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这部中国思想通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在一起编著的,全书共分五卷。第一、二、三、五卷是就解放前写的中国思想通史和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的一部分增订修改而成;第四卷是一九五九年才编写的。第一卷属于古代,上自殷代,下至战国;第二、三卷属于中世纪的前期,上自汉代,下至南北朝;第四卷属于中世纪的后期,上自隋、唐、下至明末;第五卷属于封建解体过程中的一段,即自十七世纪以至清中叶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本书的出版对中国民族丰富的遗产做出了科学的总结。 -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ISBN:9787100027731,作者:(德)叔本华著、任立等译 -
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
本书是部讲演录。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交代立论的前提。第二部分含第一到第四章,论述艺术与传统美术的分离。第三部分,论述现代艺术的功能。第四部分,论述现代艺术的性质。第五部分,论述现代艺术的方法,第六部分,论述现代艺术的目的。 -
致死的疾病
《致死的疾病——为了使人受教益和得醒悟而做的基督教心理学解说》是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于1849年7月出版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在克尔凯郭尔以笔名发表的著作中,此书属于最晚出版的那一批,可以视为他思想最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克尔凯郭尔本人十分看重它,认为此书与《基督教中的实践》都是“极有价值的”。而且,前者还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它使我能够在一个比我曾经梦想过的更宏大的范围内说明基督教;关键性的范畴在那里被直接地揭示出来。” -
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
正如大多数数人一样,我曾抱有过某些欢欣鼓舞的信念;我认为它们是有效的,因为它们是合乎逻辑地从已知的明显的事实事提出来的。我有一个好朋友,哪怕是我向他摆清楚了所有有关的事实,并且为了他的好处而反复追踪了应该使得一个有理智的头脑信服的那些逻辑步骤之后,却仍在反对我的这种或那种信念,——发现了这种情形往往使得我苦恼。情况可能是——事实上,几乎肯定总会是——,他无法反驳我的论据。但这没有关系。他坚信那是违反他的意愿的,他仍然坚持同样的见解;我终于认识到,不幸的是,他的头脑并不是全然开放的。某些混乱的情绪、某些根深蒂固的偏见或某些不经检验先入为主的成见,使得他看不见真理。 总目 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何兆武译) 论《独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研究(彭刚译) 现代民主(林猛译) -
宗教学是什么
上将收尾于宗教文化学有“双重的综合意味”。首先,这个晚近最受注目的研究方向,几乎把宗教学的交叉性推向了极致,以致可看做所有理论分支的综合或整合,或许就此意义而言,我们不应把它跟其他分支相提并论。其次,由于前一重综合性,宗教学所探讨的重大问题也几乎都在宗教文化学那里综合或整合起来了。正因如此,这一章在上篇里花的笔墨最多。 “问题聚焦”则力求透析“少年思想气象”的深厚度。为什么涉及只一个核心问题呢?或者说,回答“宗教是什么”需要这么长的篇幅吗?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宗教学的全部问题,准确些说,其他所有的问题无不跟它相关,都是环绕着它一层层展开的,也都取决于怎么理解它、如何解答它。在此意义上,该问题又可称为宗教学的“基本问题”或“元问题”。读完上篇可印证以上说法。 所以,这个称为“核心”的问题不但是宗教学的而且是宗教思想史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历代宗教思想家,无论信仰什么或属于哪个学派,都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以致一部宗教思想史就是不断更新观念、寻求答案的过程。因此,即使读完下篇也不会找到“最后的答案”,如果能从方法论上得到些许启发,就足以令你我欣慰了。 下篇的内容分为这样两部分:一是,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四种主要观点及其热烈争论,即理智论、情感论、意志论和终极论;二是,关于宗教对话问题的三种主要立场及其相互批评,即排他论、兼并论和多元论。这两部分的关系在于,前者的研讨着眼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三个基本方面――智情意及其关系,后者则放眼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宗教关系,针对各宗教相冲突的真理观来盘根究底的――宗教到底是什么,各宗教的回答到底有什么根据,是否应就该问题进行对话;按笔者的看法,基于前者进而思考后者,我们便接触到了晚近宗教研究的前沿课题。 最后就本书的讨论重点和评述原则做几点说明: (a)如同在整体上不求面面俱到,我们在各部分的讨论中也将相应地突出重点――“思想上的里程碑”或“理论上的分水岭”,譬如,描述理论分支时,注重的是奠基人或开拓者的思想;探讨核心问题时,则注重不同观念的倡导者或代言人的理论。 (b)评述以上人物的思想或理论时,我们将把“述”和“评”相对严格地分开。首先,尽可能地“多让他们的原著说话”,以求如实再现他们的原创性思路――发现问题,寻求方法,尝试解答等;其次,我们再来展开多视角的评论,像现存主要争论,学术背景分析和方法论批评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来自其他学者的成果,在部分章节特别是上、下篇的收尾部分,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但不仅希望读者把这些意见跟他人的成果分开,而且建议重“述”轻“评”,因为前者才是“原汁原味的思想理论”,这也是本书“多让原著说话”的理由。 (c)由于研究对象的错综复杂性,宗教学领域自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这一点是读者不难想象的。面对这种“自然现象或正常状态”,我们应奉行一条起码的求知治学原则:首先力求客观公正地了解那些主要的或有代表性的观点,像它们各自的立场和根据,它们之间的分歧或争论,还有他人的批评或评价等,此后才有我们的思考、探索和创见可言。这也就是缪勒给我们的启发: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
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创立了庞大的形面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承认。 本书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活与活力,反对学生灌输知识,面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路教育便无从谈起。”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与指导价值。 -
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的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1981年初版后,多次再版,并有数种外文译本。此插图本版有精美彩图二百余幅。 -
真实世界的脉络
宇宙、时间、生命、等等,如果用量子物理学、计算机科学、进化论、认识论将这些最基本而又复杂的问题纠缠在一起时,那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也许,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为这些问题求得真解。我们在这里只是提出一种理论模式、一种思维模式或哲学,甚至逻辑学意义上的思考。 -
魔镜
本书运用优美的语言和精致的图片描绘了世界著名版画艺术家埃舍尔的生平、创作以及他对版画艺术的理解。埃舍尔的许多版画都源于悖论、幻觉和双重意义。自相缠绕的怪圈是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他努力追求图景的完备而不顾它们的不一致性,或者说让那些不可能同时在场者同时出场。借此他创造了一个颇具魅力的“不可能世界”。埃舍尔对“不可能世界”的营造极其成功,使他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崇拜者,其中包括很多知名科学家,比如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就非常欣赏埃舍尔的艺术作品。 -
时尚的哲学
《时尚的哲学》是西美尔的文集,他的一贯主题、断片风格、暧昧行话、理论气质和哲学性情,在书中都展露无遗。 -
泰和宜山会语
《泰和宜山会语》是《泰和会语》和《宜山会语》的合集。“会语”的意思是讲学聚会中说的话。时值日寇侵华,浙大辗转南迁,经过浙江泰和以及广西宜山,马先生在两地为浙大师生各做了一次演讲,《泰和宜山会语》就是这两次演讲的讲稿。两次演讲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宋明理学家所探讨的心性义理之学。 -
美国厚黑学:人生必胜之道
内容提要 真正的厚、黑者是一位十全十美、无与伦比的斗士,他的武 器是通过内心的智慧所指引,这种智慧是他在接受生活挑战和寻 求精神平衡中陶冶而成的。在行动时,他迅捷、胜任、不受感情 左右。在退让时,他泰然自若、任凭世人品头论足。在取胜时,他 卓有成效,表面上似乎残酷无情,但却没有恶意。 厚、黑之道没有人种肤色之分,也无宗教之别。犹如地球引 力法则一样,这一概念不偏爱谁,不拒绝谁,对大家 一视同仁。然 而,它的确对那些运用这一原则的人们有裤益。 随着你实践厚、黑之道,你将渐渐地能够消除崇高的精神世 界与谋生的世俗世界之间的冲突,使两者趋于和谐,你的精神力 量将成为一种主宰日常挑战的必不可少的媒介物,从而使你取得 这两个世界中最丰硕的成果。 “我们被奉献上这样一部非同凡响的著作,是我们这 个时代莫大的荣幸。朱小姐的书将激励读者在事业上大 显身手,并且对取得的成功感到心花怒放。” ――无子西瓜革新大王陈文郁 “古代亚洲哲学为现代亚洲人的战斗力提供了一幅 清晰的令人惊异的图画。恭贺你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 这部书给人留下了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你是一位名符 其实的成功者。” ――美国海军退休上将沃伦・E・奥特 “朱津宁撰写了关于凝聚内在力量的鼓舞人心的教 科书。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原则从朦朦胧胧的中国古 代延绵至当今美国的企业界。这部神秘而实用的书将会 使你立即变得更加聪明,精神更为振奋。” ――美国《成功》杂志编辑邓肯・安德森 “《美国厚黑学》运用东方升华的人生观,着重阐述 了西方热情粗犷的干劲。在现在多国文化的企业界,它是 进入二十一世纪成功之道最有效的武器。” ――美国《成功》杂志出版商斯科特・德加莫 、“朱津宁汲取了东方哲学,把它们汇编成书,这部书 应该被大学所有学生所采用,不管他们学什么科目,都能 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生涯和生活。” ――美国著名文学家杰克・伦敦遗产监护人 米洛・谢泼德 “《美国厚黑学》让我对人生再进行深思和探索一些 新的方向,对于人性的潜力有新的了解。此书实在具有惊 人的成就。” ――加利福尼亚州州务卿余江月桂 “这是一部极好的书,充满了实用的能使人反败为胜 的告诫。从球员到商人,人人皆能从《美国厚黑学》中受 益。你必须读一读这本书!” ――美国棒球传奇式人物乔治・“火花”・安德森 “倘若有一位女性能够将白色变成黑色,把黑夜变成 白昼,此人就是朱津宁。尚未有人象她那样对我们许多决 策者们洞察秋毫,朱津宁对人类心灵智慧具有出人意表 的了解,你可以从中得到一百个妙计,襄助你获得人生和 事业更大的成功。此书不仅要细读,而且要深思。” ――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公司(CNN)脱口秀主持人桑 亚・弗雷德曼博士 “此书专为那些相信全部生活的重点在于取得个人、 社会或者经济等各个方面成功的人们而著。” ――世界最大的书店、鲍威尔书店老板迈克尔・鲍 威尔 “朱津宁为成年人开始生活和事业撰写了一部权威 性的教科书。它应成为美国每一所学院和大学一门必修 课的指南。假如我手中拿着最后几本书匆匆奔向机场跑 道,那几本书将是《圣经》、《孙子兵法》和《美国厚黑 -
蜜蜂的寓言
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曼德维尔是一位少有的颇具争议的深刻思想家。其声名狼藉和知名度,就在于他的《蜜蜂的寓言》。该书18世纪初在英国出版后,就曾引起过轩然大波,并引致了欧洲思想界和社会各界对它的批判,曼德维尔本人也遭到了人身许多攻击,被称为“品行极坏的人”。1723年,当《蜜蜂的寓言》出第三版时,英国一个郡的地方法院还专门为此书立案,判定此书是“在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害”。尽管如此,这部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却经久不衰。它不仅影响了无数的普通学人,而且影响到休谟、亚当·斯密和哈耶克这些思想大师。 《蜜蜂的寓言》核心是道出了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从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曼德维尔坚持认为,在美德和商业社会的动力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张力。因此,曼德维尔主张,如果想以道德说教为手段并以“公共精神”为基础来建立一个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纯粹是一种“浪漫的奇想”。遵循着这一思路,曼德维尔差不多最早提出了社会秩序的自发生成说:不是人之美德和良善而是制度性规则使品德不良的恶人也能为社会的福祉服务;而制约人们自私的恶行的绝大多数制度规则,则是在充满罪恶和欺骗的商业行为的人类实践中生成的。从曼德维尔悖论中,我们会看到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萌芽,也会看到休谟的那种人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促进美德之力量的情感伦理学的影子。这里更不用说哈耶克在20世纪公开承认他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曾受曼德维尔思想的影响了。 英国一位学者克拉布·鲁滨逊曾说,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一部“用英国语言写出的最邪恶、最聪明的书”。这一评论很到位,《蜜蜂的寓言》是带有英国和欧洲时代印迹的一部古典著作。从现代伦理学和思辨的道德哲学视角来看,也许有人会认为,曼德维尔当时出版这部书,抑或是为了哗众取宠,抑或只是看到了社会的表面现象。至少现在看来,曼德维尔没有看到非道德现象中的道德。因此,如果曼德维尔的著作对今天的社会还留有什么理论意义的话,也许只有两句话:制度规则是重要的;制度是自发生成的。 -
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这部著作是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并且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题。最后一个是是关于理性的社会扩张问题,即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那种合理化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努力就是致力于此。哈贝马斯断言:理性更多地是与运用知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较少地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谈论某事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要么是指人们表达的认识,要么是指包含认识的符号表达形式。我们说某个人理性地行动,或者说某种陈述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行为或陈述可以被有关的某些人批驳或辩护,而这恰恰就是他们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正当的或有根有据的。我们不能像经验主义者那样,限制理性行为的范围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以“交往合理性“的概念来弥补“工具认知理性“的不足。正如哈贝马斯自己所说的,合理性意味着交往,因为只有符合与至少另一个人达成相互理解的必要条件时,某事才是合理的。 -
Leviathan
Leviathan,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 Wealth Ecclesiasticall and Civil, commonly called Leviathan, is a book written by Thomas Hobbes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651. It is titled after the biblical Leviathan. The book concerns the structure of society and legitimate government, and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examples of social contract theory. -
柏拉图的哲学
中译者导言:柏拉图经学史的“残篇” 柏拉图的哲学柏拉图《法义》概要两圣相契论 ——神圣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意见的一致性获得幸福附 录法拉比如何解读柏拉图的《法义》(施特劳斯) 简评迈蒙尼德和阿尔法拉比的政治学(施特劳斯) 中世纪政治哲学的历史价值(莱纳、马迪) 本书所收的第一篇著作《柏拉图的哲学》,是阿尔法拉比对柏拉图哲学的总体看法。第二篇著作《概要》是对柏拉图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的详细解读,尽管有些解读和柏拉图的原文并不直接相干,但这也许是阿尔法拉比“得意忘言”的解释学境界使然。阿尔法拉比对柏拉图《法义》的解读,突出了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在继承古希腊文化上的不同趣味。第三篇论著旨在调解人们对柏拉图这位“神圣者”和第一导师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最后一篇著作并非与柏拉图思想毫无关系,实际上正是对幸福的认识和追求,才把阿尔法拉比和柏拉图(还有亚里士多德)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柏拉图经学的根本目的,也许就蕴含在阿尔法拉比所著的《获得幸福》中。 书摘 一 【1】柏拉图首先研究了那些能够让人羡慕的人类的事情,①这些事情之所以让人羡慕就在于它们构成了人的完美性,因为每一种存在物都有一种完美性。于是柏拉图研究了,人的完美是否仅仅在于他有未受损伤的身体器官、漂亮的脸蛋和柔滑的肌肤;或者人的完美是否还在于有显赫的祖先和血统,或者有一个庞大的宗族以及很多朋友和情侣;或者是否还在于他富足,抑或受人赞美和颂扬,统治着一群人或者一个城邦,他的命令在这群人和城邦中通行无阻,并且城邦和人群都听从他的意志。为了要获得幸福——这种幸福赋予人的终极完美,人具有其中的一些或全部是不是就够了?当柏拉图研究这些事情时,他逐渐清楚,要么那些事情本身就根本不是幸福,而只不过被认为是幸福,要么它们对人获得幸福来说,本身就是不够的,除非还有另外某种东西来补充它们或补充它们中的某一些。 [21然后柏拉图研究了其他这个东西必定是什么。对他来说逐渐变得明显的是,获得了这个东西也就获得了幸福,其他这个东西就是某种知识和某种生活方式。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在他名为《大阿尔喀比亚德》(Alcibiades Ma—ior ,“阿尔喀比亚德’’也就是“榜样”)的书中找到,该书也叫做“论人”( On Man)。 【3】在那以后,柏拉图又研究了这种知识是什么,以及它的区别性标志,直到他找到了它的所是,它的区别性标志,它的性质,那就是关于每一种存在物实质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人最终的完美性,也是人所能具有的最高完美性。这可以在他名为《泰阿泰德}(Theaetetus,意思是“自主”)的书中找到。 [41在那以后,柏拉图研究那种真正的幸福,它的所是,它从哪类知识而来,它具有哪种质态,它是哪一类行为。柏拉图把它与被认为是幸福却不是幸福的东西区别开来。柏拉图让人懂得,高尚的生活方式就是引导人获得这种真正幸福的那种生活方式。那可以在他名为《斐莱布》(Philebus,意思是“深爱者”)的书中找到。 二 【5】当柏拉图认识到了那种能让人幸福和完美的知识与生活方式后,便首先开始研究那种知识:如果人应该渴求具有这种性质的存在物的知识,他能获得吗?或者说,情况是不是如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搬砖者” )所主张的那样:人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有关存在物的知识,这不是那种可能的知识,也不是人天生就有能力获得的知识,他所获得的关于存在物的知识毋宁是每一个思考者的意见,毋宁是每个人碰巧所具有的信念,而且对人来说很自然的知识与每一个个体所形成的信念相关,这种知识不过是人们也许会渴求但永不能达到的?柏拉图研究了普罗泰哥拉的观点后,解释说,与普罗泰哥拉所主张的相反,这种知识——其性质在《泰阿泰德》中有述,能够获得,而且的确存在,柏拉图还说这是那种属于人类的完美性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却不是普罗泰哥拉所主张的那种人所能拥有的。这会在柏拉图名为《普罗泰哥拉》的书中找到。 【6】然后柏拉图研究了,这种可以获得的知识是靠运气,还是靠研究或教导加学习来获得;以及由之获得这种知识的研究方法或教导方法或学习方法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压根就不存在由之获得这种知识的研究方法或教导方法或学习方法——正如美诺(Meno,意思是“固执的”)常常主张的那样。因为他[美诺]宣称,研究、教导和学习是无益的、无用的,并不导向知识;人既不懂得事物,也不是靠研究或教导或学习,而是靠天性和运气,要么就不懂得它;不懂得的东西不可能要么靠研究、要么靠学习、要么靠推论就变得懂了;未知者永远就是未知者,而不管那些成天研究的普罗泰哥拉主义者怎样主张一件事物可由研究、教导或学习而懂得。他[柏拉图]越来越清楚的是,这种知识能够靠研究,靠研究所开出的能力和技艺而获得。这可在他名为《美诺》的书中找到。……P39-41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