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罗兰•巴尔特传

    作者:[法]菲利普•罗歇

    2015年将逢巴尔特百年诞辰。 此书是巴尔特去世后第一部全面梳理其思想源流的传记。作为文学批评家和传主的生前友人,作者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说明巴尔特对文学事业的毕生追求,究诘其思考的出发点及其观点的嬗变情形;在巴尔特与西方古典文学和当代思潮的关系方面,尤其是其所谓的“理论性”和一些核心概念(“神话”、“零度”、“文本”、“符号学”等)的来龙去脉方面,作者探幽索隐,下力尤勤。至于巴尔特对待自己的思想变化和“形象”时采取的一些“狡黠”的做法,作者亦不乏揭示和评点。 这部传记不以叙事性的巴尔特生平为重点,也没有采用学院派的学术话语,而是以立意独特的散文体和细密而幽默的分析见重于巴尔特研究界,成为一本绕不开的别致的著作。
  • 西蒙娜·薇依评传

    作者:[美]帕拉·尤格拉

    帕拉·尤格拉在本书中以精准的笔触,为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西蒙娜·薇依刻画了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思想画像。与维特根斯坦一样,薇依属于那种最特立独行、最难以亲近也最容易遭受误解的另类伟大思想家。加缪和T.S.艾略特对她崇敬有加,而苏珊·桑塔格有句名言:“在薇依赢得的成千上万读者中,能真正分享她思想的人,我想只是少数。”帕拉·尤格拉无疑属于这少数。他生动简述了薇依圣徒般短暂而非凡的人生,以及她的思想历程,诠释了薇依现象中的多重悖论,探讨了薇依思想所涉及的哲学、政治、基督教、犹太教等多个领域的难题,很多地方都像薇依作品一样发人深省。 阿尔贝·加缪在去领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拜谒了西蒙娜·薇依在巴黎居住过的公寓旧址,驻足沉思良久。 切斯瓦夫·米沃什,立陶宛-波兰诗人,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中提到西蒙娜·薇依:“她的作品给了我深刻影响。”他有部文集,其中有一篇专谈“西蒙娜·薇依的重要性”。 M.德鲁里是维特根斯坦的朋友和信徒,他写道:“维特根斯坦去世后,我开始了解西蒙娜·薇依的作品。它们对我后期思想的影响,与维特根斯坦对我早期思想的影响一样,都非常深刻。”西蒙娜·薇依以其《古代希腊的基督教暗示》一书,被教皇保罗四世视为影响了他一生的三大智者之一———另外二人是布莱士·帕斯卡和乔治·贝尔纳诺斯。 西蒙娜·薇依虽然从未正式皈依天主教,却非正式地被当作圣徒膜拜,足以媲美古代希伯来的先知。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柏拉图式地重构了基督教教义,在人类苦难与神的完美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然而她遭受的误解和忽视和她受到的崇拜几乎同样多。本书作者帕拉·尤格拉教授的目标,就是要令人信服地表现思想家薇依的本来面目。在这部精彩的评传中,他以睿智的洞察力、思辨力和严谨而不失幽默的文风,为我们展现了这位20世纪杰出的女性思想家深邃的心灵。书中附有西蒙娜·薇依生前多幅珍贵照片。
  • 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

    作者:David Edmonds,John E

    本书是一本迷人的著作,它熔哲学、历史、传记以及侦探于一炉。两位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大量访谈,重返历史现场,破解重重谜团,将故事的真相娓娓道来。其笔力所及,从维也纳中心地区犹太人聚集地,到重压之下的记忆,到有关剑桥及其古怪的哲学教师们(其中包括作为仲裁的伯特兰·罗素),都描绘得极其生动。当然在整个故事的中心,矗立着的是两位哲学家本人——维特根斯坦和波普,这两位20世纪的哲学巨匠,同样地骄傲、暴躁,同样地富于传奇色彩,而且,同样地渴望全力一搏……
  • 克里希那穆提画传

    作者:(美)艾芙琳娜•布劳

    ★ 众多私交对世界最伟大心灵导师的最真实回忆。 ★ 克氏教诲的现实影响激励和启迪人心。 ★ 包含大量首度公开发布的克氏个人照片。 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启发人们如何通过内在探索而不是服从和依赖外在权威,完成个人意识的转化,了悟无碍的永恒真理,实现全然的爱与自由。 本书汇集众多与克氏有过深交之人的回忆文章和访谈,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作家、学者、艺术家、科学家、心理治疗师、园艺师、商人,等等。通过他们对克氏最鲜活的记忆,可以看到,克氏的教诲不仅可以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对人类的各个认识领域有着惊人的启示意义。更重要的,克氏的一生就是其教诲的完美体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最为光辉的典范。本书收录不少克氏的私人作品,如日记、诗歌等,此外还有大量照片,其中很多是首次公开发布,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克里希那穆提对人类思想的看法,比我所了解的任何看法都清晰。”——本杰明•维尼格 精神分析专家 “也许在未来一百年内,某一天历史将会回顾克里希那穆提在世的这个非同寻常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在佛陀的时代甚至后来的很多个世纪里知道佛陀呢?而现在,佛陀的教诲已进入千百万人的生活。”——玛丽•辛巴李斯特 克里希那穆提助理
  • 波德莱尔

    作者:让-保尔·萨特

    西方文艺思潮和流派名目繁多,兴衰更迭,文艺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几乎每个时代都出现过影响深远的文艺理论家。既为文艺理论家,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一般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及至主宰着当时的文坛。
  • 自传性反思

    作者:沃格林,桑多兹

    《自传性反思》可谓沃格林(1901-1985)的一幅思想地图。在这部由口述整理而成的著作里,沃格林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描绘了自己各个时期的研究。从群星荟萃的维也纳大学,到美、英、法诸大学,沃格林在游学中不断拓展知识视野,期间的种种细节扣人心弦。 沃格林人生旅程的一个突出部分是他可察知的求索和逐步推进的发现——和他的涉及面之广——去何处寻找帮助和解救,尤其是身处制度性毁灭、知识分子的道德败坏和人格的堕落之时。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如何做的?这就是这本小书的实质。 ——桑多兹
  • 萨特传

    作者:吴岳添

    本书以简洁生动的文字概括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一生,萨特在哲学及文学方面的天赋,他与著名的女权主义者波伏瓦一辈子同居而不结婚的内幕,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以及萨特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缘由。该书是一本颇具特色的图文本书。
  • 福柯思想肖像

    作者:刘北成

    福柯是20世纪西方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他着重于边缘历史的研究,为西方当代文化的发展重新建立了坐标。他的知识考古、系谱学、知识一权力理论,在今日西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依旧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福柯的个人经历也颇值关注,他本身与法国60年代以后的政治运动紧密结合,风云变幻之间也勾勒出那段时间的法国学界气象;他的同性恋形象也使他迥异于其他学人。作者在参阅福柯本人的作品和大量有关他的传记的基础上,撰写出了一本深入浅出的书,为中国读者了解福柯打开了一扇门。
  • 卢梭传

    作者:【比利时】雷蒙·特鲁松

  • 王蒙自述

    作者:王蒙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多变焦的传奇人生 高情商的大智良言青年人:他会告诉你怎样选择庄严人生搏取成功 中年人:他会告诉你怎样走过风雨沧桑创造化境 老年人:他会告诉你怎样演绎黄昏哲学享受晚晴 —什么叫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是可以谈论的吗? 有道是“天机不可泄露”,有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佛家的说法是“不可说”,孔子比较好商量一点,但也坚持“述而不作”。 为什么? 是的,人生哲学,这是天机,这是石破天惊的感悟,这是“绝密”,这是头破血流的代价换来的一点明白。岂可寻常道哉!岂可用语言述之! —谈人生就要来真的来明的,就要献身说法,叫做“站出来”,而小说作者是最不需要是忌“站出来”的。所以说献身说法就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就是明光剔透,接受考量。越是难做的文章越是非做不可,有话不说,如苍生何?艰难文字,舍我其谁? 作者在还不到14岁的时候,就唱着冼星海的歌儿参加了地下党组织,但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却因为一篇作品,而被打成了右派;一个得到了毛泽东亲自保护的青年作家完全可以因此而解脱,却又举家西迁来到了新疆,在这个自古就是流放罪犯的地方一呆就是16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位在中国文坛雄风驰骋了半生的人,一夜间又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臣”。而今,这位虽已年过古稀,但“心儿不曾老”的老人,从《青春万岁》始,在笔耕48年写下了一千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后,又以雄健的笔触、渊博的文化学养、深邃的哲学思想,去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体悟,去探索揭示人生的大道至理,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而是人生金秋的另一种收获,更是一种人生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的履践。 严格说来,作者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用思辨、用心血在写这本书,且一写就是4年,足见其态度之严谨之认真。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虽然已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又有着诸多高高的头衔,但他并不靠这些来吓人,而是以平等的乃至天真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尽管有时也不失往日的激情、激动、激愤,但都在讲述一种自己所思所悟的真实。他绝不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但亦绝不高谈阔论,无论举凡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一切以生存为基点,以生活为背景,以哲学为武器,用科学与灵动的方法来剖析人生,用实事求是的客观的能动的态度来解析许多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且颇有新意地创造了许多深刻的人生概念和范畴。因而称其为“人生哲学”是当之无愧的。 本书还收录了作者此前所撰写的有关人生方面的二十几篇随笔精品,列为第十二部分,可为作者该书一贯思想之补充。相信本书的出版一定会为目前充满形形色色人生读物的图书市场,注入一股清新的泉流。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取人生的教益,更有效地更健康地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与生活中去,得到智慧,得到成熟,得到快乐,也得到成功。
  • 哲学生涯

    作者: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大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观察并亲自参与了德国若干所著名大学的精神思潮。在本书的叙述中,他记录了与20世纪许多著名哲学家的交往,他与本世纪哲学运动的同步发展。伽达默尔的回忆录表明,他的哲学道路是与这个世纪那些伟大精神潮流是紧密相关的。
  • 罗素传

    作者:[英] 瑞·蒙克

    罗素是20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蒙克的《罗素传》(两卷本)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好读的罗素传记,甫一出版就好评如潮。本书是第一卷,讲述其1872—1921年的成长、学习及研究历程。 该书不仅描述了思想家罗素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还交织叙述了罗素的哲学著作、政治担当和错综复杂的感情生活……蒙克不是去评价,而是用脉络清晰、无所不包的故事来说话,与作者同负盛名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相比,这本传记无疑更加激动人心。
  • 阿伦特手册

    作者:【德】沃尔夫冈·霍尔(Wolfgang

    这本手册的目的是展现汉娜•阿伦特的思想发展过程。—— 按一个简短传记的方式,描述了她哲学、政治和文学的背景和状况,介绍了她所有的重要著作,并提示了这些著作对理论界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这些著作的评价和解读。此外,这本手册还阐释了比如反犹太主义、邪恶、权力、革命、共和国和民族国家、极权主义等一些贯穿在她全部著作中的关键性概念和构思。
  • 第三性

    作者:黄忠晶

    这对情侣是世界顶级的大作家与大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人们谈论20世纪哲学不可不说的经典;波伏瓦的《第二性:女人》则被奉为了“妇女解放的《圣经》”。 在他们身后引起人们众多谈论的不仅仅是他们对人类哲学的杰出贡献,也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一对情侣,一对名人情侣,一对大大的名人情侣,更因为他们的爱情生活的方式,让局外人看来是如此的特立独行,甚至,在寻常如你我的凡夫俗子眼中有点不可思议。 他们从未宣布过结婚,但却终生相守,共同生活了51年;他们虽然在一起生活,但各自又保留着自己的住宅,独立的空间;他们彼此忠诚无欺,又给予对方完全的独立和自由;他们的爱情也经历过波折,甚至还各自另有暂时的情人,但这并未破坏两人之间的永恒关系;萨特晚年丧失了视力,波伏瓦每天不厌其烦地给萨特朗读新出的报刊和著作,使他的智力永不衰竭;在萨特病重的日子里,波伏瓦一直守在病床旁,直到萨特的遗体被人抬走;6年后,波伏瓦去世,人们打开萨特的墓穴,把她的遗体放在萨特身旁,这一对没有结婚的终身情侣死后却永远厮守在了一起。 这本名为《第三性:萨特与波伏瓦》的文学传记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位中国学者撰写萨特与波伏瓦的文学传记。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曲折变幻的手法,真实地记述了萨特和波伏瓦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极富传奇色彩的恋情,引导着读者穿越萨、波独特情感方式的表象,去体味两位哲人对待爱情特有的哲学思考。 作者黄忠晶先生研究萨特20余年,包括《萨特传》、《萨特小品》在内的萨特专著,此前在海内外出版过6本。充分的理解、透彻的研究,是这本《第三性》的创作基础。 为了更好的理解波、萨的行为方式,黄忠晶先生采用了中国读者习惯的“知人论事”的方法,把他们的恋情放在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下去演绎。就像作者在“序曲”中说的那样:“这本书既是写他们两个人,又是写一个整体,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同时又是写我们这个时代。他们的一生包括人们通常所谓的私生活,无不与其所处的境况结合在一起,述说着20世纪的人类历史。” 从表面上看,萨特和波伏瓦相遇前的境遇截然不同。一个是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心灵中充满寄人篱下感的孤独少年,一个是在父母庞爱中生活优越的规矩少女。但生活中许多富有戏剧性的偶然事件积累成的一种契机,却使他们在不同的境遇下形成了个性上的本质的认同,进而形成了内心深处的理解与默契。这种认识在以往有关波、萨关系的作品中是很少看到的,本书作者的分析是实在的、合理的。 正是有了这种个性的认同,尤其是对两性关系认识的认同,使得在迥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两个富有主见与个性的思想者在人生道路上殊途同归,使得他们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相逢时很快有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有了找到“自己的那一半”的喜悦。 他们定情不久就决定签订一个“两年协议”。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自由与忠诚的誓约”。就在最初的两年间,为了对方的幸福,他们几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但要给予对方永远的自由的信念,使他们放弃了结婚的念头。“两年协议”所约定的形式延长了51年,成了他们终身相处的形式。 书中没有隐讳萨特与波伏瓦各自的其他“偶然情人”的存在,这些叙述绝非猎奇,这也是他们两性关系独特性的重要方面。在当事人萨特、波伏瓦看来彼此的忠诚包括着彼此间的性独立与自由,当然在这里他们也有矛盾与纠纷,但最终还是为心灵深处的理解与默契所弥合,最终相守着走进了共同的最后的港湾。 “人类天然的性是第一性;历史对女人的歧视是第二性;超越这两者,萨特和波伏瓦以其一生的经历和追求,在20世纪创造了崭新的男女关系——第三性。”作者在“题记”中这样诠释波、萨的爱情方式。整部传记如同“一首爱的乐章,友谊的颂歌,忠诚和开放的交响乐”(该书《序曲》)娓娓道来,令人荡气回肠。萨特和波伏瓦无意于提供一种爱情的榜样、婚姻的模式,却为我们开启了两性关系的多元化思维,这种思维有助于当今的人们在责任与爱情、独立与占有、自由与忠诚关系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而改善爱情质量,确立和谐、自然的两性关系。 萨特逝世20多年了,波伏瓦离开这个世界也有十六七年了,他们的恋情,让世人注目,让世人谈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理解,可能萨特与波伏瓦也并没有希望人们理解。黄先生的这部传记倒是能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关于萨特与波伏瓦,甚至关于生命与爱情。
  • 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

    作者:约翰·里特

    该书是独家引进美国版权的图书,主要通过对李小龙自己的日记、书信和生活感情等文字的精心编著,真实地记录了“功夫世星”李小龙一生的生活和思想。是一部文学性与趣味性结合得很好的励志型人物传记。书中插入了一定数量的李小龙各个时期的剧照和生活照,有的还是首度公开的照片,显得极其珍贵,从而全面地描述他的演艺生涯。 名震世界的截拳道创始人、“功夫之王”李小龙,不但拥有超卓的武道造诣、深厚的哲学修养,更拥有着博大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在李小龙的私人图书室里,珍藏有多达2500本的各类中、英书籍,李小龙每日神游其中、精骛八极。自少年时代起,由于刻苦读书,他的双眼近视便高达500多度,以至日后在公众场合不得不戴隐形眼睛。今天整理、发现的李小龙武道、哲学、书信、诗篇等各类手稿,足够出十余本厚厚的专著。可以毫不夸张的地说,李小龙不但是开宗立脉的一代武术宗师,而且还是一位融通东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今天的广大公众,在熟知李小龙肌肉发达、拳脚惊人、硬朗阳刚一面的同时,往往对这位全才剑胆琴心、侠骨柔肠的另一面认识不足。其实,正像每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濡染的知识分子一样,李小龙也拥有丰富细腻的内心和温馨隽永的情感世界。他曾经在70年代自己的一篇随笔中,这样评价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生活: “在我这一生中,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并不是在武道上、电影上或是电视上,而是娶得了一位外国籍的好妻子。她人很贤惠,处处都在迁就我,甚至当我工作后回到家里,她给我脱鞋子。这是非常难得的。也许有人会怀疑两个不同国籍的人在一起生活着是否和洽,但我太太已经中国化了,她可以说一般应酬的广东话,同时也学会了烧中国菜。” “至于我的家庭生活,十分简单,除了工作外,假期也很少到别的地方去,多是躲在家里看书。我喜欢看武道和哲学的书籍,对于电影,看得并不多。” 李小龙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家庭。他生前曾给妻子琳达写过不少优美的诗篇,也向美国公众译介过中国古代传诵千年的优美诗词。本文所展示的这首由元代著名才女管道升所做的《我侬词》,便是其中之一。 李小龙的胞弟李振辉先生,曾是香港70年代著名摇滚乐歌星,后移民美国,现为美国IBM公司高级电脑专家。1973年李小龙逝世后,李振辉为纪念兄长,演唱、灌录了精美的歌曲原声唱片《怀念李小龙(民谣)》(The Bvallad of Bruce lee)。这盘唱片中的歌曲,全部由李小龙、李振辉兄弟二人作词,李振辉演唱。当中就有李小龙翻译的中国古代诗词。 1996年,笔者旅居美国加州洛杉矶,蒙李振辉先生慷慨签赠目前早已绝版的珍贵原声唱片《怀念李小龙(民谣)》,由李小龙翻译、李振辉演唱的这首《我侬词》的英文歌曲《Parting》便收录在其中。读后、听后令人击节赞吧李小龙的优美译笔和李振辉的深情深绎。 由美国“振藩截拳道核心”专职作家约翰·立托(John Little)整理、美国塔托出版社(Tuttle Publishing)1999年出版的《李小龙图书馆丛书》(The Bruce Lee Library)第六卷——《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Bruce lee:Artist of Life)一书第11页、第四章《诗集》(Poetry)的第4-U小节,也收录了这首李小龙所翻译的《我侬词》,并加了较为详细的注脚。 有关这首《我侬词》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千口佳话。真人、真事,词句优美温婉、深情款款,千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读书人,也感染了雄健豪迈的李小龙的心怀,促使他妙笔生花,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流畅英文,翻译了这首词。下面,就让我们缓缓展开历史的长卷,走近《我侬词》…… 元代江南有个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书画家,叫赵孟(兆页)。是继苏东城之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全才,他的楷书被称为“赵体”,对明清书法的影响很大。 赵孟(兆页)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太子——秦王赵德芳(就是民间传说里声名赫赫的八贤王)的后人,也是中国书画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赵孟(兆页)生于南宋末年,作为宋王朝皇族,宋灭后他出任元朝高官,四十载平步青云,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即是翰林院的主管),封为荣禄大夫,为当朝一品。妻子管道升也被封为魏国夫了。赵孟(兆页)谢世后元英宗追授其为魏国公。他的一生也因出仕“敌国”而蒙上了浓重的矛盾色彩。 赵孟(兆页)的妻子管道升,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才女,字仲姬。与丈夫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使得这位慧心女子仪雅好书画,尤其擅画竹,其笔下之竹,劲挺有骨兼具秀丽之姿,在当时即颇有声名,为赵氏书画世家一位不容后人忽视的女性艺术家。著有《墨竹谱》传世,对后人学画竹大有裨益。 赵孟(兆页)官运亨通,一朝得志,年近五十了却慕恋年轻漂亮的女孩儿。当时名士纳妾成风,赵孟(兆页)也不甘寂寞想纳妾。他不好意思直接向妻子明说,可文人有文人的办法,他作了首曲子给妻子示意:“我学士,尔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我娶几个吴姬、越女,也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他的意思是说,我为学士,你是夫人。你没听说陶谷先生娶了叫桃叶、桃根的两个小妾,苏轼先生也有叫朝云、暮云的两个小妾。我便多娶几个姬妾,也不过分,你年纪已经40多岁了,只管占住正房元配的位子就行了。 妻子管道升看后,便写了一首《我侬词》给夫君——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寥寥七十余字,早年耳鬃厮磨,迩来夫妻情浓,似随着喃喃吴语,跃然纸上。令人读来,不免怦然心动。赵孟(兆页)看到夫人的词写得如此情深意重,深受感动,遂打消了纳妾的念头,夫妻和好如初,相携白首。此成佳话。 2002年11月24日下午,香港特区龙迷约70个左右在港举行聚会,纪念小龙62岁诞辰(11月27日),气氛愉快而融洽。在历时3个多小时的聚会行将结束时,香港电台的直播节目,很应景地传来了这首收录在李振辉先生当年演唱的《怀念李小龙(民谣)》唱片大碟里的《我侬词》,并以古筝陪伴朗诵,别个气氛——现时听来,词中意,更深刻…… PARTING(李小龙 译) Who knows when meeting shall ever be. It might be for years or It might be forever. Let us then take a lump of clay, Wet it, pat it, And make an image of you And an image of me. Then smash them, crash them, And, with a little water, Knead them together. And out of the clay we’ll remake An image of you, and an image of me. Thus in my clay, there’s little of you, And in your clay, there’s a little of me. And nothing will ever set us apart. Living, we’ll be forever in each other’s heart, And dead, we’ll be buried together.
  • 亚历山大·科耶夫

    作者:[法] 多米尼克·奥弗莱 (Domini

    20世纪的欧洲思想家,恐怕没有谁的命运像亚里山大·科耶夫那样奇异:他久享哲学盛誉,却从不追求学术职业;他讲授了六年“历史终结”,最后却转战政界;他致力于维护法国、欧洲以及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但从未放弃过哲学思考。 科耶夫到底是谁?他意味着一种分裂的、谨慎而隐秘的存在:他出席各种各样的国际会议,同时保留着双重的精神归属。有关他的种种传闻,是真实的烟火还是海市蜃楼?他点燃了——或者说为别人点燃了——怎样的火? 多米尼克·奥弗莱的传记致力于重塑这一无与伦比的人物的命运与传说。我们从中既发现科耶夫逸文遗稿的回响,也听到他曾思考与经历过的时代的喧嚣。本书不同于一般传记惯用的单纯的历史编纂,也并非对主人公精神发展史的简单梳理,而是让科耶夫的思想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事件穿插对接,进而对他的整个人生和思想历程予以重构,通过现象学令人缭乱的叙事,重新解读多重分裂的科耶夫,深刻揭示整整一代欧洲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 苏格拉底传

    作者:[英]A·E·泰勒,[奥]Th·龚珀茨

    包括泰勒《苏格拉底传》和龚珀茨《希腊思想家》两篇。附录 第欧根尼·拉尔修《苏格拉底》。
  • 岁月与性情

    作者:周国平

    在一定的意义上,《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可以称作一个终有一死的人的心灵自传。一个人预先置身于墓中,从死出发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就会具备一种根本的诚实,因为这时他面对的是自己和上帝。人只有在面对他人时才需要掩饰或撒谎,自欺者所面对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在写这《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时,作者始终设想自己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对于他的所作所为乃至最隐秘的心思,上帝全都知道,也全都能够理解,所以隐瞒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作者对人性的了解已经足以使他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小我来看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的全部经历,甚至不羞于说出一般人眼中的隐私。一个终有一死的人的心灵自传,不羞于道出一般人眼中的隐私,唯求给心中的上帝一个坦诚的交待。
  • 超越金融

    作者:乔治·索罗斯

    这是一本集纳索罗斯思维方式的书,而不仅仅像市面上大部分作品那样只告诉你索罗斯过去的所作所为。书中你将听到索罗斯亲自讲述,他的哲学和他对未来的种种分析——“我在人生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架构,它既帮助了我经营对冲基金去赚钱,又使我以政策研究慈善家的身份去用钱。” 这是一本涉猎广泛,而思想集中的著作,如果关于索罗斯你只想读一本书,那么这本书是你最好的选择。 目录: 序 第一讲 人的不确定性原则 第二讲 金融市场 第三讲 开放社会 第四讲 资本主义与开放社会 第五讲 未来的路 author’s note the human uncertainty principle financial markets open society capitalism versus open society the way ahead index 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复苏的势头可能会停止,甚至随之出现“再次衰退”,而我不能确定的是这将发生在2010年还是2011年。 ——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这样的投资家、慈善家,总有一些独特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本书恰好是他对自己理念的总结和梳理,希望我们的读者,能从中看出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常振明,中信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没有必然王国,没有或然王国,我们生活在必错性和自反性相互作用的世界中。证实不可能,证伪也困难。在经济生活中“非均衡”是常态,而“均衡”的实现只是偶然。从人类不确定性原则出发,索罗斯对主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出了有力挑战,发人深省。 ——余永定,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自信人生,博浪世界经济。从与索罗斯先生的交流和阅读中,我深刻的理解到理想与现实的大气结合。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虽然几年前曾经宣布退休,索罗斯从未离开舞台。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造就了无数失败者,但索罗斯是少数从中获利巨亿的投资者之一。索罗斯创造了对冲基金这个概念,他从未停止过寻找下一个大机会,而下一个大机会时而垂青于他。索罗斯开口,人们应该倾听。 ——王烁,《新世纪》周刊主编,《中国改革》主编,《财新网》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