和社会

    作者:(美)约翰・塞尔

    约翰·塞(1932- )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的、以研究语言哲学问题著称的分析哲学家、美人文科学院院士。本书是一本简明通俗的哲学著作、但它既不是各种哲学问题的概览,也不是哲学问题的简史,而是概括了塞尔40余年来研究成果的重要哲学著作。本书对心灵、语言和社会实在的结构性特征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依存关系进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们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当代美英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往往拘泥于命题、语词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使语言哲学也开始回归到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塞尔在本书中吸取了现代科学,特别是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实了理论论述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分析哲学的传统框架。
  •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作者:Ken Wilber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Ken Wilber Now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on audio, here is Ken Wilber’s concise account of our place in a universe of sex, soul, and spirit. Told in an accessible and entertaining question-and-answer format,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examines the course of evolution as the unfolding manifestation of Spirit, from matter to life to mind, including the higher stages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 where Spirit becomes conscious of itself. Wilber offers striking and original views on many topics, including gender relations, modern liberation movements,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worldly and other-worldly approaches to spirituality, and much more. Read by Steve Grad and Willow Pearson.
  • 局外生存

    作者:科林﹒威尔逊

    编辑推荐:这是一本把哲学思想和艺术结合起来的书籍。人人都有一个“自我”,但并非人人都能认识“自我”。局外人第一件事就是认识自我。本书系《万花筒译丛》之一,作者将众作家有关局外人的讨论加以分析和归纳。读这本书,给人的感觉不是在读哲学,而是在整个人类思想的长河中徜徉。让我们对存在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精神分析文论

    作者:陆扬

    精神分析文论,ISBN:9787532826179,作者:陆扬著
  • Is Life Worth Living

    作者:Mallock, William Hur

    What Mallock deals with in this book is a question which may well strike many, at first sight, as a question that has no serious meaning, or not at any rate for the sane and healthy mind. He attempts to inquire, not sentimentally, but with all calmness and sobriety, into the true value of this human life of ours, as tried by those tests of reality which the modern world is accepting, and to ask dispassionately if it be really worth the living.
  • 心理哲学

    作者:朱宝荣

    心理哲学作为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在我国才初露端倪,而本书因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涉足广泛的知识容量,成为国内第一部专论心理哲学的著作。全书客观地评价了中外近现代活跃在心理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具有哲学意义的精神现象,诸如意识的层面与要素、智能的发生与发展、认识活动的微观机制、言语反映与表达等,作了系统的阐释;还就人类历史上争论数千年之久的所谓“神秘”的意识状态,如“做梦”、“催眠”、“灵感”、“意念”、“超感知觉”等,作了透彻的剖析。这对于现代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精神现象,转变陈旧理念,将会有所助益。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供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等工作者、教师和学生参考与阅读。
  • 般若之旅

    作者:(英)克里希那穆提

    《心灵自由之路》是克里希那穆提在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及瑞士等地所做的精彩谈话的讨论。他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及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何谓爱,恐惧的根源,轮回与转世,意识与潜意识,生与死,暴力的本质,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他的言论可谓是在禅宗之外,另一种直指人心的言论,甚至比禅宗更直接,透彻。
  • 力爱与恶

    作者:韦恩·克里斯多德

    《力爱与恶:剖析我们如何相互摧毁的哲学》内容简介:爱与恶是我们生活中最本质的两种情感。爱与恶同时也是关系最紧密的一对矛盾。是什么力量产生破坏的爱和邪恶的爱?《力爱与恶:剖析我们如何相互摧毁的哲学》打破天真的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教条的真正性质,它从哲学、 文学和大众文化吸取例子来重建爱与恶的哲学。 《力爱与恶:剖析我们如何相互摧毁的哲学》借助古代与传统叙事谈人生的意义,但它同时提供了一个适合我们的时代和危机的哲学。
  • 心理学哲学评论

    作者:【奥地利】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同文馆•涂纪亮哲学译著选:心理学哲学评论》:从1946年到1949年,维特根斯坦开始研究心理学哲学。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1137节,由G.E.M.安斯康(G.E.M.Ansccombe)和G.H.冯•赖特(G.E.von Wright)根据维特根斯坦的第229号打字稿编辑而成;第二部分共737节,由G.H.冯•赖特和H.尼曼(H.Nyman)根据维特根斯坦的第232号打字稿编辑而成。
  • Moral Psychology, The Evolution of Morality

    作者:Sinnott-Armstrong, W

    For much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went their separate ways. In moral philosophy, fear of the so-called naturalistic fallacy kept moral philosophers from incorporating developments in biology and psychology. Since the 1990s, however, many philosophers have drawn on recent 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brain science,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o inform their work. This collaborative trend is especially strong in moral philosophy, and these volumes bring together som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work by both philosophers and psychologists in this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e contributors to volume 1 discuss recent work on the evolution of moral beliefs, attitudes, and emotions. Each chapter includes an essay, comments on the essay by other scholars, and a reply by the author(s) of the original essay. Topics include a version of naturalism that avoids supposed fallacies, distinct neurocomputational systems for deontic reasoning,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moral sentiments regarding incest, the sexual selection of moral virtues, the evolution of symbolic thought, and arguments both for and against innate morality. Taken together, the chapters demonstrate the value for both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of collaborative efforts to understand the many complex aspects of morality.Contributors William Casebeer, Leda Cosmides, Oliver Curry, Michael Dietrich, Catherine Driscoll, Susan Dwyer, Owen Flanagan, Jerry Fodor, Gilbert Harman, Richard Joyce, Debra Lieberman, Ron Mallon, John Mikhail, Geoffrey Miller, Jesse Prinz, Peter Railton, Michael Ruse, Hagop Sarkissian, Walter Sinnott-Armstrong, Chandra Sekhar Sripada, Valerie Tiberius, John Tooby, Peter Tse, Kathleen Wallace, Arthur Wolf, David Wong Walter Sinnott-Armstrong is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nd Hardy Professor of Legal Studies at Dartmouth College.
  • 孤独

    作者:菲利普·科克

    《孤独》中,作者游走于历史与当下,在哲人、隐士、文学家、宗教人士等对孤独的观点和态度上,进行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关公战秦琼”,让人们在面对“孤独”这种难免的情绪时,能找到一个明亮的出口,战胜困扰,得到益处。
  • 生命中的心智

    作者:Evan Thompson

    大卫·J·查默斯编著的《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立意超凡,出人意料的成功,是心灵哲学多年以来最好的著作。它蔑视传统,建构了一个反唯物主义正统的强大案例。众多唯物主义者必定纷纷请缨讨伐,但查默斯没有给他们留下多少反攻的余地。我们这些持相反立场的唯物论者不可能对查默斯的疏漏和误解抱怨不休——因为他并没有这种疏漏和误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观点倾向的平衡方式展开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