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善良丰富高贵

    作者:周国平

    《善良丰富高贵》收入了作者自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写的文章,是《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之后我的第四个散文结集。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我听见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拥有它们。 通过阅读经典,我始终生活在人类伟大心灵所建造的那个世界里。 这些伟大心灵使我坚定地相信,人的心灵应该是善良、丰富、高贵的。我最不能原谅今天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也正是本应以传承这些心灵品质为主要使命的领域,现在竟也不把它们当一回事。然而,不管现实多么令人失望,每次重温历史上伟大心灵的榜样,我便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正如歌德的诗所说:“人的榜样教我们相信神的存在。”他所说的“人的榜样”,就是指拥有善良、高贵品质的人,这样的人的存在证明了人是有神性的。 在今天的时代,有一些人的灵魂已经彻底堕落,我们不能再指望他们,但是,我们必须指望善的种子会在广大的人心中培育和繁衍,这便是希望之所在。
  • 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有趣

    作者:韦正翔

    韦正翔,女,出生于1963年12月,云南昭通,壮族。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讲授《国际政治伦理》和《哲学专业英语》。正在北京语言文化中心(TBC)兼职,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经济中的伦理风险》的项目负责人。曾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博士。曾接受美国扶轮国际和南卡罗来纳大学的邀请,在美国用英文讲授了三年的《中国哲学史》。曾在墨尔本大学应用哲学和公共伦理研究中心做了一年的交换学者。主要代表作有:《软和平:国际政治中的强权与道德》和译著《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
  •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

    作者:汪丁丁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是“青年对话录”系列之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不论怎么平凡,总是有目标的。最重要的目标,由于未来的极不确定性,只能称为“志向”——物质生活的、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的。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或迟或早地总要面对他自己的人生问题。我们对人生问题的求解,因我们的秉性、体验、感悟和社会处境而迥异。
  • 人生五大问题(新版中学图书馆文库)

    作者:【法】安德烈•莫罗阿

    法国著名作家莫罗阿在这里探讨了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以及政治和经济等等。他以小说家的丰富经验,传记家深刻的观察,将人生习见的种种难题讨论得深入浅出,分析得鞭辟入里,既显示了实际的明智,又不乏理论的智慧和丰美的文采。
  •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

    作者:李银河

    这是一本真诚感人、质朴无华的心灵悟语、散文随笔集,作者退休后离开繁体喧躁的北京城,隐居乡下或海滨时,每日独对日月星辰、海浪潮涌、四季轮转,写下这些文字。作者自言,“我是个冥顽不灵的无神论者,难道我就不可以有精神生活?我准备在此记录我的静修心得,因此将此书定名为《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其中所有文字只是直抒胸臆而已,并无探索哲学、启迪大众之意。这本书是我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是我内心矛盾、挣扎的记录。我想,正因为这一点,或许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这些心灵悟语,从无神论信仰入笔,既写了静修生活和心得,并对存在、自由、激情、爱情、快乐、生死等反复思考,充分体现一位大学者的内心细腻情怀和理性哲思。这部作品,风格清新、大气从容,不仅有梭罗的超然、罗素的自由、海子的自然,还有叔本华的虚空和福柯的激情。当然,她的文字最少不了的是灵魂深处对王小波的思念,和自己当前生活的知足感恩。
  • 何来何往

    作者:周国平

    《何来何往》为周国平的散文随笔集。周国平的散文随笔,常用文学的形式谈深邃的哲学命题,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义、性格与品质、自我的价值等。深入浅出,寓哲理于常情,平易之中多见理趣,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美丽。
  • 培根论人生

    作者:[英]弗兰西斯·培根

  • 活在时间之外

    作者:法顶禅师

    《活在时间之外》是韩国著名高僧法顶禅师回首出家五十年的生活,亲自选编的散文精选集。韩文版再版48次。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住在“丰饶的监狱”里时,法顶禅师独自生活在深山孤寺,与鸟兽同坐,看水流花开,感受四季,思索冥想。不被时间追逐,外在清贫而内心丰腴。 早春时节柔声歌唱的赤翡翠,清晨时分啜饮山泉的小兔子,干涩的风声和湿润的水声……在书中,他对大自然和人心的独到感受描写,清新隽永;人类所受到的束缚与占有成正比,如今工业社会使我们在时间面前愈加冷酷和刻薄……他对社会的批判,睿智尖锐。 这本包含着人生真谛和启发的“生活教科书”,没有堆砌的概念名词,只有令人向往的生活体验和引人共鸣的透彻感悟。它对于“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一问题做出了终极的回应,引导我们跳出日常的思想桎梏,把视线转向时间之外的无限世界,让我们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从容自如。
  • 把心安顿好

    作者:周国平

    《把心安顿好(经典随感)(珍藏版)》是周国平2006—2010年的最新随感集,也是继《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之后的第四部随感。《把心安顿好(经典随感)(珍藏版)》中,作者思考的中心是价值观问题,对何为圆满的人生进行了诠释: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作者对生命和灵魂的本真进行了思考,倡导人们珍惜平凡生活,注重内在生活,这对疲于生活的现代人是很好的心灵抚慰和人生指向。
  •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

    作者:徐贲

    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出现危机的年代。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并不是一个高深的宗教问题,而是每个人都在经营着的一份副业。本书中,徐贲通过对一个个热点事件的深入观察,用充满理性之美的文字,批判了文化教育、公共说理、政治社会等领域那些非理性、不自由的伪信仰,并指出怀疑的时代所需要的信仰,最重要的不是信什么,而是你的信仰是否以自由为灵魂。 从徐贲的笔下,流淌出的是理性之美。读徐贲的文章,您是否和我一样,突然感受到那种久违了,而又一直在期待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 叔本华美学随笔

    作者:(德)叔本华

    《叔本华思想文论》从叔本华的《附录与补遗》和《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中选出了12篇文章:论思考、论阅读和书籍、论文学、论历史、论语言和语言学习、比喻和寓言、论判断批评和名声、论学者和博学、论大自然的美、论音乐、论写作和文本、论死亡。在这些文章中,叔本华讨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素材,所用的语言又都平时自然。叔本华以他准确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考深刻阐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论思考》中说:“只有经过深思的东西才能成为我们的真知”,“只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会有真理和生命力”,他反对大量阅读,认为涌入我们头脑的这些大杂烩永远不会自动成为思想、观念和信念的统一体,容易造成巴比伦式的语言混乱。在《论阅读和书籍》中,他指出:“坏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抨击人们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最好的书籍,主张“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使人们神清气爽的了。”他对黑格尔式的文风深恶痛绝,提倡“言之有物”、“质朴无华”、“诚实自然”的文风。他在书中的诸多论述距今已经200年了,但仍像一股清新自然之风迎面吹来,让人觉得他在针砭时弊,他的思想之深刻阐释了“历久弥新”的含义。
  • 无畏

    作者:吴伯凡,梁冬

    ◆如果说“智”是看到了事物的不同,“慧”是看到了事物的相同,那么无畏的人就是智慧的人——内心坚守,拥抱变化。 ◆本书是“冬吴相对论•心时代文集”系列的第2本书,本辑的主题是变化中的不变:吴伯凡和梁冬继续用他们标志性的睿智与幽默,与读者一起去观察世事变化,发现其中奥妙,在变化的现象后找到不变的本质,以不变的心法应对变化的挑战。 ◆除了银行账户,人们还拥有无形的情感账户,为什么说情感账户经营得好人缘就好?情感账户的规则是什么?什么是相对贫困感?为什么说相对贫困感是影响人们幸福的关键因素?在“我是最棒的”年代,强调委曲求全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说委曲求全的人才有大格局,能干大事?现代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少,我们要学习七十二般武艺去应对吗?为什么坚持专业主义能让我们过得既幸福又有成就?我们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效率? ◆有无畏的智慧,有欢喜的人生。
  • 价值的理由

    作者:陈嘉映

    生活不是科学。我们通过求知领会人生的意义。 哲学解答“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要是不知道人这样做那样做的道理,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行为;要是不区分有道理的行为和没道理的行为,我们就失去了判别是非曲直的基础。 本书作者陈嘉映被称为中国最有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影响力巨大,铁杆粉丝众多。本书是他的散文结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从社会热点出发,用思辨的方法探寻如何定义自我、认清自我,比如《就黑熊重要吗》一文,就是从救黑熊这个事件发散开来,探究人的价值观。第二辑关注更多的是人的心理层面,比如快乐,比如宗教观念。第三辑主要是一些采访、演讲。 整体而言,本书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认清你自己,追寻生命的意义,明白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 思享家系列: 乡关何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69855/ 半生为人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70586/ 旧山河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97973/ 问道者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97972/
  • 和蘇格拉底吃早餐

    作者:羅伯.洛蘭德.史密斯 Smith, Ro

    ◎聯合推薦 創意人、作家/李欣頻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靜宜大學、暨南大學及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之後又一本改變我們一天和一生的書 哲學家帶我們領略一天的哲學,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關於早餐、午餐、晚餐,以及在這之前和之後的每件事的深刻思考 真實人生的心靈饗宴,日常生活的迷人探索 精采非凡的哲學一日之旅,誰說哲學不實用! 我們都知道蘇格拉底是被毒死的,在接受他的邀請共進早餐之前,可能得三思一下。 而如果你真的坐了下來,和他一起享用卡布其諾和牛角麵包,他可能劈頭就會問你…… 早晨醒來、通勤上班、血拚購物、上健身房、進入夢鄉……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活動,究竟有何特別之處,與更廣大的哲思又有什麼關聯? 本書提供一小時接一小時的實況報導,告訴你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們,對於我們所做的每件事背後的意義都說過些什麼。在書中,你會看到盧克萊修向你解釋為什麼不要預作準備是比較好的,會聽到愛默生建議你該怎麼安排假期,從榮格那裡得到解夢的洞見,從彌爾那裡明瞭蹺班的念頭。 這是對我們日常生活的迷人探索,作者援用了文學、藝術、政治學和心理學,以風趣、親切又權威的筆調告訴我們,你的日常生活可以藉由思考這些全世界最有趣的想法,變得多麼不同。 ◎一天的哲學和哲學的一天 對蘇格拉底來說,「該給送上土司和馬芬鬆糕的服務生多少小費」和「神是否存在」這兩個問題一樣有趣,它們都是關於弄清楚真實人生中的含混之處。 和黑格爾一起吃貝果或和培根一起吃煎蛋也是如此,惱人的問題是為了求取智慧,讓我們在繁雜的日常生活中做出機智靈敏的判斷。 在尋常的一天裡,我們熟悉的大思想家陪伴你度過時光: 你如何知道自己是醒著,而不是在作夢?你怎麼知道你不是正在作夢,夢見你醒著?笛卡兒告訴你,早晨醒來這件事就是一項富含哲理的行為。 十七世紀政治理論家霍布斯說早上通勤會引發我們野蠻的一面,而尼采卻讓你的通勤之旅變成一件樂事。 工作中,馬克思對著你的耳朵叨唸,不要成為薪水的奴隸;慶功宴上,邂逅馬基維利,聆聽他的勸誡。 上健身房時,社會歷史學家傅柯在你旁邊跑步,跟你解釋你的例行運動是國家控制的一種形式。精神分析家拉岡擔任你的專屬店長,在你凝視試衣間的大鏡子時,讓你步入自戀的危機。 佛洛伊德對你的購物療法有什麼意見?柏拉圖又會對你的讀書方式說些什麼? 和伴侶爭吵時,德國政治思想家施密特告訴你那可能是件好事;洗澡時,可以向佛陀學習避免在沐浴中睡著的祕訣。 我們的人生有九成九是由日常生活所構成,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這些問題,恐怕沒剩多少時間可以反省。倘若我們真的檢視了自己的一日生活,或許能在穿衣睡覺這類不假思索的瑣事背後,領略到它們的重要性,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它們。早餐、午餐和晚餐,以及在這之前和之後的每件事,將再也不一樣了。
  • 沙与沫

    作者:哈里尔·纪伯伦

    《沙与沫》道出了平民的心声,探索了通向理想世界之路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底蕴和强大的心灵感召力。主题广泛、文风多姿的《沙与沫》汇集了纪伯伦的思想,体现了“纪伯伦风格”,给人慰藉,给人智慧。一如纪伯伦在其中的自白:“若是真懂我的价值,你便会知道:我心中的多于我说出的,我渴望的多于我手中的。”
  • 声西击东

    作者:韩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位90后学人的哲学学术随笔文集,内容以规范性与分析性政治哲学为主,又及伦理学、心灵哲学与科学哲学等,阐释了自由、正义、平等、国家、公民、中立、自我、支配、自然秉赋、现代性、基础主义等诸多概念的深刻内涵。思藉西方哲语,足植东方大地。思想深至,见地独到,运思缜密,文字又中正、平和、理性,展露出纯正思想者的深邃、睿智与独特。 编辑推荐: 当多数大学生还在如海绵吸水般接收知识时,南京师范大学90后大学生韩乾已经开始在东西方哲学文化的海洋里沉潜了。他的《声西击东》收集了2009-2011年间的60多篇读书笔记,显示了其剥茧抽丝般的哲学分析能力、西方学术的广阔视野、对历史深切的关照和深藏于心中的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怀,彰显了90后新的特质,让人惊讶,又给人惊喜。
  • 生命是什么

    作者:[奥]埃尔温·薛定谔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 论语今读

    作者:李泽厚

    《论语今读》完成于1989—1994年期间,为李泽厚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先后对二十篇《论语》逐一读解。其书的体例分为译、注、记。译章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采用直译,对于专有词汇如“君子”、“小人”则一律不译,而重要的词汇如“仁”“礼”“义”则有专章说明;注则参考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陈树德的《论语集释》等多家注,力求精简全面;记是作者的评论、札记和解说。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无一定之规,明白透彻,文体活泼。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 、“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和认识,而且他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之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因为重要,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统称为“记”。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表牢骚;或就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一而足。
  • 萌萌文集

    作者:萌萌

    《萌萌文集》编者张志扬是萌萌生前的学术挚友。他这样描述萌萌“萌萌在令人惊奇的一生中形成了她本人堪称高贵而又幽雅的悲剧品格与悲剧人生。为此,他分“哲学”、“文学艺术”、“书信及未完成稿”三部选编成《萌萌文集》,谨以此书纪念缅怀萌萌。《萌萌文集》是为纪念、缅怀、铭记萌萌而编辑的学术专集。其中大部分都是萌萌生前发表过的著作和文章精选,只有少部分文字是从未发表过的。在一个毫不吝啬命名的炫目时代,我们倒也省得用心去为萌萌和萌萌的“文集”立一个什么名称。熟悉她的朋友都知道她带走了太多的故事与记忆,她写出来的只是她没写出来的经历之“冰山一角”。但这“一角” 毕竟像葬礼一样指引着那埋葬了的东西,因而特别牵动着时代正在遗忘着的记忆。萌萌用她的文字终于把自己道成了她为之喜爱的“人是无意指的指号”,即指引着她“深藏不露的叹息”:一是,萌萌在培尔·金特满世界的“奢华如白昼”的绚烂色彩背后“ 惊吓的是索尔薇格没有声色的瞎眼如洞穴的死寂”;二是,历来学习西方滋生着一种现象:别人把特殊的说成是普遍的,如黑格尔,我们信;别人把特殊的说成是怪诞的,如卡夫卡,我们也信;别人说人类只存在一本大写的书——《圣经》——“地球之法”,其他的书写,从人文到科学都不过是对这本缺席之大书的模仿与拼接的碎片,我们仍然信。不仅信,还要用自己的模仿把自己的信当成真去验证,去支撑,以致一百多年来,模仿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由此构成我们的西学界,甚至学术界;它同时反过来还担当着自我裁判的职能:“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萌萌如黑夜隐藏的叹息是多余的吗?
  • 与魔鬼的谈话

    作者:[波兰]柯拉柯夫斯基

    我们的宏大的善,亦即人间的爱,同时也是重大的诱惑,能够在我们心中引发出像”上帝是否软弱无力、是否邪恶”这样的问题,因而引发出怀疑之罪。这一罪恶又引发出骄傲.从骄傲中又产生出下一轮的罪过。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恶能够转变为善。撒旦的王国不仅仅是阴暗的中世纪,在今天,恶也在我们周围设置陷阱,不断地把我们拖拉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