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艺术的用途和滥用

    作者:(美)雅克·巴尔赞

    本书是巴尔赞的主要著作之一。讨论了一系列人们关心的艺术文化现象。视角独特,论点犀利、凝练。作者挖掘了艺术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从艺术的两面性对生活的启迪这一主题出发,展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的形象”。 目录: 第一讲:我们为何应该质疑艺术?1 第二讲:作为宗教的艺术的兴起 28 第三讲:起到破坏作用的艺术58 第四讲:艺术的救赎作用92 第五讲:艺术与起到诱惑作用的科学123 第六讲:信仰真空中的艺术156
  • 亚文化

    作者:[美] 迪克·赫伯迪格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54-),为文化研究的发源地--伯明翰学派--的重要成员,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电影系教授,科际整合人文中心(Interdisciplinary)主任。《亚文化》文笔优美,雅俗共赏。它在传统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对朋克、垮掉的一代、无赖青年、摩登族、光头党等英国青年亚文化个案,对亚文化的功能、风格的来源、亚文化的意义、亚文化的抵抗和收编方式、风格的构成方式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 论道成肉身

    作者:[古罗马]阿塔那修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阿塔那修的两部名篇:《驳异教徒》和《论道成肉身》。在这部分,阿塔那修驳斥了希腊罗马的哲学观念和偶像崇拜,阐明了基督徒的核心教义道成肉身的意义,为《尼西亚信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二部分记录了阿塔那修与阿里乌主义的抗争,驳斥了早期基督教的重要异端阿里乌主义,是早期教会历史的珍贵文献。
  • 跳跃的无穷

    作者:[美] 戴维·福斯特·华莱士

    《跳跃的无穷:无穷大简史》讲的是一个大概念的一段小历史。戴维·福斯特·华莱士,这个时代的杰出的作家之一,以独具的创意、对细节的掌握和卓绝的才华将其娓娓道来。从古希腊时期芝诺提出他的著名悖论时起,无穷的本质就一直困扰着数学家和哲学家。它是一个有效的数学实体还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抽象概念呢?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将近2000年后的伽利略、牛顿,都曾与之斗争过。但最终是19世纪的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戴德金和康托尔建立了一个关于无穷的全新的数学理论。尤其是,康托尔发现了一个量级越来越大的无穷大的序列。这个违反直觉的发现既饱受争议,又美丽得令人窒息。它让我们窥见了一片奇特的风景。在那里,算术的规则每一天都在打破,在那里,能真正找到无穷之外的东西。 华莱士是带领我们进入这个新领域的一位了不起的向导。他别具匠心地带领我们遨游那些导致康托尔发现的数学理论和思想。他创作的不仅是一本关于无穷大的很内行的入门读物,而且也是一部文学佳作。
  • 爱的纯全

    作者: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灵修笔记(中英文对照)——《爱的纯全》分工作、喜乐、痛苦、穷人、爱、耶稣、家庭、祷告等单元,与你一起领略特蕾莎嬷嬷内心深处那纯美整全的爱的真谛。 仿佛圣爱的化身,穷人的守护天使 ——特蕾莎修女圣爱灵修箴言录 童年时的特蕾莎修女曾问父亲:“世上有没有可以医治贫困的药?”父亲爱莫能助的表情深印在特蕾莎幼小的心灵中。特蕾莎修女奉献自己成为了一名修女,后来跨越修道院的高墙,以加尔各答贫民为起点,展开了她伟大的救助贫困的工作。 目前《特蕾莎修女传》等图书在国内已有出版,而以笔记和名言警句的形式,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将特蕾莎修女关于侍主、关于爱、关于穷人事工的心思意念整理成圣爱灵修箴言录,分主题结集出版,则是第一次。愿当年特蕾莎嬷嬷身边的修女们聆听嬷嬷谈话时的笔录,愿上帝的慈爱借特蕾莎嬷嬷的生命摸着你的心、拯救更多的灵魂。 愿上帝透过特蕾莎嬷嬷, 赐给我们一个以行动去爱的美好典范。 她的一生向我们显示了, 如何以爱人和服务他人来跟随耶稣。 她喜乐地喂养饥饿的人, 为穷人和被遗弃的人奔走呼助, 照顾穷人和垂死的人, 给与无家可归的人遮风挡雨的住所。 愿我们效法她的爱和慷慨, 向生活贫穷和灵里积弱的人伸出援手。 愿特蕾莎嬷嬷永远安息在上帝的怀中!
  • 中国哲学史(上下)

    作者:冯友兰

    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问世之时起,便成为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必备参考书。引文多而且精,比较忠实于各家思想,观点平正;关于先秦名家和宋明理学辨析尤精,并多有新义。陈寅恪先生评此书为:“取材严谨,持论精严,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 风中的纸屑

    作者:周国平

    《风中的纸屑》是继《人与永恒》之后作者的第二本随感集,汇集了l992至2000年间所写的随感。在作者的桌上、床头、手边,总是备着一些小纸片,脑中闪过了自以为有点儿意思的念头,就赶紧记下几个字来,空闲时便据此写成连贯的句子。
  • 旷野呼告

    作者:舍斯托夫

    《旷野呼告:舍斯托夫荒谬抗争集》内容为:舍斯托夫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在这个生存深渊面前,我们往往求助于理性及其形而上学来填平深渊,然而生存的深渊是形而上学的理性无法填平的。灵魂的漫游者,不得不在深渊中向允诺揩掉每一滴眼泪的上帝呼告。而十字架上的真理直接关涉人的生存和死亡、渺小和伟大、罪孽和救赎、梦魇和自由、呻吟和悲叹,它最终给予人的是上帝允诺的希望和爱。
  • 管子

    作者:

    作为"中华经典藏书书系"之一种的《管子》,秉承该书系一贯的风格:约请专家精选篇目,简明注释,晓畅翻译,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权威。装帧高雅大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入门必选书。《管子》作者托名管仲,是战国诸子中的重要著作,主要追寻、总结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历史经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富国”主张和消费刺激就业的经济论,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中的奇异一笔,而且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 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作者:达摩难陀法师

    序 “人出生、受苦而后死去。”这是安娜托·法兰斯的著作中,一位智者对生命所作的诠释。然而,有些自由派的思想家则认为:“人只是一个小小的机器,由原子任意的排列所组成,不过是自然进化的一部份,痛苦则是人类挣扎求生存不可避免的过程,人命并没有特殊的‘意义’及目的。而死亡是化学成份的分解,分解殆尽后,不残存一物。” 当以上两种说法,被某些怀疑论者、甚至伟大的思想家广为采用的同时,其他哲学家及宗教上的先驱也想发掘出生命的意义及目的,尤其想要探讨人生所受苦难的问题。 根据释尊的看法,每一种物质都不会消灭,始终以成、住、坏、空的顺序循环不已,永不止息。释尊也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受苦于无止尽的变化及冲突。然而,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因为期待永生与灵魂不灭,愿意忍受这些痛苦。就因为存有这种期待,人们遂产生永远无法满足的私心,因此导致恐惧及忧虑。 释尊在他的教诲中,提供了我们道德行为的标准,他认为虽然我们生活在痛苦与不确定感中,然而如果我们学习去区分成熟与幼稚的行为,我们仍然有可能体会到实质的幸福。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心灵必须先要有正确的观念。也就是认清生命的贪婪本性及追逐感官喜乐的倾向,并检讨人生变迁与贪婪的结局,以适当引导自己的生活,走向幸福之道。 为何忧伤 第一版《为何忧伤》(Why Worry)于一九六七年出版(一万册),随即获得读者广大的回响并以每版五千册的纪录再发行了六版以上,赞赏及感谢的信函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有的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有的则来自南非及许多亚洲国家。那些表示赞赏的人不仅只有佛教徒,还包括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甚至一些自由思想家。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兴趣,部份原因是用词简单明了、内容浅显易懂,更重要的原因是本书的目的在揭示生命的真相,不仅以佛教的观点,更是融入其他宗教及伟大思想家合情合理的观点,给予那些陷入纷乱复杂的文明世界中的彷徨迷惑者,适度的安慰和建议。 有些人甚至来信表示他们是如何藉由此书,及时了断自杀的念头。有人则说他们每天晚上会阅读上几页,帮助自己静下心来,以确信世上的种种问题,总有简单及实际的方法可以解决。 自从《为何忧伤》一书出版后,发生了许多事情。这其间我读了许多读者的来信,以及与各行各业遭受困扰的人充分地讨论后,得到不少新的体验及领悟,因此,我决定出版另一册新书。 这本新书讨论人类古老的问题,也针对现今的现象加以探讨,但是初衷仍然不变,那便是表达出一个人如何透过适切的信仰而活得欢喜自在。我想以实际的及本人的观点来讨论问题,因此,引用许多文句、轶事、趣闻、寓言故事等,来说明一个有智慧的人是如何超越时空看待生命。这些颇具东方风味的文字,可能有些读者无法加以联想体会,并觉得它们是属于特殊文化的一群。然而,这些读者若能区分故事本身及其要点,便可以受益匪浅。毕竟,世间的问题及真理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诚挚的希望本书能为读者带来新的体验和希望,并期望读者不要带有讥讽与怀疑的眼光阅读本书。 达摩难陀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九日
  • 反现代派

    作者:[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

    反现代派不是指守旧者、保守派和反革命分子,也不是指对其时代感到忧郁的失望者、牢骚鬼和愤怒者,而是指与“现代主义”或“现代性”关系微妙的人。其实他们是不合时宜的现代派,他们在文学上和政治上既非右派,亦非左派,他们是现代派的精华。本书从反现代派的第一批奠基者约瑟夫•德•迈斯特、夏多布里昂和波德莱尔开始,论述了反现代派的几个强有力的观念:反革命、反启蒙、悲观主义、原罪、崇高、抨击;并对19世纪和20世纪几位被忽视的著名的反现代派加以详尽论述,试图藉此对反现代派,或曰现代性中的反现代派传统做一梳理。
  • 中国现代哲学史

    作者:冯友兰

    即《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因书中论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尤其是第七章"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与主流意见有一定出入,致使未能归入《新编》出版。该篇恰被认为是《新编》七册中价值最高的一册,体现了作者晚年自由的思想,借此次出版悉数收录。
  • 生活的暗面

    作者:[美]迈克尔・施瓦布

    在《生活的暗面:日常生活的社会学透视》中,我尝试通过不重点强调社会学中那些制度性的学科规范来实现这一点。我不会去人云亦云地说些"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或那个问题是这样或那样想的",好像学生必须非常在意社会学家想些什么似的,我会简单明了地从社会学角度把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世界拆散开来。我不会罗列我们那闪闪发亮的"老祖宗"传下的社会学工具箱中的内容,我会尽力教给你如何去使用那些工具。
  • 中国思想之渊源

    作者:(美)牟复礼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座宏大的宫殿,那先秦思想就是这座宫殿的基础。 该书是美国流传已久的一本介绍中国思想的必读书。书中对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有简明精微的介绍。同时又以宏观的话题,如宇宙论、世界观、知识论等贯穿在对诸子百家的介绍和分析中,既高屋建瓴,又曲尽其妙,是大家小书的典范。
  • 儒家的困境

    作者:狄百瑞

    随着东亚的复兴,儒家思想重新成为全世界学术领域的重要话题,东亚的崛起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的人格在现代社会中能起到何种作用? 作者用旧约传统中的先知同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君子进行比较,认为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对朝廷的不义进行谴责和矫枉。君子和帝王之间的张力是中国政治中重要的主题。 君子的力量源于替百姓和上天代言的社会角色,但是君子却没有有效地得到百姓的托付,也没有从上天那里获得宗教性的支撑,而是一直陷入黎民苍生和专制皇权的裂缝之中,这成了历史上儒家最大的困境。
  • 你可以不怕死

    作者:一行禅师

    在本书中,一行禅师以他的亲身体证,提出了有别于虚无论和灵魂永生的生命哲学:死亡不是句点,透过深观修持的体悟,你会发现超越死亡的秘密——死亡这件事并不存在,就好像云承继了大海、河川以及太阳的高温,而雨又承继了云,事物永远在延续着。事物的消失只不过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呈现。生、死、来、去只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概念,而这些幻象就是我们苦难的源头。一旦洞察万事万物皆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无同无异,无存在无不存在,体认到自己无法被摧毁,我们就能“重生般”地享受和欣赏人生了。
  • 易经与人生

    作者:傅佩荣

    《易经与人生》在古代经典中属于哲学类,它是一套圆满的哲学体系。《易经与人生》再三揭示人生的正途在于:培养德行、增强能力,以及启发智慧。《易经与人生》的六十四卦是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占卦还需要解卦,这表示人生有可测和不可测的部分,同时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选择机会。因而占卦不同于算命,它要求我们以清醒的理性与负责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 谈美书简

    作者:朱光潜

    《谈美书简》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一读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
  • The Basic Writings of Bertrand Russell

    作者:Bertrand Russell

    在线阅读本书 Few philosophers have had a mor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ourse of modern philosophy than Bertrand Russell. The Basic Writings of Bertrand Russell is a comprehensive anthology of Russell’s most definitive essays written between 1903 and 1959. First published in 1961, this remarkable collection is a testament to a philosopher whom many consider to b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is an essential introduction to the brilliance of Bertrand Russell.
  • Civil Disobedience and Other Essays

    作者:Thoreau, Henry David

    Philosopher, naturalist and rugged individualist, Thoreau has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readers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nd to find meaning and beauty in nature. This representative sampling includes five of his most frequently read and cited essays: "On the Duty of Civil Disobedience" (1849), "Life without Principle" (1863), "Slavery in Massachusetts" (1854), "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 (1869) and "Walking" (1862). Reprinted from standard ed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