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孤独散步者的遐思

    作者:卢梭

    让-雅克·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本书为其重要代表作之一。这是卢梭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是对心灵的自我解剖。它真实地再现了处于最纯真状态中的卢梭形象——真诚,淳朴,睿智,热爱自然。卢梭以浓厚的笔墨向我们表述了他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对敌人的仇恨之情、回忆往事所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对虚伪阴险之人的鄙视之情以及对幸福、和谐生活的渴望之情等诸多的真情实感。    这是卢梭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是对心灵的自我解剖。它真实地再现了处于最纯真状态中的卢梭形象——真诚,淳朴,睿智,热爱自然。卢梭以浓厚的笔墨向我们表述了他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对敌人的仇恨之情、回忆往事所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对虚伪阴险之人的鄙视之情以及对幸福、和谐生活的渴望之情等诸多的真情实感。
  • 人生至理的追寻

    作者:梁漱溟

    《人生至理的追寻(〈勉仁斋读书录〉增补修订版)》是目前最完善的梁漱溟读书笔记,忠实地方应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指挥的光辉,由梁漱溟的哲嗣梁培宽,梁培怒辑录,许多内容首次面世。漱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佛学、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他精辟地指出:“其实真有学问的人总是通达无碍的,对于拥有群众的各学派教派均能洞达其得失,各给予适当位置,若拒斥于千里之外,只是自小而已,欠通而已。” 作为现代中国的伟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怀佛教信仰,其书法也受到重视,《人生至理的追寻(〈勉仁斋读书录〉增补修订版)》特别收录了他所书写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非常珍贵。
  • 周国平文集(全六卷)

    作者:周国平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本书共分六册,收录了周国平先生大量的随笔、散文、诗歌、学术专著与学术论文。 本书内容全面,涉及面广,文笔生动流畅,融科学性、理论性,学术性及文学性和可读性为一体。读者通过本套书,可以对周国平先生的写作及学术研究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和了解。 收入的随感和散文,包括:随感集《人与永恒》,其中汇集了1982年至1991年写的随感。该书单行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后3月出版第1版,1992后4月出版增补后的第2版。收入文集时,删去了后来在文章中用过的若干重复的段落。 1983年至1990年写的散文,计29篇。其中多数曾结集为单行本《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部分曾收入《迷者的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 宽容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朗朗书房·西方文化大众精品书系(第一辑)。 这实际上是一部两千年来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房龙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探寻千百年来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根由。历史上由于信仰、道德、风俗等的不同,人类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集团,每个集团总是居住在壁垒森严的城堡里,用偏见和固执这个坚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来的影响。而这种不宽容来自于对人类生存的恐惧。20世纪20年代的房龙乐观地认为宽容的实现是可能的,在知识和理性统治的时代,人类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宽容便会大行其道了。
  • 蒙田随笔全集(上中下)

    作者:[法] 蒙田,Michel de Mon

    蒙田生于1533年,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的母亲是西班牙人的后裔,父亲则是法国波尔多附近的一个小贵族,当时的贵族不看重学问,以从戎为天职,所以蒙田常常说他不是学者;他喜欢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他不治学,只不过是“漫无计划、不讲方法”地偶尔翻翻书;他写的东西也不润色,不过是把脑袋里一时触发的想法记下来而已,纯属“闲话家常,抒写情怀”;我们从他的代表作《蒙田随笔全集》里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写作心态和风格,其实他当时万万没有想到,这正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情趣。 蒙田在37岁那年即继承了其父在乡下的领地,一头扎进那座圆塔三楼上的藏书室,过起隐居生活来了。 蒙田把自己的退隐看作是暮年的开始,是从所谓“死得其所之艺术”的哲理中得到启示的。其实他退隐的真正原因是逃避社会,他赞美自由、静谧与闲暇,向往优游恬适的生活,不过他的隐居生活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他除了埋头做学问而外,还积极从事写作,自1572年开始一直到1592年逝世,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陆续写出了这部宏篇巨著,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田的名声在十七世纪已远播海外,在英国,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响。在十七世纪上半叶那个古典主义时代,有人认为他那结构松散的散文不合人们的口味,然而到了十八世纪,他又声名鹊起,著名作家、哲学家狄德罗欣赏蒙田的散文恰恰在于所谓的“无条理”,认为“这是自然的表现”。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思想似乎特别复杂,具有许多不同的层面,因此对于后代的各式各样的人都具有无穷无尽的引力,大概这就是包括蒙田在内的古代大师的秘密。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与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蒙田随笔全集》共107章,百万字左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为《为雷蒙·塞蓬德辩护》,充分表达了他的怀疑论的哲学思想。 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书中,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它是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中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 这部作品卷帙浩繁,用古法文写成,又引用了希腊、意大利等国的语言,以及大量拉丁语,因此翻译难度相当大。本社积累了组译出版《追忆似水年华》的成功经验,采用了蒙田死后于1595年经过增订的定本,于1993年开始组译,历经四年之久,分成三卷一次推出。这是蒙田随笔的第一个全译本,参与该书的译者都是研究和翻译法国文学富有经验的学者,为译出蒙田随笔特有的思想火花和语言魅力,各位译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翻译态度是极为严谨的,读者可以从中真实地窥见到蒙田的思想、风格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民情蒙田在文中论述的有些观点也许未必正确,但读者可以从随笔的总体上吸收他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并收到启智怡情的功效。
  • 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

    本书是英国著名批评家伊格尔顿的重要著作之一,作品简明扼要地评介了20世纪后半期的各种理论流派,包括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权主义等。为读者勾勒出当代西方学理论的主要脉络。本书是西方高等学校生学习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必读著作,清晰易懂,被誉为批评理论的“普及本”。 本书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的主要批评理论,在英美各大学颇受欢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理论在学术界越来越受重视,另一方面是伊格尔顿把这些晦涩的理论变成了比较通俗的语言,使人们容易读懂,不必花很大气力就能对各种理论的概况有所了解。 全书的基点是:文学理论是由特定历史阶段决定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学理论的变化发展都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现实有关。 作者首先提出了“什么是文学?”,通过追溯英国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说明文学的观念实际上是个时代的观念;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分别叙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主要文学理论;最后,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得出结论:一切文学批评都是政治的批评。本书的意图是为那些以前很少了解或不了解现代文学理论的人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说明。
  • 顺生论

    作者:张中行

    《顺生论》是著名文史专家、文化老人张中行先生谈论人生哲学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易古人的“率性”为“顺生”,阐发自己关于“怎样活才好”的种种人生见解。近百岁高龄的文化老人运用自己厚实的人生经验和丰湛的人文知识,把人生的方方面面梳理为三个方面的六十个问题,从古今沟通、中外比较的角度条分缕析,推本溯源,以散文化的笔墨娓娓道来,使全书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人生思索中,开人眼界、启人胸襟。
  • 爱情论

    作者:司汤达

    《爱情论》是出自一个“恋爱过”的人之手,它开始写于1819年,基本上完成于1820年春,1822年出版。这时的司汤达将近四十岁,他已经饱经人世沧桑,有过不少逢场作戏的男女关系,也经历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几次恋爱失败与痛苦,特别是他对美蒂尔德的单恋、苦恋,更直接引发了《爱情论》一书的写作。 这是一部很有份量的心理学巨著,专门就爱情这种人类特定的感情写出如此规模巨大的论著,对这种心理作出那么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就充分说明了作者对此具有广博而精深的研究。这样的一部著作,不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心理学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 西藏生死之书

    作者:[美] 索甲仁波切

    本书可以说是西藏版的《神曲》,如果但丁不是信奉基督的诗人,而是潜研佛学的居士,那么他留传后世的,可能就不是神游天堂与地狱的见闻,而是论述因果轮回的《西藏生死书》了。本书无疑是当代伟大的生死学巨著,一本实用的临终关怀手册;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尤为可贵的它还提供了具体实践的方法。它认为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书中,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 国学概论

    作者:章太炎

    《国学概论》讲述章太炎早年潜心“稽古之学”,对中国古籍研读至深,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卓越的创见。他讲授的《国学概论》,比较系统地将我国的经学、哲学、文学进行阐述,中含不少真知灼见,可称之为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
  • 人生论

    作者:(英)培根

    人生论,ISBN:9787800826146,作者:(英)弗·培根(F.Bacan)著;何新译
  • 蒙田随笔精选

    作者:(法)蒙田

    图书目录 1.论忧伤 l 2.论无所事事 6 3.论撒谎 8 4.论坚毅 13 5.论恐惧 16 6.论学究气 20 7.论对孩子的教育——致迪安娜·居松伯爵夫人 34 8.论友谊 74 9.论节制 89 10.论人与人的差别 95 11.论睡眠 107 12.论说话之浮夸 110 13.论年龄 114 14.论饮酒 117 15.论良心 127 16.论身体力行 132 17.论书籍 143 18.论他人之死 156 19.论自命不凡 165 20.论勇敢 204 21.论发怒 212 22.论盖世英雄 221 23.论父子相像 229 24.论三种交往 257 25.论交谈艺术 271 书摘 论忧伤 我是属于最少忧伤的人。尽管人们对这种情感推崇备之,可我一点都不喜欢也不欣赏。人们常给明智、美德和良心穿上这件外衣:这纯粹是一种愚蠢而可怕的装饰。意大利人更是恰如其分地把邪恶称为伤感。因为伤感从来是一种有害而荒唐、怯懦而卑鄙的情感,所以斯多葛派不容许他们的哲人有这种情感。 然而有传说称:埃及国王普萨梅尼图斯被波斯王康比泽击败并俘虏后,看到被俘的女儿穿着用人的衣服,被波斯人派去汲水,她从他面前经过时,他所有的朋友都围着他伤心流泪,他自己却直立在那里,一言不发,眼睛看着地面;接着,他又看到儿子被敌人拉去处死,仍然无动于衷。但是,当他在战俘中看到自己的一个仆人时,却开始捶打脑袋,感受极其痛苦。 无独有偶。我们的一位亲王①最近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他在特朗特获悉他的长兄,整个家族的光荣和支柱被害的消息,不久又得知他家的第二希望——他的二哥也去世了,他以极其惊人的毅力承受了这两个打击。但是,几天后他的一个仆人死了,他却经受不住这一新的打击,陷入极度的悲痛与悔恨之中,有人以此作为论据,说他只被这最后的打击所震撼。事实上,两个哥哥相继去世,他已悲痛欲绝,稍微超载就会摧垮忍耐的堤坝。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评价我们的历史,即使历史向我们表明,当康比泽问普萨梅尼图斯为何对其子女的悲剧无动于衷,却为朋友的不幸而悲痛时,后者回答:“对朋友的悲伤可以用眼泪来表达,而对子女的悲伤则是任何方式都难以表达的。” 有关这一话题,古代一位画家的创造颇与之类似。这位画家画伊菲革涅亚①献祭仪式,按照目击者对这位美丽少女无辜殉难的关心程度来描绘他们各自不同的悲痛,画家作了最大的努力,当画少女的父亲时,已山穷水尽,便用手将他的脸遮住,仿佛没有任何方式可以表达他的悲痛程度。这也能说明为何诗人们要虚构出尼俄柏②这位不幸的母亲,来表达过度悲伤时的委靡不振和沉默不语的麻木状态:她先痛失七个儿子,继而七个女儿,丧失太多的亲人,因过分悲痛而最终变成了一块岩石, 痛苦得变成了石像③。 ——奥维德P2
  • 蒙田随笔集赏析

    作者:(法)蒙田

    蒙田在散文方面颇有建树,可谓独树一帜。从1572年开始一直到1592年去世,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以对人生的独特体味和深刻观察,以及对自身经历和灵魂的演变历程记录,陆续写出了这部举世瞩目的散文集。《随笔集》是他思想的结晶,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田随笔集赏析》一书是蒙田原著的精选译本,节选了蒙田《随笔集》中传颂了几个世纪之久的若干篇经典佳作,是蒙田思想的精华总结。书中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亲切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诸多方面。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真实地窥见蒙田的思想、风格及他所生活时代的民情风俗。希望读者可以从本书中汲取他的思想和艺术精华,收到启智怡情的功效。
  •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作者:(法国)让-雅克·卢梭著、邹琰译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哲人文豪让-雅克·卢梭的最后作品。这十篇漫步者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同时它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它跟美国哲人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讲述的都是一个孤独隐居者与大自然对话的故事。这类与大自然相融无间息息相通的和谐画面在西方文化史上不管怎么说都是稀奇罕见的文本。 这漫步当然是身体的漫步,卢梭在漫步中品味大自然的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也是心灵的漫步,瞰梭在其中与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毫无矫饰,从中获得慰藉;它更是文学的漫步,卢梭在这不仅创造了“遐想”这种新的文学体裁——散文,更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这本小书也成为法兰西最优秀散文作品。
  •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贱、汉画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 罗兰小语(第一辑)

    作者:罗兰

    乐圣贝多芬一生寂寞孤独,可是他却说:“当我 最孤独的时候,也就是我最不孤独的时候。”因为他 在寂寞孤独之中,才更不得不去把情怀寄托在领略大 自然的美妙上,才更有机会去整理他那不平凡的思想 和灵感。他的音乐决不是繁华热闹场中的产物。 许多有名的诗句也得力于作者当时心情上的寂 寞。常被引用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当时 如没有深切的寂寞孤独之感,决写不出这样的佳句。 又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也深深刻划出作者当时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的寂寞之情。 又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一诗,在隐逸中,又是何等的悲凉寂 寞! 每一个人都有在灵魂上痛感寂寞的时候。我们时 常会感到满腹辛酸,却觉家人亲友之中,竟无一人可 与之一吐积郁。尤其是当我们发现并且证明了人们多 数喜欢看你春风得意时的笑脸,而不喜欢听你秋扇见 捐时的牢骚;当你一腔心事方待倾诉,却见你生平好 友婉谢约谈,离席辞去,那时,你心中又是什么感 觉? 但如你够豁达,你就应该了悟,人与人间只能在 笑语喧腾的时候,显得亲热,或在一方可以施舍善 意,博得慷慨之名的时候,显得仁慈;舍此而外,没 有谁真正会分担你心灵上的寂寞。 因此,我们在这漫长而又孤零的人生道上,只有 勇敢地承担起这与生俱来的寂寞,用自己的力量发出 一点光和热,冀望这点光和热也可以成为漆黑夜空中 的一二星点,在漫漫无际的永恒中,发出一点光辉。 西哲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 人。”又说,“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 完成他的使命。”如要成为强者,即不可避免寂寞, 而惟有那够坚强,能面对寂寞的人,才有力量使他的 天赋才华不致被寂寞孤独所吞噬,反而因磨炼而生热 发光。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使命的人,即是伟人。
  • 谈美书简

    作者:朱光潜

    《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 雅典娜神殿断片集

    作者:(德)施勒格尔

    这里选译的施氏三部《断片集》,论神话的对话及四篇书评,是施勒格尔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从中可以了解他本人及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基本思想,和他们在欧洲文化长河中的地位。《断片集》写作于1797—1800年间,代表了浪漫派在鼎盛时期的追求和理想。“神话”论则作于1800年,比《断片集》更深入一步,探讨世界和艺术和象征理解,是施氏后期哲学美学观的集中体现。四篇书评从历史、政治、诗学多种角度以实例印证作者的思想。这几部作品基本上勾勒出了施勒格尔思想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