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像荒夜里的一盏风灯。提着自己的风灯,照亮未知的旅途,这就叫做独立思考。迷糊的言语并不反映高深的思想,迷糊的言语只反映迷糊的脑袋而已。愚人只知接受思想的灌输,智者则重视掌握思维的方法。 这一是本怎样的书? 这是一部浪荡与沉思的作品。 它浪荡在游戏与学术之间,不做伪学问,也不做死学问。 它沉思生命的意义、思维的旨趣,守卫逻辑,反击荒谬。 这本书有什么主要内容? 这本书的主题是思维方法,重点在思考艺术。 它以幽默而无懈可击的思路讲授思维方法,演示思考艺术。 它以非哲学的形式讲述哲理,抛弃正襟危坐,换上机锋妙谈。 这本书展现了怎样的心灵? 这本书推重骑士精神,提出爱情宗教。 它以坚定不移的精神思索天人之际,探索逻辑的起点与哲学的终点。 它以矢志不渝的情感寻找人世间安身立命的基石,求得人生的圆满。 一语总括: 这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哲学著作,一手持剑,一手拈花,刺破诡辩,抚触温柔;不在公式上绕圈,不在术语上蒙混,撇开无谓的枝节,直探思考的真义与人生的真谛。 -
写给年轻人的哲学书
《写给年轻人的哲学书》是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曼尼恩的一部力作,人类数千年的思想成就被浓缩成了25个部分。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至今的2500年的哲学思想精髓,全书脉络清晰,语言睿智简洁,艰涩厚重的哲学问题在作者笔下变得轻松简明,通俗易懂,十分适合年轻人阅读。 -
《利维坦》附录
本书是英国政治家、哲学家霍布斯的名著《利维坦》的拉丁版附录。 霍布斯是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奠基者,在西方思想史上,他被认为是批判基督教的重要的先驱之一,为后来的启蒙运动的宗教批判奠定了基础并指明了方向。他的政治理论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的政治思想是逻辑演绎的结果,是一个“与其同时代所有人的对话”,是对现实政治进行思考的结果。 这部被称为“霍布斯的申辩”的附录有着精致的结构,分为三章,依次论及“尼西亚信经”,何谓“异端”和针对《利维坦》的驳议,意在说明针对《利维坦》的驳议其实是误解,霍布斯并没有动摇基督教信仰,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巩固了这一信仰”。从而深刻阐释了理性哲学与启示宗教的对立,就是哲人与圣经哲学的对立。 中译本前言:霍布斯的“申辩”/刘小枫 霍布斯的1668年版《利维坦》附录/莱特 《利维坦》附录 第一章 论《尼西亚信经》 第二章 论异端 第三章 关于对《利维坦》的某些异议 附录 霍布斯 论英雄史诗诸美德(黄瑞成 译) -
简单的逻辑学
“成为优秀咨询顾问有五本必读图书,第一本就是《简单的逻辑学》” 香港中文大学推荐的40本英文经典著作之一 广受哈佛大学教授和学生的欢迎 我们知道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成为本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他们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实际上,逻辑学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学校里它却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本书都有切实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这是本小书。之所以说它小,第一是因为本书确实不厚,与市面上长篇宏论的大部头相比,它确实很小;第二是因为阅读本书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可读性很强。其内容并不艰难晦涩,作者尽可能采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解释逻辑中的基本原理、观点、产生谬误的原因、谬误的形式等等基础的逻辑问题。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简单的逻辑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部分,就是书中的五个章节,每一章节以前一章节的知识为基础。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最后一章,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
新唯识论
《新唯识论》主要内容:熊十力先生学贯古今,融会中西,融摄道释,要归于儒,而自成一家,创立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哲学体系。《新唯识论》为熊十力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在书中,熊十力既继承又改造了佛教中的唯识宗,在本体论方面,接受了唯识宗的“万法唯识”思想,认为“识”或“本心”乃宇宙之本体、万化之根源。同时,在对唯识宗的阿赖耶识和种子说的层层破斥基础上,熊十力建立了自己“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并由此出发建构了独具创意的“翕辟成变”的宇宙论和“性量分殊”的认识论。三者合乎逻辑地构成了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同时也奠定了熊十力“新儒家”的学者地位。 -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关于自由主义的定义,在下文将有较详细的讨论。简单地说,自由主义既是一种学说、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运动,而且在许多国家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制度。《自由主义》的重点是勾勒、梳理作为一种学说、理论、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对在自由主义影响下或以实现自由主义目标为宗旨的运动与制度只是偶尔涉及,并不作讨论的重点。因之,《自由主义》所谓自由主义的历史主要是学说史、理论史。 -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既是经济与社会评价,也是公共政策、社会立法和社区规划的核心观念。然而,我们普遍运用的人均收入之类的经济成就指标,充其量是生活质量粗糙的测量标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生活质量概念的内容、范围和实用性,以及使其具体化与实用化的方式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在本论文集中,一些顶尖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起而应对这一挑战,并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考察了以能力概念取代收入和效用的研究路径和亚里士多德式的对人类繁荣的经典描述。 目 录 前 言…………………………………………………………………………………………/1 导 言…………………………………………………………………………………………/1 第一部分 生活和能力 什么的平等?论福利、善和能力…………………………………………………G.A.柯亨/11 能力与福祉……………………………………………………………………阿玛蒂亚·森/35 C.M.库斯哥阿德和伍尔夫·盖德尔评柯亨和森……………………………………………/62 对不平等的描述:瑞典的福利研究法…………………………………罗伯特·埃里克森/76 本格特—克里斯特·耶桑德尔的评论………………………………………………………/93 所有、爱、存在:瑞典福利研究模式的可替代方式……………………埃里克·阿拉特/97 保健和医学伦理学领域的生活质量测量………………………………………丹·伯罗克/105 詹姆斯·格里芬的评论………………………………………………………………………/141 第二部分 传统、相对主义和客观性 客观性和科学—伦理学的区分……………………………………………希拉里·普特南/151 劳伦兹·克鲁格的评论………………………………………………………………………/167 客观性与社会意义…………………………………………………………迈克尔·沃尔茨/174 鲁斯·安娜·普特南的评论…………………………………………………………………/188 价值、欲望和生活质量……………………………………………………托马斯·斯坎伦/195 西塞尔拉·博克的评论………………………………………………………………………/213 解释和实践理性………………………………………………………………查尔斯·泰勒/221 玛莎·努斯鲍姆的评论………………………………………………………………………/249 非相对性德性:一条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研究路径………………………玛莎·努斯鲍姆/261 苏珊·荷利的评论……………………………………………………………………………/293 第三部分 妇女生活与性别正义 妇女与生活质量:两种规范还是一种?…………………………………朱丽亚·安娜斯/303 玛格丽塔·M.瓦尔德斯的评论………………………………………………………………/324 正义、性别与国际界限……………………………………………………奥罗拉·奥内尔/330 玛莎·努斯鲍姆的评论………………………………………………………………………/354 第四部分 政策评估和福利经济学 分配健康: 一个国际机构的资源分配 ……………………………………约翰·E.罗默/369 保罗·西伯莱特的评论………………………………………………………………………/390 福利概念的相对性………………………………………………………B.M.S.范·普拉格/395 西迪克·奥斯马尼的评论……………………………………………………………………/421 多元主义与生活水平………………………………………………………保罗·西伯莱特/428 德里克·巴菲特的评论………………………………………………………………………/446 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克里斯托弗·布里斯/454 阿玛蒂亚·森的评论…………………………………………………………………………/476 人名索引………………………………………………………………………………………/485 主题索引………………………………………………………………………………………/499 译后记…………………………………………………………………………………………/516 -
The Decent Society
Avishai Margalit builds his social philosophy on this foundation: a decent society, or a civilized society, is one whose institutions do not humiliate the people under their authority, and whose citizens do not humiliate one another. What political philosophy needs urgently is a way that will permit us to live together without humiliation and with dignity. Most of the philosophical attention nowadays is drawn to the ideal of the just society based on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freedom and equality. The ideal of the just society is a sublime one but hard to realize. The decent society is an ideal which can be realized even in our children's lifetime. We should get rid of cruelty first, advocated Judith Shklar. Humiliation is a close second. There is more urgency in bringing about a decent society than in bringing about a just one. Margalit begins concretely where we live, with all the infuriating acts of humiliation that make living in the world so difficult. He argues in a concrete way in the spirit of Judith Shklar and Isaiah Berlin. This is a social philosophy that resists all those menacing labels that promote moral laziness, just as it urges us to get beyond the behavior that labels other human beings. Margalit can't be earmarked as liberal or conservative. If a label is necessary, then the most suitable is George Orwell's humane socialism, a far cry from "Animal Farm" socialism with its many tools of oppression. How to be decent, how to build a decent society, emerges out of Margalit's analysis of the corrosive functioning of humiliation in its many forms. This is a thoroughly argued and, what is much more, a deeply felt book that springs from Margalit's experience at the borderlands of conflicts between Eastern Europeans and Westerners, between Palestinians and Israelis. -
沉思录
《沉思录》中所贯彻的斯多亚主义,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产生的一个重要哲学派别,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难以言尽的影响。正是通过《沉思录》等少数传世之作,古代斯多亚派的哲学精神得以流传至今,并且深深植根于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 -
Five Dialogues
This second edition of 'Five Dialogues' presents Grube's distinguished translations, as revised by John Cooper for 'Plato: Complete Works'. A number of new or expanded footnotes are also included along with an updated bibliography. -
Gender Trouble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90, Gender Trouble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works of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eory, and an essential work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study of gender, queer theory, or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culture. This is the text where Judith Butler began to advance the ideas that would go on to take life as "performativity theory," as well as some of the first articulations of the possibility for subversive gender practices, and she writes in her preface to the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released in 1999 that one point of Gender Trouble was "not to prescribe a new gendered way of life [...] but to open up the field of possibility for gender [...]" Widely taught, and widely debated, Gender Trouble continues to offer a powerful critique of heteronormativity and of the function of gender in the modern world.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Stimulating, thought-provoking text by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creative philosophers clearly and discerningly makes accessible such topics as probability, measurement and quantitative language, structure of space, causality and determinism, theoretical laws and concepts, and much more. -
荀子/中华经典藏书
《荀子》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大量集解注释及翻译的著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苟子其书,错讹难解之处颇多,脱误不可读处时或有之,《荀子》在注释和翻译过程中,参阅、斟酌了诸家之说,尽量择其善者而从之,个别窒碍难通之处,不敢强解,则阙如。《王制》篇由张玉亮执笔,由我修改润色。笔者学力有限,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 -
列子
《列子》一书,《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录《列子》八篇,班固曰:列子“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到唐天宝元年,唐玄宗下旨设“玄学博士”,把《列子》等四部道家著作列为经典。之后,道家一直奉《列子》为圭臬,认为它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成为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
景观社会评论
综合景观同时表现为集中和扩散。二者成功地缔结联盟之后,集中和扩散各自的特性便通过综合景观在更大的规模上得到了发挥。同时,它们各自此前的实践应用模式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就集中而言,控制中心现在已经变得隐蔽;从扩散的角度来说,景观从未以如此的规模在几乎所有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对象上刻上它的印记。综合景观的最终意义就在于,将自我彻底融合到它一直着力刻画的现实中去,并且根据其刻画的内容不断地重新建构现实。因此,这样的现实不再将综合景观视为某种外来物而与之对立。目前,景观已经无孔不入地扩散到现实存在的方方面面中去了。 本书为(法)德波在68年出版景观社会后的续篇 1.序言 2.关于景观社会 3.景观的现实表现 4.景观模式 5.综合景观的社会特征 6.景观的隐藏性 7.景观的历史缺失性 8.景观的民主性 9.景观与恐怖主义 10.景观逻辑 11.景观的逻辑缺失 12.景观与现实的分离 13.景观的虚假性 14.景观与当代科学 15.景观的修辞表述 16.景观与虚假消息 17.景观与艺术 18.景观的欺骗性 19.景观的权力体现 20.对景观真相的认知 21.景观的秘密状态 22.景观对真相的掩盖 23.景观与黑手党的蔓延 24.黑手党的景观表现 25.景观对事件的揭露 26.景观的经济规律 27.景观的政治阴谋 28.景观的自我监督 29.景观社会的一致性 30.景观的秘密争夺 31.面对景观 32.景观统治的变革问题 -
哲学的慰藉
本书与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哈维尔的《狱中书简》并称为人类文明三大狱中书简。 本书特点: 1. 既是一部论述神学和哲学问题的经典名著,也是文学史上的伟大篇章; 2.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流行最有影响的书,中世纪人文主义的奠基之作; 3. 以散文与诗歌交替的形式描述作者在狱中绝境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动人的想像、真切的情感和敏锐的思辨在对话中一一呈现,令人感佩! 读者对象:哲学、文学和历史爱好者;关心人生、命运与信仰等问题的人。 波爱修斯出身望族,三代任罗马执政官,显赫一时,却不料世事无常,他被人诬陷入狱,公元524年被处死。面对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波爱修斯在狱中写下了这本千古名著反思人生际遇,思生命之意义,究天命之运作。 全书分五卷。第一卷描述自己的境遇;第二卷指出世俗的幸福不可靠;第三卷讨论最高的幸福和至善;第四卷论恶的本质;第五卷讨论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全书以善恶问题为中心,劝诫人弃恶扬善,向上帝复归。 在波爱修斯以后的1000多年间,欧洲凡有文化的人都会阅读此书,甚至有当代学者把这本书评价为仅次于《圣经》而对西方思想和文化产生最深刻影响的书,是西欧全部文化精髓的来源,因为这本书涉及的重大问题,如命运与天命,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上帝的永恒性与时间等吸引了一千多年来哲学家和神学家的全部注意力。 -
西方的智慧
《西方的智慧(图文本)》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简写读本。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种,论文有几千篇,这些著作涉及各个领域,如哲学、数学、逻辑学、生物学、考古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家”。可以这样说,罗素对于20世纪的人类思想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是一位人类精神史上的巨人。 《西方的智慧(图文本)》是罗素在写了《西方哲学史》以后,重新进行简写而成的。作为一本大部头的哲学名著,《西方哲学史》对于普通读者,读起来很艰难的,罗素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通俗化,也就诞生了《西方的智慧(图文本)》。如果你想了解西方文化,那么请你最先读完《西方的智慧(图文本)》,相信你由此可以进入西方文化的殿堂,并且可以走得更远。 -
法哲学原理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在18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时写的。该书于 1821年正式出版,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 黑格尔的法哲学属于其哲学体系中的精神哲学部分。在黑格尔看来,无论是自然哲学还是精神哲学,都是对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法哲学作为精神哲学中的客观精神同样也是对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黑格尔认为,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真正的自由是受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法的限制的自由。所以,自由在法中才能实现。他把这种法的发展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了《法哲学原理》一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环节:抽象法。黑格尔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认为法的出发点是意志,而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构成了法的实体和规定性。当人们有了自由,也就有了权利。法就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而抽象法就是人人都一般、自在的享有的权利。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它要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且在对待他人的时候应充分尊重他人的权利;第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即有各自的愿望、要求和利益等,但不能把这种特殊性作为自由的规定性;第三,在抽象法中,只有“禁令”,也就是要以不侵害人权为原则。 黑格尔对抽象法内容的论述是从所有权开始的。在黑格尔看来,所有权就是财产权。财产是自由意志的最初体现,人只有占有财产,才能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如果人们没有能力取得和占有财产,那么他就失去了人格的权利。因此,对财产权的拥有使得人的自由意志得以实现,而当财产权让渡的时候,就产生了契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订立契约而实行让渡,只有物品、财产等实物可以让渡,而人格、普遍的意志自由、伦理和宗教等是不可以让渡的。 抽象法的内容还包括不法,黑格尔把不法分为非故意的不法、欺诈、犯罪。非故意的不法是主观上承认法而做出不法行为,一般不予处罚;欺诈是把法当成一种假象,无视法的存在而做不法之事,应予以处罚;犯罪则是不承认有法,视法律不存在。前两者都肯定法的存在,而犯罪从根本上否定了法律,是真正的不法。黑格尔认为,仅用温和手段来对抗犯罪是没有任何效力的,只有采用强制手段,即运用刑罚才能维护人们的自由。 至此,黑格尔运用辩证法从抽象法过渡到了犯罪,又由犯罪过渡到了刑罚,实现了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就直接导向“道德” 环节。 第二环节:道德。黑格尔认为,道德扬弃了抽象法,进入了较高的阶段。如果说抽象法是自由意志借助外物即财产来实现自身的话,道德就是自由意志在内心的实现,即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 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道德行为,即只有人们出于自身的故意或目的时,人的行为才是道德的。第二阶段为动机与后果,即判断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在于动机与后果的统一、主观内部意志与客观外部行为的统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好的,但其结果是恶的行为,那么这个人就不能算是道德的。从这一点出发,黑格尔还批判了凭借动机去否定一切伟大事业和英雄的“心理史观”。第三阶段是善与良心。在这个阶段,道德所追求的目的是“善”。“善”是被实现了的自由,也是世界的终极目的,它表现为良心。良心又分为“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 。前者反映了主观意志的特殊性,表现了人的特殊情欲和任性,不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因而这种良心会走向“恶”。只有“真实的良心”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因为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它已经不是单纯个人主观的良心,而是客观精神的体现,已经进入了伦理领域,属于伦理范围了。由此,道德就转入了下一环节。 第三环节:伦理。自由意志在借助外物和内心分别实现自己后,就进入了既通过外物又通过内心来实现自己的环节,即伦理。在这一环节,伦理达到了抽象的法和道德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客观精神的真实实现。只有伦理才具有现实性,法和道德是没有现实性的,它们必须以伦理为基础而存在。 伦理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个人而言,伦理作为客观精神是自由的实现,伦理的规定性就是个人的实体性和普遍本质,它是人的第二天性,个人之所以具有自由就在于他体现了伦理的实体;就民族而言,伦理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结晶,是不成文的法,是永远正确的东西,对后代具有熏陶和教育作用;就国家而言,国家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绝对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宇宙精神的体现,它是自觉的伦理实体,是实现了的自由。 黑格尔把伦理看成是一个精神性的、活的世界,认为它的发展经历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家庭是伦理生活的最基本、最原始的自然共同体。在家庭中,个人实现了自我提升,创造了一个超越他自己的生命实体(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会逐渐解体,过渡到它的反面—— 市民社会。在市民社会里,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只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而不像在家庭中一样有一个超越自我的目标。在这里,伦理似乎丧失了,但实际上,它还是支配着市民社会的。最后在国家中,伦理才又充分体现了出来。国家是伦理理念的最终实现,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国家高于个人,个人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个人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充分得到肯定,才是自由的。 此外,黑格尔还论述了国家制度。他认为,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制度,并具体论述了君主权、行政权、立法权以及与此相关的对外权力、国际法等其他问题,为当时的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法哲学原理》作为黑格尔晚年的一部著作,其中的思想包含了许多合理的、有意义的因素。一方面,这些因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从方法论来说,黑格尔在论证其法哲学思想时把辩证法运用得灵活自如,特别是运用否定之否定的方法来讨论政治、社会、伦理等问题,这对马克思有一定的启发性。从内容来说,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国家及其相关问题的论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和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所以《法哲学原理》是一部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同时又为唯物史观的产生提供直接条件的系统性论著。另一方面,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有着许多可以借鉴之处,例如他的辩证刑罚论,对法与不法、法与道德的辩证分析以及他的法治思想、司法理论、部门法理论,都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消极性的一面。首先,黑格尔是普鲁士王国的官方哲学家,他明确提出了哲学主要是或者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观点,所以,黑格尔的法哲学主要是为普鲁士王国辩护的。他宣扬君主立宪制是最美好的政体,并宣扬德国即将实现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联合政权,以此来支持当时德国比较软弱的资产阶级,这正是他最保守的表现。其次,黑格尔的法哲学是立足于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具有虚幻性。黑格尔把法哲学当作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把国家制度等当作伦理理念,这根本是错误的。他混淆了第一性与第二性的东西,颠倒了现实与理念的关系。法哲学不是逻辑的补充,相反,逻辑学应是反映政治、法律、国家等的现实发展的东西。再次,黑格尔法哲学中的“辩证法” 具有非辩证性。他只强调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而否认事物变化发展中的质变,主张改良,而反对革命。他还把国家制度看作是一种中介,用它来调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而无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否认矛盾的对立性。所以,这两点是与辩证法的特点格格不入的。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具有二重性,即具有积极性与消极性。这两种特点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贯穿于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始终。所以,我们在对待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时也应采取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态度,不能将二者截然分开,更不能以偏概全,或将二者绝对对立起来。只有采取科学的态度,我们才能正确地评价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并且抛弃其消极性,继承和发扬其积极的一面。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