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数理逻辑发展史:从莱布尼茨到哥德尔

    作者:张家龙著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数理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分期 第二节 数理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 一 数理逻辑理论的发生和发展同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二 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三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四 严格区别哲学观点和逻辑学说 第一编 数理逻辑前史——古典形式逻辑时期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第三章 斯多阿学派的命题逻辑 第四章 中世纪的形式逻辑 第二编 数理逻辑初创时期 第五章 数理逻辑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六章 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思想 第一节 莱布尼茨的三段论系统 第二节 莱布尼茨创建数理逻辑的指导思想 一 理性演算 二 普遍语言 第三节 莱布尼茨具体构造的演算 第七章 逻辑代数 第一节 逻辑代数建立前的逻辑发展 第二节 布尔的逻辑代数 一 逻辑代数的基本原理及类的解释 二 布尔对古典形式逻辑的处理 三 逻辑函项及其运算 四 逻辑代数的命题解释和概率解释 第三节 逻辑代数的发展 一 耶芳斯和文恩 二 皮尔士 三 施罗德 四 麦柯尔 第八章 关系逻辑 第一节 德摩根的关系逻辑 一 德摩根对古典形式逻辑的改造 二 关系逻辑的创建 第二节 皮尔士对关系逻辑的发展 一 皮尔士关系逻辑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 基本运算 三 关系逻辑的主要原理 四 量词理论 第三编 数理逻辑奠基时期 第九章 逻辑演算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弗雷格的逻辑演算 一 逻辑演算建立的历史背景 二 逻辑演算系统 三 自然数的定义 四 涵义和所指 第二节 皮亚诺的符号体系 一 数理逻辑 二 数学基础 第三节 罗素的逻辑演算 一 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 二 关系逻辑 三 摹状词理论 第四节 逻辑演算的发展 一 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的不同系统 二 逻辑演算的元理论 第五节 非经典逻辑简述 第十章 从素扑集合论到公理集合论 第一节 无穷集合的怪论 第二节 康托尔的集合论 一 康托尔的指导思想——实无穷的理论 二 可数集和不可数集 三 超穷基数和超穷序数 四 连续统假设 第三节 集合论悖论的出现——第三次数学危机 一 布拉里-福蒂悖论 二 康托尔悖论 三 罗素悖论 四 关系悖论 五 与集合论悖论不同的一些语义悖论 第四节 公理集合论的建立 一 策梅罗—弗兰克尔的公理集合论 二 冯·诺意曼的公理集合论 三 贝尔纳斯对冯·诺意曼系统的改进 第十一章 逻辑主义论题和逻辑类型论 第一节 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的推导 第二节 逻辑类型论 第三节 蒯因的新系统NF 第四节 逻辑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十二章 直觉主义的数学基础和逻辑 第一节 直觉主义的数学哲学 第二节 直觉主义的数学基础 一 潜无穷论是直觉主义数学的出发点 二 在数学中不能普遍使用排中律 三 数学对象的可构造性 第三节 直觉主义逻辑 一 直觉主义的命题演算 二 直觉主义的一阶谓词演算 三 直觉主义逻辑与经典逻辑的关系 第十三章 形式公理学和证明论 第一节 从实质公理学到形式公理学 一 第一阶段——实质公理学:《几何原本》 二 第二阶段——从实质公理学向形式公理学的过渡(概括公理学):非欧几何和射影几何 三 第三阶段——形式公理学:《几何基础》 第二节 证明论的建立 一 希尔伯特的元数学——证明论纲领 二 希尔伯特纲领的历史意义和哲学意义 第四编 数理逻辑发展初期 第十四章 哥德尔的伟大贡献 第一节 哥德尔完全性定理 第二节 模型论的两条基本定理——累文汉定理和紧致性定理 第三节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一 自然数算术的形式系统 二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直观说明 三 哥德尔配数法 四 形式算术系统元数学的算术化 五 原始递归函数和原始递归谓词 六 原始递归函数在系统中的数字可表示性 七 不可判定命题的形式结构 八 不可判定命题与说谎者悖论的关系 九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 十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学意义 第四节 选择公理和广义连续假设的一致性 第十五章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带来的硕果 第一节 塔尔斯基论形式语言中的真值概念 一 在普遍的日常语言中不能定义真值概念 二 类演算的形式语言和元语言 三 在类演算的元语言中“真语句”的定义 四 关于“真语句”定义问题的一般结论 五 塔尔斯基定理及其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关系 六 塔尔斯基的成果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艾尔伯朗——哥德尔——克林的一般递归函数定义 一 阿克曼函数 二 一般递归函数 第三节 λ转换演算和丘吉论题 一 λ转换演算 二 丘吉论题 三 丘吉不可判定性定理 第四节 图灵机和可机算函数 一 图灵机的基本概念 二 可机算函数与λ可定义函数的等价性 三 图灵论题 四 一阶谓词演算的判定问题不可解 五 图灵机理论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波斯特的符号处理系统 一 波斯特机 二 波斯特的符号处理系统 第六节 塔尔斯基证明不可判定性的一般方法 一 若干基本概念 二 一些重要定理 三 不可判定性成果的哲学意义 人名译名对照表 主要参考文献
  • 西方的没落

    作者:[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经典通读(第2辑):西方的没落》是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著作,他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唯一的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其他著作有:《普鲁士精神与社会主义》、《人与技术》、《决定的时刻》等。
  • 历史哲学

    作者:黑格尔

    《经典通读(第2辑):历史哲学》是黑格尔的代表作。全书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在“绪论”中,黑格尔围绕“理性主宰世界”这一命题,对他唯心的辩证历史观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阐述。在正文部分,黑格尔运用他在“绪论”中所确立的唯心、辩证的历史观的原则和方法,对“历史是自由意识在必然性中的进步”这个命题进行充分的论证,对人类由蒙昧走向自由的历史过程进行详细的讨论。黑格尔宣称,他只论述人类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在历史上已经取得的进步,至于“自由意识”在未来的发展,则不属于“历史哲学”范畴。黑格尔的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和《历史哲学》等。《历史哲学》一书,是黑格尔的学生根据黑格尔前后5次在柏林大学讲授“历史哲学”的讲稿和学生的记录整理出版的。第一版是由黑格尔的学生和朋友爱德华·甘斯编辑的。第二版是由黑格尔的儿子卡尔·黑格尔博士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的。由于《历史哲学》不是由黑格尔本人反复修改而出版的著作,因此,它较少学究气,除“绪论”外,其他部分都比较通俗易读。同时,由于黑格尔晚年对辩证法的理解更为深刻,因此在运用抽象原则去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时,不仅生动形象,而且相当准确。所以,此书出版后,一直被看做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入门书。或许,它也是黑格尔著作中被人读得最多的一部,它所表述的“理性的狡狯”、“世界历史人物”、“理性的历史历程”等思想也早已在人们中耳熟能详,为不同的人所引用。
  •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

    作者:(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本书是他所写的《伟大的哲学家》中的第一卷。所涉及到的都是对人类历史发生重大影响并规定了其进程的哲学家。他们的个性和观念形成了他的著作的主旨。这里,他不是在写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史,而是向我们呈现伟大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帮助我们理解了真理和理性、自由和正义、上帝的信仰和普遍性、善和恶、正确与错误。人类在观念上的进展必然包括宗教思想家的努力在内。雅斯贝尔斯教授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接近真正的伟大和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家,揭示他们的特殊真理。 书中介绍的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对于少数人来说,其他圣人可能也同样重要,但是在更多的人当中,他们的影响数百年来有增无减,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如果想对世界历史有明确的认识,就必须将他们单独列出加以研究。 单一的模式是无法说明这四大圣人的。尽管他们所具有的人性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还是能够从人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了解他们的历史性和由此而来的独特性,目前人类已经取得了一致的交际方式,各种文化也已了解了其他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因此,我们就有可能去找出他们的共同本质。在他们自己所处的时代,他们每个人都在众多人的心目中占有唯一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即使在其他重要人物的名声已显赫全球之后的当代,他们的这一重要位置也丝毫没有改变。
  • 佛学概论

    作者:姚卫群

  • 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

    作者:乔纳森.沃尔夫

    《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可能是近二十年来关于马克思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是马克思哲学公共和智力理论的转折点。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失败,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日渐式微。
  • 色诺芬的品味

    作者:刘小枫,陈少明

    色诺芬,古希腊作家和历史学家和军事著作家。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属颇负盛名的多产古典作者之一。写了许多关于历史、经济、哲学和军事问题的著作。其《远征记》一书,记述了希腊人途经整个小亚细亚向黑海沿岸撤退的历程,被认为是希腊第一部军事理论专著。《居鲁士传》一书,广泛阐述了军事学,包括军队的补充、编制、装备、教育和训练以及战术等基本理论。《希腊史》一书,确定了埃帕米农达的新战斗队形的定义。在《回忆苏格拉底》中,曾尝试划分战术和战略的区别。本书是众多名家对他作品的品论。 研究色诺芬这个貌似古典时期最伟大的斯巴达钦慕者之一时,不禁时时让人想起所有现代斯巴达钦慕者中最重要的人物卢梭。假若恢复一种可靠的方法必定要清除卢梭的影响这种说法属实的话(有时人们如此断定),本文的主题可以这样作结,像色诺芬这样的人的教诲恰恰是我们需要的解毒剂。不必说,要驳斥或证明这样一个深远的主题并非本文的主旨。然而,假如本文促使一些读者重新思考那些关于色诺芬的传统观点及当下观点——这些观点虽说可以理解,甚至某种程度上颇为正当,但对这颗真正高贵的灵魂几近是一种侮辱——本文的写作就并非徒劳。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人,他宁愿穿着乞丐的伪装穿越若干个世纪,不愿向一大群人贩卖苏格拉底静默审慎的智慧珍贵的秘密,只有当他用充斥着出人意料而又眼花缭乱的情节的某个阿格西劳、某个居鲁士、某个色诺芬的巧妙故事迷醉了这些人之后,他们让他逃脱,获得不朽声名。
  • 心学大师王阳明大传

    作者:周月亮

    在数千年中国历史中,王阳明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立德”、“立言”又有“立功”的士大夫之一,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本书,以文学笔调真实叙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其“德行”及“事功”,并以现代理论与方法,阐述了王阳明的“言”即其思想,再现了王阳明的人格魅力。
  • 仁学

    作者:谭嗣同 著,吴海兰 评注

    《仁学》是集中体现谭嗣同政治和学术国想的一部著作,其思想来源既有中国传统的儒学、诸子学、佛学思想,又有西方宗教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思想。本书主要内容为抨击封建社会宣扬三纲五常的专制制度、提倡资产阶级平等与民主观念;主张维新变运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旧思想、旧传统的批判,是为宣扬维新变法与发展资本主 义经济的主张做准备;而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提倡,反过来更加深化了对君主专制以及纲常名教的批判。它对中国封建的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所进行的猛烈挞伐,对晚清顽固保守的社会风气具有摧陷廓清之功,被时代目为晚清思想界的旋风和急雨,引起思想界极大震动。
  • 智慧的欢歌

    作者:周山

    本书结合人物、故事和实例,叙述分析了名辨思潮的精微之处,介绍了春秋末期老子、孔子、墨子等人同时开始的名的分析以及由于他们的影响,所形成的在名辩思潮中起着轴心作用的名、墨、儒三大学派。
  • 历史是什么

    作者:李公明

    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是一种思考,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套丛书就是面向那些爱思考、爱智慧的青少年,由几位著名的中青年哲学家和他们一起来想一些关于世界和人生的问题;通过一些小故事、小问题来解说一些爸爸妈妈们最不耐烦或者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尽管现在的家长和社会都比较看重世俗的前途,而不一定重视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但我们相信,这套小丛书对健全人的心智和思维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对青少年,对家长也是如此。
  • 宋代理学三书随劄

    作者:钱穆

    本书为钱穆对宋代理学三书——元代刘因所编《朱子四书集义精要》、周濂溪《能书》及朱熹、吕东莱编《近思录》——所作的读书答记,以发挥理学家之共同要义为主,简明扼要地辨析了枕头代理学对传统孔孟儒家思想的阐释、继承和发展。书珍附有四篇论文,深入浅出地探计了中国文化、思想之大要、精义。
  • 伊斯兰哲学

    作者:沙宗平

    《伊斯兰哲学》以准确的资料,从历史的角度逐次介绍了伊斯兰哲学各流派的起源、主要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历史影响等。对了解伊斯兰宇宙观、认识论有重要参考价值。
  •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

    作者:陈来

    本书所研究的历史时期是西周末期和整个春秋时代,着重研究“前诸子时代”的神话传说、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礼仪文化、社会思想等,以说明这一时代的文化与夏商周文化的精神气质的连续性,并通过对这个时代精神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生动发展的具体研究,确定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呈现出儒家及整个灿烂的先秦思想发生的文化前提与历史环境。 本书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无论在总体线索还是在部分分析上,都提出了新的、具有创见的论点,为春秋思想研究开辟了新的视界。
  • 魏晋玄学史

    作者:余敦康

    本书是一部完整的玄学史,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佛玄合流四部分,同时对玄学作了解释学意义上的研究。
  • A Thousand Years of Nonlinear History

    作者:Manuel De Landa

    Following in the wake of his groundbreaking War in 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 Manuel De Landa presents a radical synthesi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one thousand years. More than a simple expository history, A Thousand Years of Nonlinear History sketches the outlines of a renewed materialist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the tradition of Fernand Braudel,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while also engaging the critical new understanding of material processes derived from the sciences of dynamics. Working against prevailing attitudes that see history as an arena of texts, discourses, ideologies, and metaphors, De Landa traces the concrete movements and interplays of matter and energy through human populations in the last millennium.De Landa attacks three domains that have given shape to human societies: economics, biology, and linguistics. In every case, what one sees is the self-directed processes of matter and energy interacting with the whim and will of human history itself to form a panoramic vision of the West free of rigid teleology and naive notions of progress, and even more important, free of any deterministic source of its urban, institu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forms. Rather, the source of all concrete forms in the West's history are shown to derive from internal morphogenetic capabilities that lie within the flow of matter-energy itself.
  • 西方近代思想史

    作者:布林顿

    本书所主要关心的问题,并非俄国或任何极权社会事实上能从它的成员得到多少如已故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他的讽刺说说《1984》中所建立的——在纸上——那种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我们在本书所关心的乃是当前西方所有的无可否认的多向性(Multanimity,一个一目了然的字,但在英语字典中还没有得到充分承认)。我个人的见解认为,这种多向性不仅丝毫不是弱点,而且在事实上还是我们的伟大力量之一。   不管我们会怎样感觉幻灭,我们西方人大多数还是从心底真正同意苏格拉底(Socrates)的“知识是德”一语。一旦我们真正了解人们在本书所涉及的大问题上如何终于信仰他们所信仰的,我们当会比较更容易宽容他们;而如果我们仍要继续为民主社会的公主,我们便必须如此。“知识”和“德”都有严重的语学上的困难;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我们能从苏格拉底的语言,进而至于乔治·桑(George Sand)所说的“了解一切便是宽恕一切”。但目前我们并不定需完全达于这一浪漫主义的理想。本书的著作,是希望帮助有的读者开始来了解我们的多向性的社会,没有这种了解,我们的多向性可能会在誓不两立的争吵中完结,然后是一个新组织的社会,而几乎一定是非民主的社会。
  •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作者:Arthur O. Lovejoy

    From later antiquity down to the clos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most philosophers and men of science and, indeed, most educated men, accepted without question a traditional view of the plan and structure of the world. In this volume, which embodies the William James lectures for 1933, Arthur O. Lovejoy points out the three principles--plenitude, continuity, and graduation--which were combined in this conception; analyzes their origins in the philosophies of Plato, Aristotle, and the Neoplatonists; traces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ir diverse samifications in subsequent religious thought, in metaphysics, in ethics and aesthetics, and in astronomical and biological theories; and copiously illu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ion as a whole, and of the ideas out of which it was compounded, upon the imagination and feelings as expressed in literature.
  • 守弱学

    作者:杜预

    《守弱学》一部关于强者守弱,使强者恒强、弱者守弱、由弱转强的学问。一代名臣杜预关于“势”之心得,以及强弱转换的智慧书,由马树全注释,重新独辟蹊径,阐述人生赢学。
  • 西方哲学史

    作者:张志伟

    本书作为西方哲学史的教科书,按照我们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讲述的是从公元前 6世纪以 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至于20 世纪的西方哲学,我们将留给“现代西方哲学”去讨论。通常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