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金融炼金术

    作者:乔治·索罗斯

    乔治·索罗斯也许是有史以来知名度最高、最具传奇色彩的金融大师。1993年,他利用欧洲各国在统一汇率机制问题上步调不一致的失误,发动了抛售英镑的投机风潮,迫使具有300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认亏出场。1997年2月,他旗下的投资基金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大量抛售泰铢,这一行动被视为是至今尚未平息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开端。当然,索罗斯也并非无往而不胜。在1987年美国股灾中,索罗斯亏损4-6亿美元,而他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中的亏损更高达30亿美元之巨。尽管如此,他所经营的量子基金并未因损失惨重而清盘,索罗斯也一如既往地在纽约中央公园旁的办公室里评判市场,不断发表令市场为之震颤的独家观点。 《金融炼金术》是索罗斯的投资日记。读者可以从《金融炼金术》中欣赏到索罗斯如何分析个股、如何把握市场转变的时机、如何面对不利的市场行情并及时调整对策,从而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精彩艺术。
  • 沉思录

    作者:玛克斯·奥勒留(Aurelius.M.)

    沉思录,ISBN:9787201070919,作者:(古罗马)奥勒留 著,梁实秋 译
  •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作者:(法)柏格森

    《汉译经典032: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是亨利+柏格森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柏格森哲学思想在人文—社会领域方面的一次集中运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柏格森秉持其“创化论”观点,描述了在“生命冲力”推动之下的宇宙的产生、生物的出现、物种的分化直至道德与宗教最终产生的过程。
  • 生命政治的诞生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作者1978-1979年的演讲。本书分析了市民社会相对于社会治理的多重角色,它既相对自主,同时又是治理干预的对象。由此,市民社会决不是国家的对立面,而是自由治理的相关物。
  • 过去与未来之间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

    阿伦特的笔下勾勒出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迫危机:政治学中,诸如正义、理性、责任、德性、荣誉等传统关键词的意义失落,及其带来的后果。通过八篇随笔,她再一次提炼出传统概念中至关重要的精华,以此来评估我们现代人当前所处的位置,重新获致观照未来的框架。 阿伦特对政治本质的分析,体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原创性和洞察力;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哲学家,像他那样给与政治生活的现象学如此多的关注。——比库·帕勒克
  • 老子全译

    作者:

  • 佛道禅心

    作者:云峰

    禅学本是中国古文化精髓之一,多年来研究参习者众多,包括一些著名的高僧学者。但流传下来的著和,多半艰深难懂,不易于普通读者阅读。本书以禅宗诗偈与公案故事为主的禅宗普及读物。在禅诗和公案的选取上,尽量靠近禅学本源的哲学思想,并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方式编撰成书。每个篇章既单独成文,又前后呼应。读完此书,对禅学能有比较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 逻辑学(下卷)

    作者:[德] 黑格尔

    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即通称的“小逻辑”。《逻辑学》共分“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编称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全书三编出版后,黑格尔又着手修订,仅完成了第一编“有论”部分。
  • 尼采(上下)

    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

    尼采是19世纪后期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近百年来对他的思想内涵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这部《尼采》是海德格尔1936-1940年间在弗莱堡大学做的讲座,又附加了若干篇论文。这些论文作于1940-1946年之间。讲座文本在书中是按照内容编排起来的,而不是按课时顺序;但讲课特征仍旧保留下来了,包括无可避免的冗长的陈述和复述。在上卷中,作者按哲学门类探讨了尼采的主要思想;在下卷中,作者探讨了尼采的形而上学与欧洲的虚无主义。
  • 笛卡尔哲学原理

    作者:斯宾诺莎

    本书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生前唯一用自己的名字出版的著作,全书包括两篇著作,即《笛卡尔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思想》。前者用几何学方法陈述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后者是论述形而上学问题(存在物、上帝、灵魂等等)的札记。
  • 社会静力学

    作者:赫伯特·斯宾塞

    序 这部著作于1850年12月出版时,按其原来形式,名为《社会静力学:或,人类幸福基本条件的说明,及其中首要条件的详细论述》。经过了好几年——我想大约10年——这一版售罄,因为需求似乎不太大,没有理由重排新版,决定由美国进口一版——当时在美国,本书已用铅版印刷。在这一版售出后,第三版也是同样进口的。 这时我已摒弃由原来制定的第一原理引出的某些结论。此外,虽然我仍旧信奉这项第一原理,但作为提出它的根据之一也已被我放弃。因此在接连几版前面我都附加声明,表示某些原来宣布的理论需要修改;但我却没有做这些需要做的改动,因为如果做这些改动,我就不得不搁置更加重要的工作。终于,已经变得很明显的是,我的预先声明没有阻止别人对我后来的信仰产生误解;因此,10年前,在第三版书全部售完后,我决定不再用进口来满足仍然存在的需求。 可是,既然已经阐述的基本思想和许多推论仍然存留在我心里,我就一直想把它们用一种永久性的容易查找的形式保存下来;于是在1890年,我在暇时把这部著作通读了一遍,删去某些部分,压缩另一些部分,对全书进行了一次仔细的文字上的修订。其完全自成体系的部分现在被《伦理学原理:公正》一书的第四部分代替了;在这一部分里原来以不完善形式阐述的伦理学说,不再那么粗糙,而成为科学的有连贯性的了。但是《公正》一书既没有包括《社会静力学》一书内建设性部分之前的讨论,也没有包括在快结尾时指出政治上含义的一系列章节;而这两部分似乎都是值得保留的。 我也希望保留某些段落。它们包含了自1850年以来已经有很大发展的一些思想或思想的萌芽。这些段落具有一种传记—历史的重要性,因为它表明了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其中比较重要的见第27—28页、30—32页、117—118页、143—144页、173页、196—198页、235—236页、240—243页、257—260页。 这部著作的后一部分,多处引述了当时的重大事件和写作时还存在的机构;由于随后40年中社会的变化,它们已不那么切题,或者变得毫不相干了。但是似乎最好还是让它们照原样保留下来;这部分是因为虽然它们根据的资料已经改变,那些论证却仍然有效;部分是因为如果代之以别的例证,就需要我付出比目前我能付出的更多劳动;部分是因为即使把例证改为切合当今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很快又会变成陈旧的。 我最初想把这本书,或更确切地说,一本书的一部分,称为《社会静力学片断》,后来又想称为《社会静力学选编》。可是这两个书名所表示的似乎都是若干部分的集合体,远未反映它实际所包含的连贯性。另一方面,称之为节略本也会引起误解,因为这个词不能表明若干大的、结构上重要的部分已被删去。然而没有一个书名看来是恰如其分的;最后我判定还是《社会静力学,节略修订本》这个书名不恰当的程度最小。 1892年1月于伦敦
  • 美学四讲

    作者:李泽厚

    《美学四讲》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著,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话语,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构建起作者本人的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回应了国外各派哲学美学思想。
  • 人的问题

    作者:(美)托马斯・内格尔

    《人的问题》探讨人生的意义、本质和价值。作者从对待死亡、性行为、社会不平等、自由和价值等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引申出有关人格同一性、意识、自由和价值等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贯串全书的中心,乃是个体的人生观及其与各种非个人的实在概念的关系这一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突破了哲学内部的界线,从伦理学延伸到形而上学。同样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引发了论述心的哲学、论荒诞、论道德运气的文章。 作者的论述清晰明了,体现了分析哲学的特有风格。
  •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瑞士] 荣格

    已故的C.G.荣格教授,在1935年——也就是他满六十岁的时候,在伦敦的塔维斯托克(Taristock)诊所给大约两百名医生作了一个系列讲座,一共连续五个晚上。这个讲座及其讨论曾由玛丽·巴克和玛格丽·格姆打印成册,现在编成本书正式出版。 荣格的著作是广为人知的,但亲自听到他讲演的人并不多。被他的系列讲座所吸引的,不仅有各个流派的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治疗学家,还有精神病医院的人员和大量普通开业医生。他的习惯是先讲一个小时,然后用一个小时来进行与听众的讨论。从讲座一开始,他的新颖材料、随和的态度、流畅圆熟的英语表述,就创造了一种轻松而又激励人心的气氛,讨论大大超过原先预定的时间。荣格教授不仅具有演说家的魅力,还精于选词用字,准确地表达出他的意思,他的话清晰易懂,完全没有行话或学究腔。 荣格教授主要阐述的那些原理,也是他的独特的理论贡献。他将这些原理归在两个大的范畴之内,即:心灵的结构和内容;对心灵进行探索时所采用的方法。 他把意识界定为精神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认为其性质取决于个体的总的态度类型,无论是外倾型还是内倾型。他认为,意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通过如下四种功能来实现的:思维、情感、感觉、直觉。由于作为童识焦点的自我来自于无意识,只有假设存在着个人的和集体的无意识,才能理解童识及其功能。关于这一假说和功能的所指,人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荣格清楚地解释了他所使用的这些术语的意义。他自己就把相当多的这类术语引进了分析心理学。 在解释他调查无意识的心灵活动所运用的方法时,荣格详细说明了语词联想测试法、析梦法、主动想象法。有些人对他如此强调语词联想测试法感到吃惊,因为此法早已为人们所摒弃。荣格提到这一方法,因为它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占有关键的位置。荣格年轻时曾在苏黎士的一家名为伯尔各斯利医院里作过助理医生,他那时就着手研究大脑病变的秘密,当时,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还没有问世。他对语词联想测试所作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极有意义的结果。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发现了无意识的自主性质。好几十年来早有人断定存在着意识之外的心灵活动,只是弗洛伊德和荣格才看到了它的临床运用。荣格通过对语词联想测试法的深入精细的研究,肯定了他的假说。他指出,的确存在着受情感左右的情结,这就为弗洛伊德关于压抑的理论提供了证据。起初,在语词联想测试中,给出的刺激(语词)只引起对一个词的反应,荣格感到这大大限制了此法的价值,于是作了技术上的改动。测试还是以原先的形式即记录反应时间的方式进行,但与此同时用各种装置分别以图表法记录下受试者情绪对他的脉搏和呼吸的影响,并测量出皮肤导电性的大小变化。荣格注意到身体和心灵在发挥功能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是第一个认识到伴随体,他是第一个认识到伴随情绪而产生的心理现象的临床医生。这就是现在我们熟知并称为精神生理现象的东西。 荣格还涉足梦的领域。他讲到了梦所包含的个人的和集体的因素,特别提到了析梦法,那是他采用的主要治疗手段。他有一次竟用一句德语来回答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说“梦把一切必要的东西都显示出来了!”他的提问者不禁咋舌。大会主席提醒他应该用英语,他才笑了笑,说,“你们瞧,这不证明无意识的确不受支配而自行表现吗?”我很清楚记得这一插曲,尽管在讲座记录中没有记载下来。
  • 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

    作者:弗洛伊德

    《一种幻想的未来》探讨了宗教的实质及其发展,指出宗教是一种幻想,是人类必须摆脱的一种强迫性神经病阶段。《文明及其不满》是弗洛伊德晚年完成的著作,首次全面阐述了文明与本能的联系与对立。重新审视了其早期思想中的诸多问题,把许多关于个体心理的概念运用于文化与社会分析理论之中,性欲、家庭、社群、宗教、价值、以及幸福等概念在本书中获得了独特的含义。
  • 生活的艺术

    作者:林语堂

  • 禅宗与精神分析

    作者:铃木大拙,弗洛姆,马蒂诺

  • 科学的历程

    作者:吴国盛

    这本书把自然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放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描述,又把人类文明的产生作为宇宙演化的一部分来阐述,有助于读者弄清自然科学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以及人类文明在宇宙发展中的位置,从而加深读者对自然科学史的了解。 《科学的历程》以西方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为主线,同时讲述了东方文明和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书中对埃及、苏美尔、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做了简明清晰的描述,继而用较大的篇幅详尽地描述了希腊文明,描述了自然科学和数学在古希腊的蓬勃发展。 书中描述了人类的宇宙观如何从毕达哥拉斯的“中心火”模型,演化到地心说,再演化到日心说的发展。还详细地描述了我们中国人了解不多的、古代西方的一朵灿烂的文明之花―――亚历山大科学院的成就。这座诞生于公元前200多年(相当于我国秦汉时期)的学术中心拥有动物园、植物园、演讲厅和藏书70多万卷的图书馆。国王还为科研工作者设立了科研基金。在那里工作的欧几里德创立了几何学,在那里成长起来的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这所科学院最令人惊讶的成就是造出了蒸汽机。后来,亚历山大科学院毁于兵火,稍微复兴后又遭到宗教迷信势力的多次打击,最终消失在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 这本科学史还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何经阿拉伯人和蒙古人传入西方,又如何为文艺复兴和科学的重新繁荣做出重大贡献。 书中描述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人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宗教迷信势力对他们的打击和迫害。书中还描述了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科学发展的巨大影响。 正是在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现代的科学协会和科学院,促进了力学、热学、化学和电磁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改进和推广使用。这其中包含许多鲜为人知的悲喜剧故事。 《科学的历程》描述了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描述了原子弹的制造、卫星火箭和登月飞行。 此书不仅包括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包括化学、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是一本较全面的科学史著作。 通常科学史的著作比较枯燥,不讲述科学发现的生动细节。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在讲述严肃的历史发展的同时,没有扔掉科学发展的那些生动活泼的细节,使得该书有更大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阅读这本书,有助于年轻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有助于他们了解科学进步的曲折艰难,以及宗教迷信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阻碍,有助于科学知识的学习。
  • 哲学和自然之镜

    作者:(美)理查德・罗蒂

    本书获得广泛影响的一个社会性原因恰在于,作者以深厚的分析哲学素养,对过去三十年间美国分析哲学教师培养出来的大批中青年人文学者,用分析哲学家熟悉的语言,指出了分析哲学当前发展中的证结所在,因而易于引起共鸣。因此这本书首先应看成是一本关于当代美国哲学思想的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