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晚学盲言

    作者:钱穆

    本书是作者在86岁时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92岁高龄,爰题曰《晚学盲言》。 全书共90篇,分上、中、下三部,一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次为政治社会人文之部,三为德性行为修养之部。虽篇各一义,而相贯相承,主旨为讨论中西方文化传统之异同。钱先生每一题皆久存于心,博而返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学问至晚年臻于化境。欲了解钱先生学问之最后进境,《晚学盲言》实为入径;欲把握国学之精要,本书也是最好的。 本书是关于中国学问少有的可深可浅之作,初入者与深入者读之皆有大启发。
  • 悲剧的诞生

    作者:[德] 尼采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尼采的美学观影响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的人生观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 厚黑学大全集

    作者:李宗吾

    厚黑学大全集(超值白金版),ISBN:9787507527247,作者:李宗吾 原著,翟文明 编著
  • 西方哲学智慧

    作者:张志伟

    本书将西方哲学“分门别类”,以哲学的部门或问题为主题,以“史论结合”的方式,选取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加以介绍。本书在每章结尾处列了“思考题”,在全书的结尾处附上了“主要哲学家名录”(包括他们的主要著作)和供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 本教材从西方哲学史论结合的方面,讲述了西方哲学2600年的艰难历程,尽量发掘哲学史上有教育意义有代表性又意义深刻的故事,有意识地以哲学问题为引线,使哲学问题成为中心和线索,将历史拉到现实来,,突出西方哲学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说明“智慧的痛苦”的深刻含义,使学生们了解哲学家们是怎样对于那些永恒的哲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解答方式,这些解答方式又引出了什么样的新问题。将古今中外人们普遍关心的哲学问题,变成学生们自己的问题,从而,将他们引上哲学思考的道路,理解西方哲学的智慧。
  • 古典自由主义

    作者:大卫·鲍兹

    《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用无数证据捍卫了古典自由主义,是让那些大政府、保姆政府的最后辩护士们闭嘴的令人振奋的一击。大卫·鲍兹用平和的语调,揭示了深藏于美国最深处的理想,以及对个人自由的显而易见的尊崇。 ——威廉·维尔德 美国这个国家由无数从内心深处信仰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的人组成。本书把人们这种内心深处的信仰用语言表达了出来。美国也是一个到处都是政客、学者和自以为是的精英的国家,这些人打心底里不相信自由和责任。本书狠狠踢了这些人的屁股。 ——P.J.欧鲁克 在这个年代里,政客们口口声声说,大政府时代结束了,却以此为借口来追求一个更大更糟糕的政府。这时有人能够写一本书,回顾我们传统的每个方面,对古典自EB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描述,并且可读性强,信息丰富,的确是一件让人耳目一新的事情。大卫·鲍兹的这本入门读物将历史、哲学、经济学和法学结合在一起,杂以各种逸闻掌故,恢复了美国政治思想中的一个关键传统,并把它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件值得赞誉的事情。 ——理查德·爱泼斯坦 大家公认“大政府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政府无法履行其承诺的时代,尽管它一如既往地规模庞大。哪里出问题了?关于人性在政治中表现的哪些基本假设出错了?读一读《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你会找到答案。” ——芝加哥先驱报 出版前言: 《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在中国的出版象征着两个激动人心的进程:一是世界人民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二是在经过一个世纪的战争与国家主义的肆虐之后,和平与自由的理念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也许看上去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时机并不凑巧。目前,从法国总统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在宣称“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完了”。一个美国中左派知识分子甚至欣喜若狂地说:“古典自由主义完蛋了”。这些批评家们是短视的。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古典自由主义的理念——法治下的自由。 对于始于2008年末的这场经济危机,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了解它,搞清楚它的起因。这是一次由政府管制、政府补贴和政府干预引起的危机,自然不可能用更多的管制、补贴和干预来治愈。克利斯托夫•希钦斯在他的文章中说:“次贷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恐慌摧毁了我们对信用的信念,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起因是每个人都被许诺可以得到一切,而结果是每个人都上了民粹主义的当”。
  • 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

    作者:刘述先

    本书是刘教授根据2005年担任第十八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三次演讲撰写而成。全书贯彻以当代新儒家的观点来清理儒家的三期发展,即先秦、宋明与当代。细读全书,当能认识到儒学中那天人贯通的宇宙情怀、宗教精神,如何在历史的步步发展中形成、反省与善化。
  • 恋爱中的苏格拉底

    作者: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

    作者菲利普斯致力于复活苏格拉底的对话传统,组织苏格拉底咖啡馆,在全球展开了一次次的哲学讨论。其第一本讨论成果《苏格拉底咖啡馆》曾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这本《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延续之前风格,将爱分为情爱、对陌生人的爱、亲情之爱、友爱和圣爱展开讨论。讨论大都结合时下热点话题,在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们之间展开,力图从哲学上对一些现实问题作出解释。 带着爱的问题,菲利普斯走遍了世界。他和爸爸妈妈们讨论“父母的爱”;和最高设防监狱的狱友们讨论“无条件的爱”。他到了卡特里娜飓风难民营,和那里的家庭对话;又来到日本广岛的和平广场,和日本的小学生对话。菲利普斯还在对话中穿插了从古到今的伟大哲学家的言行,从古代的鲁米一直讲到现代的安•兰德、阿娜伊斯•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爱的解析”。
  • 没有马克思或耶稣(Without Marx or Jesus)

    作者:Jean-Francois Revel,

    1969年,法国著名政论家勒维尔(Jean-Francois Revel)预言,美国即将经验“第二次世界大革命”——这一场动乱将继续完成第一次的革命,也就是18世纪西方兴起的民主浪潮。在《没有马克思或耶稣》(Without Marx or Jesus)一书里,他预言一种新的人类(homo novus)即将出现。他相信,因为美国人现在开始对东方宗教产生兴趣,所以这种关怀灵性的暗潮将是一种预兆,预兆这个地球上唯一自由到不流血就可以革命的国家即将发生深层的变革。 勒维尔认为,这个二次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一切社会运动、多元事物、抗议与暴力等混沌现象中的本型(pattern)。确实,有很多行动者已经开始转向内心。这个方向,对传统左派的同志而言,实在是异端。他们说,他们必须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社会。 ———————————————————————— http://www.amazon.com/WITHOUT-JESUS-AMERICAN-REVOLUTION-BEGUN/dp/B000OFM176/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51610649&sr=1-1 July 18, 2009 By Pieter "Toypom" (Johannesburg) This classic work on the USA and the concept of revolution was 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1971. Revel's astute analyses include the observations that European culture was stagnant and that Europeans were hopelessly uninformed on the United States. Even more alarmingly, Revel reveals that already at that time the European elites were projecting their guilt and self-loathing for their own imperialistic past onto the USA. The author also explores the idea of revolution, distinguishing mere revolts that lead to worse oppression from revolutions that bring individual freedom and progress. He identifies 5 conditions & 5 solutions prerequisite for a successful revolution. There must be critiques of: 1 injustice in economic, social & racial relationships 2 management against the waste of human & material resources 3 political power, both its sources and exercise 4 culture, morality, religion, customs, ar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se in society 5 the old civilizational sanction and vindication of individual freedom. Revel then explains why a true revolution can take place o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Chapters 4, 5 & 6 investigate to the impossible revolution in the communist nations, in Western Europe and in the Third World. The following chapter looks at the history of revolutions whilst the next focuses on national sovereignt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ultilateral & bilateral agreements and wasteful military expenditures. Revel also devotes a chapter each to violence & revolution and to the one-way street from freedom to socialism, a subject on which Hayek's Road to Serfdom remains the classical text. The phenomenon of Anti-Americanism about which he wrote a most perceptive and witty book in 2003, is dealt with in chapter 11. He identifies two basic kinds of anti-Americanism and subjects its causes and symptoms to close scrutiny. In this chapter he provides ample examples of its emotionally unhinged nature, its puerile sense of grievance, lack of logic, anti-Zionist and anti-Semitic undertones. America has faithfully followed its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while Europe produced the Shoah/Holocaust, Stalin, Hitler, Mussolini, murderous collectivist ideologies and two world wars. Revel points out that the cultural is the most humiliating form of defeat. The envy & resentment arising from that fuel much of the irrational anti-Americanism found amongst European elites. Several examples of verbatim conversations are provided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puerile and contradictory nature of this hatred of America. Since then, the phenomenon has grown as recorded by amongst others Andre Markovits, Bruce Bawer, Barry Rubin, David Horowitz, Paul Hollander, Jamie Glazov and Carol Gould. In addition, its close connection to anti-Zionism and anti-Semitism has become more explicit. Chapters 12 & 13 cover the dynamics of revolu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respectively. Interestingly, Revel claims that opinions formed by Propaganda are as easy to destroy as they are to create; counterpropaganda can in one day destroy what it took the state 20 years to fabricate. I found this of interest in relation to Eric Hoffer's claim in The True Believer that propaganda only serves to reinforce existing beliefs. Chapter 15: The Rights & The Means,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manifold means available to US citizens to defend their constitutional rights against the federal, state or municipal governments. The final chapter which provided the title concludes that the only real revolution is taking place in America; a revolution involving cultur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ccepted as a means not an end. This revolution seeks not to destroy but to reshape society. Mary McCarthy's Afterword is flattering to Revel as iconoclast, a witty and enjoyable read but ultimately a bit shallow and devalued by her ideological bias. Revel tactfully but effectively refutes her obscurantism in the Author's Note to the American Edition, especially brilliantly on the definition of revolution. I highly recommend Revel's How Democracies Perish along with his Anti-Americanism as well as Menace in Europe by Claire Berlinski and While Europe Slept by Bruce Bawer that expose the perilous situation of Europe. The ongoing attempt by progressives to subvert the US system is informatively examined by Jonah Goldberg in Liberal Fascism while two books by the French philosopher Chantal Delsol diagnoses the current malaise of Europe with great empathy: Icarus Fallen and The Unlearned Lesso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 Essay On Late Modernity.
  • 小逻辑

    作者: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本书是《哲学全书纲要》的第一部分,通称《小逻辑》,以区别于《大逻辑》(即逻辑学)。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黑格尔的《小逻辑》是构成他的《哲学全书》的一个主要环节,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义蕴深厚。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他的学生在他逝世后编订全集时,再附加以学生笔记作为附释,于是使得这书又有了明白晓畅,亲切感人的特点。
  • 斐多篇

    作者:柏拉圖

    受到雅典法庭指控「腐蝕青年人心靈」的蘇格拉底被判死刑,臨刑前,他的一位忠誠學生斐多一直陪伴在他身旁。事後,斐多把蘇格拉底最後的時刻講給他的許多朋友聽。 他告訴他們,蘇格拉底並非在臨近黃昏時喝下毒藥。他整天都在討論中度過,就像他以前在獄中和獄外的談話一樣,談話轉向了靈魂不朽這個問題。各種所謂的證據都提到了,其中主要證據之一是「我們的出生只不過是一種睡眠和遺忘」,學習就是回憶起在另一個生命中獲得的知識。然而在結尾處,這個論證與其他所有論證一道被拋棄了。然後,蘇格拉底提出一種新的想法:靈魂是不朽的,因為它能領悟,能分享真、善、美,而這些東西是永恆的。人能夠認識神,因為人在神那裡擁有某種與永恆和不死相似的東西。所有在場的人都接受了這種看法,而蘇格拉底則繼續宣稱神的公義只有在來生才能顯示,並且生動地描述了一幅天堂與地獄的生動圖景。但他告誡他的聽眾,別把他的描述當作事實真相,而要當作「與真相必有某些相似」的東西。
  • 韩子浅解

    作者:梁启雄 著

    作者甄采了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的精粹,又选录了二十余家中外学者的注解,加上自己的心得,对《韩非子》作了校勘注释。
  • 逃向世界

    作者:杨煦生

    在周、孔、思、孟、荀、董的精神线索之外,道与禅是中国精神史的一个重要侧翼。本书从远古巫教遗存—道家—道教到作为中国传统生存论思想顶峰的禅宗思想,考察了中国精神史的这一侧翼,从精神气质(Ethos)的范式,阐发了精神史的这一脉所蕴含的中国特质,为跨文化的中国精神史诠释提供了探索性例证。 在分论及附论部分,作者从审美维度上对道家、中国佛学、中国绘画进行探讨,并对20世纪中国精神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王国维和徐梵澄的思想进行了个案阐释。 与全书内容相应,书中配以作者历年书法作品若干,从另一角度,彰显了本书的精神旨趣。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vs国际性的学术视野: 作者曾师从李泽厚研究美学,后于德国图宾根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德国多所大学讲授汉学十余年,归国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汉语汉学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主持工作。本书即以解释学、现象学等哲学理念与方法研究传统中国问题的一个完美典范。 ★ 学术精神以文本和书法艺术作为表达,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 本书一改学术书版式呆板的传统,不仅标题书目,每一篇章作者都结合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多年锤炼的文本。作者研习书法多年,曾在德国与中国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十余场,书法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本书的分论部分探讨道、禅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而作者的书法实践是这些文章的具体表达。文字与书法作品的结合不仅使得版式活泼,而且使得本书的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从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层面向读者展示道禅精神。二十余幅墨宝,此次随书奉献读者。 ★ “精神史”视角阐释道与禅,一大学术进步: 道、禅是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深远的两大文化传统,本书以全新的学术视角——精神史的阐释范式——对道与禅思想作出阐释学探索和现象学还原。以经典文本中的言说为切入点,描画道禅思想的精神气质。全面而细致的阐释了道与禅对人、世界、自由、自在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 20年锤炼累积,快意抒发: 全书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文献,并不冗长的篇幅内浓缩了系统性的阐发。但这并不会使本书显得“书呆子气”,反而让读者有快意之感。作者将其多年的思考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述出来,情感真挚,该颂扬处不惜笔墨,该批判处若疾风骤雨,该嘲讽处睿智幽默,行文流畅,酣畅淋漓。
  • 欧洲精神

    作者:[法] 莱涅尔-拉瓦斯汀

    1935年,当时已被纳粹封口的哲学家胡塞尔预言:欧洲的未来无非走向两端,要么在仇恨和野蛮中沉沦,要么在哲学的精神中重生。他得出结论,欧洲面临最大的威胁,是自我懈怠。 作为一个精神国度,欧洲在“哲学精神”中究竟应该恢复些什么?几十年来的欧洲问题——关乎它的意义和职责,从布拉格、布达佩斯和华沙的知识分子们中间传播开来。为了探索欧洲建立的意义与价值,许多中欧知识分子贡献出了他们的作品、智慧甚至生命。 本书主述的三位思想家——波兰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捷克哲学家雅恩•帕托什卡,匈牙利思想家伊斯特万•毕波——向我们证实,哲学欧洲是存在的,人们坚持去探索欧洲的意义,探究它的终极精神目标及意义之所在。 米沃什、帕托斯卡和毕波,恰恰是在他们身陷黑暗期间,给我们带来了最重要的哲学探索,改变我们对欧洲、世界、民主诉求,乃至自身的看法。他们都可以进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良心之列。 这个美好的精神团体,还包括卡夫卡、伊姆雷·凯尔泰斯、柯斯勒、米兰·昆德拉、穆齐尔、胡塞尔、汉娜·阿伦特、桑多·马芮以及齐格蒙特·鲍曼……本书重现了他们关于欧洲文明道德基础的讨论。通过追溯,被湮没的欧洲文化将重新出现,我们亦据此得出启示:欧洲的再次统一不应以人性与民主的消亡为代价。 欧洲首先是一个精神国度,或者说一些精神的家园,它的重心是对人类尊严的维护,它的优越性存在于新的“政治道德”之中,跨越了国境。 ——捷尔吉•康拉德 (匈牙利作家) 有了米沃什、帕托斯卡和毕波,中欧,甚至整个欧洲,或许都能寻找到最完整的关于哲学、道德和政治的表达方式。这便是未来思想欧洲的开端。 ——亚历山德拉•莱涅尔-拉瓦斯汀
  • 生活的意义

    作者:Julia Tao,Hektor K.

    人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实现人的基本价值?爱情与喜欢是一回事吗?有可能和坏人交朋友么?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么?好运气总是跟随在坏运气后面么?情绪是个坏东西么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么?《生活的意义》将以友好、漫谈的方式,引导读者在哲学的王国中探索这些生活的基本问题以及应该如何生活。《生活的意义》以不同于以往的有趣方法,融会了东西方思想中对于完美生活的道德推理、概念分析和哲学评价。并大量地运用了对话、漫画、哲学故事、思想实验、文艺和戏剧作品等多种表现手法,来激发读者思考。阅读《生活的意义》将使我们暂时超越生命本身,通过反思那些平时想当然的事情来获得生活的智慧和意义,从而更明白地生活。
  • 西西莉亚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 艺术家的真实

    作者: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

    罗思科的这部革命性的艺术哲学著作以艺术及艺术家的真实性立论,探讨了现代艺术世界、艺术史、神话、美、艺术家所面临的社会挑战、“美国艺术”的真实本质以及诸多相关问题的观念。本书充满哲学的思辨,同时又饱含对艺术的热情,注入了强烈艺术精神。本书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罗思科的论证有多么充分,或者他多么连贯地证明了自己的论点;其真正价值是我们对一位艺术家的世界观获得了异常难得的理解,这种世界观通过书面语和相当具体的论证得以表达。 罗思科之子克里斯托弗·罗思科“尽可能地将这部手稿以完整可信的版本公之于众”。本书还包括其长达30页的序,他描述了这部手稿的发现过程,以及将这部手稿付诸出版的复杂而动人的际遇。序言中阐述了艺术家罗思科的相关作品范例,同样也附上了原著手稿中的复制品。克里斯托弗的序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罗思科的这一有些令人费解的经典著作。
  • 世界为谁存在?

    作者:(英)汤姆·波尔 文,(澳大利亚)罗伯·

    《世界为谁存在?》讲述了:“世界为谁存在?”狮子宝宝问爸爸。“呃,看看你的四周,”爸爸回答,“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绿油油的草原,让你跑跳奔放,每一只斑马、羚羊与大象,帮助你成长茁壮,每一块耸立平滑的岩石,让你享受阳光。你应该相信,世界为你存在!”《世界为谁存在?》透过不同动物的亲子对话,让孩子们感动、赞叹大自然之余,也越发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对这个世界满怀感恩和敬意!
  • 悲剧心理学

    作者:朱光潜

    这部论著的基础是一九二七年在爱丁堡大学心理学研究班小组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论悲剧的快感》。
  • 理学丛书

    作者:[宋]邵雍著,郭彧整理

    本书收入了北宋哲学家邵雍的代表性著作,包括,《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中的《观物内篇》、《观物外篇》,以及一些散篇著作。除校正文字,施以全式标点外,还对难懂的部分作了简要注释。本书是第一部邵雍著作的现代整理本,为宋明理学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作者:黄敏

    《逻辑哲学论》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重要著作。作者在这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所有哲学史上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这种思想对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本书是关于研究《逻辑哲学论》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