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

    作者:【澳】张钊贻

    本书共分五章:一、尼采到东方的旅程;二 、奴隶价值的重估;三、尼采的反政治性和精神激进主义;四、尼采的永恒的“民族性 ”改革;五、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尼采影响。在鲁迅研究的历史上,该书不仅是最新的成 果,而且在全面和深入方面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在课题的拓展和研究进展上,该书至少有两个方面作出了 新贡献:第一是在鲁迅对尼采美学的中心主题的吸收方面;第二是在鲁迅与尼采哲学的 政治因素方面。本书在尼采美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研究“应该说是一种全面的重新估价”。
  • 十三叔的哲学

    作者:张祺

    《十三叔的哲学》通过细腻笔触从五部分内容剖析成长的历程,水泥森林里无邪的童年时光、职场中从青涩到干练的奋斗与拼搏、成长的迷惑与思考、爱与哲学。讲述了当代青年人的成长与奋斗,不倦追寻求索的经历。通过幽默、睿智的文字,以讲“小”故事的方法使读者在形象的阐述中体会生活蕴涵的哲理。品味言外之意,感受寓庄于谐的情趣,通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引导读者思考人的社会价值、生存哲理、体会爱与信仰的力量。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朱光潜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 论扯淡

    作者:[美] 哈里·G·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虽说扯淡无处不在,却没有一种学说,一个理论来剖析他,他的主旨不在于提供一个理论模型来解析扯淡,而是探讨现今社会何以充斥着言不由衷的扯淡。文中,作者以哲学的辨证方式,开宗明义地区别了“扯淡”与“说谎”。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法兰克福在书中将矛头直指当今社会,他指出,扯淡之所以充斥我们的社会,与当代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不无干系,它助长了扯淡的膨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领域,在那里既难以有真伪的辨别,而追求真伪辨别又有风险和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
  • 金刚经 心经 坛经

    作者:陈秋平,尚荣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心经》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经。《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因此,如果你想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想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 本书译注了这三部佛经,希望能指引方向,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佛教及中国文化的要旨,并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
  • 甜蜜的暴力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

    本译稿是一部融合文学、哲学、伦理学、神学和政治理论的著作。广泛吸纳了西方众多思想家的思想精髓,是一部对“悲剧”进行全方位研究的专著,既有理论探讨又有批评实践。原作者的研究摆脱了传统悲剧理论的束缚,不仅论及舞台戏剧,还涉及到悲剧艺术和现实生活悲剧,旨在揭示出全球化时代悲剧艺术与现实生活悲剧之间深层次的联系。
  • 善的脆弱性

    作者:玛莎·纳斯鲍姆

    《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是纳斯鲍姆的成名作,内容丰富详实,论证严谨而有条理。虽然看上去很厚重,却是关于人的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问题:人的品格的好坏是否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感性和理性在好的人类生活中地位如何?作者在古希腊的悲剧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寻找答案。显而易见,在这位极富影响的女哲人心目中,“人,唯其脆弱,才有力量,才有美,才有卓越和高贵”。
  • 论罗马、死亡、爱

    作者:蒙田

    本书系从蒙田《随笔集》中抽取其论罗马、历史与爱情的篇章构成。全书30篇,约15万字。蒙田曾当过15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但是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地,留意各地人情风俗。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随笔集》2卷,于1580年出版。1588年,经作者修改增订的《随笔集》第2版和新著《随笔集》第3卷问世。1595年,经过修订的《随笔集》第3版出版。《随笔集》3卷共107章,各章长短不一,结构故意松散自然,并不要求勉强统一,彼此连贯;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蒙田不囿于渊博的书本知识,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他独特的思想意境与艺术风格。《随笔集》行文旁征博引,汪洋恣肆,语言平易明畅,形象亲切生动,富于生活情趣。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蒙田自1572年开始,直至逝世的1592年,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一直断断续续地在写他的随笔。他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集中了蒙田论历史与爱情的篇章,再配以精美插图,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人的睿智与幽默。
  • 道德情操论

    作者: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权威版本翻译的全译本,台湾著名学者、《国富论》译者谢宗林的权威译本。
  • 论语今读

    作者:李泽厚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和认识,而且他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之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 沉思录

    作者:[古罗马]奥勒留

    《沉思录》,2008年出版业界最让人惊喜的一本图书。图书市场上有多个版本,但在华语世界,最权威的《沉思录》版本却因历史原因,被集体遗忘。甚至有港台人士看到大陆各版本的《沉思录》时,不禁疑问:“你们为什么不读梁实秋的译本?” 1958年,著述等身的大师梁实秋受林挺生嘱托,开始翻译罗马哲人皇帝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在九种主要英文译本中,梁选用了“最能保持原文面貌”的Haines的版本,历经一年时间,始成此作,此年得以出版。《沉思录》是梁实秋最推崇的作品,早年曾在许多场合向大众推介此作品,并在其散文《影响我最深的几本书》中,以最大的篇幅重点提到这本书。梁实际上是《沉思录》的中国最早的推荐者。 从译本来看,梁实秋的版本比较其他版本,更加简洁古雅、措辞优美,贴近大众读者;考据严谨,保持原作风格,梁自称所选择的译本最忠于原作,堪称“人格修养之借镜”;从思想深度的挖掘来看,梁实秋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一向是打动读者的重要一面,他与奥勒留穿越千年的精神血缘,往往不为认知,这些在此书中多有体现。 此版本《沉思录》含梁实秋译序、梁实秋评《沉思录》及作者评论文章,此外还包括各种精彩插图,罗马历史人物等资料,图文并茂,详细地解读了《沉思录》的历史背景,向公众剖析奥勒留的千古传奇。 译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本名梁治华,字实秋,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梁实秋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评论,兼长翻译,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他还是世界上完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40个剧本)的第一人,堪称佳话。
  • 大学中庸

    作者:曾参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以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和完善人格修养的过程;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二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 圣经 Holy Bible

    作者:

    本版为中英文对照圣经,中文采用简化字的《新标点和合本》,英文采用新修订标准版圣经(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缩写为NRSV. 规格:普32K(125×185) 页数:旧约全书1534页,新约全书459页及附录50页(名词浅注、圣经年代表解、人名地名对照表、地图) 书籍边沿金边,有页标签(共39个,分为创、出、利、民、申、书....启)
  • 人的末日

    作者:(美)D.J恩莱特著

    《人的末日》是《论死亡》的精华本,恩莱特教授在茫茫书海里辛苦地找死,最后将找到的死汇编成一本30多万字的书,上海文化出版社在这30万个字中找好的死,删编成“五角丛书”的《人的末日》。这本书在学校图书馆角落里,从登记表上可以看出未有人借过,但封面却很皱——这很好解释,题目太吸引人了。其实,这本小册子细细读读,还能给人许多死之内或死之外的启迪。 书的前言中,译者将人类谈论死亡和谈论性相比,并得出两者一致的结论。其实不然,“食色性也”并不是“死色性也”。人在谈论性时往往嘴上禁忌心里向往,而从来不见有人向往地谈论死。西方文人历来比较开放——其实不是开放只是正常罢了——两样都不讳忌。所以小册子里尽是些什么“约翰”、什么“斯”,中国的只见到一个沈从文,外加一个“译”字,使人难辨究竟是沈从文译别人还是别人译沈从文。总的感觉,中国文人太可怜。其实,我觉得如此浩大的中国不会缺少论死的东西,除了恩莱特对中国文学、哲学总体的不了解外,还包括中国文人向来觉得“死”这东西不登大雅之堂,偶尔写一些也仿佛少女的日记,只待夜深人静时自己品读,并“有理,有理”地叫。 我看到的一些中国论死的东西只有祭文。沈君烈的《祭震女文》,感人至深,但赘笔过多,像什么“她的母亲薄氏,又催促我写一篇祭文”之类,仿佛在炫耀死者之母向他约稿。归有光的祭文好多了,但看来看去终究像在看小说。不过比起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祭文”来简约多了,因为那些祭文像大说,只是多加了几个“吁”、“呜呼痛哉”的感叹和“谁知鬼神,虐我太酷”的感叹,好在那时西洋文化传通受阻,要不则成“虐我太cool”,真是“呜呼”几下了。 再逐条读这本书,发现更有精彩的。首先,要知道人们津津乐道的“死神”是个什么东西。在英文中,死神和上帝同享英文“he”,说明都是男性。在《死亡心理学》里有一段话:“死神十分尖刻,几乎不可能有人比其更精明,尽管你宁愿避开,可其身上有种东西迫使你逼近,你喜欢,但你又害怕。”读过以后,我大为吃惊,以为死神就是一些上海女人。但一本名气更大的霍班的《克莱因蔡特》使我确信死神是个男人——“死神坐在床下,一边剔手指,一边自言自语,并说‘我从没有这么剔净过手指,这真是个肮脏的差事……’”这说明死神的肮脏比起许多男人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男人再脏也是在床上剔指甲的,而死神在床下。 知道了死神,还要了解地狱。雪莱曾把地狱描绘成是伦敦,“人们纷纷堕落”,脏乱狭小不堪。而雪莱显然悲观了,相反地,英国颓废主义代表劳伦斯在这方面显得并不颓废,在《伊特拉斯坎人的住所》里说“死人的住所特别大特别美”,这又让人难以决定死人到底呆在什么样的地方。在西方哲人的眼里,坟墓却总是个好地方,好像坟墓就是家,所以不知西方哲人的内人会不会“爱上一个不回坟墓的人”。 想想,科技发展飞速,公元前2000年人类的美好设想在公元2000年前肯定都已经实现了——不,只有一条,在《基尔加姆史诗》里,乌特拿比希蒂姆说:“没有永恒的事物,我们能否建一幢永不倾圮的房屋?”我很遗憾要告诉乌氏,不能,不仅不能而且现在我们的房屋还没你们的牢固,别说什么经受地震了,甚至在不地震时都能莫名其妙地塌了。 卢梭在《新爱洛绮丝》中说:“谁要是目标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完了,这年头撒谎的人太多了,许多人都说“我不怕死”,也许死来临时,就“怕死我了”。 埃斯库罗斯在《尼俄伯》中说:“惟独死神不喜欢礼品,无论奠酒还是献祭都毫无助益,他没有祭坛,也听不见颂歌。”我纳闷为什么现在有些当官的没当死神的好,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悲剧大师埃氏没写清楚,万一死神喜欢女人,那真是个大悲剧了。 Z.赫尔伯特在《卡吉达先生思索地狱》中说:“地狱最底的一层,与流行的说法相反,这里既未住着暴君,也没有弑母者,甚至也不是那些追求别人身体的人居住的。它是艺术家的避难所。”其实,许多艺术家的确很配住进“流行说法”中的最后一层,就冲着最后一条。同文中:“撒旦也资助艺术,他为艺术家提供安宁的环境、美味佳肴和与地狱完全隔绝的生活。”如果我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就下地狱去找撒旦。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说:“我就这样在一吻中死去。”这个意境很符合麦柯尔·开宁的剧本《死吻》。最近在一本地摊杂志上读到一篇题为《新婚夜,新郎吻死新娘》的奇文,看来这年头接吻还需要理性,狂吻之余还不要忘了两个鼻孔也能进气,不要闲置不用,辜负了上帝的精心设计。 阿尔维莱兹在《野性的上帝》里写伦敦警署能鉴别投河自杀的人是死于负债还是殉情,因为殉情者会为解救自己而死死抓住桥墩,手指破裂不堪。相反,负债者像块水泥板一样直沉下去,毫无后悔之意。可见殉情也是一时冲动,最后想通感情这东西可有可无,不像钱,非有不可,你无须对感情认真,而债主会为你欠他钱而认真。 《圣经·所罗门之歌》中说:“如果有人想用自己所有的家产换取别人的爱情,那必定受鄙夷。”《圣经》显然过于神圣了,其实上面的情况不仅不应受鄙夷,还应受表扬。真正要鄙夷的应该是想用自己的“爱情”换取别人所有家产的人。
  • 南怀瑾选集-(全10册)

    作者:南怀瑾

    《南怀瑾选集》的作者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之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时值青年的南怀瑾投笔从戎,跃马于西南边陲。尔后返蜀,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金陵大学。他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曾隐遁于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通读卷帙浩瀚的《大藏经》。旋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各派学说均有精深的研究。离藏以后,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不久归隐于杭州天竺山、江西庐山,潜心治学。去台湾以后,先后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传学于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近年迁居香港,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南怀瑾先生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复旦大学出版社为国内最早出版南怀瑾著述的出版社,也是出版南怀瑾著述数量最多、品种最为齐全的一家出版单位。所出的南怀瑾著述总计有二十四种,基本上都是他的代表作。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南怀瑾先生的这些著述汇编成十卷,精装印行,以满足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的需要。
  •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

    作者:Martha C. Nussbaum

    This book is a study of ancient views about 'moral luck'. It examines the fundamental ethical problem that many of the valued constituents of a well-lived life are vulnerable to factors outside a person's control, and asks how this affects our appraisal of persons and their lives. The Greeks made a profound contribution to these questions, yet neither the problems nor the Greek views of them have received the attention they deserve. This book thus recovers a central dimension of Greek thought and addresses major issues in contemporary ethical theory. One of its most original aspects is its interrelated treatment of both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texts.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 has proven to be important reading for philosophers and classicists, and its non-technical style makes it accessible to any educated person interested in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t tackles. This new edition features an entirely new preface by Martha Nussbaum.
  • 老子·庄子

    作者:李耳,庄周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被梁启超誉为 “道家最精要之书”。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 今鹿邑县)人,被后世称为老子,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因不满于当时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而悄然隐退,不知所终。 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着争议,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奠基于春秋末年,定型于战国初年。成书后共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个部分,八十一章,约五千字,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系统,即由论宇宙而论人生,再由沦人生而论政治。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语如长河瀑布,催人警醌。他的整个思想中,“道”是最高范畴,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社会政治观则集中体现为 “无为而治”,后世帝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多多少少地体现了老子的政治思想。 通观《老子》全篇,洋洋五千言全用韵文写成,多有对偶,以古音读之,大致合韵,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味。细细品读,却又不得不感叹其文字简约而意境深远。 《庄子》又称《南华经》,被誉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学著作。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书成后,共五十二篇,后散逸,只剩得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内篇为核心,其中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等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在写作上,庄子以“寓言”、“重言”和“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说诡谲神秘、奇妙瑰丽,篇篇都成为先秦散文的典范,被鲁迅先生叹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因庄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学说有一脉相承性,故二人被后世并称为“老庄 ”。本书将《老子》和《庄子》辑录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先秦道家思想的传承和沿袭。
  • 论语

    作者:孔丘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 培根随笔全集

    作者:培根

    《培根随笔全集》:为了给读者提供一套世界文学名著的理想读本,我们组织出版了这套名家名译彩色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该文库有以下三大特点:一、名家名译:名家名译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译者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翻译家;另一层指该译本是质量一流、影响很大、各界公认的优秀译本,代表了该名著在我国的翻译水平和译者的创作水平。我们试图通过这一努力,改变目前国内世界文学名著译本鱼龙混杂,甚或篡改抄袭,令读者良萎难辨、无所适从的现状。二、图文并茂:每部名著都配以两类插图:一类是正文之前的彩色插图,大多是关于作者、作品和时代背景的珍贵图片;另一类是根据作品情节绘制的黑白插图。通过这些插图,不仅为读者营造出一个亲切轻松的阅读氛围,而巳使读者全面、具象地理解世界文学名著的丰富内涵。三、精编精释:编者在每部译著中系统加人主要人物表、作者年表等内容,配合泽者精当的注释,帮助读者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和学习相关知识,使读者全面、深人、高效地阅读世界文学名著。
  • 蘇菲的世界

    作者:喬斯坦.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