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悖论简史

    作者:(英)罗伊·索伦森

    上帝能否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动的石头?如果他不能创造这么一块石头,显然他不是万能的。如果他创造了这么一块石头,那么他将举不起来,所以他不是万能的。上面的这个悖论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逻辑游戏。悖论像是撕开遮盖着真理殿堂的帷幕的一条裂口,让人如此诧异,却又难以捉摸。哲学进步的历史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惊艳悖论的迸现和解决。作者用悖论的方式叙述了三千年的哲学历程,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哲学每一次进步所面对的复杂困境,以及哲人们突破这种孤绝之境的犀利智慧。
  • 超越伟大故事

    作者:[美]伯克霍社

    《超越伟大故事:作为文本和话语的历史》写作的想法萌生于学术交流与学科对话之中。在这种意义上,套用历史学者们最喜欢的一个说法,它至少是自己时代的产物。第一,由于有些学者宣告了理论的结束,甚至后现代主义本身的结束,在历史实践方面,现在看来似乎是总结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恰当时机了。第二,因为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权理论攻击在总结历史时传统使用的总体性观点,现在很有必要重新思考我们在观察和书写历史时,什么样的视角才是合适的。第三,探寻历史化在今天的文学研究和社会科学中所占据的重要角色也是很重要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理论质置疑书写历史的可能性,然而,与此同时,历史化却成为文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的一种基础性方式。当历史化再现过去的全部方式遭遇到挑战的时候,一些学者却认为历史化至关重要,这种反差激发了我写作《超越伟大故事:作为文本和话语的历史》。
  • 卢梭与伏尔泰

    作者:亨利·古耶

    本书是一部在西方影响甚大的名著,从思想学理论上对法国18世纪启蒙时代的两大思想家卢梭和伏尔泰做出了深刻的比较和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还原再现的研究,寻找并分析构成卢梭与伏尔泰的对话本。本书对理解西方的思想传统有极高的价值。
  • 在天国与尘世之间

    作者:赵林

    这部演讲录《在天国与尘世之间》与我的另一部演讲录《在上帝与牛顿之间》可以称为姐妹篇。在那本演讲录中,我主要对与基督教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讲解;而在这本演讲录中,我则对基督教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这两部演讲录,一部侧重于理论,一部侧重于历史,二者相映成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收入这本小册子中的几个演讲,分别是我在东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南华工商学院等学校所做,这些演讲在内容上具有连贯性,刚好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这些讲座,我们可以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从痴迷于天国理想,转向了人间幸福。为了把这些讲座的录音资料转换成文字,东南大学的陈怡教授、陆挺先生,以及西南政法大学的赵明教授和他的一些研究生们付出了大量心血。对于他们的辛勤劳动,我深表感谢。在上述各位老师和同学所记录的文字稿的基础之上,我做了一些修改、润色工作。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是很花工夫的。由于我在演讲时从来都不用讲稿,全凭脑子里所记的东西临场发挥;再加上我是一个多血质、浪漫型的人,演讲的时候语速极快,一场演讲下来所录出的文字往往要比别人用正常语速所讲的内容多上一倍,所以在事后整理文字稿时就格外费劲。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几乎对每一篇演讲稿都从头至尾重新进行了梳理和改写,这项工作花去了我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当全部的整理工作终于完成时,我内心所感受到的欣喜之情丝毫也不逊色于撰写了一部学术专著。当然,在修改文稿的过程中,我极力保持一种演讲的风格,所以这本小册子读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虽然它所涉及的内容并不是一些很轻松的东西。
  • 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作者:朱谦之

    本书系统地汇集了19世以前中国思想文化西传的有关资料和当时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论述了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文明、十八世纪中欧文化接触以及中国哲学对耶稣会士、启蒙运动、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的影响等问题,征引的中外文献达数百种,并且注释详尽,内容广涉哲学、宗教、科学、艺术、文学各个方面,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 进步的观念

    作者:约翰·伯瑞

    近年来,美国学者在著述中对进步观进行着广泛的探讨,本书作者作为一名造诣精深的学者和思想家,以详实的史料展示了进步这一观念的发展史,内容包括笛卡儿的哲学思想、退步论、知识的进步、人类的普遍进步等方面,是一部优秀的人文著作。 美国版前言 引言 进步:一个永恒的主题 引论 第1章阐释普遍历史:伯丁和李·罗伊 第2章实用:知识的终极目的——培根 第3章笛卡儿的哲学思想 第4章退步论:古代与现代 第5章知识的进步:方特奈尔 第6章人类的普遍进步:阿贝·德·圣皮埃尔 第7章历史的新观念:孟德斯鸠、伏尔泰、杜尔哥 第8章百科全书编撰者与经济学派 第9章文明有错吗:卢梭、切斯特卢 第10章2440年 第11章法国大革命:孔多塞 第12章英格兰的进步论 第13章德国对进步的思考 第14章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思想潮流 第15章寻求进步的规律(一):圣西门 第16章寻求进步的规律(二):孔德 第17章法国革命运动期间(1830一1851)的“进步” 第18章物质进步:1851年博览会 第19章进化意义上的进步 后记
  • 俄罗斯思想

    作者:尼·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思想"这一命题是俄罗斯19世纪至20世纪初思想界关注的中心之一。然而一些标榜为"俄罗斯思想"的说的常常并不是它本身。尼·别尔嘉耶夫写的这本书是俄罗斯哲学思想发展的纲要。它对俄国的历史与文化的本源因素,对"俄罗斯思想"的起源与特点作了阐述。他提出了许多值得人们听取的意见。
  • 与上帝摔跤

    作者:陈铭道

    本书以其悲怆的诗体语言和极度浓缩的散文笔法“平静地叙述”了犹太人及其音乐的特殊命运。作为第一位撰写犹太音乐史的中国学者,作者撇开“令人望而生畏的音乐分析”,将犹太音乐归汇到犹太民族充满痛苦和奇迹的历史和风俗中去,将犹太民族长长的先知、圣徒、祭司、卜者、国王、英雄和诗人谱系,将它们一则则令人心碎的悲剧故事,笼罩在挽歌―牧歌的悲欣复调氛围里,白骨因之散化成月色,鲜血因之分解成晚霞,绵延不尽生命的消殒,纷然熨贴成天国洞开的黎明之光。...
  • 君主论

    作者: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包括: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论世袭的君主国、论混合的君主国、为什么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国在他死后没有背叛他的继承者、对于那些被占领前生活在他们自己的法律之下的城市或君主国应该如何管理等内容。全书有26章。前11章论述了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强调有势力保护国家容易、否则难,君主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第12—14章阐明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是君主唯一的专业。后12章是全书的重点,全面论证马基雅维里的术治理论。
  • 早期希腊科学

    作者:G·E·R·劳埃德

    《早期希腊科学: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通过毕达哥的斯学派、前苏格拉底时时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希波克拉底医派的作者、柏拉图、公元前4世纪的天文学家们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勾画出了希腊科学的轮廓。作者劳埃德还探讨了科学与哲学、科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早期希望科学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分析了不同群体的著作者的研究动机和目的。
  • 经验及其模式

    作者:(英)奥克肖特

    本书是英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迈克尔·奥克肖特(1901-1990)的第一部成名作。在书中,作者系统阐述了历史、科学和实践三种经验模式的基本特征,三种经验模式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各自与哲学的关系。该书包含着奥克肖特后期思想发展的许多探索,对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奥克肖特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全书独特的思想观念,优美细致的写作风格,独到的分析手法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英国教育研究杂志》认为:“许多读者都已被奥克肖特的风格所折服;很少有如此深奥的思想能得到如此精致的表述。”
  • 西方社会思想史

    作者:于海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一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获2001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西方社会思想史》第三版将于2007年初推出,并已列入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作者:徐复观

    徐复观,中国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中国人性论史》与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湛称是当代这一学术领域中的双壁。这部专门讨论人性论的著作,以人格为中心加以审视,尤其是注重以先哲在自己生命生活中体验所得为根据,把握先秦哲人完整生命体中的内在关连,所以能提要钩玄,要言不烦。 本书里,尽量使用归纳方法,以归纳出各家各人所用的抽象名词的具体内容,为他们补出一种明确的定义;把各家各人虽用了相同的抽象名词,但其关涉所及的范围并不相同的情形,明确的指陈出来,这对于从不必要的历史混乱中的脱出,或有所帮助。又如《论语》中“命”与“天命”,从传统的训诂上,不能发现二者间的差异;因而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意义,发生许多不相干的争议。但经我用归纳方法,把二者不同的内容界定出来以后,便多少可以收点澄清之效。由此不难了解:以归纳方法补传统训诂之不足,是治思想史的人应当注意到的问题。 人格与一般物件不同。一般物件是量的存在,可以用数字计算,并可加以分割。人格是质的存在,不能用数字计算,并不能加以分割。人性论是以人格为中心的探讨。人性论中所出现的抽象名词,不是以推理为根据,而是以先哲们,在自己生命、生活中,体验所得的为根据。可以说是“质地名词”。“质地名词”的特性,在于由同一名词所表征的内容,常相对应于人格的“层级性”而有其“层级性”。例如《论语》中的“仁”,孔子常对应于发问者在人格上的层级不同,对仁的指陈,也有其差异。但这不是平列性的差异,而是层级性的差异。平列性的差异,当然彼此间也可以发生左右互相影响的关连;但这常常是不同事物间的外在关连。层级性的差异,则不论由下向上通,或由上向下落,乃是一个立体的完整生命体的内在关连。西方少数以体认为立足点的哲学家及大文学家大美学家,常把这种内在关连,组成思想体系,以相对应的文字组织,表达出来;这便使读者容易顺着他们文字的理路,一直追寻下去,作如实的了解。中国的先哲们,则常把他们体认所到的,当作一种现成事实,用很简单的语句,说了出来;并不曾用心去组成一个理论系统。尤其是许多语句,是应机、随缘,说了出来的;于是立体的完整生命体的内在关连,常被散在各处,以独立姿态出现的语句形式所遮掩。假定我们不把这些散在的语句集合在一起,用比较、分析、“追体验”的方法,以发现其内在关连,并顺此内在关连加以构造;而仅执其中的只鳞片爪来下判断,并以西方的推理格套来作准衡;这便是在立体的完整生命体中,任意截取其中一个横断面,而断定此生命体只是如此,决不是如彼;其为卤莽、灭裂,更何待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以正统派自居;但其中除了对名家(辩者)稍有贡献外,对孔、老、孟、庄的了解,尤其是对孔与孟的了解,连皮毛都没有沾上;这倒不是来自他的不诚实,而是因为他不曾透过这一关。我在此方面的努力,不敢说已经有了什么成就;但在内在关连的发现中,使散布在各处的语句(例如《论语》中的“仁”),都能在一个完整生命体中,尽到一份构成的责任,占一个适当的位置;并彼此间都可以发挥互相印证的作用。
  • 国富论 (上下册)

    作者:[英] 亚当·斯密

    《汉译经典04:国富论(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国富论》经过五年写作、三年修改,于1776年正式与读者见面。当时正值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该书及时地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提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经济学说。从作为国富基础的劳动,到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分工,再到分工带来的交换,交换带来的媒介——货币,再到商品的价格,以及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工资、地租和利润,文中都有详细精辟的论述。该书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自由市场,提倡降低关税和自由贸易,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至令在世界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
  • 自然法与道德哲学

    作者:[丹] 努德·哈孔森

    十八世纪道德哲学中不少重要成分受自然法理论的影响非常大,自雨果•格老秀斯(Hugo Grotius)之后,新教主义内部发展出了这些自然法理论。一般认为,新教徒的自然法理学在自然权利与自然法之间留有一种张力,而且这种张力对后续的很多道德和政治思想特别重要。对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道德哲学来说,这种观点尤为恰当。在对十七世纪欧洲自然法背景做一个广泛的概观之后,本书论点由此主要集中在十八世纪苏格兰的道德思想上。 长期以来,有一种老生常谈的观点,认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是依据社会和历史条件来理解人类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制度的;事实上,这些思想家被看成是解释上的整体主义方法(holistic methods of explanation)和历史社会学这两方面的先行者。然而,与此同时,这些苏格兰人通常也被列入到自由主义奠基者的光荣名册中,而且这种个人主义的观察视角也许被那种传统历史哲学的倾向加强了,那种倾向专注于抽象主体认识论上和道德上的力量。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这种语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观察视角都丰富了我们对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理解,其中特别突出的有三种:一种着眼于实践的道德和道德化的政治;另一种着眼于自然法理学;还有一种着眼于科学主义。
  • 现代儒学论

    作者:余英时

    本书收集了余英时论现代儒学的文字共八篇,以儒家政治、社会、伦理观念的变迁为讨论重点,从“形而下”的历史角度,揭示了儒学在现代遭遇的困境,以传统建制的消失揭示儒学的毁灭性危机,论证儒学随着建制的消失而成为“游魂”,别开生面地提出一个历史学者对传统文化式微的忧患之情。
  • Dialectic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作者:Jiwei Ci

    In a comparativ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Jiwei Ci provides an thought-provoking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from Maoist utopianism to reform-era hedonism. Ci argues against the common conception of the Maoist project as ascetic utopianism. Instead, he sees sublimated hedonism as an integral part of utopianism, and through ideological bankruptcy caused by the irreconcilable separa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meaning creates nihilism, in turn leading to full-scale hedonism. Under this universalizing framework, Ci presents the materialist roots of Maoism his detour on the road to capitalism, reframes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as struggles against the routinization or depersonalization of charisma,and even reinterprets the Democracy movement and recent anti-corruption agitation as inherently hedonistic.
  • 我们三代人

    作者:汤一介

    本书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首次出版。全书以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祖父、父亲,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等内容,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父亲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作者细致地回顾了父亲的人品、操守、个性,以及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问成就。 对于自己,汤一介更以力持客观、自我解剖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生涯,将一生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等完整地呈现出来。令人深思,也令人感叹!不难想见,这部中国读书人的百年缩影,其历史价值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新,其学术价值也定会随着一代代学人的深入体会而不断放大。 我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因为我爱我的祖国,就必须爱我的祖国的文化,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珍惜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 ——汤一介 编辑推荐: ★汤一介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稿,尘封12年首次出版!用42万字的赤诚讲述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自省和三代国学大师的传承守望。 ★星云大师、饶宗颐一致推崇汤一介的学问人品;楼宇烈、乐黛云、成中英、余敦康、牟钟鉴、金春峰、陈可冀、怡学大和尚、钱逊、王博、于丹、林崇德、王守常、李存山、 张广保、干春松、赵白生、苑天舒等近20位大咖联袂推荐。 ★国学的的群英谱,大师的朋友圈。在《我们三代人》中,汤一介以纪实的笔法全面介绍了他的父亲、一代国学大师汤用彤与胡适、钱穆、熊十力、吴宓、傅斯年等人的交往,并客观讲述了汤用彤晚年的思想变化,而不为尊者讳。比如用彤先生是如何认识共产党的;国民党败退前,汤用彤为什么选择留在大陆?汤用彤1951年的一份思想检查等。 ★自我解剖,秉笔直书,不回避问题。汤一介以忠厚的立场记载了自己一生的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首次用1万多字的篇幅讲述“梁效”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不回避自己的责任。 ★真实、真诚、中正的书写态度。 汤家三代人牵扯到很的人物关系,汤一介本着一种同情的理解和中正为人的态度来写这些关系,没有阿谀逢迎,没有吹捧,也没有有意的贬低任何人。这样的书写,堪为后辈典范。 ★中国百年学术文化史的缩影。《我们三代人》提供了一个理解百年学术史和文化史的线索,同时也给了我们提供了中国政治史的角度。汤先生在他的学术思想、哲学思想发展当中有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三代人的传承,百年来中国政治变革、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发展,其实这三代人是中国发展的缩影。 ★讲述创办中国私立大学的梦想。汤一介生前一直想把中国文化书院办成一所综合性的私立大学,他在书中全面介绍了他担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期间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梦想难以实现的遗憾。 ★首次完整呈现汤氏家训的原始手迹。汤氏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出自汤一介祖父汤霖的《颐园老人生日讌游图自序》中。《我们三代人》首次将颐园老人的珍贵手迹完成呈现给读者。
  •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

    作者:韩毓海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从现代资本与金融革命的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及世界社会政治与经济革命的漫长历史,重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寻中国千年兴衰的动因,并就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作者韩毓海用平实、生动甚至略带犀利的笔触,援引马克思著作中的精彩部分,充分解读了马克思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危机的成功预测和判断。针对马克思的三部作品《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作者引导读者沿着马克思的足迹解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货币、债务、道德、信用等,并反思马克思对上述问题的剖析有哪些现实指导意义,从而鞭策现代人要想看懂并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就要回归马克思。
  •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作者:[美] 马克·里拉

    编辑推荐: ★从海德格尔、施米特到福柯、德里达,是什么促成了知识分子对暴政的捍卫? ★“美国自由主义阵营的一支健笔”马克•里拉对20世纪六位重要思想大师的缺席审判。 ★媲美《被禁锢的心灵》《知识分子的鸦片》的经典作品,检视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直面人类心灵的暴政潜能。 ★《纽约时报》《纽约书评》《泰晤士报》《南方周末》《新民周刊》等国内外媒体一致推荐。 20世纪的事件仅仅是以极端的方式展现了知识分子的亲暴政思想,其根源在不那么极端的政治情境下并没有消失,因为它们原本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倘若我们的历史学家真的想要理解“知识分子的背叛”,那么他要去检视的地方就是——内心世界。 ——马克·里拉 -------------------------------------------------------------------------------- 内容简介: 知识分子一定是照亮公共空间的火焰吗? 理想主义的人要失望了。海德格尔、施米特、本雅明、科耶夫、福柯、德里达,六位思想大师,六条政治歧路。 以六位著名知识分子的生平行藏为据,马克·里拉讲述这些思想家如何及为何被激情或时代风潮所迷惑。这些智识丰赡、影响过人的知识分子也曾笔底战栗,或隐蔽或公开地偏向、支持极权主义,对暴虐政治制造的人类苦难,或拒绝承认或文过饰非,甚至视而不见。他们的故事充满20世纪的激情与失落,他们的思想依然宰制今日有关人类处境的各种论述。 马克·里拉不止于剖析这些亲暴的政知识分子,而且揭示出暴政在人类心灵中的心理根源:“只要人们思考政治,只要思考没有终结,那么服从于某一理念的诱惑就还会存在,激情会使得我们放弃自己的首要责任,亦即控制内心的暴君。暴政并没有死亡,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我们的灵魂中。” 尽管这是一本研究知识分子的著作,却并非为知识分子而写。历史行而无远,这本书恰似一记幽微的钟声,既敦请知识分子实践“责任的政治”,也提醒社会公众对“政治的激情”保持必要的警惕。 -------------------------------------------------------------------------------- 媒体评论: 马克·里拉的这本书……是在失望感的驱使下写就的,那是爱者才有的失望。他看到,在面对充斥于20世纪的暴行时,这些深刻的、有影响的思想家在政治上极为不负责任……里拉才思敏捷,具有揭示真相的天赋,这本书的每一篇研究都发人深思、给人启示。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在对欧洲知识分子的评论方面,马克·里拉无疑是最有才气的。他的作品不事技巧,深刻而流畅,真是了不起的成就。 ——保罗·伯曼(Paul Berman,著名政治学者、纽约大学教授) 读这本书,就像旁听一次召集了所有这些思想家的公正听证会。他们被控犯有严重罪行——他们对其思想的后果毫不顾忌。“不负责任的心灵”确是合适的标题。 ——阿维赛·马格利特(AvishaiMargalit,著名政治哲学家、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哲学教授) 延续切斯瓦夫·米沃什《被禁锢的心灵》和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的传统,《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精彩绝伦地剖析了20世纪那些亲暴政的知识分子。从两次大战之间德国的海德格尔、施米特,到“二战”后法国的福柯、德里达,里拉探讨了知识分子面对的永恒诱惑——寄望于“哲学王”,期待他能实现智慧和正义的统治。 ——马丁·马利亚(Martin Mali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