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
本书选了徐先生的六十一篇文章,其中,半数以上是怀人、忆旧和悼念之文;所忆所念的对象多数是徐先生的师友,个别未曾亲与过从的,徐先生也都从个人角度刻画印象和抒写感受,所以这些文章,读来篇篇都使人感到亲切有味,仿佛能触摸到具体。或者可以说,这里有一册一个个知识分子的肖像合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就从这册合集里透露出来了。 六十一篇文章编为七组,每组的标题是编者加的。第一组“历史的观察”,其中有两篇是为宋儒朱善画像。第二组“新潮涌起中的旧学”,前三篇分别忆念徐先生早岁在武汉求学时的三位老师,刘凤章、王季多和黄季刚。当时正值五四前后,新学思潮涌来之际,三位旧学先生力学敦行的风貌,在徐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另有一篇《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徐先生回忆了在武汉时受到五四运动影响的情况,写出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北京与上海是新文化运动在先,五四运动在后,而武汉则是“因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才成为社会上的一股洪流”。这样的回忆,能把读者从只知“德先生”、“赛先生”的抽象认识中,一下子拉回到历史的现场。第三组“共担文化生命”各文,是徐先生对熊十力、马一浮、唐君毅等同道师友的忆念;最后一篇《(民主评论)结束的话》记叙了创办《民主评论》杂志的始末和甘苦。第四组“典型种种”五篇文章,分别谈吴稚晖、鲁迅、章士到、余嘉锡、殷海光五位学人,可以分别看作五种知识分子的典型。余嘉锡之外的四位,不仅有学名,有文名,更都是社会上的大名人,但徐先生最钦重的还是“埋头闭户,不务声华,认真治学”的余嘉锡先生,称其为“一个伟大知识分子”。第五组“怀人感逝”十一篇文章,所忆念的人,大陆的读者多不熟悉,借此可以了解徐先生播迁以后的交游。第六组“东海西海”,有的记日本的山人人物,有的谈对日本知识分子的看法,有的谈西方的知识分子,如爱因斯坦、汤恩比、毕加索。第七组“青年与教育”,徐先生的儒者襟袍中,始终装着青年一代,大至“青年往何处去”的方向问题,小至初中入学的国文试题,他都以一颗拳拳之心,坦陈已见。 -
读黑格尔
本书分上下两编,两编都是我读黑格尔时写下的文字。下编是原始笔记。约十年前,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曾将这部分原始笔记影印出版,其目的主要在于保存笔记的手迹。出版者认为这两本手写的笔记字体整齐,书法好看,所以就将它出版了。当时我只想留下我学习途程的一点痕迹,而没有考虑乘机把自己对这位大哲学家的思考勾勒出来。这两本原始笔记一本是一九七二年重读《小逻辑》的笔记,一本是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七年读《美学》第一卷的笔记,都写于“文革”中。那时思想受到拘束,也缺乏下笔畅言的胆量,这是经过那场浩劫的人可以理解的。我记笔记时自然不会想到公开给别人阅读,但顾忌仍旧难免。其中有些今天看来近似教条的话,一部分原因固然出自自己的水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怕被人发现,因文字而遭祸。我说这些话无非是希望读者知道我对它们的缺点与局限是不满意的。尽管那时读黑格尔曾给予我很多教益,它帮助我逐渐明白怎样去思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地去思考;不是简单化的,而是错综复杂、如剥笋抽茧、层层深入地去思考。这就使我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沉潜往复、多面推敲、曲折进展的思想习惯。 本书的上编大多是我在两种笔记的基础上酝酿而成的短文,它们或是单独成篇,或是在其他论题的文章中对黑格尔有所涉及的部分。现在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可以算是多年来我对这位大哲学家尽心钻研所获得的一点心得。其中一种是我对他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关于《小逻辑》里所阐述的三范畴论、知性的分析方法、《美学》中的某些重要概念如“情志”等等,均属此类。这些都是我在反复研读黑格尔哲学时,感受较深且有自己见解的纪录。另外一种则是我对黑格尔哲学和别的哲学进行比较和探讨其间关系的揭示,比如我发现黑格尔美学中某些地方是受到了威廉?席勒格的影响,《小逻辑》中的三范畴: 普遍、特殊、个别不仅受到卢梭的公意、众意、私意三范畴的启迪,而且和我国先秦时期《墨辨》中的三范畴:达名、类名、私名,以及荀子所谓的大共名、大别名、个体名所阐明的是完全同样的逻辑范畴。再如黑格尔美学中的“生气灌注”和我国魏晋时期谢赫所标示的“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也属于同样的美学范畴。诸如此类阐释,我并没有看到过其他论者有同样的或近似的说法,而都是由我自己作出的。这里我把上编的内容作了简要交代,倘读者阅读本书时能注意及此,那我将感到十分高兴了。 还需要说明一下上编的这些文字和下编的不同。下编是我在阅读黑格尔时未遑细思,就把读时的感受匆忙记下的草稿。上编的文字是我为发表而写的,但它们写在不同时期,跨越的时间很长,其间我的思想是有其发展过程的。从四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我经过了三次重大的反思,直到九十年代,我才认为自己开始步入学术之境,较为成熟起来(关于我的三次反思请详拙著《思辨录》序)。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去衡量,上编的许多文字,我也感到是有缺点与局限的。但我把它们收录在本书中时,除了在文字上略作修饰和补充外,并未作大的改动,这一点我也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加以注意。本书的导论《读黑格尔的思想历程》写于一九九六年,可以说代表我成熟期的思想成果。这篇文章概括了我对黑格尔的较全面的思考。文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某些论点的评述,如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抽象的普遍性与具体的普遍性、以及三范畴论中的同一哲学倾向等等,都不是引申别人的意见或受到别人影响,而是我经过多年独立思考所得出的一点成果,至今我仍认为这些论断是值得推荐给读者参考的。 -
人性与价值
《人性与价值——桑塔亚那随笔精选》是桑塔亚那的随笔集,该书原名Little Essays。内容涉及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该短文集出版后,受到西方读者的极大欢迎,被誉为“当代最迎合人意、最生动、最调和、最公正的散文”。 -
人论三题
“人生”、“人格”和“人性”,这是我关于“人”的思考的三个主题,也是我自己在“成人”的旅途中三个重要的驿站。 首先是“人生”。 什么是人生?通常认为,人自从一生下地,便开始了他的人生。一般意义上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但在我所体会的意义上,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而不只是家庭的一分子,当人意识到他的处境同其他“人”没有任何两样,他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自己争得在社会上立足成人的资格,这时候,他的“人生”就开始了。而在此之前,他的家庭生活、学生生活都只不过是在为他踏入人生作准备而已。 目录 第一部分人生的功课 1.一个时代的哲学备忘录 ——读冯契先生《智慧说三篇·导论》 2.“成人”的哲学 ——邓晓芒教授访谈 3.生命的尴尬和动力 4.让思想贯穿人生与现实 5.活,还是不活 ——评余华的《活着》 6.我的优雅生活 7.在哲学的入口处 8.知青·人生 第二部分人格的建构 9.“人格”辨义 10.再辨“人格”之义 ——答徐少锦先生 [附]“人格”有道德涵义 ——与《人格辨义》一文商榷徐少锦 11.论“五四”人格的自我批判 12.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 [附]在语境中理解概念的含义 ——回应邓晓芒先生陶东风 13.要有中国语境的现实感 14.何谓自由知识分子 ——答胡胜华先生 [附]也谈胡适的身份意识 ——致邓晓芒先生胡胜华 15.从《文化偏至论》看鲁迅早期思想的矛盾 16.作家的根在哪里 ——从《如焉》的讨论谈起 17.我的大学 第三部分人性的镜子 18.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与美学方法论的革命邓晓芒易中天 19.论僧肇的“有”、“无”观 20.从西方生存论看中国古代辩证法 21.胡塞尔现象学对中国学术的意义 22.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23.西方哲学史上的实体主义与非实体主义 24.东西方四种神话的创世说比较邓晓芒肖书文 25.《康德〈论永久和平〉的法哲学基础》序 26.西方伦理精神探源 -
十力语要初续
《十力语要初续》沿十力语要旧例,辑录书札、论文、杂文等总计四十二篇,是了解熊十力学术思想鹤生平的极其重要的文献。基本上反映出抗战胜利之后,熊十力在北平、杭州、广州等地的学术思想与活动,其中主要是围绕《新唯识论》作出阐释和发挥。一方面提要钩玄,另一方面继续论战。 序:读熊十力札记 题记 卷头语 与人谈易 答杜生 略谈新论要旨(答牟宗三) 与美国柏特教授 与人论关尹与老子 纪念北京大学五十年并为林宰平祝嘏 答王星贤 答徐见心 答某生 答某生 答徐令宣 答牟宗三 答郦君 也池际安 命仲女承二姓记 与次女仲光 漆园记 与友人 答仲光 …… 附:困学记 自序 成论四大要领 主宰义 五蕴与八识及种子义 法相宗种子义 阅张稷若学案 邵子观物 读胡石庄学案 赖耶与下意识 种子古义与无着世亲唯识义 先儒禅境 郭善邻 陈白沙先生纪念 释显扬论法与法空俱非有无 -
自立
《自立:梁启超论人生》收录梁启超先生平生多种著述,以片断体、语录体的形式全新编排,内容详尽充实,涉及读书、治学、时政、人生等方方面面,他的重要著作、优秀著作均收录其中。《自立:梁启超论人生》尊重原作,尽量保持原作风貌,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风采;同时配有作者珍贵照片,为读者带来直观阅读感受。 -
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青年与学问
本书系著名哲学家唐君毅先生与钱穆共同创办香港新亚书院时期所作有关青年读书、治学及为人之文章结集,作者希望藉此为契机,使青年发愤求学,以提升人生、开拓中国文化之前途。其中亦含作者之个人体悟,道理虽浅显,境界去极深广,时感新鲜意味。本书问世以来极受海内外各界广泛推崇。 -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增补本)
《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3卷)》内容简介:这一卷选编的内容主要是爱因斯坦的社会政治言论,反映他的一般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科学观、经济观、教育观、道德观和宗教观,以及他对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的见解,共164篇。此外,还有第一卷的两个补遗,共79篇,其中有爱因斯坦给M.贝索的信58封。最后是两个附录:《爱因斯坦生平和历史背景年表(1879-1955)》;《爱因斯坦著作目录》(共809题)。为便于读者阅读,现在对本卷所涉及的爱因斯坦的主要政治表现和有代表性的社会政治言论作一简单介绍。 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国际政治旋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要负怎样的责任。作为一个科学家,他萦怀于心的是希望科学能真正造福于人类。他向学技术科学的青年指出:“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 -
美的人生观
本书收入张竞生先生《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两篇宏论。在《美的人生观》中提出:美的人生观之所以高于一切人生观,就在于能在丑恶的物质生活上求得美妙有趣的作用;在疲弱的精神生活中得到刚毅活泼的心思。在《美的社会组织法》中提出:凡富与强的组织,如无美的、艺术的、情感的元素,则富的不免为资本家的凶恶和守财奴的乏味;强的不免为盗贼式的侵夺和凶徒样的专横。 -
无梦楼随笔
《无梦楼随笔:苦难中的孤独灵魂》内容简介:作者张中晓以思想敏锐和文风尖锐著称,被称为当代中国的杜勃罗留波夫。该书《无梦楼随笔》既有对哲学、文学、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所阐发的精深见解,也有对自己当时处境的描述和世故、失望甚至绝望、挣扎的情绪的表露,反映了一个身处特殊境遇中的人的真实思想。 -
哲学是最大的安慰
《哲学是最大的安慰》内容简介:我撰写这部书的动机是想告诉读者,世界上有多种安慰,其中还有种“哲学的安慰”。哲学不应闭封自守在书斋里。它理应走出书斋,成为大众哲学,成为大众脚前的灯和大众的安慰。 -
道术与天下
本书收入刘东先生论学近作,分为当代研究、传统研究、比较研究、汉学研究、教育研究五辑,以其一贯的敏锐和深邃切入多个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所收诸文,为首次结集,有论文,有访谈,文风不拘一格,显示其活泼的思想和圆融的心智。 -
文化与人生
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的、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 我们希望我们中国渐渐有自由独立的政府,来尊重自由独立的学术;同时也渐渐有自由独立的学术,来贡献于自由独立的政府。 ——贺麟 ———— 贺文的特点,重在蕴藉,而不事雕饰,深义往往出于微言,书中(《文化与人生》)各篇,率多类此。——王元化 ———————— ———————— 本书是哲学家贺麟撰写于抗战时期的论文集。书中每一篇文字都是为中国当时迫切的文化问题、伦理问题和人生问题所引起,而根据个人读书思想体验所得去加以适当的解答。这些解答所取的途径,如从学派的分野来看,似科比较接近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洋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所代表的理想主义。篇中大都系亲切地自道所思所感和所体察到的新意思,以与青年朋友们谈心论学。本书是贺麟先生前期思想的代表。 -
黑池坝笔记
本书是诗人陈先发近二十年来涉及诗学、现象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内容的随笔总集。本书体例别致、文笔奇崛、思辩尖锐,对当下汉语写作有不可多得的启示意义;亦可见出作者宏阔的知识视野、坚实的学理功底、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及独特的人文立场。 -
存斋随笔
该书是熊十力先生的最后一部著作,写成于1963年。远东出版社曾出过单行本。作者以随笔为名,写来不论长言与简说,而都无体系、无组织,随时随机而写。该书以新唯识论重释十二缘生,对于今日学术思想之研究亦多有参考价值。 序:读熊十力札记 题记 自序 存斋随笔卷一 略释十二缘生 -
论真实
我们知道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为了成就那些我们可以做到的事情必须怎样付出努力。我们了解自己的力量和弱点。这不仅使我们能获得更强有力的独立意志,而且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定义自己的本质。 本书是由美国第一社科畅销作家哈里·G.法兰克福所著,是其《论扯淡》的姊妹篇。 在这个“假奶粉”、“假虎照”的年代,到底什么才是“真实”?!《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多家媒体热评,诚信社会的必读之书! -
寻觅意义
《寻觅意义》用简单的格式,将人生的真谛剪裁为一篇篇精美隽永的故事性散文,教导我们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意义,使得数千万颗迷惘的现代心灵都为之震颤。好的书是一个合格的恋人,是值的我们崇拜的,我们与之交心,向之倾诉,同之争吵。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