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历史主义贫困论

    作者:卡尔·波普尔

    《历史主义贫困论》一书对历史主义这种贫乏的方法作出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即用历史学的哲学来取代以往的历史哲学,其中心问题是历史学的成立其本身的哲学基础。
  • 梦的解析

    作者:[奥地利] 弗洛伊德 著,[西班牙] 达

    《梦的解析》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用于解释梦。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都是“愿望的满足”—尝试用潜意识来解决各部分的冲突。(在后来的《超越快乐原则》中,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显示愿望满足。)不过,由于潜意识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让人难堪,前意识中的“稽察者”不允许它未经改变就进入意识。在梦中,前意识比清醒时放松了此项职责,但是仍然在关注,于是潜意识被扭曲其意义,以通过审查。同样,梦中的形象通常并非它们显现的样子,按照弗洛伊德所说,需要用潜意识的结构进行更深的解释。
  • 最后的尊严

    作者:(日)山崎章郎

    最后的尊严,ISBN:9787806462638,作者:(日)山崎章郎著;林真美译
  • 老子的智慧

    作者:林语堂

    世间不管什么大师或是名家,他们的“经典”、 “杰作”,终究是一家之言。 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了国内享誉盛名的幽默大师。在1936年告别上海文坛以后,他在海外专事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曾出版过英文著作三四十种,每一部作品通常都有七八种版本, 《生活的艺术》最为畅销,在美国就出40版之多。美国文化界把林语堂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1975年,在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上,他当选为总会副会长,并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确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 面对这样一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和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作家,面对他著作等身、众见不—的洋洋作品,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和吸收他作品中的智慧和养分呢? 大师者,从人到文,有其可观之“大”,也有难以求全责备之“小”。在中国的国门越开越大之际,读读林语堂的作品,看看他走过的道路,对于当今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和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肯定是大有益处的。对大师的东西,我们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取真之“大”,弃真之“孙”,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 本雅明文选

    作者:本雅明

    前言:本雅明学术思想述略 一、批评概念/内在批判/寓言:德国浪漫主义的批评概念(节选)(1920)/歌德的《亲和力》(1911-1922)--献给尤拉.科恩/德国悲剧的起源(节选)(1928) 二、诗歌/小说/新闻:超现实主义(1929)--欧洲知识界之最后一景/卡尔.克劳斯(1930-1931)/弗朗茨.卡夫卡(1934) 三、语言/翻译/叙事: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1916)/翻译者的任务(1921)/讲故事的人(1936)--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什么是史诗剧(1939) 三、律法/文化/历史:暴力的批判(1921)/单向街(1928)/历史哲学论纲(1940) 译后记
  • 逻辑哲学

    作者:陈波

    《逻辑哲学》这本新书,“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全书的体例结构是新的,如全书分为五编:“演绎及其证成”、“真理与悖论”、“意义与指称”、“存在、量化和本体论”以及“休谟问题与归纳逻辑”,共十三章,每一章前面有“内容提要”,后面有“思考题”和“推荐阅读文献”;与人大版相比,去掉了一些章节,新写了一些章节,并对其他各章有文献的仔细重读,对新文献资料的大量检索和研读,对先前观点的重检讨和重新修正,对新观点的反复斟酌和小心论证,对表述方式的重新选择等等。断断续续花了作者近三年的时间。从《逻辑哲学》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近几年的逻辑哲学研究上的一些新进展。
  • 艺术哲学

    作者:H·丹纳

    这本书是最初由其1866年到1869年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述美术史的讲义编辑而成,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三部分,也被原出版者称为第二辑的艺术哲学。第一辑主要阐述“艺术品的本质及产生”和“艺术中的理想”等基础理论。相比较而言,第二辑更结合实际,更实用,对于我们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欧洲艺术的起源之一的希腊雕塑更有指导性。
  • 启蒙的时代

    作者:以赛亚·伯林

    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们试图让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遵循不可改变的物理定律,从而把哲学变成一门自然科学。在本书中,伯林广泛摘选了洛克、贝克莱、休谟、托马斯·里德、孔狄亚克、拉美特利、哈曼和利希腾贝格等人的重要著作,并以富于洞察力的导言和评论解释了这些哲学家的核心概念,他们的思想和时代,揭示了他们在十八世纪和今日的意义。
  • 爱默生随笔选

    作者:爱默生

    爱默生的语言深奥、雄辩而富有诗意,其中蕴含的睿 智令人折服。他的作品就是一部人生的思想手册,在它的指导下,我们的灵魂就永远不会迷失。爱默生被誉为“美国的精神先知”,他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上所有思考的灵魂;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今天。   这本文集当中的内容主要选自受默生《随笔记》第一、二卷,以及《生活的准则》和《英国特征》几部作品。希望借此能将爱默生的思想介绍给读者,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启示。 爱默生的思想和作品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他的作品让我们了解到,在我们熟知的物欲横流、光怪陆离、追求金钱与时尚的美国,还有其自然、沉静的一面。今天,世界各国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考验和挑战。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也必须思考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保持和发扬本土文化的生命力,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永远保持青春和活力。爱默生的作品恰好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答案。
  • 思想录

    作者:帕斯卡尔

    这本书的构思大约是在1660年年,这是为基督教辩护而精心构造的。作者在书中用特有的两极观念入手的“帕斯卡尔方法”考察了所谓人的本性及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知识、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他在书中表现出了对人类存在的巨大关注,他哀叹人类在广阔的宇宙中,永远漂移在两个“无限”之间,无论是渺小到虚无还是巨大到无限,人类本身及其命运终究是不可知的,而人类自己却无法逃脱这个“可怕的荒岛”,只有相信上帝并将自己交给上帝,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帕斯卡尔是十七世纪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之一,他对于近代初期的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帕斯卡尔的思想理论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思想录》一书中。引书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潮之外,别辟蹊径,一方面它继承与发扬了理性主义传统,以理性来批判一切,同时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切真理都必然以矛盾的形式而呈现这一主导思想之下指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及其界限,并以他所特有的那种揭示矛盾的方法,从两极观念的对立入手,考察了所谓人的本性以及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知识、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其中夹杂有若干辩证思想的因素,又复浓厚地笼罩着一层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
  • 时代的精神状况

    作者:(德)卡尔・雅斯贝斯

    本书写于1930年。当时作者虽相当了解法西斯主义,但对国家社会主义几乎一无所知。当作者还在为书稿的完成而喜悦时,十分震惊地听说国家社会党人在1930年的选举中赢得了最初的胜利。书稿被搁置一旁有一年之久。因为我不想让它在我的三卷本《哲学》之有问世。《哲学》在1931年发表。该书发表后几星期,本书也出版了。 为了阐明那个时代,作者利用了仅属于那些特别岁月的事实材料,因而本书在许多方面感染了当时的气氛。尽管自它问世以来已发生了种种事情,但是若考虑一下今天的哲学状况和世界情景,那么作者认为,它在现在和当时一样有效。 作者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主张哲学是对存在的主观解释, 认为哲学应当为人的自由而呼吁, 应当注重人的生存, 并以此作为一切现实的核心。本书为其重要著作。
  • 知识分子的背叛

    作者:(法)朱利安・班达

    这本书投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因西方知识分子背叛“永恒的原则“去侍奉政治党派那些伪神,从谴责的角度重新估价他们这一倾向。他谴责的那些背弃永恒真理的人,主要指右派,尤其是法西斯分子。他声称知识分子首先应当忠于真理而不是党派。他试图对效力于事业与效力于党派作了区分,并且拒绝各种类型的极权主义主张,因为这些主张会毁坏知识分子生活的独立自主性。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班达的代表作,也是一本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世界名著。全书四章,集中讨论了“政治的时代”、“政治激情的本质”和“知识分子的背叛”等三大问题。从篇幅上看,比起同时代学人动辄数十万言的大作来,班达的这本书只能算是一篇论文罢了。不不定期,就在这本小书中,班达活脱脱地向我们展现了19世纪下半叶至一战前后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史。
  • 哲学通信

    作者:(法)伏尔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供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 哲学研究

    作者:[英]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讲述了: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唯一创造了两种不同哲学而又各自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者则以《哲学研究》为象征。《哲学研究》告别了传统西方哲学以理想语言为基础、试图探索语言本质的静态逻辑构造论,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他所提出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类似”对语言哲学的发展贡献基本。《哲学研究》译者陈嘉映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译者。《哲学研究》直接译自维氏的德文原本,因而是迄今中国最贴切、最准确的这一哲学名著的译本。
  • 庄子

    作者:庄子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等诸多方面。庄了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出天地万物,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天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庄子》是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在唐朝又被尊称为《南华经》。其文汪洋瓷肆,幽默形象,多采用寓言故事,思想奔放新奇,充满机智和智慧。无论在哲学上和文学上都对后世产生了在其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文词注释,二是白话翻译,三是简析论明,目的是帮助读者阅读和研究。
  • 论文字学

    作者:(法)雅克・德里达

    序言 第一部分 字母产生之前的文字 题记 第一章 书本的终结和文字的开端 计划 能指与真理 写下的存在 第二章 语文学与文字学 外与内 外是内 接缝 第三章 论作为实证科学的文字学 代数:奥秘与透明 科学与人名 字谜与各种起源的协同性 第二部分 自然、文化、文字 “卢梭时代”导言 第一章 文字的暴力:从莱维―斯特劳斯到卢梭 专名的战争 文字与人对人的剥削 第二章 “这种危险的替补……” 从盲目到替补 替补之链 过度。方法问题 第三章 《语言起源论》的起源与结构 1.《语言起源论》的地位 文字、政治堕落与语言学堕落 当前的争论:关于怜悯的结构 最初的急诊与《语言起源论》的写作 2.模仿 间隔与替补 版画与形式主义的模糊性 文字的循环 3.发音 “指挥棒的运动……” 起源的铭文 圣歌 “手指的简单动作”。文字与乱伦禁忌 第四章 从替补到起源:文字理论 原始的隐喻 历史与文字系统 字母与绝对的再现 定理与戏剧 起源的替
  •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德)鲁道夫・奥伊肯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为著名德国哲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 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了解和研究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白云之道

    作者:奥修(Osho)

    钟爱的师父,为什么你称你的道为“白云之道”? 就在佛陀过世之前,有人问他,一个佛过世之后会去那里,他还会继续存活吗?或者只是消失成为空无?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这是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已经被重复问过很多次。 据说佛陀回答,就好象一朵白云在消失。 就在今天早上,有一些白云在天空,现在它们已经不在那里,它们跑到那里去了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是怎么消失的? 白云是一个奥秘——它的来,它的去,以及它的存在都是一个奥秘。 那就是我称我的道为白云之道的第一个原因。
  • 前往依斯特兰的旅程

    作者:卡洛斯 卡斯塔尼达

    只有以不变的热情去爱大地, 才能解脱悲伤 只有对生灵的热爱, 才能给予生命战士精神的自由 只有成为战士,人才能在知识的道路上生存,因为战士的艺术,是在平衡做人的恐惧与做人的奇妙 ——唐望 在寂静的山里,看清澈、缓动的流水不断地变幻波纹、旋转着落叶;林间弥漫着的薄雾在阳光里略含温湿,感染着鸟唱兽鸣……这时的我们能听懂这自然的语言吗?这个问题似乎有悖于现代的文明。然而,一些人正潜心于这方面的探索,向人们展示着倾听自然的新道路。 《前往依斯特兰的旅程》这本书,记述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卡斯塔尼达在墨西哥沙漠偶遇印地安巫师唐望后,在后者的引导下经历了十年的心灵秘境感知的过程。这位接受现代理性思维训练的学者,通过唐望这位另一个世界的精神导师的教诲,看到了另一条通向自然的道路,听到了大自然中万物的声音。 无独有偶,在欧美被视为“东方精神的象征性存在”的铃木大拙写了《通向禅学之路》,作为佛教的一部分,禅学已存在一千多年了。也许是某种巧合,也许是除了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禅学也是寻找我们正在失去的世界。 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生活中自然的东西越来越少。使用汽车飞机来挤压时空,使用电视节目代替人们之间的嬉戏娱乐,使用人工制品代替菜园的作物,使用图片电脑代替文字的阅读,使用电子通讯代替见面,等等。人们用自己的手为自己制造生活,而渐渐远离真实的大自然。 唐望和铃木大拙证实了同一个事实:“在言语性的思考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更庞大、更深沉、更直接的知觉方式”,只不过二者通向自然的方式不同。前者通过感知神秘之风的压力、黎明树页的抖动等自然现象,阐明了“万物皆有灵”的生命意义;后者则是通过自我的觉悟,释放出人的潜能,超越言语,从自然中获得新的意识和知觉。其实,我们从大自然中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在更深认识大自然的同时,也逐渐疏远了她,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在受到她的惩罚。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认识是定格的、机械的和局部的,缺少大自然的灵性。但愿人们早早放下架子,去倾听大自然的呼声,与自然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