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哲学
-
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
-编辑推荐-
● 中国人民大学吴琼教授、拉康派精神分析师潘恒博士作序推荐
○ 出版近三十年来,最具经典性和实用性的拉康精神分析辞典
● 理论研究者和精神分析家案头必备工具书
○ 熟识拉康复杂、晦涩术语,推开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大门的入门级读物
● 超200个术语的详细定义,既展示拉康的用法及其演变,也追溯其在弗洛伊德、索绪尔、黑格尔等人著作中的起源
○ 提供一份详尽的拉康生平与著作年表
-学者推荐-
……本书令人惊叹地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复杂的概念与问题。对于真正想要理解拉康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必备的参考性著作。
——斯拉沃热•齐泽克
……对于任何对拉康和精神分析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性著作。
——大卫•梅西
……这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性著作,能给予新手和专家指引与激励。
——马尔科姆•鲍伊
-内容简介-
雅克•拉康可以说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独创性与影响力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他的思想不仅彻底变革了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而且还在电影研究、文学批评、女性主义理论与哲学等不同领域中继续发挥着主要的影响。拉康的作品以其复杂性与特异性的风格而闻名,对于受其影响的各个学科而言,本书的阅读价值都是无可估量的。
本书针对超过200个拉康的术语提供了详细的定义,既关注拉康如何使用那些常见的精神分析术语,又聚焦他自己的术语学如何经由其教学的不同阶段而发展起来。本书还详尽论述了拉康思想在历史上与制度上的背景,每一个主要概念皆被追溯至其在弗洛伊德、索绪尔、黑格尔等人著作中的起源。
本书强调了拉康思想的临床基础,对于那些处于训练和实践中的精神分析家而言,本书是一本极具实用性的工具书;对于其他学科的读者而言,本书亦是一本理想的阅读指南,是理解拉康思想的上佳起点。
-
野未来
【编辑推荐】
◆ 科幻现实主义小说集:专注现实题材的王威廉,首次将自己擅长的物理学、哲学和人类学思考,融入小说。
——余华:《野未来》让我们思考了科技、现实与未来的关系。
——阿乙:我总是把王威廉的作品当作一个风向标去研究。
——陈楸帆:跳脱出传统科幻对于概念与秩序的迷恋,将人带入一种诗性满盈的空间。
——杨庆祥:在《野未来》里,科幻从体制性的想象中逃离出来,与普通甚至卑微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 这些活在未来的人,好像找到了躲避焦虑的办法:
每当我把连结过去的绳索拽向自己,就有种摆脱时间囚禁的自由。
<现在的我们>
倍速看剧、用yyds夸人、不停地刷短视频、耳边充斥着“新的才是好的”“快的才是好的”……
<未来的他们>
不愁吃穿,仍坚持去工厂打工的老年夫妇
下岗出租车司机,单次发呆记录长达5个小时
城中村理科天才,却安于在机场当保安
投机暴发户,大费周章在水下复建90年代小县城
……
◆ 同名篇《野未来》已被翻译为日文、韩文 /《后生命》已被翻译为韩文
不见你目光 /地图里的祖父 /退化日 /草原蓝鲸 /幽蓝 /分离 /潜居 /野未来 /城市海蜇 /后生命 /行星与记忆
◆ 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城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金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得者新作
◆ "屏幕掩盖了孤独,我忽然害怕自己难受的心情是假的,是演的。”
网络、电视、手机、GPS无所不在,将人从狭小封闭的地理空间里解救出来,投入到某种自由无界的心理幻象当中。所以说,我们的现实空间一方面极端有限,一方面又被虚拟符号抽空了真实感,置身在没有具体边际的漂流状态中,这构成了一个现代城市人的基本困境。——王威廉
-----------------------------------------------
【内容提要】
《野未来》所收录的11个故事由近及远,从GPS技术对生活和回忆的影响,屏幕对人与人真实联结的破坏,到记忆备份对记忆真实性的篡改,信息汪洋对情感和体验的损害,再到人类对黑洞对太空的探索……
专注现实题材的王威廉,首次将自己擅长的物理学、哲学和人类学思考,融入小说。关注和想象人类未来某些阶段的变化和困惑:因为无人驾驶技术普及而下岗的出租车司机;可以闯入未来世界的底层人;人类对于情感记忆的完美剥离;外星人对地球人的隐秘劫持等。
主人公们,出租车司机、人像摄影师、机场保安……有意无意中回归旧日生活、保持旧日习惯、满足“落后”的状态。这些活在未来的人,好像找到了躲避焦虑的办法。在这些故事里,我们能清楚分辨出自己到底有没有真真实实地活着。
“没想到你也这么怀旧。”
“不能只准你一个人怀旧吧?你曾经为了一盒迈克尔·杰克逊的磁带差点跟我打起来。”
“你还记得这些?”
“忘不了,老是想起来。”
-
临界:鲍德里亚访谈录
- 编辑推荐 -
★一场逼近临界时刻的深度访谈:当代资本主义意味着什么?解放难道不能带来自由吗?如何在我们的世界里毫无妥协地生存?
★让·鲍德里亚论当代资本主义、西方的衰落、解放价值观的残酷性、美国与欧洲社会、摄影与真实、艺术的终结……
★临界不是终结的那一刻,而是即将结束的那一刻,已无话可说之前的那一刻。在临界时刻,鲍德里亚告诫我们:“‘当我们揭开真相的面纱时,我们绝不能相信真相仍然是真相’——因此,真相从未赤裸裸地存在。当真实的幻觉被驱散时,我们绝不能相信真实仍然是真实——因此,真实就是没有客观性的现实。”
★“我们梦想着一个超越的、极度的价值突变,迎来的却是一个回缩的、逆行的、退化的价值突变”,于是“宁愿不再做、不再奔跑、不再竞争、不再消费,也不再以任何代价获得自由”。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法国记者菲利普·帕蒂对当代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展开的一场深度访谈,广泛论及如下话题:福山,波斯尼亚、海湾战争、卢旺达和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普遍化,卷土重来的族裔民族主义,战争的本质,修正主义与大屠杀否定论,德勒兹、福柯、巴塔耶和维利里奥,虚无主义与启示录,写作实践,虚拟现实,东方与西方,受害者文化与忏悔文化,法国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参与,当今资本主义的本质,消费社会与社会排斥,解放,死亡、暴力和恋尸癖,现实、幻觉和媒介,生活的全面失序。
鲍德里亚自如地游走在政治、哲学和文化之间,一针见血又不失幽默地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对想要入门鲍德里亚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现成的绝佳导读书;对熟悉鲍德里亚的读者来说,本书新颖地澄清了他晚期的思想立场,引人入胜。
-
“绝对”的制图学:图绘资本主义
-编辑推荐-
资本是否可以被看见?
我们从月球上能看到多少资本主义的影子?
一次对西方认知图绘力量的大型巡礼
一次对理论、媒体和艺术的反资本主义面向的探索
重温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认知图绘方面的里程碑式工作
聚焦一直伴随资本主义持续性危机的表征危机
看电视编剧、好莱坞导演和魅力四射或处于挣扎中的艺术家们如何演绎出资本主义剥削体系中复杂、混乱和邪恶的东西
呈现那些与主宰我们生活的广阔、不可见且复杂的抽象性作斗争的全新视界与全新的艺术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研究的基础上,对表征和图绘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体系这一重大议题做了详尽的研究。书名中的“制图学”这一术语来自詹姆逊著名的、讨论后现代主义时所使用的“认知图绘”一词,它试图突破“整体性不可被表征”的后现代困境,是一种力图去“表征”整体性的政治策略。
作者列举了大量实例,包括摄影艺术和电影艺术,这一系列在最近几十年产生的艺术作品都回应了詹姆逊所提出的如何表征全球体系的问题。詹姆逊的“认知图绘”很大程度上将空间问题变成了“表征”全球化、后现代状况的核心问题。在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各种空间,不仅有地形学空间,还有社会空间、经济空间和文化空间等;他还比詹姆逊更加具体而微地处理了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些新状况,比如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导航系统、定位系统等代表科技精确性的一些“图绘”技术,而书名中的“绝对”一词指示的就是这种“绝对精确”。
本书具有极大的理论潜力,特别是让我认识到了当代艺术家在表征世界体系时的可能性以及重要性,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探索表征问题提供了足够的启发。
-媒体/名人评论-
本书是一次大型的博物馆展览,展出了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人工制品,并有意无意地传达出晚期资本主义中随处可见的残忍的极权主义;它同时也是一项深刻的理论工作:事实上,它呼吁我们去思考这个资本主义系统以及如何使其可见的全新的哲学思想,它要求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看待批评的任务和艺术本身的生产。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本书带领我们超越了如今流行的透视主义和平面本体论,也带领我们超越了陈旧的(通常是寂静主义的)公式,它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复杂性永远不可能为人类所把握。作者为一系列美学实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见解,并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要刺破我们面前的物化社会形式所必需的扭曲、折射和狡计,他们阐述了一种“非正统”的总体主义实践,以此来对抗资本的有限视界。
——盖尔•戴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的文化只有一个简单的职责:成为萧条时期的梦想生活。它用各种参差不齐、庸俗、混乱、美好等方式回应了这一呼吁,但它最终还是对这场可恶的灾难进行了一种隐晦的解读。我们要如何才能从流动的图像中醒来,如何才能从梦中跳到现今的地图上呢?在这里,我们需要一群阅读文化的理想读者,本书的作者就最接近于这种理想读者。他们对宏大景观和全球资本转变的大胆呈现成为一种新知识,这是一种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方向和可能性的精神寄托。
——约书亚•克洛弗
关于我们如何看见、表征和理解塑造我们历史时刻的最伟大力量这一最棘手也最紧迫的问题,本书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指南。
——特雷弗•帕格伦
-
孔子
★中国古礼最重“天地君亲师”,孔子是其中的“师”。作者从《论语》研究这位“老师”,有四个切入点:一是与世界级的其他“老师”做比较,二是把《论语》当这位“老师”的传记读,三是分析《论语》的“地层叠压”,四是从语录体把握其形式特点。这四点,除第三点存在很大难度,方法可商,其他都是阅读《论语》的不二法门。
——北京大学 李零
★在对《论语》进行文本梳理、语句分析的同时,作者还以诗人的眼光来欣赏《论语》,以哲人的心灵来体悟《论语》,而这样的眼光与心灵,在诗人哲学家和辻哲郎的身上获得了有机的统一,也在他的这本不同凡响的《孔子》中获得了充分的展示。
——浙江大学 傅杰
★该书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辻哲郎研究孔子的专著,作者精通东西方哲学,被誉为“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书中提出了“人类的教师”的概念,将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等先哲做比较,并分析了“世界四圣”为什么会成为圣人;梳理了四位先哲的传记,重点对与孔子相关的史料,如《孔子世家》《孟子》等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中的不可信性;此外,作者从《论语》 原典出发,对这本书的成书早晚、编排次序、语录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重新考察了有子、颜渊、子路等重要人物。
总之,这是一本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经典小书,有宏观的世界文化比较,有敏锐的深刻洞察,也有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形象。
-
简洁如照片
《简洁如照片》涉及到了约翰·伯格所有作品背后的主题——故事,诗,艺术,哲学,社会观察,等等。他揭示了爱和分离的关系,诗歌如何赋予语言祈祷的承诺,先锋的运动和时代的落后力量之间的张力。他在伦勃朗的画中重新发现了神秘的力量,也重新审视了卡拉瓦乔的经典画作。他还探索了家对于早期人类,以及今天城市中成千上万移民的意义。这本书“包罗万象”,是伯格对对周围世界的美丽而又亲密的回应。
-
自我坦白
-编辑推荐-
☆福柯晚期讲座集第三本,拜德雅持续增量中!☆
○ 深化自我解释学研究——
接续1980年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达特茅斯学院所作演讲(收录于拜德雅出品《自我解释学的起源》一书),福柯在多伦多系列演讲中继续深化了对自我解释学的研究:对整个古代自我文化和在早期修道团体中出现的基督教自我解释学进行了透彻比较。
● 处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点——
主体谱系学、主体和真相的关系以及对古希腊—罗马的持续兴趣,贯穿于多伦多系列演讲始终。这次演讲介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处,这三次转变发生在1980年代初,至此他的研究被纳入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计划之中。
○ 自我坦白:说出自己的真相——
福柯在此次多伦多的研讨班上,重拾其在《主体解释学》讲课中对“说真话”的探讨,详细分析了“说真话”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罗马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这与他在性史研究中注意到在西方社会里性方面的禁忌和坦白自己真相的义务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是密切相关的。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于1982年5月31日至6月26日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举行的第三届符号学和结构研究国际暑期研讨班上的五次演讲,以及由他主持的研讨班讲课。
“自我坦白”是这一系列讲座的主题,也是福柯关于“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他致力于阐明自我解释学的历史形成。在分析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苦行”“修行”实践中所特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的特殊类型,即主体必须与自己建立一种占有和主权的关系之后,福柯研究了基督教发展的前几个世纪中,在修道院团体里诞生出来的一种自我解释学,这种解释学被认为是主体对其自身内在性的探索和解读。至此,自我解释学在古代和基督教早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断裂,为了界定这种断裂,福柯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区分,即两种形式的禁欲主义:一种面向真理,另一种面向实在。
在演讲之余,福柯还在多伦多大学举办了系列研讨班,专门对古代作家的文本进行详细研究,他对古代自我文化的分析正是基于此。在这些研讨班上,他还提到了古代“说真话”概念的不同含义,而这正是他后来作品的重要主题。
-
我,里维耶,杀害了我的母亲、妹妹和弟弟
案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里维耶就是那中心、那沉默,被卷入医学和法学的机器中。人们把他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然后使他沉寂了。——米歇尔·福柯
1835年,在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村庄里,一位20岁的青年皮埃尔·里维耶冷酷地杀害了他的母亲、18岁的妹妹和7岁的弟弟。然后,在狱中,他写了一本回忆录,为整个可怕的故事辩护。
米歇尔·福柯在研究19世纪精神病学与刑事司法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了这个案件。他收集案件的相关文件,包括医学和法律证词、警方记录和里维耶的回忆录,编辑出版并在书中做了精彩阐述。
他指出,里维耶案发生时,正值法国许多行业争夺地位和权力之际,医学权威在挑战法律,政府各部门在明争暗斗。法学和精神病学话语都试图将里维耶自己对其行为的描述笼罩在各种权力关系中,将他的声音边缘化为弒亲者或疯子的声音。
福柯对该案的重构,是一次对疯狂、正义和犯罪观点来源的精彩探索。
-
局外人 西绪福斯神话
加缪代表性中篇小说+哲学随笔
加缪研究专家郭宏安据“七星文库”版翻译翻译
“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译本
特别附赠法语引文书签和封面同款纪念卡片
---------------------------
《局外人》是加缪思想的出发点,以阿尔及尔一家船运公司的职员默而索的自述形 式写成。小说以简练得近乎枯涩的笔调,冷静得近乎淡漠的口吻,震惊读书界。
《西绪福斯神话》以哲学的语言论证了《局外人》的基本思想。加缪在书中论述了“荒诞哲学”,这是一个从觉醒到行动的完整哲学体系。
-
堕落 流放与王国
加缪代表性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
加缪研究专家郭宏安据“七星文库”版翻译
“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译本
特别附赠精美法语引文书签和封面同款纪念卡片
---------------------------
《 堕落》是一部讽刺小说,主人公克拉芒斯是个过着双重生活的知识分子,在酒吧里对另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生活。萨特认为,《堕落》也许是加缪“最美的,也最不被理解的一本书 ”。
《流放与王国》收录六部短篇小说。加缪用流放和王国这两个概念说明人的两种生存状态,流放是现实的状态 ,王国则是理想的状态。
-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 “中文世界公共写作的典范”
★ 一本在剧变时代成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的思想指南。
★ 作为以政治哲学教授的身份介入国内火爆综艺《奇葩说》的学者,刘擎老师让哲学走下神坛,用真正人性的智慧和学者的温柔圈粉,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马东、蔡康永、李诞、宋丹丹、杨幂、一众辩手,以及数千万观众。
★ 知名学者+《奇葩说》导师刘擎教授解读现代思想,呈现观念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在风险与意外交织的年代重建现代人对未来的想象。蔡康永、李诞、刘瑜、施展、李筠诚挚推荐!
★ 这本书搭建与多元价值对话的桥梁,理解现代世界的复杂性,为焦虑的现代人拨开观念的迷雾,打开更广阔的思想视野,反思现代人的精神道德困境,重获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
★ 从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到反思自己的生活所身处的世界,如何接触生活的更多可能、开垦属于自己的领地,打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感,重获崭新的“自我理解”。
【内容简介】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
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名人推荐】
我们常常放弃自己,想要蒙混度日;但刘擎教授不想放弃我们,他希望我们醒来。这就是他的热情、他的可爱、他的理直气壮。知道他在乎我们,谁还能把脸转开呢?
——蔡康永
刘擎老师就是那种不认同你的观点,也愿意与你诚恳讨论的人。他的观点我也很多不认同,或者干脆没看懂,但觉得都该认真对待,都该看看,因为这位赤子的气质让你只能信赖。
——李诞
刘擎可能是最配得上“娓娓道来”这个词的学者,他的语言干净而准确,讲道理善于以退为进,他总在追问最重大的问题,但并不急于找到答案,而是引领着读者探寻沿途层峦叠嶂的风景。
——刘瑜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相信身处当下动荡多变、思想激辩时代的年轻人面对这一问题,多少会有迷茫与彷徨。刘擎老师在这本书里,将高远的哲学观念与世界真实状况的联系展示给大家。如果你对时代与自身有困惑,来跟随他做一次思想的体操与观念的探险吧。
——施展
刘擎老师一直是中文世界公共写作的典范。他奇妙地把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清晰明快、亲切友好、情义满满地呈现给读者。没有居高临下的训导,只有真诚的智识邀约。他约我们一起思考和讨论关乎我们每个人的议题,在清明的理智中携手走向未来。
——李筠
-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
“现象级”公共哲学家、畅销作家普莱希特
写给所有关心世界与自己的人
让哲学回归生活,带你清醒看世界
陈嘉映、刘擎、许知远推荐
~~~~~~~~~~~~~~~~~~~~~~~~~~~~~~~~~~~~~~~~~~~~~~~~~~~~~~~~~
从西方哲学的发源地美丽的小亚细亚海岸,一直到中世纪后期的修道院和书斋、教堂和大学,一代代著名哲学家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对世界、对自我、对生活进行着探寻与思考。《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德国当红哲学家普莱希特,专门为大众读者所写的哲学史第一卷,如连载小说一般,将一位位哲学家带到我们眼前,将他们的哲学思考融入故事之中,在轻松的阅读中,帮助我们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讲述,连载小说一样好读
《认识世界》让哲学面向大众,避免过于专业,以生动、流畅的文风承载思想,为所有关心世界与自己的读者而作
◆再现时代现场,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与新的思考持续互动
哲学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
《认识世界》不是哲学理论的堆砌,而是讲述立体、充实而鲜活的哲学史
◆贯通古代与当下的大问题,呈现“图景”而非专业知识
《认识世界》并非专业研究,而是关注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真理?是否有正义?如果有,它如何可能?生命是否有意义?人在自然和宇宙中居于何种地位?……
~~~~~~~~~~~~~~~~~~~~~~~~~~~~~~~~~~~~~~~~~~~~~~~~~~~~~~~~~~
◆普莱希特哲学史,一部哲学史首先要立足于扎实的史实,然后各逞所长。普莱希特哲学史的长处是思想水准高,论述连贯,译文流畅,格外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
——陈嘉映
◆在难以计数的哲学史著作中,普莱希特的写作不是“又一部”而是“另一种”。它像是一部“连载小说”:在故事与反思交织的线索中,将哲学先贤的思想置于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那些永恒的大问题贯穿始终,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特有的面貌,最终沉积于当代的视野。这是一部精彩生动的哲学故事,延续在我们对世界与自我的关切与追问之中。
——刘擎
◆普莱希特的分析位于时代与科学研究的高点,他的问题总是处于社会发展的前沿,哲学基础牢固,政治上明晰而敏锐。
——德国电视一台
◆《认识世界》以极为出色的方式讲授哲学,令人振奋。我真希望15岁时就能遇到这本书。
——DenisScheck(德国顶级评论家)
-
无尽的焦虑之梦
“梦总是领先于生活的。”路易•阿尔都塞在给情人克莱尔的信中写道。
1984年,就在他写作那本著名的自传《来日方长》之前,这位犯了谋杀案的哲学家翻阅了许多被他留存在文档里的梦的记录,试图在其中找出那件不可挽回的行为的预兆,以便日后通过自传理解和解释为何他会在1980年时扼死了自己的妻子埃莱娜•利特曼。
这本书根据时间顺序收录了他在1941年到1967年间留下的关于梦的主要记录。他把这些梦称作“无尽的焦虑之梦”:“我从梦里醒来后,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喉间的木鞋声。只剩下了挥舞着的手,绝望地在空中划着轮廓……”
本书的结尾刊录了一篇惊人的文本:1985年,在那起谋杀案后,阿尔都塞假托其主治医师之名写的笔记——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篇笔记其实是他与自己的对话。
这位犯了谋杀案的哲学家,他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命运,既吸引着人们,又让人困惑不已。
——比岱
梦背后的东西,在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阿尔都塞
梦是清醒生活的继续,它总是与我们最近意识中的观念不谋而合,只需要仔细观察,梦的内容可以在清醒生活中找到根源。
——弗洛伊德
-
章鱼的心灵
做一只章鱼或乌贼是怎样的?
动物是否能意识到自身感觉到的一切?
完全不像人脑的大脑会如何看待世界?
哲学×演化 → 心灵×物质
主观经验的演化起源也许未必以“有类似人脑的复杂大脑”为前提
特别说明:乌贼也是本书的重要角色!
◎ 编辑推荐
☆写作层次丰富,拓展多元新知:这 是一部视角多维的自然志和哲学分析笔记。作者作为一名哲学家,跳离扶手椅中的空想推论,一跃潜入海面之下,搜寻探究他心问题(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的信息拼图。他以人类的心灵,观察、跟踪和理解章鱼、乌贼等他者的心灵,让文字在哲学和科学之间无缝切换。
☆收录作者本人的潜水摄影:作者早年就通过博客记录下自己的潜水经历、与章鱼和乌贼相遇的种种趣闻,还有前沿的研究报道。本书不仅通过文字重现了这个哲学家对头足纲动物产生兴趣的过程,还穿插了作者和潜水同伴在水下(尤其在章鱼城邦架设GoPro相机)拍摄到的精彩照片和视频截图。书中还精选了部分彩插,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头足纲动物调色、摆造型和追赶打斗的细节。
☆从潜水爱好到学术研究,从专业探索到社会关怀:作者的写作和思考并不止步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研究旨趣。作者在书中还为我们展示了海洋环境变迁的一角历史,他本人同时积极投身澳大利亚本土的生物多样性与海洋保护行动,并把这本书题献给每一个保护海洋的人。
☆已翻译成20多种语言版本,备受各界赞赏:《科学》《科学美国人》《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金融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伦敦书评》等科学媒体、大众文化媒体和潜水专业杂志赞赏热评。本书还曾入围2017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终选。
◎ 内容简介
海洋是心灵(mind)的起源地,或者说,心灵最早期的模糊形式是在海洋中形成的。痴迷潜水的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研究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关注从演化角度探索意识是如何从生物体的身体基础上产生的、动物是如何演化出主观经验的,也就是动物身为这种动物的特别感受。当这位全身包裹着橡胶的哺乳动物代表和一只同样对他充满好奇的头足纲动物在海中相遇,物质和心灵既在物理层面互相牵引,也为身心关系的研究带来了不同于人类的、他者意义上的全新认识。
在大约6亿年前,哺乳动物与头足纲动物走上了各自的演化之路。头足纲动物从只能吸附着平移,到像齐柏林飞艇一样自由地游向高处,然后到彻底抛弃外壳、再无固定形状——在身体形状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们的感官、行为和心灵也在输入和输出的反馈中演化出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它们的大部分神经系统不在大脑,而是遍布全身;它们用触腕卷上你的时候,并不是在触摸你,而是在感觉你是否能吃;关于章鱼的高智力趣闻传得神乎其神,可是它们的寿命又令人费解的短暂……如何去理解这些接近外星智能生命的动物的心灵?这本既关于哲学也关于动物演化的小书或许能够带来启发。
◎ 媒体推荐
说这是一本哲学书是成立的,因为戈弗雷-史密斯是一个很少见的在现实世界中搜寻线索的哲学家。渊博且富有好奇心,他小心探索,又细细欣赏。他是充满善意的自然探索者。他从
不教条,还惊人地敏锐。
——卡尔·萨菲那,《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令人入迷且意义深远……戈弗雷-史密斯潜入海洋,进行了一次非常独特的哲学之旅。我们跟着这位活力满满的潜水者,同时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作家,看他研究和思考头足纲动物的生命和意识的起源……从本书的书名,以及戈弗雷-史密斯对自己和章鱼相遇的描述,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相信,这些动物都有意识。
——史蒂芬·凯夫,《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在彼得·戈弗雷-史密斯看来,章鱼的异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识的本质,而且它们这种有意识的状态不能通过简单类比人类的意识来理解。戈弗雷-史密斯从认为意识是演化的产物出发,再到承认意识有更原始的起源:动物的意识是连续过渡演化的。
——埃米娅·斯里尼瓦桑,《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我爱这本书,它在书中娴熟地交织了自然志、哲学和好奇心。本书带我们潜入深海,不止潜入波浪之下,还近距离地接触了神秘且有高智力的章鱼,透过数亿年的演化史叩问意识的本质和起源。戈弗雷-史密斯通过生动、文雅的叙述为我们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詹妮弗·阿克曼,《鸟类的天赋》(The Genius of Birds)作者
◎ 获奖信息
★《纽约时报·书评》年度编辑推荐
★《出版人周刊》2016年季度十佳科普著作
-
动物与人二讲
- 编辑推荐 -
★深受吉尔·德勒兹、菲利克斯·加塔利、贝尔纳·斯蒂格勒、布鲁诺·拉图尔推崇的哲学家——吉尔伯特·西蒙东首部正式出版的中译本。
★在其哲学名著《个体及其物理—生物起源》中,西蒙东自问:“心理与生命是如何彼此相互区分的呢?”为求其解,他感到有必要首先回顾动物与人的生命观念。在本书中,西蒙东就生命、动物与人的生命之间的统一性,还有生命与智性、习惯、本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问题,为我们呈现了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如何对此展开思考。
★动物与人的关系是什么?苏格拉底会说:人类理性与动物本能之间存在本质差别。柏拉图会说:人是一切动物的原型,动物是低等级的人。笛卡尔会说:动物既无智性亦无本能,它是一台机器、一种自动之物。西蒙东则会回答:动物与人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一切都是存在,我们每一次都必须以特定的方式思考存在的意义。
- 内容简介 -
本书脱胎于吉尔伯特·西蒙东两次课程的讲稿,主要探讨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这虽然算不上哲学的根本问题,却一再闪现于古往今来诸多哲学巨擘的思想图景之中。在书中,西蒙东为我们梳理了该问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17世纪的简明历史。他不仅论及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等哲学史上最重要人物的相关思想,还谈到了许多不常被哲学家们触探的作者,如亚西西的圣方济各、蒙田、博须埃和拉封丹等人的相关著述。西蒙东没有执着于将诸学说的论述推至艰深晦涩的抽象层面,而是从观念的历史维度切入,清晰地为我们呈现了不同流派的学说对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而做的贡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不仅牵涉认识论的维度,还广泛地包括了伦理,甚至宗教,以及最终的形而上学的维度。
-
现象学导论
◎ 编辑推荐
☆ 一本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导论。不是对各现象学家思想的简单堆砌,而是面向现象学本身,展现作为科学的现象学自身的显现。
☆ 以“知觉”“意象结构”“时间性”“本质直观”等精确的现象学观念为引导,层层深入揭示现象学的不同面向,还原人在认识实践中的意识活动。
☆ 敏锐的问题意识,广阔的思想史视野。叙述接过理性精神接力棒的现象学对后现代思潮意义缺席的回应。彰显现象学在回归哲学的古代理解与回应现代哲学议题上的强大生命力。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晰生动的文风和大量的例证,呈现了现象学领域的主要学说。它考察了知觉、图像、想象、记忆和指涉等现象,并展示了人类思考是如何从经验中生发出来的。这本书还探讨了个人身份同一性在时间中的确立,并讨论了哲学的本质。除了对符合论的真理观提出了一个新阐释,本书作者还解释了现象学是如何与现代和后现代的思考形态分别有所区分的。
◎ 媒体推荐
本书是优秀的本科生课程教材。作者针对现象学提出了新颖且引人入胜的诠释,并就现象学对当代智识生活的重要性提出了耐人寻味的观点。应当有更多人来关注这本书。
——《形而上学评论》
本书从胡塞尔基本观点出发,用尽可能少的专业术语和美国习惯用语直白地介绍了哲学现象学。
——《现象学心理学杂志》
索科拉夫斯基的导论从很多方面来说都十分出色。他以值得称赞的明晰度书写了复杂而微妙的问题,这其中甚至包括意识的时间性、自我现象学、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关联性等高度思辨的问题……他对现象学的研究相当全面……至少对那些同意本书现象学基本观点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极富价值的教学资源。
——《胡塞尔研究》,2002年
-
白内障
约翰.伯格的双眼先后做了白内障手术,尚未罹患白内障之前看到的色彩、气味与形状,得了白内障之后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先摘除白内障的右眼看到的世界与左眼看到的有何不同?他记忆中的白色和在现实中看到的白色一样嚒?双眼都做了白内障摘除后,伯格重新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又是如 何?作者将一场手术给感官带来的全新体验以及身体感受到的疼痛,用他一贯的诗化语言呈现。他多年的友人,插画师塞尔丘克用白描加水彩的绘画语言幽默且富含想象力和哲思。将伯格的思考融于无尽的画面之中。
-
权力的眼睛
◎福柯被布罗代尔誉为“法国当代最光彩夺目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各种时代思潮。
◎福柯的思想深邃、多变,他的著作也晦涩、难懂,《权力的眼睛》一书通过选编福柯生前发表的19篇对话、访谈、演讲,生动呈现了福柯的思想肖像。揭开概念迷雾,我们可以更真实地触摸福柯。
福柯不是一位学院派哲学家,因为他关注的对象——疯人院、监狱、妇女、儿童等——初看起来不那么“哲学”。然而正是由此,福柯发现了笼罩在世人身上的隐形的权力之网。当下,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蛛丝马迹都被记录、分析,以便精准化营销。权力之眼不仅仅是圆形监狱、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还是不断迭代的大数据。人人都是透明人。
福柯并未远去,他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通过他生前留下的大量访谈和演讲,我们可以更便捷地了解他在《癫狂的历史》《词与物》《规训与惩罚》《性史》等著作中表达的深邃哲思。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当代最光彩夺目的思想家”!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奇葩说导师、得到App主理人刘擎讲透西方思想史
◎马东、罗振宇、陈嘉映、施展等倾情推荐
◎邀请你穿越时空,与19位闪烁着光芒的思想家对话
◎来一次思想的碰撞、一场观念的探险
人生的意义,人们向往的自由和公平的价值,人类文明的复杂冲突与未来趋势……这些让你困惑的大小问题,过去也困扰过韦伯、尼采、萨特等杰出的头脑。他们尽最大努力做出阐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标识。
在这部讲义里,刘擎介绍了现代视域下的19位思想大家,广泛而系统地讨论工具理性的利弊,如何面对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和全球化等议题。
思想不惑,精神明亮。你将在这19位大家的生平故事中,理解他们建构思想大厦的地基与框架。你还会在思想大厦之上,直面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诸多难题,收获审慎而真诚的回答。
【名家推荐】
“太阳底下没什么新鲜事”,是农业文明留给我们的历史智慧,近两百年来科技的高斜率发展,改变着生活,也必然带来了惶恐。人类命运去脉固不可知,来龙却有迹可循,刘擎教授以“古今之变”为视角,带我们审视西方现代思想史,放大当下困境的草蛇灰线,掩卷未必豁然,于我却尽是拼图的乐趣。
——马东
刘擎的这部新书阐述百余年来西方的政治—社会思想,从韦伯讲到亨廷顿。像作者的其他著述一样,内容详实,持论中正,条理明晰,既是初学者的极佳入门书,也可供相关研究者备在案头时加参考。
——陈嘉映
我们总会经历一些时刻,面对一些问题,没法不去想它,却又不得其解。刘擎老师的课程我学过三遍,每一次都感到震撼。这部新书让我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清晰与通畅。原来那些让我困扰已久的问题,并非毫无出路。感谢刘擎老师以如此平易友好、又不失深邃的方式,将这些思想家的智慧呈现给我们。
——刘润
西方思想家针对现代社会所诊断出的一系列问题,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中,我们几乎全都经历了,甚至比这些思想家所想象到的还要深刻、复杂。刘擎老师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中产生出自己的问题意识,在东西方的多年求学经历让他获得了最为犀利的思想手术刀,来剖析当代的中国与世界。
——施展
这本书是写给现代人的生存指南。现代世界中困扰我们的许多问题,从人生的意义到人们向往的幸福、公平和自由的价值,从生命的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创造到人类文明的复杂冲突与未来趋势,二十世纪那些最伟大的头脑都曾反复思考过。走过这些巨人构建的思想丛林,你才会是一个真正自觉的现代人,而刘擎老师,就是你探索这片丛林的引路人。
——王立铭
-
什么是真实?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