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面包里的幸福人生

    作者:塞涅卡

    《面包里的幸福人生/醒客悦》塞涅卡早年信奉毕达哥拉斯的神秘主义和东方的宗教崇拜,后皈依斯多葛派。他曾任帝国会计官和元老院元老,后又任掌管司法事务的执政官和后来的皇帝尼禄的家庭教师。尼禄即位后,他成为尼禄的主要顾问之一。失宠后闭门谢客,潜心写作,但仍被控企图谋害尼禄而被判处死刑。塞涅卡一生著作颇丰,触及到了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切实际领域。他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伦理学对于基督教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的言论被圣经作者大量吸收,他因此有了基督教教父之称。 赵又春、张建军的翻译清秀典雅,亲切活泼,是国内第一部完整的塞涅卡作品译本,为塞涅卡作品和斯多葛学派的思想在国内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寂静的春天

    作者:[美] 蕾切尔·卡逊

    作者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生动笔触,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给我们的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的、难以逆转的危害。正是这个最终指向人类自身的潜在而又深远的威胁,让公众突然意识到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从而开启了群众性的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不仅如此,卡逊还尖锐的指出了,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傲慢和无知,因此,她呼吁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今日中国,一方面是持续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则是环境的持续恶化。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早就不是潜在问题而是触目惊心的现实。全世界十大严重污染城市(太原、米兰、北京、乌鲁木齐、墨西哥城、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德黑兰)中,中国占7个。近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达不到我们自己制定的(较低的)国家二级标准。河流湖泊全面污染,已经危及日常用水。由于环境污染,癌症患者急剧增多,且有明显低龄化趋势。癌症村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地上涌现,成为与经济起飞奇迹相伴随的另一大奇迹。与如此恶劣的环境恶化相比,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环境保护意识都远远没有跟上。多数人希望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恰恰根源于我们现代性的存在方式。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要求一个从观念、制度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而第一步,是对问题本身有充分的意识。 45年前出版的这本书对美国人而言或许有些过时,对中国人来说却显得是一篇委婉的时事报告文学。环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青年人的。愿青年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优美的英文,不仅提高了英文水平,而且感受到作者苦心孤诣的生命讴歌和未来忧思,从而反省现代人的存在方式,肩负起拯救人类未来的伟大责任。
  • 先秦诸子十二讲

    作者:鲍鹏山

    《先秦诸子十二讲》是“千年中国,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一,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以各个历史人物所经历或创造的巨大历史事件或文化业绩为纬线,组织专题系列讲座,主要介绍了先秦诸子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和庄子等人物的具体时代背景、生存状态、精神思想和生活细节情况等。
  • 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

    作者:Andy Warhol

    The private Andy Warhol talks: about love, sex, food, beauty, fame, work, money, success; about New York and America; and about himself--his childhood in McKeesport, Pennsylvania, good times and bad times in the Big Apple, the explosion of his career in the sixties, and life among celebrities.
  • 拯救与逍遥

    作者:刘小枫

    这本书是一次中西思想史的巡礼和对话。中西文化精神的品质存在巨大差异,它们并不能互译,最为根本性的不同就是拯救与逍遥。中国精神中,恬然之乐的逍遥是最高精神的境界,孔子也说“吾与点也”。佛道更不必说。而西方精神,受难的人类通过耶酥基督的上帝之爱而得拯救,人与亲临苦难深渊的上帝重新和好是最高境界。这两种精神品质的差异乃是“乐惠文化”(李泽厚语)与“罪恶”“爱恶”文化,超脱与救赎的精神冲突。本书是在救赎与超脱,拯救与逍遥这两种不同的精神方式之间展开的这场精神冲突的对话。
  • 爱弥儿

    作者:[法]让·雅克·卢梭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这种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应该说是具有反封建的革命进步意义的,他所渴求的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都为后来流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开了方便之门。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封建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但是,这些教育充其量不过是培养一个自发的小资产者。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他不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因而也不懂得自人类划分为阶级以来,教育始终是带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他们把资产阶级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为帝国主义欺骗劳动人民效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 自由人的教育 原序(节译) 第一卷 婴儿期(0-2岁) 一、教育的意义 二、自然的教育者 三、爱弥儿和他的导师 四、教育的开始 五、生命力的表达 六、语言的开始 第二卷 儿童期(2-12岁) 一、婴儿期的结束 二、童年的快乐 三、需要的法则 四、消极教育(I):没有道德教育 五、消极教育(Ⅱ):没有知识教育 六、身体训练 七、感觉训练 八、12岁的爱弥儿 第三卷 少年期(12-15岁) 一、童年的第三期 二、爱弥儿的科学研究 三、有用原则 四、鲁宾逊的游戏 五、职业的选择 六、15岁的爱弥儿 第四卷 青年期(15-20岁) 一、16岁的爱弥儿 二、18岁的爱弥儿:博爱的年龄 三、20岁的爱弥儿:爱的年龄 第五卷 婚姻 一、青年的最后阶段 二、女子的教育 三、10岁之前的女子教育 四、10岁以后的教育 五、苏菲 六、爱弥儿和苏菲 七、游历中的爱弥儿 八、爱弥儿和苏菲的婚姻 附录 1.卢梭的童年——摘自《忏悔录》(第一、二部) 2.《波兰政府论·教育章》(1773) 3.茱莉如何教育她的孩子——《新爱洛漪丝》第五卷·第三封信
  • 以头撞墙

    作者:舍斯托夫

    不可能性岂不是堵石墙吗?当然喽,假如我真的没有力气用脑袋去撞开这堵墙,我就不会去撞它,可是我也不会跟它妥协。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舍斯托夫不厌其烦地揭露着理性的可笑与无力。他只关心一件事:提示人类生活的无限性,为无根基的生活寻找理性难以企及的出路。   ——(法)加缪 舍斯托夫本人作为一个孤独的朝圣者游历了俄罗斯思想的众多领域,在这位思想家所有的作品中都有着深思的印迹。   ——(俄)安·别雷 舍斯托夫是极端的怀疑主义者。他批驳了科学理论和哲学理论的相互矛盾,把读者留在了无知之境。他把哲学的理性思维与超自然的圣经观念对立起来,他相信上帝是全能的,上帝甚至可以做到使过去从来都不曾存在。   ——[俄]罗斯H·O·洛斯基:《俄国哲学史》 远自德尔图良、达米安、马丁·路德、帕斯卡尔,近至克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舍斯托夫的同路人。他们坚决声称,正因为荒廖才可信,正因为不可能才肯定。争取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乃是一场疯狂的半争,是以眼泪、呻吟和诅咒为代价的斗争。   ——刘小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真理》 在20世纪璀璨闪烁的思想群星中,列夫?舍斯托夫(1866-1938)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明星。他大胆质疑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尊崇再性的传统,标举信仰为其思想旗帜,重视个体的人,关注个人苦难与绝望,他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即便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看来,仍极具挑战性。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发展出一种崇高理性的思想传统,苏格拉底为了追求理性真理而选择死亡,柏拉图把哲学家尊奉为理想国的君主。即使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很多人也是非常思辨、非常逻辑地讨论神学问题。到了近代,康德通过区分“自在之物”和“自为之物”把“理性”从上帝手中夺回,重新给予人认识理性真理的权利。黑格尔则把康德哲学推向极端,建构了他那无所不包的“绝对精神”的王国。崇尚理性的哲学传统到了20世纪有增无减。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就认为:哪怕世界毁灭了,理性的法则依然存在。 但是舍斯托夫却发出“旷野的呼告”。他认为,与古希腊的理性传统相对照,西方还存在着另一种传统,它以《圣经》思想为代表,在近代由尼采、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继承。它们都拒绝理性的绝对统治,认为理性无法解决生死问题,无法解决人类的恐惧、绝望、堕落等问题。世界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和理性相比,信仰才是人更深层次的需要。
  • 先知(中英对照)

    作者:纪伯伦

    《先知》之所以历久弥新,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受益匪浅,在于它超越了时空、国界的限制,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满足了不同心灵的不同需求;在于它富于音韵之美的文字,宛如天簌之声,传达出人生的真理,让所有困顿仿徨的人们,都能从纪伯伦睿智的思考中,得到慰籍和鼓舞。
  • 希腊化世界中的犹太人

    作者:[英] 罗纳尔德·威廉逊

    读者会注意到,本书在论及“斐洛的上帝学说”、“斐洛的逻各斯学说”和“斐洛对《圣经》的隐喻解释”这三章时,介绍较多,对所选段落的注解较少;相反,在讨论“斐洛的伦理学说”时,对所选段落的注解超过了介绍。这样做的理由是,斐洛至少是在六篇论著中连续地就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论述,从而使得挑选内容扩充了的段落来注解成为可能,而他在其他主题上的思想和观念却在他的许多论著中断断续续地出现了空白。或许应该补充一句,在他的整个著作中,只要是使用隐喻阐释方法的场合,几乎没有一段不是这样的。正是这样一个事实,也使得很难从他的著作中挑选出联系紧密的段落组来例证他的排置次序。 当阅读了诸如德鲁芒德(Drummond)、沃尔福逊(Wolfson)和哥德娄福(Goodenough)等杰出的斐洛主义者(我只列举了一些最著名人物的名字)的伟大的著作之后,当与现代著名的斐洛研究专家们一起在SNTS会议上参加了国际研讨之后,我意识到,这部分是多么地不充分,在对其主题的处理上又是多么地不恰当。然而,如果它能有助于一些学者发现斐洛,认识到他的重要,并想对他的著作作进一步的继续研究,那么,我觉得,它已为其有限的目的尽力了。 斐洛著作的读者,也会像斐洛在一篇论著中提到的那种人一样,将“被和平滋养”,亦将超越他的旨在“获得一种恬静的、明朗的生活,一种真正满足而幸福的生活”的看法。
  • 解读易经

    作者:傅佩荣

    《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这三位古代圣人合作的成果。我们从今天的眼光,对此再作简单的说明。《易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内容极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以及卦辞与多爻辞;这是伏羲氏与周文王的贡献所在。二是“传”,原是为经作注解的,称为“十翼”(翼为辅助)。 《易经》位列《十三经注疏》之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古老而又成熟的伟大经典。其内容涵盖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其方法则是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情境,展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
  • 新原人

    作者:冯友兰

    《新原人》:“冯友兰作品精选”收入作者大部分重要论著,由三联书店分两辑出版。先行付梓的第一辑七种是:《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上六种即“贞元六书”)和《南渡集》;这几部书写于1938年到1946年间。
  • 苏格拉底的申辩

    作者:[古希腊] 柏拉图

    《柏拉图注疏集: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的是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 居鲁士的教育

    作者:[古希腊] 色诺芬

    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前350)是古希腊伟大的著作家,苏格拉底的两位最善于通过写作从事文教的学生之一,传下的著作体裁多样:有史称西方自传体小说开山之作的《居鲁士远征记》、承续修昔底德笔法而修的史书《希腊志》、长篇政治教育小说《居鲁士劝学录》、以苏格拉底为作品形象的“苏格拉底文学”4篇和若干主题广泛的短篇著作(如《斯巴达政制》、《雅典的收入》、《希耶罗王》、《阿格西劳王》、《骑术》、《狩猎术》等等)。 早在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时期,色诺芬就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古希腊经典作家、思想权威的名位,其著作因内容涉猎广泛、文笔质朴清新,从古至今一直是古典语文学的基础性范本。锡德尼在说到历史上的史书大家(希罗多德、李维)的笔法时留给我们这样一句话: 色诺芬卓越地虚构了另一个这种计谋,它是由阿白拉达塔斯为居鲁士做的。我很愿意知道,如果你有机会用这样的正当的欺蒙来为你的君王服务,你为什么不同样的向色诺芬的虚构学习,而偏偏要向别人的真实学习呢?事实上,向色诺芬学习还要好些,因为这样可以保住鼻子。(锡德尼,《为诗一辩》,钱学熙译,人民文学版1964,页26) 自笛卡儿-康德-黑格尔以来,“形而上学”在西方文教制度中逐渐僭取了支配地位,色诺芬因不谈“形而上学”逐渐被冷落,不再被看作地位很高的古希腊经典作家(取而代之的是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哲人)——汉语文教界与西方文教制度接榫时,接手的是以现代形而上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跟着西方的形而上学后代对色诺芬视而不见。 在恢复古典的自由教育风气影响下,晚近20年来,西方学界整理、注疏、读解色诺芬著作又蔚然成风,成就可观。《色诺芬注疏集》乃汉译色诺芬著作全编,广采西方学界晚近相关成果,不拘形式(或采译疏体专著、或编译笺注体译本、或汇集各类义疏),不急于求成,务求踏实稳靠,以裨益於端正教育风气、重新认识西学传统和我国文教事业的全新发展。
  • 平常禅

    作者:[美] 艾兹拉·贝达

    《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内文由浅入深,逐渐引领读者进入身心实修体证的动力过程。在第一、二、三章中,作者先试图提醒我们不要逃避困境,要把困境视为道途;遭受打击时,必须学会将注意力转向内在,而不要习惯性地归疚于别人。接着他开始阐明实修生活的真义及厘清信念系统的方法。第四章的体证和目睹以及第六章静坐的三个面向,是本书最具有独门见地的方法概论,在其中艾兹拉为我们厘清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体证”与“觉知身体的感受”乃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实修体悟。通常在身体上进行觉察时,我们可能会经验到前文所提到的三昧或三摩地——一种完全融入于客体的专注状态,但这种专注状态只是修行的初阶境界,因为从“体证”的肉度来看,专注于某个特定目标的定境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艾兹拉沿用了3+3的默观练习,来帮助修行人将三种不同面向的感官觉受同时纳入觉察,并配合着呼吸来进行。如果能不断地做这项练习,觉知的范围就会逐渐拓宽,到了某个时刻,我们很可能会突然跳进“纯然目睹”的空间,那时我们就不再认同惯常的自我感了。   第八、九、十、十一章则细腻地剖析了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及烦恼障的实修体悟。艾兹拉毫不掩饰地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慢性病史中的忧患意识,以及种种用心转化业习性的体证,令人不禁感叹东方的许多禅修导师虽有证量,却往往无法或不愿充分言传实修过程中的挣扎及起伏,只以意会式的含糊语言引人入胜,以致于丧失了禅的平等性和直朴精神,而流于威权操控式的教导。   《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从介绍禅法修持的基本要点出发,继之以禅法如何对治心念、转化烦恼为抒发主题,最后以觉醒慈悲之心成就圆满修行之功作结,层次井然地盘旋铺叠而上。贝达禅师以三十年实修之功为基础,于本书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悉是禅宗心法的要义。他不落传统名相窠臼,在我们日用平常的具体情境中,云淡风清地刻画出禅者绵密的心地功夫,突显了他对“至道无痕”的生动体悟。书末所载贝达禅师个人参与临终照顾的个案纪实,尤其可圈可点,使读者清楚认识到不假修饰地直下承接自己种种不完美的起心动念,才是禅修的真正精神,读来令人欢喜动容。   生命的本质是爱,生命的烦恼因此也是爱,禅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爱而又没有烦恼的智慧。但是智慧的撷取,舍弃参与生命的苦难,即别无他途。本书既是作者生命苦难参与的分享,也是邀约读者共同参与生命苦难、透显生命新机的开始。
  • 帕斯卡尔思想录

    作者:帕斯卡尔

    帕斯卡尔思想录,ISBN:9787216051262,作者:帕斯卡尔 著,何兆武 译
  • 《易经》读本

    作者:臧守虎

    《〈易经〉读本》是作者潜心二十多年研究《易经》的心得结晶。作者结合历史解释《易经》的原初本义,在还原历史的真相中叙说哲理,在说理中联系当下,感悟人生,获得启发,将一本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解读得有根有据、兴趣黯然而又浅显易懂。
  • 人月神话(注释版)

    作者:Frederick P. Brooks

    在软件项目管理领域中,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像《人月神话》一样影响深远、弥久不衰。在本书中,Fred Brooks 将软件工程的实践和发人深思的观点融汇一炉,为每个复杂项目的管理者奉上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本书包含的短文来自于他在IBM公司任System/360计算机系列以及其庞大的软件系统OS/360项目经理的经验。在本书第一次出版20周年之际,Brooks重新修订了他最初的观点,并为已经熟悉他作品和刚刚接触本书的广大新老读者添加了新的观点和建议。 本书新增的章节包括:  初版中所有观点的精要浓缩,这其中包括Brooks在本书第一版中的核心观点:大型编程项目和小项目在管理上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员划分的困难;所以在大项目中,产品的概念完整性至关重要;要达到这样的完整性虽然艰难但也并非全无可能。  Brooks在经过了一个时代之后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 Brooks在1986年发表的经典论文“没有银弹”。  Brooks现在对于1986年提出的“在十年内是不可能有银弹出现”的断言的反思。
  • 疯狂的意义

    作者:弗里德里希·尼采

    《疯狂的意义:尼采超人哲学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周国平翻译、编选并写序。打破衰弱的神经,还我一个超人的意志。这是尼采给予我们的冲击与新生。他高喊“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教育我们要“带着鞭子去见女人”。他谴责自由资产阶级,称他们为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庸人,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基督教以及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日趋没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强调进化就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尼采鼓吹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
  • 信仰与政治哲学

    作者:施特劳斯,沃格林

    信仰与政治哲学: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集,ISBN:9787561751183,作者:恩伯莱(P.Emberley),寇普(B.Cooper) 编
  • 眼与心

    作者:[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眼与心》作者以迥异于前人的叙述风格,清晰平实的语言,探讨了世界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对人感知世界的过程,在身体与心灵之间的互动,做了简洁深刻直入本质的分析与表述,更赋予艺术家,尤其是画家在认知世界方面以重要的地位,提出诸多精辟见解,是一部意味无穷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