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Love and Friendship

    作者:Allan David Bloom

  • 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作者:[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 马克思问我哪里痛

    作者:柳东民

    一部承载爱与希望的人文学讲义,消解现实之痛; 一封介绍马克思的请柬,希望青年欣然赴约。 华服出席喧嚣的派对,只感受到一群人的孤单;曾经亲密的恋人,分手却仿佛在两人之间筑起了高高的藩篱;即使亲近如父母家人,也总有难以启齿的时刻…… 在当今社会,此类哲学中称为“异化”的现象成为青年人无法回避的痛点,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纷沓机遇的同时,也用满载物欲的价值观对其施加控制,使之疲于奔命、不断迷失。 作者柳东民富有创见性地运用马克思哲学理论,对日常生活中诸多“异化”现象进行逐一解读,超越政治层面,从爱与人性的角度,清晰而精准地展现了一个富于人情、浪漫的马克思及其核心思想——他已卸下教科书赋予的身份标签,只想面对面地与你聊聊,那些生活中别人不懂的苦痛。 这本书让我回想起青春时节……我希望年轻读者能够通过此书摆脱自我异化,在现实的关系中认识爱情和友情的真谛。这本文字清新、言语真挚的书一定会给年轻读者带来乐趣。 ——洪世和 (韩国进步新党代表,《我是巴黎的出租车司机》作者) 所有的革命,都从人类的自爱之中孕育而生……
  • 爱情哲学

    作者:[美] 欧文·辛格

    《爱情哲学:西方世界广受欢迎的爱情课》是一本探索爱的哲学的入门书。作者欧文 辛格为世界知名的爱情哲学研究者,在《爱情哲学:西方世界广受欢迎的爱情课》中,他整理了自己多年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试图更为清晰地梳理自柏拉图、尼采、叔本华以来各位哲学大师关于爱的观点,清晰地解释了自己关于爱的独特结论。《爱情哲学:西方世界广受欢迎的爱情课》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爱情、理解婚姻,进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爱情哲学:西方世界广受欢迎的爱情课》适合哲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对爱有所感悟的人阅读。
  • 情爱论

    作者:[保加利亚]基里尔•瓦西列夫

  • 道德哲学十一讲

    作者:艾里克斯·弗罗伊弗

  • 爱情笔记

    作者:[英] 阿兰·德波顿

    这是一部逼使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全记录。 其间,才子德波顿细述一段情缘中的邂逅、迷恋、平凡中的幸福、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别恋、挽回无望、自杀、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为过去。他认真思辩自己的感觉,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文字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 来吧,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读者诸君,来看看“我”谈的那场恋爱是怎么回事。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一位不乏米兰·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贴恋人的爱情神经,激活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本书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的全记录。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文字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
  • 戀人絮語

    作者:羅蘭.巴特

    這是一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巴特在本書中嘗試了一種「發散性」行文,揉和思辨與直接演示為一體。這是一種「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恍如萬花筒。作者擷取出的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鏡的折射下,建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作者以對應的文體形式,揭示了戀人絮語只不過是諸般感受、幾段思緒,剪不斷,理還亂。相形之下,以往相關情愛、戀語的條分縷析、洋洋灑灑的「反思」八股,就不免顯得迂腐、淺陋……而這正是解構主義要證實的。
  • 欲望的旗帜

    作者:格非

    小说围绕1990年代初期上海即将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展开。会议执行主席贾兰坡教授突然神秘自杀,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的事件宋子衿疯狂、会议赞助商被捕……而曾山与张末的爱情更是让人费解:他们一方面深陷于欲望编织的囚笼之中,另一方面则试图冲破它的束缚,复活古老的爱情诗意,寻找自身生命残剩的一点点真实感。正是这一点“真实感”。使他们的心灵靠得如此之近;同时也因为这种,“真实感”的脆弱和“奢侈”,他们又一次次地远离。“犹疑”是他们生存的最基本的轮廓,欲望的旗帜升起来了;没有安慰,没有援手,没有归宿,没有和解,剩下的只是一个迷惘的信念:活在真实之中……小说描述了社会整体性价值伦理崩坍之后,困扰着人们的种种欲望以及这欲望的变体……
  • 爱的艺术

    作者:E・弗洛姆

    编辑推荐:估计本书使所有期望从中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的秘诀指导的人感到失望。与此相反,本书要告诉读者的是:爱并不是一种可以与人的成熟程度相脱离的、并能让所有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的感情。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在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上付出努力,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达到创造新人格的倾向性,那么你对爱的任何一种目标都不可能得以实现。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对爱的诠释不同于一般人,他把爱看做是人
  • 性经验史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 到达真爱的旅程

    作者:奥修

  • The Four Loves

    作者:C.S. Lewis

  • 性经验史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作者生前完成了三卷,我社已于2000年3 月翻译出版,共印了两次,这次出版增补版的原因是我社获得法国伽里马赫出版社的授权,同意我社将《性经验史》第四卷已发表的内容《为负法而战斗》作为第四卷收入本书,趁此机会、译者又对以前的译文作了修改和提高、因此,《性经验史》中文版将成为全球最完整的版本而面世,而且被收入《世纪文库》第二辑。 第一卷 认识的意志 第一章 我们是“另一类维多利亚时代的人” 第二章 压抑的假说 第三章 性科学 第四章 性经验的机制 第五章 死亡的权利和管理生命的权力 第二卷 快感的享用 导言 第一章 对快感的道德质疑 第二章 养生法 第三章 家政学 第四章 性爱论 第五章 真正的爱情 结论 引文索引 第三卷 关注自我 第一章 梦见他的快感 第二章 自我的教化 第三章 自我与他人 第四章 身体 第五章 女人 第六章 男童们 结论 引文索引 第四卷 (部分发表的内容) 为贞节而战斗 人名对照表 福柯年表 译后记
  • 四种爱

    作者:C.S.路易斯

    本书为刘易斯的散文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本,作者文笔之优美、见解之精辟、学养之博大,实在令人佩服。书中深入探讨亲情、友情、爱情、圣爱,为普天下寻爱者不可错过的好书。
  • 薄伽丘的愛情談:愛情十三問與愛的摧殘

    作者:喬凡尼‧薄伽丘 Giovanni Boc

    《愛情十三問》原名《辨異書》(Il Libro di Difinizioni),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作家喬凡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 1313-1375)在一三四○年用義大利語寫成的作品,內容為幾個貴族青年乘船出海,被風暴吹到一座古城,羈留數日,偶遇該城的幾名貴族男女,便應邀參加了他們的飲宴和消遣。眾人選出美麗的王族女子菲婭美達做女王(相當於我國古人行酒令時的令官),然後輪流提出有關愛情的疑難問題,請她作答。在與眾人辯論中,菲婭美達對這些問題做了精闢的議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薄伽丘將十三個問題巧妙地嵌入同一個大敘事框架中,寓理於事,夾敘夾議,尤其是精心設置的不少兩難情境,使問題具有開放性的答案,每每使人聯想到十九世紀美國小說家斯托克頓(Francis Richard Stockton, 1834-1902)的短篇名作<美女,還是老虎>(The Lady, or the Tiger?)。《愛情十三問》中的議論見仁見智,有的來自對善與惡的道德思考,有的來自對利弊得失的取捨權衡,有的則出於對愛情心理的深入剖析,具體地反映了文藝復興早期義大利社會的愛情觀和道德觀,並顯露了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 本書雖然篇幅不長,卻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涵,具有富於機趣的思辨色彩和層迭連貫的巧妙結構。因此,在問世後的六百六十多年間它一直吸引著眾多讀者,其原作及譯本至今仍是歐美各大圖書館的熱門藏書。 翻開《愛情十三問》,我們很容易看到作者八年後的成名作《十日談》(The Decameron,作於一三四八—一三五一)的雛形,很容易發現屢屢出現在作者幾部重要作品中的女子菲婭美達(Fiammeta)的名字。從《愛情十三問》到《十日談》,我們可以追索薄伽丘思想和藝術發展的脈絡,看清後者成形的來龍去脈。 首先,這兩部作品採用了本質上相同的結構框架:《愛情十三問》將十三個問題集中在一天講出的故事中,其契機是五名貴族青年男女乘船失事來到帕忒諾珀古城的一個花園中;《十日談》則將一百個故事分十天講述,其契機是十名貴族青年男女為躲避瘟疫來到佛羅倫斯城外的一個花園裡。兩群人都置身於這種阿卡狄亞式的世外桃源,都推舉出當值的女王(或國王),由她(他)主持,或討論愛情,或講述趣事。菲婭美達在《愛情十三問》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十日談》第五天的輪值女王也叫菲婭美達。其次,《十日談》中的兩個故事還承接了《愛情十三問》的內容:第十天第二個故事(勞力達的故事)沿用了後者第十三問的故事;而第十天第三個故事(愛米莉亞的故事)則沿用了後者第四問的故事。可見,《愛情十三問》的內容與形式在《十日談》中得到了保留、提煉和生發。提倡個性解放,謳歌有血有肉的愛情,是兩部作品共同的思想內容。 《愛情十三問》是一曲愛情頌歌,它熱情地抒寫了愛的珍貴、愛的忠誠、愛的甘苦和愛的犧牲。它旨在「講述愛情帶來的煩惱、愛情的歡樂與雷霆風暴;講述最能表明愛情的做法,以及無論優劣,何種選擇最佳;做一番比較,革除陋弊,找出真正的佳良之舉」(見本書卷首詩<致讀者>)。薄伽丘的興趣並不在敘事,而在從不同側面探討愛情這個永恆主題。他筆下的愛情已經不是古典神話中那種天上的愛,而是當時人間的愛了。他不但辨析了愛情的種種心理,如狂喜、癡迷、忘情、嫉妒、羞怯、徬徨、思念、失意和絕望等等,而且表達了新興市民階級的價值取向,即重視現世幸福,推崇人的智慧,讚美善良、忠誠、慷慨的品德,提倡敢作敢為的進取精神。這些都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的覺醒。 《愛情十三問》是薄伽丘二十七歲時的作品。可以說,它也折射出了作者當時的心境,是作者對心中愛情的自況,是對戀人菲婭美達的禮讚。菲婭美達是西西里國王羅伯特的私生女,閨名瑪利亞,當時已經結婚。像但丁筆下的彼阿特麗斯,像彼得拉克(Petrarch)筆下的勞拉,薄伽丘筆下的菲婭美達也是理想女性的化身,也是激發詩意靈感的源泉,也通過巨匠的名作而化為不朽。《愛情十三問》的通篇,尤其是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一問,無不洋溢著薄伽丘對菲婭美達難以抑制的熱戀之情。第七問中,薄伽丘借伽勒昂之口,唱出了獻給菲婭美達的戀歌。在他眼裡,菲婭美達「在三重的高天上」。這的確是她在青年薄伽丘心中的位置。他的密友和老師彼得拉克於一三七三年去世後,薄伽丘也寫了一首十四行詩,其中讓彼得拉克筆下的勞拉與自己筆下的菲婭美達在「三重的高天上」會面。我們知道,在但丁的《神曲》中,天界的第三重是金星(維納斯)天,居住著多情的靈魂;而《神曲》又是薄伽丘最心儀的經典之一。 同時,薄伽丘也巧妙地表達了對他與戀人社會地位差別的擔憂,菲婭美達是王族之女,聲名顯赫;而身為商人私生子的薄伽丘,當時還是個教會法律學校的學徒,默默無聞。社會地位的懸殊和禮法的約束,決定了他對菲婭美達的愛在很大程度上是柏拉圖式的。這在《愛情十三問》裡表現得極為明顯。書中人物提出的一些問題,微妙地反映了薄伽丘對戀人難以割捨的深情,對這份無望愛情的執著,也道出了他對自己「身無彩鳳雙飛翼」的無奈。他追問該不該去愛地位高於自己的女子,他探究該不該去愛已婚的女子,他想知道思念戀人是否比與她見面更快樂。這些深中肯綮的議論不但是薄伽丘的真情告白,也會引起眾多性情中人的共鳴。 就形式而言,《愛情十三問》無疑還不夠成熟。它並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敘事作品,而更近於情節化的散文。作者似乎尚未找到表達內容的最佳形式。例如,書中第四問由梅內冬講述的那個故事,對魔法師忒班在寒冬建造花園的經過做了大量的鋪陳,使全章結構顯得失衡;而我們看到,《十日談》裡的同一個故事卻大大壓縮了這段文字,表明了作者駕馭文字結構能力的成熟。《愛情十三問》中的故事只有兩個作用,一是設置問題產生的情境,二是論證各方提出的觀點。書中包括菲婭美達在內的所有人物都是表達作者見解的傳聲筒。人物的對話雖然典雅,卻失於雕琢,其議論也帶有古代拉丁文學的明顯影響,例如其中所有舉例都取自古希臘羅馬神話。而《十日談》卻極少如此引經據典,其語言更加生動活潑,其風格更貼近日常口語。《十日談》用托斯卡尼俗語寫成,很適合其短篇話本式的內容,更便於敘事;而《愛情十三問》的語言簡古,行文周致,更適於陳言立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薄伽丘的眾多作品中,《十日談》的文體風格僅僅屬於《十日談》,其他作品的風格大都與它不同。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薄伽丘深諳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精通拉丁語典籍和但丁的作品,其早期作品深受古典影響,尚未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例如,《愛情十三問》中描寫太陽東升西沉時,依然仿照古羅馬作家的手法,將它說成是「福玻斯五次出遊,又五次返回」(緣起)。這使人想起他在更早的作品《菲洛哥羅》(Filocolo,一三三六年作)中,也曾將日落寫成「福玻斯的駿馬在一天的勞累之後,將冒著熱氣的身體浸入西方的海水中」。二是他在後期作品(多屬「覺今是而昨非」的懺悔之作)中有意皈依古典,追求雍容典麗的文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當屬《名女》(De mulieribus claris,一三六二年作),該書用拉丁文寫就,以古典史詩和普魯塔克、奧維德和維吉爾等古羅馬作家的文風為圭臬。在後期作品中,薄伽丘不但在思想上倒向了當時的主流話語,其文風也復歸了古典。 反觀《愛情十三問》,我們卻欣然地嗅到了人文主義精神的縷縷清新之氣,雖然尚不濃郁,但畢竟已在釋放馨香。應當說,《愛情十三問》是一塊璞玉,它表達了作者青年時代的思想,是作者真情實感的寫照,其中討論的愛情問題也大多帶有普遍性和啟發性,足以引起後世的思考和爭論,為後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想酵母。正因如此,這部六個半世紀以前誕生的作品才具有了獨特的價值和永恆的魅力。
  • 我像爱哲学一样地爱女人

    作者:丁来先

    《我像爱哲学一样地爱女人》是一部思想小说或爱情哲理小说,它不是你经常看到的那种传统的或现代的小说形式,而是完全采用了一种更有张力更适于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手法。此书由现代美学学者写就。书里包含着许多新鲜、犀利的思想,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我像爱哲学一样地爱女人》是深邃思想与复杂情感的有机交融。 书中男主人公欧亚德是一位大学老师与现代流浪汉,又是一个对哲学饶有兴趣的家伙。此人性格古怪,思想锐利而偏执。即感性又喜欢思辨,对女人与思想一并喜好,不过喜欢女人更甚,为此闹出许多笑话。他也写过一本书叫《沉默中的花园》,探讨自然、思想与爱。他是一个分裂的矛盾体。女主人公原是一位聪明的大学生,名叫顾晓薇,她神秘、勇敢、善良、开放而又自尊。 《我像爱哲学一样地爱女人》细致地讲述了他们的相恋的全过程:起初在北京他们相识,后来他们又去了南方,并在南方与北京之间穿梭,他们热烈地相恋、同居直到最后的分手。本书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欲的起承转合和分离,其中荡漾着一种幽默而忧郁的情调。起初男主人公对顾晓薇的兴趣完全是基于她的性感与肉体特征,只是随着岁月的流淌,随着两人关系的演化,情感的基调发生了一种奇妙的变化,并越来越具有一种精神意味,从而使这种情感带上了一种唯美主义色彩。 此书未出版之前,已经在南方及北京各高校广为流传,受到百万大学生的追捧,并被喻为当代“围城”。
  • 恋人絮语

    作者:(法)罗兰-巴特

    本书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断思绪,剪不断,理还乱。内容包括我沉醉了,我屈从了;相思;真可爱;执著等。
  • 关于厄洛斯的思索

    作者:Вл·索洛维约夫,А·別雷,В·罗扎诺夫

    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维约夫(1853-1900):俄罗斯宗教哲学家、诗人、政论作家。出生于虔诚的东正教家庭,为著名历史学家谢·米·索洛维约夫之子。1873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文史系。1874年通过论文《西方哲学的危机》的答辩,获硕士学位。1875年后,游历英国、法国、意大利及埃及,研究宗教哲学及神秘主义。归国后在莫斯科大学讲授哲学。1877年移居彼得堡。1880年,通过博士论文《抽象因素批判》,其中论述了作为真正的大统一的概念——真。 1881年,索洛维约夫出生基督教的宽恕心,呼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赦免亚历山大二世的行刺者,却被认为是激进的危险分子,他认为东正教的等级制度违背了教会的神圣学说,幻想将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普世教会。哲学上则认为生活是一个辩证过程,认识和现实通过冲突而相互作用,最后将由一个绝对的存在把一切统一起来。在他看来,伦理学是一个辩证问题,即人们的行为和决定是否合于道德,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序上有助于使世界同最后的大统一结合在一起。《爱情的意义》一书即为这种理论的阐述。
  • 爱与意志

    作者:(美)罗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