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伟大的思想(自然科学卷)

    作者:(英)汉默顿

    本丛书为一套在西方流传甚广的学术普及性著作,原书分三卷,七大部类(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学、自然科学、宗教、传记、游记、诗歌和杂记),共介绍了250部西方名著,我们再次选择了其中100多篇著作,内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和自然科学等领域。本从书意在让那些没有足够时间去阅读原著的读者,只需花一二十分钟,就能大致了解原书的思想精华。作者选篇精当,对原著有深刻的把握,故能深入浅出、寥寥数语就把原来庞杂晦涩的思想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不可多得的西方思想入门读物。
  • 不正常的人

    作者:(法)福柯

    福柯认为“不正常的人”有三个源头,他们由历史上的三种人转变而来:“畸形人”、“需要改造的个人”和“手淫的儿童”。这三种人本身出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畸形人的历史最为悠久,在古罗马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我们可以在疾病本身中寻找到某种原因。当然,福柯可以辩解说,他所坚持的方法就是外部分析,不理睬任何内部的逻辑。虽然如此,这么一个如此简单就能找到的原因,被福柯有意地忽略,不能削弱其分析的说服力。
  • 权力的眼睛

    作者:福柯

    本书选取了福柯18篇访谈和两篇演
  • 从牛顿、达尔文到巴菲特

    作者:[美] 罗伯特·G. 汉格斯特龙 编著

    这是一本不像在教人投资的投资书籍。作者并没有提供某种具体的新招式,指导如何选股或管理投资组合;然而在读过此书后,只要愿意花点时间在一些具挑战性的观念上,你应该会对投资有新的思考方式,同时对市场与经济的运作也会有更透徹的理解。 作者认为,若想对于投资市场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应求助于经济学或财政学的教科书,因为这些绝对不够。这些理解是蕴藏于一些乍看之下与投资并无关联的学科之中,例如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等。 为了培养这种新的理解,作者带领读者分別认识这些只是领域,探讨各学科的基础概念,针对这些基本观念的源起先作一番历史的回顾,然后再进一步阐述观点;不过,最后都会针对这些观念与投资及股市的相关之处加以分析。每一章探讨一门学科,介绍其中的伟大思想家及相关的重要著述,使读者从中获得对于投资的全新思考方式。
  • 美学(第二卷)

    作者:黑格尔

  • 开放社会

    作者:[美] 乔治·索罗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索罗斯一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同时也一直处于“神话”和“谣言”的包围中。对于《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的出版,索罗斯说“有助于澄清我的所思所想,以及我对未来的希望(和建议)。”“这本浓缩了我毕生主要思想的著作读起来肯定不轻松,但我希望它值得你去努力阅读。” 全书共12章。第一部分包括6章,主要是进行理论构建,解决“开放社会”的一些基本概念框架问题。尽管索罗斯挖空心思,创造了不少名词术语,但基本上是重复波普尔的“前人话语”,只不过与他熟知的金融领域结合起来而已,实际上是“新瓶装旧酒”,用索罗斯自己习惯的口味讲出了一番大道理。第二部分也包括6章,是此书的精华,主要分析了当前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的热点问题,从亚洲金融风暴,到俄罗斯社会转型,从全球金融框架,到国际政治架构,索罗斯笔之所至,出语惊人。例如他断言亚洲模式破灭,指责西方国家在俄罗斯问题上不负责任,批评美国政府的单边主义已经成为对全球和平与繁荣的重大威胁,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还会卷土重来等等,此类观点虽然大胆,却因为出自大鳄之口,确让人感到辛辣的提醒。 索罗斯不仅对国际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还亲身参与了许多国际事件,对国际热点的点评令人耳目一新。例如索罗斯在评论“谁失去了俄罗斯”的时候,他大量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个人在一些国际事件中的亲身经历,纪录当时的形势变化;在论述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时候,他甚至运用自己当时的十几篇日记,详细描述了当时自己的谈判活动和事件的整个过程,使得风云变幻的国际现象跃然纸上,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艺术的法则

    作者:[法] 皮埃尔·布迪厄

    《艺术的法则》清晰地显示了布迪厄立足于文学艺术领域对整个社会结构与认识结构的深刻分析,以及他将社会理论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理论的抽象性与经验的具体性之间游刃有余,把表面上关联不大的现象领域和分析焦点有机结合。虽然他有很深的学院素养,但他提倡实践的方法,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所主张的知识分子的自由政治上。无疑,这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复杂,知识分子的良知受到了更大的考验。他们如何面对这样的世界以及采取怎样的行动,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 论国家的作用

    作者:(德)洪堡

    《论国家的作用》(精装)内容简介:严格地讲,有社会就有统治,有国家就有压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的实质就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专政的工具。恩格斯指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社会的统治阶级只有依靠国家机器才能先例国家权力,在对整个社会进行领导和管理时,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自己的意志,人的自由和尊严也不能像洪堡那样建立在理念的空中楼阁上,而是与社会群体的具体情况息息相关。
  •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作者:布尔迪厄

    本书主要写布尔迪厄原本将注定要在学术体制内凭借自己学术上的成功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而学术上的成功无疑会把他们领到体制内的统治地位。然而他却偏偏经历了学校的体制就在自己脚下崩溃的体验。
  • 艺术哲学

    作者:丹纳

    《艺术哲学》:一位涤荡了几代人心灵的翻译家,一本影响了中国历代艺术家的必读书——一部一版再版的欧洲艺术通论。
  • 解构之图

    作者:(美)保罗.德曼

  •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作者:刘小枫

    本书旨在以现代性问题为焦点,审理百年来的欧美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观察和把握,既非单纯评述,亦非系统论析,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在考察欧美社会理论、探析现代性问题的思路中,我着意引人现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毫不隐瞒地说,我是带着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来审理欧美的社会理论的,这基于一个个人的观点:并没有与欧美的现代性绝然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尽管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因此,把对中国的现代性的思考引入对欧美社会理论的审理过程是有益的。 在本书中,中西二元景观因此将遭遇进一步的挑战:现代的问题性成为现代思想的主题,从根本上讲,这些问题对中西文化理念和社会形态的演化都是命运与共的。我并不打算抹煞或忽略现代性问题在中西方思想和社会中的具体历史差异,但我更愿尝试协调现代性命运的休戚与共和历史差异之间的张力。欧美的社会理论在基本构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均已有极为丰富的积累。建构中国的社会理论,既不可能撇开这些积累,也不应仅限于译述和套用,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才是值得尝试的思路。本书不想面面俱到地罗列排比欧美社会理论的主流论说,而是依自己的问题意识有选择地论涉(哪怕在欧美学界已被遗忘或未受重视的)切己的论说。这并不是为了建构所谓中国化或本土化的社会理论(这种提法乃基于中西二元景观),我关心的是,如何让中国的现代性经验参与社会理论的修茸,从而推进对困扰现代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把握。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作者:李泽厚

    本书收作者对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的系统论述和细致分析。首篇即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指出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后数篇乃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和人物的详尽分疏,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评价甚高。此外,对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上世纪初知识者由爱国而革命的心路历程以及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独特意义,都或详或略予以点明和论述。
  • 佛陀说

    作者:蔡志忠

  • 快感大转移

    作者:(斯洛文尼亚)齐泽克

    前南斯拉夫的战争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非理性”暴力的兴起为齐泽克这本新书提供了理论和政治语境。在本书中,他把拉康的精神分析当作复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来运用。 在第一部分,以对精神分析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和“压抑性反升华”概念的拉康式解读开始,齐泽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暴力的结构作用。其后,他详细分析了超我在今天意识形态机制中发生作用的方式。在第二部分,齐泽克追踪了现代艺术和意识形态中妇女形象的变迁,并且努力为进步思想拯救某些被当作不可救药的反动分子而遭拒绝的作家。 这本书的两个部分通过快感的难以捉摸的地位及其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之间的“大转移”而联系在一起。因此,它们像莫比斯带的两个表面:在一个表面上走足够远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已在它的反面。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分析使暴力与女性快感联系起来,同时他对妇女话语地位的检视在权力关系这个主题上引发了极为重要的争论。
  • 西方哲学史 下册

    作者:全增嘏

    《西方哲学史下册》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容简介: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的哲学、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哲学观点、康德的批判哲学、 费希特的哲学(附:莱茵哈特和雅可比的哲学观点)、谢林的哲学、黑格尔的哲学等。
  • 游戏的人

    作者:约翰.赫伊津哈(荷兰)

    荷兰著名学者约翰·赫伊津哈所著的《游戏的人》,是西方休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该书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认为,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 论确实性

    作者:[奥]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著,G.E

    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是对英国当代哲学家摩尔(G.E. Moore, 1873-1958)在其著名的论文《外在世界的证明》(1939年)中驳斥怀疑论所用方法的批判。摩尔在这篇文章中为了反对怀疑论而提出自己关于外界事物存在的“证明”。他通过举起自己的双手说“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从而得出心灵之外有事物存在的结论:摩尔知道某些哲学家不会对这种证明方法感到满意。他们要求对“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这些前提给出逻辑上的证明。摩尔承认自己不能给出这种证明,但仍坚持说他确实能够知道这些命题为真。他认为有些真理是人们确实知道但却不能证明的。他也曾在较早的一篇论文《维护常识》(1925年)中列举一些命题,说他确实“知道它们为真”,比如说“我有身体”,“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以及“地球在我出生之前很久就已存在”等等。 《论确实性》是维特根斯坦在其一生最后18个月中对知识和确实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实际上是他这一时期哲学思考过程的记录,读起来就像是作者的思想独白。每则笔记只是按日期把当时的思想记下来,前后顺序并没有照主题重新加以整理和安排。因此同一个讨论题目往往多次重复,前后论点有时也不免有相互矛盾之处。读者为了弄清作者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常常不得不在几百则笔记中前后翻阅,反复查看,所以阅读这本书要有极大的耐心。但是这种努力是值得的。人们在阅读中不时会发现个别语句闪耀出思想形成时进发出的光亮夺目的火花,而层出不穷的新颖思想更是不断扩大和改变读者的视野,仿佛让他们也随着作者在新的思想天地中漫游。这是一位大思想家以全新的眼光探讨知识和确实性这些最困难的认识论问题的思想结晶。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最有力地抨击了笛卡儿以来认识论只顾追求某种“完全确实”的东西这一错误方向。《论确实性》代表了20世纪哲学在认识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 货币哲学

    作者:[德] 西美尔

    倘若货币经济带来的不安全感和不忠感——与具体财产的情况针锋相对——不得不造成十足的现代情绪的恶果:即人们满心期望占有某件东西得到满足,一瞬间马上又有了超出这件东西的欲望,即生命的内核与意义总是从人们手中滑落,那么这就证实了人们有一个深切的渴望,要给予事物一种新的意义,一种更加深刻的意义,一种事物本身的价值。 现代,尤其看起来是在最近的阶段,浸透着焦虑、期望和没有消除的渴望的感觉,好像最重要的、终极性的事情要来了,那就是生活和事物的真正意义与中心点。这当然是手段剧增在感觉上带来的结果,我们复杂的生活技术迫使我们在手段之上建筑手段,直至手段应该服务的真正目标不断地退到意识的地平线上,并最终沉入地平线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金钱。
  • 后现代状况

    作者: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

    内容提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代文 艺思潮之一,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 起,不久波及德国、日本,在前苏联及其它国 家也有所反应。一般认为它与自19世纪后半 期以来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不同。有 人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的反驳,有人认为是现代 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进入信息社会、新技术 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危机的产物。后现 代主义问题涉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和 西方及前苏联文化、文学倾向的认识和评价, 是一个有关全球文化处境的问题,因此引起人 们的关注,我们对它也应该有所了解。 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是当代法国后结构 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曾任巴黎第八大学和美 国加州大学哲学教授。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 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 的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 共生的词语》(1986) 等,《后现代状况》一 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 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 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着重探讨当代 西方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状态嬗变,试图以语 言应用学(Pragmatics)观念与方法解释当代 资本主义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与其他几种后 现代主义理论阐释不同,利奥塔既不像丹尼 尔・贝尔那样从社会系统论角度去说明后工业 社会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也不像尤根・ 哈贝马斯那样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 并企图重建理性的交流沟通理论,又疏离弗莱 德里克・詹姆逊将后现代文化生产叠合于资本 主义经济逻辑的整体论思维,他从语言资讯 (competance)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眼,深 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 话语(metadiscOurs)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 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域。这种 强调知识“不可通约”和开发不同语言岐见的后 结构主义观念,虽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新保 守主义思潮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多有冲突纠 纷,毕竟作为重要的歧见给这场论争供述了新 的话语内容。同时,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话语对于西方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影响颇大。 至今,由他所激发的关于“艺术表征危机”的论 争,仍在“众声喧哗”的氛围中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