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影像的哲学
《影像的哲学:西方影视美学理论》对于西方影视美学理论做了整体、清晰而确切的提供,对所涉及的理论与重要论点的解读准确、客观,透彻。加强了对影视美学理论学术背景的阐述,尤其是结构主义之后的语境。而将有关电视的美学分析与社会文化及公共理论纳入梳理与解读,也使西方影视美学理论的阐述体系得以完整。《影像的哲学:西方影视美学理论》值得影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者、爱好者.影视从业者用心阅读,也适合用作“影视美学”或“西方影视美学理论”课程的教材。 -
影像的宿命
洪席耶在當代哲學界享譽盛名,其論述在國內學術界也被廣泛引用,2009年11月,他曾應邀前來臺灣,在中山大學、臺北藝術大學、交通大學及中研院等學術機構,針對其美學與政治學思想從事理論的展演與發展發表演說,專題講座除「何謂美學?」、「政治、民主與現前」、「虛構之政治」外,還有「當代藝術與影像政治」。 《影像的宿命》一書則提綱挈領地論述了攝影、電影與當代藝術影像的美學-政治,為21世紀具開發性的重要論述,內容包含:〈影像的宿命〉討論影像再現的問題;〈構句、影像、故事〉討論書寫與影像之間功能連結的關係;〈文本中的繪畫〉專注文字與繪畫影像在藝術概念之認同上的關係;〈設計的表面〉則討論設計的影像中,圖像與文字的共構關係;〈如果存在著不可再現〉則關注集中營屠殺的再現問題,討論現代與後現代之後對於「不可再現」的指稱。 -
电影之于人生二集
他用慈悲温柔的心肠,去细细地慢慢地品尝电影里面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与哀哭的人同哭,与喜乐的人同乐”,去俯就那些和自己一样卑微的芸芸众生,用心灵体验心灵,与高贵的灵魂相遇; 他用信仰穿透现实、追寻一种永恒的生命与精神价值观的眼光,书写自己的生命感受。许多电影,因为他的评论而有了更为敞亮和宽广的阐释空间,这是中国电影的大幸,也是我作为一个热爱电影和音乐的普通观众的大幸。 他用抽丝剥茧的手法,细细地为我们剖析每一部电影深藏的微言大义与生命哲理,让一些导演都惊呼自己拍摄时候忽略的问题;他真正做到了导演和观众的最佳向导。 ——李广平:音乐人、歌曲作家,代表作《你在他乡还好吗》、《潮湿的心》等。 石衡潭先生以自己的知识背景评价了一部部有代表性的电影。所用的语言是朴素的、细微的,没有过度的修饰和刻意的晦涩,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博大的悲悯情怀以及独辟蹊径的个性解读。对每一部电影中的人物都会鲜明地指出其人性的软弱,但同时也为他们各自的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寄予了深深的怜惜与关怀,让人在感慨与无奈之余仍能感受到些许人性的温暖…… ——歆歆小倪子 -
看得见的世界
《看得见的世界:电影中的哲学问题》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写法,可谓别开生面,同时又凸显着作者一贯的问题意识。借用电影作品来操练某种理论方法的“文本读解”是很常见的,例如用精神分析学、女权主义方法从影片中“阐释”出种种晦涩的深层意义。《看得见的世界》有着完全不同的学术旨趣。它不是时髦的理论方法的演练,而是借助《大话西游》等有趣的电影作品,来讨论六个传统的、重要的哲学问题。因此,这本书不是把电影作品阐释得更加晦涩难懂,而是使知识论、伦理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概念通过电影而变得亲切可感。就像该书的标题那样, -
电影哲学概说
《电影哲学概说》是苏联已故著名哲学家和电影学家叶夫根尼·米哈依洛维奇·魏茨曼(1918-1977)以高屋建瓴的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探索当代电影艺术的出色尝试。作者从现代电影观念出发,对传统的艺术学问题进行了哲学分析、广泛涉及和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西方当代哲学流派和电影理论思潮、论证了辩证唯物论与电影的根本联系。《电影哲学概说》对于关注电影艺术本质问题的哲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电影学家、电影创作家和广大读者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 -
激情的疏离
译序 激情的碰撞,理性的疏离 鸣谢 导论 激情的疏离 第一章 先驱者与开端 第二章 迷恋的结构:意识形态、再现与无意识 第三章 女性观众,情节剧和“女性电影” 第四章 文本协商:观众位置和受众解读 第五章 幻想,恐怖与身体 第六章 重读差异一:想像女同性恋欲望 第七章 重读差异二:种族,再现与女性主义理论 第八章 后现代怀疑主义 参考文献 人名与概念术语英汉对照表 译后记 -
解码黑客帝国
由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黑客帝国》系列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莫过于把哲学和科学融合到娱乐中。宗教比较学家堪佩尔曾说:“西方人吃的是知识树的果实,东方人吃的是生命树的果实,如果两种文化能结合,将是神的力量。”《黑客帝国》就是这样一个奇迹。它是一部波普文化的大成,一个电子游戏,一次基督教和佛学的扫盲,也自由平等最终到来的寓言。在哈佛大学的讲堂里,《黑客帝国》系列已成为哲学基础课的重要部分。 本书分为上卷故事对白,中卷解读评析,下卷幕后延伸三个部分,对看过《黑客帝国》系列电影的读者,本书将进一步延伸您的想像,真正释放您的心灵,完全被其文化魅力所吸引。 -
斜目而视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论,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论解读通俗作品,这既包括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赛乔尔•莱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乔治.米勒等著名导演的电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帕特里西娅•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小说,以及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雷蒙•钱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马娄等人物形象。作者对通俗作品的解读,彰显了“通俗”作品的“非通俗”之维,展示了“通俗”作品的现代乃至后现代蕴味。 -
電影II:時間-影像
時間-影像如何產生?無疑地,就是戰後隨著電影的轉變,因為感官機能情境讓位給(新寫實主義的)純聲光情境而產生。但這樣的轉變以各種不同的模式已醞釀多時(如小津、還有曼奇維茲,甚至於歌舞片)。時間-影像不會消弭運動-影像,而是反轉之間的從屬關係。時間不再是運動的一個數值或量測,即某種間接再現,同時運動也只是時間直接呈現的結果:即使是造假運動、錯接。錯接是「無理斷裂」的例子,況且當運動的電影利用有理斷裂進行影像串聯時,時間的電影則致力於無理斷裂上的再串聯(特別是聲效影像與視效影像之間)。 認為電影影像確實就是當刻是錯誤的。直接的時間-影像並非屬於當刻,也不單純就是回憶。它與經驗性的接續時間以及心理記憶決裂,而得以呈現為某種時間的次序或系列(如奧森•威爾斯、雷奈、高達……)。這些時間的符徵跟思維符徵和話語符徵之間密不可分。但思維又如何在電影中自顯?而什麼才是專屬電影的話語行動呢? -
技术与时间 3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是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德里达指导下所写的博士论文的第三卷,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的广义上的“存在”所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 作为德里达的继承人,斯蒂格勒在技术命运的哲学分析领域开启了一个转折。——格里高利·沙东斯基 为了摆脱技术霸权,斯蒂格勒认为除了公共权力的积极介入外别无他法。如果让数字技术与其强大的能力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与金融资本主义携手,那就意味着向政治妥协。——加布里埃尔·梅仑贝尔热 -
欲望的眩晕
《欲望的眩晕:通过电影理解欲望》不是简单的电影批评。正如副标题所示,本书旨在“理解欲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一方面带我们回顾了几部著名的影片,同时在每一章中各援引一名著名哲学家,比如萨特将为我们阐释《轻蔑》里碧姬•芭铎的臀部,黑格尔为我们分析帕西诺和德尼罗在《盗火线》里的殊死斗争,吉拉尔将为我们讲解《玩具总动员》里的模仿欲,德勒兹为我们展现莎朗•斯通在《赌城风云》中的性感,柏拉图为我们描绘《柏林苍穹下》中的爱之眩晕。 总的来看,每一章都和某个哲学家密切相关:萨特在第一章里屡次出现,第二章是黑格尔,第三章和第四章均为勒内•吉拉尔,第五章是柏拉图,第六章是德勒兹;与此同时,每一章的每一节都以一部影片(很多时候只是电影中的某些片段)为例,支撑并佐证所要阐明的论题。普里奥尔把哲学和电影结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别样的蒙太奇。 -
電影I:運動-影像
這項研究並不是一套電影史,而是嘗試對屬於電影的影像與符徵進行分類。我們在此對第一類型的影像──即運動-影像,還有它的主要變化──感知-影像、動情-影像與動作-影像,以及構成上述影像特徵的各種(非語言學)符徵等等進行思考,有時是光與陰影的抗爭,有時又是光與白色的關係。這些質性與力量有時表現在容貌上,有時又展示在「任意空間」裡;有時揭示出原創世界,又有時實現於假定為真的地點裡。電影裡的偉大作者各有所長地發明並構成了這些影像與符徵,他們不只得以媲美畫家、建築師與音樂家,甚至可與思想家並駕齊驅。光是經由視聽效果而批判或讚揚是不夠的,而是應該說明思想如何用運動-影像,以及最深刻的時間-影像的聲光符徵來進行,以求偶爾能生產出偉大的作品。 -
战争与电影
摄影机早早就在美式战斗机的机枪枪管上方安扎下来,用于捕捉目标,用于正式确认敌人被击败的状况,之所以会有这一情况,原因乃在于,从一开始,在瞄准行为中,在步枪的窥测式瞄准具中,在远射火炮的平行瞄准镜中,武器的功能就与瞳眸的功能相混淆在一起。另外,1858年纳达尔首度发明从热气球上拍摄照片,1882年马雷发明连续摄影枪,“一战”期间对于航空拍摄及其译读的系统性工业化,这种种都显示出,以整个地区为范围而实施的摧毁战具有着电影的维度,也就是说,一片风景处于不断震荡之中,必须通过连续的摄影定格来随时加以重建,以电影的方式对各个不确定地带进行跟踪,在此,胶片取代了战区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舞台的改换。伴随着夜间空袭,探照灯与照明弹的使用,袭击忽然间变成了一整场的特技效果,变成了投放在大气层中的映射,旨在混乱一群受惊民众的心灵。在这种投映中,音声与光亮都带有惊人的强度,随之,便是原子之光将两座城市的影像加以过度曝光。自从这昏蒙的一天之后,战斗中的照明便转化为间接式的,从此,一切都在阴极显像屏的弱光中游戏。这是影像的战争,系列的镜头画面涌现于屏幕之上,是末日威胁的信号,是热核弹头导弹的警世兆示。 《视觉机器》(La Machine de vision)一书的作者保罗•维利里奥,在这部新著中,提出了战争的感知领域这一问题,探讨军人们以何种方式掌握了对于电影技术的运用,凭之而无休无止地组织与重新组织那致命之对决。 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哲学家让自己沉浸在过去之中,让过去作为现在的遗产和教训而存在;另一类哲学家则紧紧地盯住现在,并将现在作为预言未来的种子而对待。保罗•维利里奥显然是属于后一类哲学家。在他看来,未来的可能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机器——而不是制度和观念——的变革上面。这使他完全偏离了观念史的路径。显然,这是麦克卢汉和波德里亚式的传统——尽管他和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战争与电影》,这部维利里奥的代表之作,足以表明这个时代最重要预言家的不凡洞见。 ——汪民安 -
时间―影像
几乎可以这样说,德勒兹谈电影的两卷本著作也许是你这辈子所能读到的最深刻的电影论著了。为何如此绝对?因为跟你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未必有希望超越德勒兹。 德勒兹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跟他不相上下的哲学家尚有几位,可惜他们都没有写过电影方面的论著。《电影2:时间-影像》是两卷本著作的第二卷,第一卷的题目是《电影1:运动-影像》。现在我们不必追问为什么中译本先推出第二卷,而不是先推出第一卷,或者同时推出。热爱电影的读者,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书店把它抢购到手,因为该书只印了3000册,而中国有多少热爱电影的人会跟你竞争啊! -
宽忍的灰色黎明
《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
希区柯克的电影一直广受世界影迷的热爱,对其电影的研究现已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拉康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他在思想界的影响也是世界性的。看起来他们之间谁和谁都挂不上关系,怎么作者会把他们强行拉到一起呢?而且有这样一个说法——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 齐泽克是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教授,是近年来国际上非常活跃的学者,他因为对拉康理论的精深阐释、准确使用而知名,同时,他对大众文化现象也很有研究,尤其是对希区柯克的电影也有着深入的研究。本书就是他对拉康理论和希区柯克电影的双重研究互证,从立意到编纂结构都颇有后现代风格,既具有理论的洞察力和前沿性,又不枯燥,从阅读角度讲,还可以算一部可读性和趣味性均有的作品。 本书是对拉康理论和希区柯克电影的双重研究互证,从立意到编纂结构都颇有后现代风格,既具有理论的洞察力和前沿性,又具有丰富生动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和一篇导言,共17篇文章。第一部分为普遍性的论题,从悬疑风格、对象处理、空间体系和视觉结构等方面对希区柯克的电影进行了总体性的关照。第二部分为对特定影片的具体分析,不同作者对希区柯克的多部影片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第三部分为编者齐泽克撰写的长文,从个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作者最感兴趣的体现在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凝视”问题。 -
伍迪·艾伦与哲学
《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内容简介:被高傲的法国人誉为“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的伍迪·艾伦,这次被15位知识分子-美国哲学领域的一群专家学者借“身”(伍迪电影)还“魂”(哲学要义)借伍迪·艾伦的作品来讲授与人生有关的哲学问题。 尽管伍迪·艾伦对专业哲学家冷嘲热讽,尽管他拒绝系统地讨论哲学立场。尽管他缺乏与根植于欧溯或美国的任何一种哲学类型的联系,但是哲学家们把他视为当代的一位伟大哲学人物,因为他的电影里充满了最重要的哲学命题和观念,以幽默的手法有效地将基本哲学问题放进成千上万入的脑袋中,没有一位哲学家能做到像他那样。所以,他们一起用哲学的方式研究和评价伍迪·艾伦的电影,同时娱乐性地探究这个叫做“伍迪·艾伦”的哲学宝藏,为读者送生这部“不需要主修哲学便可获得对哲学和伍迪·艾伦作品内容的深层次理解”的文集《伍迪·艾伦与哲学>。正如《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前言所说,书中“这些文章有的让你发笑,但每一篇都会让你思考。我相信当你掩卷时,会为伍迪·艾伦鼓掌,他是悟性非凡的艺术家和思想者。当然,他肯定太忙了,无暇留意你们的或我的掌声,但他当之无愧。” -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作为哲学家中的翘楚,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思想史的影响无人能及。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中,乔纳森•巴恩斯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及个人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印象的亚里士多德。作者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还原到历史背景中,探究了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逻辑学发现、形而上学理论,亚里士多德在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方面的著作,以及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与诗的思想。 -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当思想被激情左右,知识分子还可靠吗? 《读书》、《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国际先驱导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纽约书评》推荐阅读。 知识分子一定是照亮公共空间的火焰吗?理想主义的人要失望了。以海德格尔、施米特、本雅明、福柯、德里达等人的生平行藏为据,马克•里拉揭示了这些思想家如何为激情或时代风潮所迷惑,这些智识丰赡、影响过人的知识分子也曾笔底战栗,或隐蔽、或公开地偏向、支持极权主义,对暴虐政治制造的人类苦难,或拒绝承认、或文过饰非,甚至视而不见。历史行而无远,本书恰似一记幽微的钟声,既敲响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也提示社会公众保持必要的警惕。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