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叔本华散文选
本书系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散文集。 作为西方现代悲观主义哲学先驱的叔本华,尽管其观 点中充溢着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哲学思想却摆脱了以康 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思维体系,建立 了自己简单的唯意志论。他的哲学名著《世界作为意志与 表象》清楚地阐述了他的观点。 由于叔本华将其所处特殊时代对他的影响和个人种种 人生挫折的经验融入其思想中,从而形成了他的哲学观点 的悲观性和偏颇性。 本书是叔本华所著《附录与补遗》的一个选本,收录 作品十四篇。这些作品多是关于治学、写作、为人处世的 一些充满经验和智慧的文章。在这些文字中,叔本华将自 己的笼统的哲学观点深入浅出地进行具象化阐述,即他用 平易、流畅、优美的文字表述自己关于思考、写作、生活 的种种见解。 本书特约老翻译家绿原先生,从德文原文直接翻译过 来。力图让读者看到一个本来的叔本华。 -
来自别处的声音
《来自别处的声音》汇集了布朗肖晚年所写的几篇重要文论。论路易-勒内·德·福雷的诗歌的卓越文章将诗人从被遗忘的作家队伍里拉出来,并且阐明了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的价值。福柯写过一篇名为《外界思想》的文章,论及布朗肖的虚构作品。《我所想象的米歇尔·福柯》以半虚构、半评论的形式对福柯的友谊做出了回应。 这声音不在“此地”(此地是他乡),而是来自“别处”。布朗肖以旁观者的姿态经由外部来反思自身,对其他作家、哲学家的评论,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辩护。 当未知对我们质疑的时候,当话语向神谕借声音——这声音不谈论此刻,却迫使倾听之人竭力摆脱现状,以求回归自己,仿佛还未成就的自己——的时候,这话语往往偏执、傲慢、苛刻,无视我们,将我们从自己那里夺走。 -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书写,对疯癫、文学、死亡……的书写。书写不仅是时间的耗费、死后的游荡,更是巨大的义务,在揭示的同时隐藏,在穷尽的同时设限,最终,在书写中,在书写与疯癫、文学、死亡的交汇处,生命获得某种继续增殖的快乐。 (本套福柯文选共有三本,编选的文章,横跨福柯思想的整个领域,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思想全貌。其中,有些文章之前未有中文译本,更凸显了本文选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 哲学大家谈福柯 福柯的思想的力量和影响是令人惊讶的,同时也将是永恒的。 ——爱德华·赛义德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罗兰·巴特 如果福柯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出于历史之外的原因而利用了历史:就像尼采所言,因为人们希望一个时代将要来临,就反对这个时代,于是对这个时代产生影响。 ——吉尔·德勒兹 -
虚构与虚构主义
《虚构与虚构主义》主要内容包括:虚构是什么、关于虚构对象的实在论、虚构对象是非存在的、世界与真:虚构世界、可能世界、不可能世界、虚构实体是抽象的人造物等。《虚构与虚构主义》由三河市少明印务有限公司印装,2015年8月北京第1版,2015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 -
建筑与现代性-批判
上世纪20~30年代的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兴起了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复杂而精深的批判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与这一丰富的传统同时发展,但却基本上独立于此传统之外。本书作者希尔德·海嫩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但她争辩道,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采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除了展开关于建筑、现代性和栖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此书也是建筑学学生了解批判理论话语的导读,为此,有关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特奥多尔·阿多诺以及威尼斯学派(塔夫里、马西莫、卡奇亚里)的章节就不能被孤立地阅读了。 -
疊韻
《疊韻》是一場試驗,哲學與舞蹈的表達模式在此相會。 也許,它將帶領我們走向各種藝術之間相通(或不相通)的地方。 一場歷時近一年的即興對談, 沒有目的或野心,只有往返運動所需的輕, 因為沒有這種輕,誰也跳不動,誰也無法思考。 ◎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蔡淑玲專文導讀 舞蹈強調出神,詩強調意義的淨空, 繪畫強調存在感,雕塑則是觸覺,音樂是穿透力…… 不同的藝術既以對比鮮明的方式彼此區隔, 同時又互相為鄰,彼此碰觸,彼此迴響。——尚-路克.南希 藝術凝視生命,於是我們凝視藝術。 藝術無法與真實等量齊觀,但藝術可以命名真實,挪移真實,凝視真實,令人渴望看見真實。 於是法國當代哲學界解構大師南希,與法國第一位以編舞家身份入主國家舞蹈中心的莫尼葉,在一次次的往來對話中,聯手拋出一個個沒有標準答案、不是問題的問題,為所有藝術工作者、藝術愛好者爬梳出不同以往的凝視和分析角度,同時分享個人對表演、創造、美學的體會、渴望、省思與質問。 ○○○○舞蹈是什麼,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和相同之處又在哪裡; ●表演是許多的問題,稀少的答案(甚至不在乎答案)。 ○○○舞蹈與機構之間該保持什麼樣的關係,真正的獨立自主是否存在; ●●創造和隸屬於什麼門派無關,創造容不下任何據為己有的想法。 ○○在政治正確的「共享」概念,與藝術必須具有個體性的兩難之間,怎麼達成創造力的實踐; ●●●一個作品不是為了占有任何風格、任何形式,創作是一種放棄擁有的行為。 ○如何以「浸染」取代「模仿複製」; ●●●●作品從不生根,它在縫隙游移…… 以地面為基點,有形的、運動的肢體 vs. 以思考為基點,無形的、靜止的語言文字 ◎《疊韻》的緣起 2000年,法國編舞家Mathilde Monnier在蒙特婁新舞蹈國際藝術節上,聽到不跳舞的大哲學家Jean-Luc Nancy發表一篇文章,立即感覺它猶如以文字編的一支獨舞,用的雖然不是舞蹈的肢體語彙,卻逼近舞蹈的運動方式…… 以《疊韻》為名,編舞家決定在簡單的舞台上展現「以導演手法呈現的朗讀」,由哲學家以念白的方式作為舞作的聲音主幹,讓舞蹈和音樂接力演繹。 這不只是讓哲學家在舞台上將文章念完就了事,而是讓文本、音樂和寂靜、舞者在現場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運動,賦予它們同樣的能見度和存在感。這也是一種對平等的思考,在哲學與舞蹈如此不同的感受層面和視野之間,分享彼此的觀點。它讓文本、舞者動作、音樂、影像在舞台上交錯進行,「讓觀眾無所適從,必須自己選擇他跟得上的東西」。 ◎為何舞蹈? 編舞家: 班雅明說,所有語言在溝通的是語言本身,語言是最純粹意義上的溝通媒介。以肢體和動作做為媒介,舞蹈所追求的是同樣層次的意義。不只是舞蹈裡的運動,還有姿勢、能量、韻律、斷句、存在感等等,這一切都在製造意義,創造一種表現語言的語言。 舞蹈的藝術,是在身體裡捕捉運動的流逝,同時賦予它意義,為那些不斷流失、不斷逃脫意義的東西賦予意義。編舞家和舞者的工作,就是在意義的逃逸裡捉住、留住意義,在運動的流逝裡用運動創造意義。 哲學家: 意義的課題諸如:感受土地的方法,以及身體施加重量的方式;感受擺pose的、躺著的、趴著的、爬行的、踮起腳尖的身體,感受皮膚輕觸地面的剎那,感受身體渴望被感受,感受它蹦蹦跳跳卻不能飛,無法展開和土地的另一段關係。 終歸,一切都在飛天和遁地之間:既非前者亦非後者,而是兩者之間的某種張力。某種堅決留守在人世間的方法,絕不就此消失,不上天堂也不下地獄……我們可以這麼說。舞蹈拉住了我們,不往任何一邊去。舞蹈本身就是這種拉力的遊戲。它以最明確的方式,讓我們存在這個世界上。 ◎舞蹈的手段 哲學家: 這個手段就是藝術家自己的身體,這正是為什麼,舞蹈不只是、甚至根本不是一種演給觀眾看的藝術:觀眾的視線被轉換成他自己身體內在的肢體動作、難以察覺的肌肉緊張、正在醞釀的蠢蠢欲動。舞者是很「自我指涉」(autoréférencié)的一種藝術家,處於一種和自身的直接(im-médiat)關係,沒有任何產生中介化過程的媒介。 於是,一個決定性的問題或主題出現了:一個和自我保持密切聯繫的人,如何同時全然地對外界保持開放?因為這個人所維繫的並非一種現成的「自我」。他質疑這個「自我」,精確地說,一種從來就不是現成的「自我感受」(ipséité)…… 編舞家: 這種(表面上的)混亂令人困擾,同時也是力量所在……面對把自己當成媒介來檢視的困難,迷失的恐懼,我們永遠無法企及的完美,這些問題一直都在。儘管如此,我要說,有機會和自我產生直接聯繫,正是我們舞蹈的力量。 當然,舞蹈的媒介就是舞蹈,舞蹈和身體、和自我不可分,然而跟著舞蹈現身的「我」(je),並非就和身體與自我(soi)不可分。我在尋找的是主體和舞蹈的協調。我們總是想要找到自我和運動之間的合一。不過,我找到的經常不是合一,而是兩者的間距,我們是在(或大或小的)間距裡工作…… ◎本書結構 第一部分:哲學家南希、編舞家莫尼葉長達一年的電子郵件通信+電話對談(2003-2004); 第二部分:1. 南希、莫尼葉於獨舞座談會(2002)的對談;2. 南希、莫尼葉,與影像工作者克萊兒‧德尼(Claire Denis)對談; 第三部分:南希在舞作《疊韻》中演出的口白(2003)。 ◎本書讀者群 1.喜愛或對當代藝術好奇的人,經常提問想弄懂作品意義、作品由來的觀看者。 2.喜愛表演藝術和舞蹈藝術的人,可從法國舞蹈界重量級編舞家莫尼葉不同層次的自我剖析,窺見其創作思想。 3.哲學家文字描繪舞蹈的文字非常具象化,對喜愛文學的讀者而言是一大享受。 -
超级智能:路线图、危险性与应对策略
当机器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时会发生什么?人工智能会拯救人类还是毁灭人类? 作者提到,我们不是这个星球上速度最快的生物,但我们发明了汽车、火车和飞机。我们虽然不是最强壮的,但我们发明了推土机。我们的牙齿不是最锋利的,但我们可以发明比任何动物的牙齿更坚硬的刀具。我们之所以能控制地球,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比即使最聪明的动物的大脑都要复杂得多。如果机器比人类聪明,那么我们将不再是这个星球的主宰。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机器的运转将超越人类。 人类大脑拥有一些其他动物大脑没有的功能。正是这些独特的功能使我们的种族得以拥有主导地位。如果机器大脑在一般智能方面超越了人类,那么这种新兴的超级智能可能会极其强大,并且有可能无法控制。正如现在大猩猩的命运更多的掌握在人类手中而不是自己手中一样,人类未来的命运也会取决于机器超级智能的行为。 但是,我们有一项优势:我们有机会率先采取行动。是否有可能建造一个种子人工智能,创造特定的初始条件,使得智能爆发的结果能够允许人类的生存?我们如何实现这种可控的引爆? 作者相信,超级智能对我们人类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这本书中,作者谈到了超级智能的优势所带来的风险,也谈到了人类如何解决这种风险。作者认为,他的这本书提到的问题将是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这本书目标宏大,且有独创性,开辟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新道路。本书会带你开启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把你带到对人类状况和智慧生命未来思索的最前沿。尼克•波斯特洛姆的新书为理解人类和智慧生命的未来奠定了基础,不愧是对我们时代根本任务的一次重新定义。 -
世界小史
本书由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撰写,一经出版便受到热烈欢迎。作者用成熟睿智的文笔,将人类自古至今几千年的历程浓缩在这本小书里,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神态鲜明、脉络清晰的景象: 猛犸象猎人栖身的简陋山洞,在广阔水域上闪闪发光的雅典卫城,黑烟滚滚的迦太基城废墟,充满雄性荷尔蒙和血泪的罗马斗兽场,折戟沉沙的无敌舰队,只剩断壁残垣的圆明园,还有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随着贡布里希的讲述慢慢推进,当我们意识到历史的存在的时候,它已经近在我们眼前了。 从来没有一本讲述世界历史的书,像《世界小史》一样,能用如此简练生动、优雅平和的语言,勾勒出时而辉煌灿烂,时而暗夜茫茫的文明进程中,人类对自由、平等、博爱不屈不挠的追求,以及对抗压迫、邪恶、黑暗的无畏勇气。如果说《世界小史》能带给读者什么,那边是对人性、对人类未来永不止息的美好期待。 -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1:神圣的智慧
在浩如烟海的哲学典籍中,无数睿智的哲学家留下了宝贵的世界与人生智慧,予人启发。本书独辟蹊径,由画者韦尔乔以钢笔线条,诠释作者王玉北浓缩后的哲理和故事,以古朴雅致的独特风格、自由驰骋的精妙创意,解读西方古代哲学的激荡画卷。图文交相辉映,雅俗共赏,知识与艺术相得益彰。阅读本书,可欣赏机智洒脱、轻松灵动的线条,更可在艺术之美中,了解西方哲学的深刻精髓,获得心灵的启迪与超脱。 本书的内容包括古希腊神话故事,以及寓言家和贤人的生平与名言警句。 -
主体·互文·精神分析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符号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教授于2012年11月应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项目的邀请所做的系列演讲实录。演讲围绕“主体·互文,精神分析”的主题宣讲了克里斯蒂娃关于符号学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等核心观点。 -
我们都是食人族
现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 列维-斯特劳斯 写给普通读者的小书 以异域经验观照本地现实,以人类学家之眼理解当代文化 •输血、注射脑垂体提取激素、器官移植,是不是食人行为? •男性割礼被社会容许,可为何女性割礼侵害人权? •身为异教、迷信代言人的圣诞老人,当今转而成为了圣诞节的 象征,化身被成人鼓励的儿童梦想。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本书为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于1989年至2000年间,在意大利《共和报》所发表的16篇专栏集结,以及发表于1952年的《被处决的圣诞老人》一文。 在这些文章里,列维-斯特劳斯立足当时社会热点,探讨了如圣诞为何“习俗”风靡全球、疯牛病蔓延广泛、女性割礼是否侵害人权、亲子关系应基于血缘还是亲缘等议题,用结构主义和人类学的眼光审视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反思科学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所谓复杂或先进的社会,与被误称为原始或古代的社会,两者之间的距离远较人们认知的小上许多。” 就像出版于1955年的《忧郁的热带》一样,列维-斯特劳斯文章的写作时间并不标示它过期的时间。相反,他在这些文章中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反思放到现在依然成立,且无比犀利,几近预言。 -
吃的美德
[内容简介]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讲述了饮食的哲学,人是一种会吃、会思考、会享乐的动物,而餐桌正是我们可以同时做这三件事的地方。为什么食物对我们那么重要?我们和食物的关系是什么?我们选择要吃什么,其实涉及人性的本质层面:动物性、感官、社会、文化、创造性、情绪和知性。对饮食的认真思考,需要考虑到和自然的关系,和其他动物的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以及和我们自己的关系。所以说,关于饮食的思考,其实也涉及如何做个有德行的人,以及决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作者深入饮食传统和文化,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哲学思考,探讨的部分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 吃素比吃肉慈悲?吃得越清淡越好? ● 跨国大企业等于万恶资本家? ● 纯手工制作比机器量产好?传统古法胜过创新料理? ● 把食物吃完才不算浪费?吃到饱可以吃但不能带走?减重关乎意志力? …… 针对上述反思,《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将一一加以辩证与厘清。 [编辑推荐] ● 好吃·联合京城顶级餐厅,精美特辑生动再现经典料理。 ● 好看·《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作家朱利安·巴吉尼畅谈饮食哲学。 ● 16位明星大厨,22道经典菜品,附送52页全彩四色印刷精美料理特辑。 ●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不但告诉你身而为人应该怎么“吃”,而且教你思考怎么“活”。 ● 有机种植、动物福利、公平贸易、节食减肥……所有关于饮食的纠结逐个破解。 ● 沈宏非、陈晓卿、黄磊、朱虹、姚新中、欧阳应霁、殳俏、张际星,联合重磅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
惠此中国
时间化为历史,中国内含天下。赵汀阳2016年第二部力作,《天下的当代性》姐妹篇,专注于中国问题。 在大国复兴和新技术爆发的时代重新思考中国的起源和精神信仰,赵汀阳以旋涡模式解释从商周至清末三千多年来中国的生长方式和游戏规则。 侦探式哲学思考,立足存在 论和博弈论,步步紧追以中原为核心形成“中国旋涡”的精神动力:象形书写文字、庞大成熟的思想系统、周朝创制的天下体系、政治神学的雪球效应。 博采众长,论证严密;综合文本,哲学企图;经史互证,由述而作。 “早期中国的四方万民为了争夺最大物质利益和最大精神资源的博弈活动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旋涡”动力模式,旋涡一旦形成,就具有无法拒绝的向心力和自身强化的力量,从而使大多数参与者既难以脱身也不愿意脱身,终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而定义了中国的存在规模和实质概念。旋涡模式能够解释为什么古代中国并非扩张型的帝国却能够不断扩展,其秘密就在于,中国的扩展不是来自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是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旋涡核心的礼物。 兴衰得失一时计,是非成败转头空。旋涡是个古代中国故事,现代中国早已进入另一种格式的现代博弈,然而中国的生长方式已经铸成一种长存的方法论。有方法就有青山。” —— 赵汀阳 -
不可言明的共通体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当代法国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莫里斯•布朗肖的晚期代表作。 •在这本小书里,布朗肖直面“共通体”(又译“共同体”)这一貌似简单、实则繁复的思想,他紧随南希、巴塔耶和杜拉斯等人的思考,以其一贯的幽晦风格对此展开了最为澄澈的言说。 •如其标题所言,此书保持着某种不可言明的特点。如若必须对此展开言说,我们该使用什么样的言语?布朗肖认为,“这是这本小书托付给其他人的问题之一,与其指望他们做出回答,不如让他们选择把它带在身上,或许还拓展它。” •它物理体量上的小,与它思想容积上的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意义上,这本小书同时也是一本“大书”。 内容简介: 一方面,《不可言明的共通体》所回应的共通体的迫切要求正在这个世界里遭到遗忘,甚至这一遗忘的后果也难以察觉;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源于一个隐秘的共通体,那既是书文的共通体,也是爱的共通体。阅读共通体的书写,首先就面对着共通体的缺席。然而,至少为了试着在黑暗中没有方向地向着这一共通体接近,有必要倾听几个不愿言明自身的模糊的声音。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否定的共通体”,下半部分为“情人的共通体”。如同布朗肖的绝大部分写作,这本书表面上也充当了另两位作者及其作品的评论:让-吕克•南希的哲学论文《非功效的共通体》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记述《死亡的疾病》。但根本的问题,共通体的问题,就像在南希那里,首先指向了乔治•巴塔耶。在这场无形的谈话中,巴塔耶首先以隐晦的姿态,提出了共通体的要求。在“二战”期间的“无神学大全”的写作里,巴塔耶再次提出了与迷狂体验有关的“交流”的问题,并在手记里留下了让南希和布朗肖着迷的关于共通体的明确定义:“否定的共通体”。虽然南希对巴塔耶的研究重新点燃了共通体之思的火花,但这个可以说从巴塔耶文本的裂隙中寻得的定义依旧神秘。围绕着这一定义的晦暗光芒,布朗肖再次把共通体引入了外部的黑夜。 杜拉斯的记述就被这个黑夜笼罩、包围,并且,男人和女人达成的情人的共通体,就暴露在这夜晚的时间下。布朗肖试图在此证实的,恰恰是这个浸没了共通体的黑夜所具有的力量,因为这力量在消解个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让他们成为了巴塔耶意义上的真正的共通体:共通性的丧失也是共通体的铸成。为了理解这看似悖谬的论断,为了进入共通体的这极为陌异的关系,有必要唤起列维纳斯的观点,恢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根本的不对称性。只有他者的死亡能让“我”走向共通体的敞开,只有走向绝对他异的外部,把自身交给无限的黑夜,“我”的有限的孤独才不会一个人承担。 共通体总在铭写秘密的友谊。巴塔耶的友谊,他自己最早为《有罪者》一书定下的副标题,纪念着他同那些没有记录名字的朋友们的友谊;布朗肖的友谊,他为1971年的文集所定的标题,向包括巴塔耶在内的朋友们发出了敬意(并且,正是纪念巴塔耶的文章决定了这个题目)。而这本小书,凭借其批评的工作,再一次召唤了布朗肖同巴塔耶、同杜拉斯、同列维纳斯、同南希的多重友谊。情人(amants)的共通体,不也是友人(amis)的共通体吗?因为共通体就是爱(amour)的见证,虽然这爱也飘散在逝者的笑容和生者的泪水当中,在缺席的沉默者和到场的言说者之间,触摸那不可穿透的永恒之夜的界线。 -
文字的凭据
拉巴特和南希均为法国当代一流的批评家、哲学家,二人合著的作品中,这本关于拉康 的批判性研究虽是早期著作,却已深具大师风范,既是文本批评也是表达自身思想的途径。本书从拉康的算法、运算、能指、镜像等重要理论和概念入手,对拉康的《无意识中文字的迫切要求》文本进行了细读,揭示出其能指理论所具有的内在悖论,深刻挖掘了哲学、语言学和精神分析的紧密关系,并对拉康的文字风格和思想风格作出了分析评注,展示了两位学者强大的文字解剖力和哲学思辨力,是拉康研究中一份不可多得的必备文献。 雅克•拉康(Jacaueo Lacan,1901—1981)是20世纪法国最具独立见解又最有争议性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从语言学出发重新阐释弗洛依德理论,提出的镜像阶段等学说对当代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拉巴特和南希均是法国当代人文学科领域的翘楚,具备法国当代思想家的突出优势,即学科交叉性,在文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织中寻求自己独特的学术路径。拉康本人曾表示,在批评他的著作中,只有这本书击中了要害。 拉巴特和南希的解读谨慎而犀利,对哲学语言的张力的把握尤为出彩。译者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在必要之处作了细致入微的注释。在拉康研究的著作中,这显然是颇为值得一读的文献,对于了解这三位学者的思想路径也都有切实的帮助。 本书属于“子午线译丛”,同系列已出版的菲利普•拉古-拉巴特的著作有《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让-吕克•南希的《肖像画的凝视》,可参考阅读。 -
Zizek's Jokes
“A serious and good philosophical work could be written consisting entirely of jokes.”—Ludwig Wittgenstein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is book offers an entertaining but enlightening compilation of Žižekisms. Unlike any other book by Slavoj Žižek, this compact arrangement of jokes culled from his writings provides an index to certain philosophical, political, and sexual themes that preoccupy him. Žižek’s Jokes contains the set-ups and punch lines—as well as the offenses and insults—that Žižek is famous for, all in less than 200 pages. So what’s the bad news? There is no bad news. There’s just the inimitable Slavoj Žižek, disguised as an impossibly erudite, politically incorrect uncle, beginning a sentence, “There is an old Jewish joke, loved by Derrida . . .“ For Žižek, jokes are amusing stories that offer a shortcut to philosophical insight. He illustrates the logic of the Hegelian triad, for example, with three variations of the “Not tonight, dear, I have a headache” classic: first the wife claims a migraine; then the husband does; then the wife exclaims, “Darling, I have a terrible migraine, so let’s have some sex to refresh me!” A punch line about a beer bottle provides a Lacanian lesson about one signifier. And a “truly obscene” version of the famous “aristocrats” joke has the family offering a short course in Hegelian thought rather than a display of unspeakables. Žižek’s Jokes contains every joke cited, paraphrased, or narrated in Žižek’s work in English (including some in unpublished manuscripts), including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ame joke that make different points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e larger point being that comedy is central to Žižek’s seriousness. -
悲剧的诞生
弗里德里希·尼采,19 世纪后期最伟大的哲学家,独自一人在欧洲文化中游荡。他与传统辩驳,同时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1889 年,尼采在都灵的街头,看到了一匹被马夫虐待的马。在那个瞬间,他心生悲悯,抱住了马的脖子。这件事导致他精神分裂,失去了理智。 本书是尼采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尼采在对希腊艺术进行美学讨论的同时,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对以苏格拉底科学乐观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作出了批判。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