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词的伦理

    作者:一行

    本书是对诗学文本的解读。作者通过对汉语现代诗歌的阅读和写作体验,从汉语的词的独特视角,用隐喻的方式回归中国的古典传统。作者对汉词语的敏感和关注,对词语所蕴含的政治与伦理意味的挖掘,是书中全部细读、评论和书写的立足点。本书共分三辑。第一辑“论欧阳江河”以当代诗人欧阳江河为个案,试图说明汉语现代诗歌在面对现代世界图景时,所经历的诗学理念和诗歌方法上的巨大转换,以及这种转换所包含的政治和伦理意义。通过细读欧阳江河,这一辑将展示出当代诗歌所达到的精神高度、技艺难度以及经验的复杂和精纯程度。第二辑“经验的上升”则主要包含了对其他一些诗人(穆旦、鲁西西、孙磊等)的阅读,其关注点在于诗歌中的经验是如何发生,在诗人那里又是如何转换为语言并在他的生命中不断变形的。此辑中论“口语诗”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对弥漫当代的某种诗学意见的梳理和警示。第三辑“词语”由诗学随笔构成,它们共同致力于对来到作者身上的某些词的领会。这些词曾给作者带来过某种性命攸关的激荡,如今它们带着各自的光泽、质地、重量与音色,在阅读和书写中被人触摸、弹奏和倾听。
  • 误读图示

    作者:哈罗德·布鲁姆

    本书前五章主要探讨误解、或强有力的“误读”理沦与技巧。后六章集中在读解的例子上: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丁尼生、勃朗宁、惠特曼、狄金森、斯蒂文斯、沃沦、爱蒙斯、阿西伯雷等的诗歌。在前一部分,为了寻求误读的图示,我作了一次追溯文学起源的远航。从诗歌起源和诗的最近几个阶段之间密切的联结起始,这次航行首先回到文学传统如何形成的过程,接着回到“原始的教导场景”过程的种种根由,最后回到对延迟的沉思。这一沉思集中在影响之上,作为对阅读/误读行为六重防御比喻的影响。接下来,比喻、防御、形象和修正率的关系,将在讨论误解的一章里得到阐发,误解图示也是本书的目标。再下来是对勃朗宁一首诗《查尔德·罗兰走向幽秘高塔》的全方位阅读,以阐明这一误读图示的用法。在本书最后部分,以这个图示作为我们的向导,考察了从弥尔顿一直到当今许多影响的变体。 本书最后部分,从分析弥尔顿的引喻开始,分别讨论代喻(rnetalepsis)和转代比喻(transumption)、依撒格·卢利亚称之为“gilgul”的最终修改率的古典对应词,以及一位先辈因其后代的行为而获得再生,后人从他支离破碎的丑陋外壳中拣起一息尚存的火星,重又点燃起来。紧接着的一章论述从华兹华斯到丁尼生等弥尔顿的后裔。此后,本书的其余部分论述美国诗人,首先论述的是他们的先驱和诗学理论家爱默生,他与后起的美国诗人们的关系,同弥尔顿与他之后的英国诗人们的关系正相类似。
  • 了凡四训

    作者:(明)袁了凡,净庐主人 译

    《了凡四训》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自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该书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此白话绘图本的出版当有助于阅读了解,于个人品德修养与世道人心改善或许不无小补。
  • 作者:季羡林

    《佛》我接触到佛教研究,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1935年我到了德图哥廷根,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算是我研究佛教的滥觞。从那以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的年代里,不管我的研究对象“杂”到什么程度,我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舍,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始终没有降低。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公元前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改变、渗透、融合许许多多阶段,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一部分。
  • 心灵自由之路

    作者:[印度] 克里希那穆提

    《心灵自由之路》收集了克里肴那穆提在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及瑞士撒宁等地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他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恐惧的根源、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他的言论可谓在禅宗之外,另一种直指人心的言论,甚至比禅宗更直接透彻。
  • 波斯经典文库(全18册)

    作者:

    该丛书所收作品均为古波斯文学大量的经典作品,译者队伍集中了中国目前最优秀的波斯语和波斯文学研究人才,其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自不待言! 丛书顾问:季羡林 赛义德·贾法尔·夏西也 《波斯经典文库》全十八册,不单册出售: 《果园》(共一卷) 《蔷薇园》(共一卷) 《鲁拜》(共一卷) 《鲁达基诗集》(共一卷) 《列王记全集》(共六卷) 《玛斯纳维全集》(共六卷) 《哈菲兹抒情诗全集》(共二卷)
  • 语录杜尚

    作者:马塞尔•杜尚,朱赢椿 编

    马塞尔•杜尚,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是他第一个给蒙娜丽莎加上两撇小胡子,将小便池当作艺术品送去参展,他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二战后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改变了人们认识艺术的方式,在杜尚之后,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变得模糊,任何现成品都可能成为艺术,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 更为重要的,杜尚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方式。在杜尚看来,艺术并不特别或者说崇高,生活本身远远大于艺术,他感兴趣的,是如何能生活得有趣,如何摆脱物质与精神上的各种束缚。杜尚曾言:“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本书为杜尚的语录汇编,撷取自艺术评论家皮埃尔•卡巴纳在杜尚生前对其所作的唯一一次访谈。其有如偈语一般短小精炼的话语,无论关于生活还是艺术,都时时予人启发。此书由著名设计师朱赢椿操刀编辑和制作,设计理念源自杜尚当年为朋友制作的一部文集,编者希望以这种方式,做出一本如杜尚所言的“有趣”的书。 我们或许只知道他的几件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给达•芬奇的传世肖像名作《蒙娜丽莎》画胡子,他把小便池送到展览会当作品展出。我们轰然一笑,以为那只是一个西方嬉皮士的精巧玩笑……杜尚的玩笑却不是一时的,而是长存不朽的。他嘲笑的不只是艺术的陈旧和拘泥,而是人类认识和对待世界的狭隘和刻板,这狭隘和刻板够他拿来笑话一辈子了。——王瑞芸
  • 内在的从容

    作者:周国平

    《内在的从容(经典随感·珍藏版)》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三本随感集。《内在的从容(经典随感·珍藏版)》由上下两篇——碎句与短章构成。作者以优美的笔调,对人生、人性、婚姻、生活、文学、艺术等多个、王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并毫不吝惜地将他的体悟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个人只有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才有可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 依然旧时明月

    作者:过常宝

    一本书帮你读懂唐宋,每一首诗词,都是一段人生 举头望唐宋明月,低头思心灵故乡 ★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中学生争相阅读的课外读物 ★迄今为止最为诗意、温情的唐诗宋词解读,真正触及中国人的生命和情感 ★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哲理性的阐释 ★完全不同于市面上此类读物的个人化解读,本书是在学术根基上的大众化阐释 ★全书配近百幅可与文字互相对照、欣赏的古典画作,诗画一体,文图共释 41首古典诗词的全新读解,作者透过优美动人的文字,空灵、诗意的分析,梳理了古人的种种生命和情感,并将其与现代人的内心生活做一个沟通,带领我们走进诗人词客的情感世界,去欣赏狂放的李白,潇洒的苏轼,禅意的王维,多情的柳永,以及那些深入骨髓的古典场景:对花持酒的舞姿,踏雪寻梅的笛声,水晶帘栊后的凝望,古刹空山里的啼鸣…… 是的,每个喧嚣的白日之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月亮。 它有时是小楼绮窗外的一弯新钩,有时是关山大漠里的新磨飞镜。这是李白、杜牧、柳永、苏轼们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在它的光影里,时间的界限模糊了,生命的有限性也消失了,它以如水的清凉荡涤去我们心中的尘埃,使世界在夜色里回归到无限的澄明。
  • 诗性正义

    作者:玛莎·努斯鲍姆

    努斯鲍姆教授在本书中论证了小说等文学作品通过使人们对于异于自己的他者生活的体味与同情,扩展勒那种有助于公共生活决策的想象力。本书传达的核心观念是,对于适当的公共话语和一个民主社会来说,文学想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特别强调了文学与人文教育对于公共生活和国家的重要性。
  • 哲学、文学和政治

    作者:理查德·罗蒂

    本书由美国当代著名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其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所发表的论文集结而成,这些文章从各个侧面全面完整地展现了罗蒂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立场。其中既有罗蒂和德里达、海德格尔及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大师之间的论争,亦有罗蒂和昆德拉、狄更斯及布鲁姆等文学大师的对话;既有罗蒂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全方位阐发,又有罗蒂对哲学文化和文学文化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的梳理和展望;既有罗蒂对美国社会中的政治左派和文化左派之间关系之嬗变的历史叙事,更融入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一贯关切。罗蒂在这些论文和访谈中不仅表现出了对以爱默生、惠特曼和杜威等先贤的思想为代表的美国文化的自信,表达了以往圣先贤的理想为指导重建美国人及当代人精神生活的宏伟目标,同时在对哲学、文学和政治等领域诸多问题的论述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立场。罗蒂不仅以其对分析哲学的有力批评而成为当代美国哲学界新实用主义的领军人物,同时作为哲学和比较文学教授,罗蒂著作的通俗易懂和作品体裁的不拘一格,持续地吸引着所有对哲学、文化和政治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 沉重的肉身

    作者:刘小枫

    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丹东究竟是怎样死的?他与妓女玛丽昂又有什么关系?牛虻和他的情人以及他情人的情人间的纠缠又是怎么一回事?卡吉娅和萨宾娜身体的丰盈及阿蕾特和特丽莎身体的沉重间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十诫》所要表达的诚实、谎言、友爱、亲情、负疚……这些伦理问题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毕希纳、昆德拉、基斯洛夫斯基这些思想大师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作者刘小枫以其优美流畅的文笔、精辟独到的视角,向我们复述了一个令人深思乃至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们思索人生。所谓现代性伦理,指的是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时下人们正身不由己地从人民伦理脱身出来,转向个体自由伦理。本书的叙事纬语从人民伦理转到自由个体伦理,主要围绕中欧两位当代作家的叙事,以探讨两种不同的个体自由伦理的差异。
  • 误入世界

    作者:[奥] 卡夫卡

    这本书的内容选自卡夫卡的《随笔集》与《谈话录》,收录的主要是一些能够体现这位大文豪与大思想家对人生世事思考的文章与段落警句,包括《恶是善的星空》、《前世的证明》、《人的弱点》、《权力意志的罪孽》、《文学是精巧的奢侈品》等37篇文章。
  • 诗与宗教

    作者:汉斯·昆,瓦尔特·延斯

    本书在文章是以讲座为基础的,保留了口头传达的风格,其主旨在于,从17世纪以来的作家关于信仰在启蒙时代的可能性和界限的伟大对话中,揭示出一些恒常的和变化的东西,从这些对话可以看出,他们比职业的神学家和文学研究者显得更极端、更彻底,因此也常常更富于启发性。 在下面的篇幅里,《诗与宗教》将展示:诗人的独白和经典性的证词具有怎样的面貌,以及那些超越了时代,在克尔凯郭尔与莱辛帕斯卡尔,或者卡夫卡与克尔凯郭尔和陀思孚耶夫斯基之间展开的对话具有怎样的方式。我们的所谓“文章”,准确地说,仅只是“尝试”。它们是从多年的欢洽交谈中产生出来的,并希望引发对诗与宗教的重新思考。同时,它们也恳请作家和神学家敞开视野,相互学习。五百年前,蒂宾根大学的创始人是如何说的?Attemnpto:大胆尝试吧。
  • 克尔凯戈尔日记选

    作者:[丹] 彼德·P. 罗德 编

    这本日记选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编年时序,以主人公和父亲的关系,作家保罗的影响,他的婚约,1848年前后的动乱时代和他对教会的攻击这些标志着主人公生活历程中那些像里程碑一样的事件为基础辑录而成。
  • 安静

    作者:周国平

    《安静》是周国平第三个完整的散文结集,99年以来发表的文章都尽收于此,还包括了一些在大学和其它场合所做讲座的讲稿。近年来,周国平的书实在是被滥出得太多,而作者本人也已意识到此种盛名之累,在《安静》里,他说:“我当然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一个开始意识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当然是值得期待的,尽管这个过程或许会比他当初的成名更加漫长。
  • 中国文化要义

    作者: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得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中國文化要義。
  • 心理学与文学

    作者:(瑞士)荣格

    《汉译经典031:心理学与文学》集中了荣格论述文艺和美学问题的重要论文,其中有对现代艺术的分析,有对文学艺术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心理学阐述,有对审美的实质和美感态度的心理学解释。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三篇体现荣格心理学基本观点——集体无意识——的论文,它们是理解荣格有关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基础。
  • 一月十六日夜

    作者:(美)安·兰德

    •客观主义哲学之母安•兰德剧作全集 •百老汇舞台八十年常演不衰 •《源泉》与《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思想起源 美国客观主义作家兰德,《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耸肩》的作者,在美国火爆巡演80年的 三个剧本——《一月十六日夜》《理想》《三思》。 《一月十六日夜》讲述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 白手起家的非法集资犯在一月十六日夜坠亡,法院公审其情妇,妻子出庭作证找出真凶 的律政大戏。如同中国的吴英案、曾成杰案一般精彩,不同的是,陪审员由所有观众担任 ,有罪还是无罪,由现场观众决定,与今日中国现状惊人类似。80年来,一半的观众判他有罪(弱势群体居多,比如,给盲人演出时,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即为当场的陪审员主席,判定其有罪),而另一半则认为其无罪(企业家、白领居多) 。不得不说,兰德除了是思想家之外,还是一流的好莱坞编剧。罪案、律政、司法、道德之辩精彩纷呈,80年来未曾有过能达成共识的判决。 《理想》则围绕犯下了杀人罪的女演员凯伊展开,它被认为是安•兰德小说的前奏。被警方追捕的凯伊先后投奔了六个曾写信给自己的影迷,却先后遭到了拒绝与背叛。凯伊所象征的就是人的“最高价值”——自我实现。如果一个人背叛了凯伊,他就永远不能实现每个人的灵魂中都希冀的“最高价值”。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讨论的,是人类的道德缺失,及人类对于他们所信奉的理想的背叛。 《三思》是一出典型的侦探剧,描述了布雷肯里奇先生一心追求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力,结果成了众人希望除掉的对象。剧作的主题是典型的安•兰德道德观:利他主义的罪恶,以及人对于独立、自我存在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