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面对死亡的人(上卷)

    作者:[法] 菲利普·阿里耶斯

    该书知识丰富,思想深邃,十分详细地阐述了死亡的历史……一部非凡的作品。 ——罗伯特•尼斯比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毫无疑问,这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为未来的死亡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及目标。正如此前阿里耶斯的一部关于儿童史的著作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衡量其他同类作品的水平一样,未来关于死亡历史的著作,必将借鉴这部伟大的综合性著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阐释、修正和取舍。 ——劳伦斯•斯通,《纽约书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 下卷共分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假死现象,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态度,公墓以及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出现的被倒置的死亡的现象。
  •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作者:邓晓芒

    “哲学史方法论”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三十年来的传统课程,由武汉大学哲学系的老前辈萧萐父、陈修斋、杨祖陶等人创立。该课程的学术信念是,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把哲学史和哲学看作是一致的(即历史和逻辑一致),在哲学史中寻求哲学规律,在哲学中奠定哲学史的根基。本书是在邓晓芒先生主讲本课程的录音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原来的课程是十六讲,但由于篇幅、录音设备及其他的原因,此处有两讲内容未能收入,故成“十四讲”。在本课程中,邓晓芒先生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苏格拉底以追问的方式进行学理式的辩论,而孔子以圣人的姿态用情感的方式进行辩论,并且这两种方式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的观点。作者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偏向的检讨,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十大文化错位的阐述,其中贯穿了中西比较的方法。
  • 席勒经典美学文论(注释本)

    作者:(德) 席勒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首先是一位剧作家,早期作品《强盗》、《阴谋与爱情》和晚期作品《华伦斯坦》都是德国戏剧作品中的经典;其次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和叙事谣曲一直被人们传诵,《欢乐颂》更因贝多芬将之作为《第九交响乐》的合唱词而享誉 世界。同时也是一位美学家,其美学思想自成一体,影响深远;美学著作则是美学领域的经典。 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席勒和歌德的友谊。从1795年到1805年,席勒和歌德结成友谊同 盟,由此创造了德国的古典文学,将德国文学推向高峰。
  • 新编中国哲学史

    作者:劳思光

    《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当今哲学大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作者通过其独特“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内涵,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第一册主要介绍古代中国思想及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学说。第二册主要介绍汉代宇宙论中心之哲学思想、魏晋玄学与中国佛教哲学。第三册上下主要介绍唐末思想之趋势与宋明理学的发展,以及明末清初的哲学思想、乾嘉学风与戴震的思想。每一章节都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 该书于20世纪80年代在港台出版,即以其对中国哲学的精深研究和新颖的诠释而广受好评。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为中国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与唐君毅、牟宗三齐名,被誉为“香港人文三老”。该书亦被公认为是继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在港台地区20多年来,版行不断,成为学者及大学生研究生必备书。
  • 自然与希腊人 科学与人文主义

    作者:[奥]埃尔温·薛定谔

    本书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两部作品《自然与希腊人》《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合集。两部作品主题密切相关,关注的都是实在的本性以及自古以来人类如何感知存在。讨论了一些与科学和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有关的社会议题,更关心的是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是如何处理这些议题的。《自然与希腊人》着重从理性与感官的竞争、毕达哥拉斯学派、克塞诺芬尼的宗教、原子论者等展开论述;《科学与人文主义》则从科学对生活的精神影响、我们“模型”的本性、连续体的复杂性等方面展开论述。本书对于物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作者:(美)詹姆斯•克里斯蒂安

    一次放飞心灵的跨界哲学之旅 畅销四十余年的整合哲学入门第一书 本书是一本随笔体哲学家沉思录,全书分八大部分33小章,举凡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生物、法律、历史、宗教、伦理、心理、社会、政治等无所不思,在迥然不同的人类思想领域之间串起一道内在联系之线。文中采用名画、插图、漫画、专栏、思想家小传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迟早都会遇到的持久存在的问题,“授之以渔”,鼓励他们用整合视角去看待自身和世界,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从中获取些许智慧,让生命变得更精彩。 本版为第11版,也是作者亲手修订的最终版。
  • 论独一理智

    作者:[意]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洛伊的理智学说之争是中世纪神哲学史上一场极其重要的学术之争。阿维洛伊不仅将亚里士多德的可能理智称作物质理智,宣布理智是一种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且还宣布这种可能理智为全人类所共有的独一的理智。阿奎那则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物理学》和《论动物的产生》等论著,从“理智是灵魂的一种能力,而灵魂则是身体的形式和现实”这一基本原理出发,突出和强调人的可能理智及其理解活动的个体性。阿奎那毕生都在与阿维洛伊的独一理智论作斗争,他于晚年(1270年)所写的这部论著可以看做是他对阿维洛伊理智学说的一次清算。 该著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主要依据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和《物理学》两部论著,着重论述了理智不是像阿维洛伊所主张的那样,是一种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而只是作为人的身体的形式的灵魂的一种能力。 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阿维洛伊虽然打着亚里士多德的旗帜,但他的理智学说实际上不仅不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原著的基本精神,而且也与逍遥派德米斯提乌斯、德奥弗拉斯图和阿弗罗狄尼亚的亚历山大的思想相抵触,甚至与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纳和阿尔加扎等人的观点相抵触。宣布阿维洛伊是“逍遥派哲学的叛徒”。 第三章着重阐述了人的理解活动的具体性和现实性,这主要是因为离开了对具体感性事物的感觉,离开了基于感性认识的心像(fantasmatibus),我们就不可能有任何现实的理解活动。而阿维洛伊独一理智论的根本弊端正在于它根本无法解释“这个人在理解”(hic homo intelligat)。 第四章主要依据第三章的论证具体地驳斥了阿维洛伊的“独一理智论”。 第五章主要针对阿维洛伊及其信徒对阿奎那理智学说的六点攻击,即六项异议,进行了反批评。论著最后谴责阿维洛伊独一理智论的“轻率”,呼吁“热情追求真理的人们”,一起来“抵制他的错误”,“纠正他的无知”。 除阿奎那外,波纳文都和西格尔都曾卷入这场争论。因此,可以说,了解阿奎那的这部著作对于具体深入理解13-14世纪的整个中世纪经院哲学都有重要意义。 现在西方最流行的是Ralph M. Mclnerny 英文译本(英拉对照本)。
  • 尊严:历史和意义

    作者:迈克尔·罗森

    作研究领域:文化研究、艺术评论、西方文化理论,除学术写作与研究外,工作领域还包括诗歌写作、传统剧场、试验剧场等当代艺术实践。作者迈克尔·罗森在《尊严:历史与意义》一书中探讨了“尊严”在道德思想中的位置,梳理了尊严在思想历史上的矛盾之处,重新梳理了尊严相关的传统。 
  • 哲学的慰藉

    作者:[古罗马]波爱休斯

    全书共分为五卷。第一卷描述作者本人的境遇;第二卷指出世俗的幸福不可靠;第三卷讨论最高的幸福和至善;第四卷论恶的本质;第五卷讨论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书中讨论了诸如命运与天命、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上帝的永恒性与时间等问题,并以善恶问题为中心,劝诫人们弃恶扬善,…… 
  • 圣保罗

    作者:[法] 阿兰·巴丢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本书是《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姊妹篇,是对圣保罗的专题研究。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巴丢从哲学而非宗教的角度,严格立足于保罗的文本,深入探析了保罗对于达成人类间的普遍关联的重要思想贡献;从对保罗生平与学说的独特阐释中,为我们挖掘了一个作为诗人思想家、斗士和反哲学家的圣保罗的新形象。无论从思想史还是基督教研究来看,本书都不失为一部发人深省的开创性哲学著作。 本书最好和《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一起阅读,因为它们同属于阿兰•巴丢“反哲学家”这一理念的开拓性成果,很多概念可以相互参照。较之《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本书写得更富激情和现实意义。巴丢丝毫不掩饰对圣保罗的赞誉与崇敬,并用文本的力量向我们佐证了这份崇仰的坚实基础。经过巴丢的解读,保罗书信的多层意义得以彰显。读者可以通过此书加深甚或改变对圣保罗、《圣经》文本、哲学乃至信仰的认识。
  • 希腊古风时期的真理大师

    作者:(法) 马塞尔·德蒂安

    在我们的科学文明和常识性概念中,“真理”似乎意味着客观性、可传播性和一致性这些概念,而且真理似乎确实一直存在。那在古希腊世界又如何呢?作者之所以从希腊出发,是因为:第一,西方历史上客观和理性的真理观源于希腊思想。众所周知,现当代哲学家对真理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他们不断地引用、研究和质疑帕默尼德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第二,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的希腊对理性的建构是以“真理”的特定形象作为基础的。“真理”(a—letheia)在语义学上的字面意思是对“遗忘”的抵抗,是一种宗教的力量。真理最初是言语,德蒂安意在捕获这些言语。而神话是古希腊重要的范畴。因此,《希腊古风时期的真理大师》一书所研究的不是一般的真理,而是从神话学和语义学角度出发的,从“阿勒忒亚(a—letheia)”中得出的真理。在漫长的古风时期,掌握“真理”的不是后世所谓的“哲人”,而是“诗人”。诗人因为代天立言而拥有“真理”,甚至就是真理的主人。但势不可挡的世俗化的洪流让诗人最终从神坛上被赶下来,登上宝座的正是推动世俗化进程的“哲人”。哲学在这个必然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真理”的民主化就成了哲学。本书以研究帕默尼德斯、柏拉图、荷马及赫西俄德等为主,考察了神话思想系统内和理性思想萌发之时的精神、社会和历史语境,以界定“真理”在具备理性意义之前的含义。
  • 驯服偶然

    作者:(加) 伊恩·哈金

    20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宇宙是概率性的,因而偶然便是实在的。统计定律反映出宇宙的本质,虽然有的事物有其固有的不可预测的一面,但是统计规律的实在性最终被认为是理性的。本书则通过曲折复杂的历史佚事反映出,统计规律是何以登堂入室的。本书内容丰富,从大尺度上描绘了观念转变的过程,弥补了科学社会学中案例研究和标准形式的识知研究的不足。关于涂尔干和高尔顿的写作上,对很难说清的方面把握恰到好处,论证雄辩,这正是本书闪光之处。
  • 国学会心录

    作者:杨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杨义先生近二十年来关于国学和文化的短文、答问和讲演。 “大国学术风范”为首辑,是全书的头脑,讲的是一个现代大国如何把握国学的方向、流程,及胸襟、魄力。“游弋子海”一辑居其次,对中国文化的源头水域进行巡阅,这是深入国学研究的根本,离开群经诸子,不足以言国学。因而这一辑是全书的心脏所在。“经典论要”一辑,是考察国学的流脉,由汉到清,绵延不绝,所辑包括汉、唐、宋、清,可窥豹一斑。再到“现代大国学”这属于丹田之气的一辑,已是气脉打通,因而再来“精神谱系学”一辑,就进入文化血脉源流的考究了。“治学路径”一辑殿后,自省是如何进入国学天地的,其中尤为强调“眼学、耳学、手学、脚学、心学”五学并用,探讨了国学与自我的个性化问题。 【编辑推荐】 这二十年是作者的学术大跨度转移的时期,在古今贯通,探究叙事学、诗学的基础上,兼及少数民族文学,并落脚于诸子学。因此作者涉及的国学,是投入现代创新意识的,是“中学”,却又是“新学”,同时它又是大视野的,既是古今贯通,诗歌与小说、历史与思潮贯通,又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外国贯通。所以作者讲的国学,只能是“现代大国学”,国学是它的根基,现代是它的属性,大是它的模样。 【媒体评论】 杨义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史家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夏志清称作者为“新一代治小说史、文学史的第一人”。 许多学者高度评价杨义贯通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并进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深层次对话的通才式的研究方式。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代学者的一个极至”;并有学者说:“当人们忧心忡忡地发出‘学术大师安在’、‘培养新一代大师’的呼吁,如今看着杨义跋涉于学术旅程上的身影,分明又听到大师的足音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杨义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讲演被该校的教授认为是“多年来请到该校讲中国文化和文学最好的一位”,是“经典的讲演”。 他在英国剑桥、牛津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讲学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学者称他的讲学“改变了我后半生的学术方向”,“听他的讲演是一种难得的智慧的享受”。
  • 黑格尔通信百封

    作者:苗力田

    黑格尔的著作令人望而生畏,本书却别开生面,通过译编书信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黑格尔的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及其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书共收录黑格尔与荷尔德林、谢林、歌德、道布等人的通信共百封,附录中还收录了费尔巴哈书信二十封。
  • 王阳明拒绝迷途

    作者:公子光

    《王阳明拒绝迷途》是一部最通俗易懂的阳明心学入门书,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以现代人的立场深入浅出地轻松解读,旨在让读者领悟阳明心学的智慧,修炼自我,强大内心,洞悉世道人心,突破人生的困局,获得正能量,找到最好的自己,实现最好的人生! 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不朽的圣人,创立的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参透世事人心,力拯时弊,提升自我,成为集结五百年来国人精妙智慧的圣学。
  • 哲学家死亡录

    作者:[美] 西蒙·克里切利

    探讨哲学就是学习如何去死 。 ——西塞罗 如果让我写一本书,我将会做一个记录各式死亡的登记簿,再加上我的评论。教会人们死亡的人也将教会他们活着。 ——蒙田 自古以来,如何建构一种“好的死亡”,始终是哲学家们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 本书收录了190余位已逝哲学家的死法,跨越 几千年。它调侃地介绍了历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者,并对人类幸福的意义及可能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学习如何死亡,我们学会了如何活着。 ------------------------------------------------------------------------------------------------------------------------------------------ 难得的哲学家写就的畅销书,有太多好玩的段子,但是在很严肃地思考死亡与虚无主义的问题。 ——开卷八分钟 关于190余位哲学家之死的精彩而又搞笑的奇闻轶事……不要看到上下几千年就晕……这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 ——《纽约时报》 西蒙•克里切利或许是当代英语世界最犀利、最晓畅易懂的哲学家。 ——汤姆•麦卡锡 可与伍迪•艾伦的散文相媲美……在按照时间顺序研究哲学家历史的时候,顺带也将哲学本身的历史梳理了一遍。 ——《爱尔兰时报》 这本书强烈地吸引人们去思索人类的处境以及哲学在解释这种处境时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金融时报》 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是人人都会死。本书表明,通过学习善终的方法,我们都可能成为哲学家。 ——理查德•霍洛威 让哲学再次被重视起来的一本书。 ——《书单》 这本入门级读物由一些短小精湛的文章组成,考察了近200位思想家,介绍了重要的思想学派——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到基督教圣徒再到当代的理论家们。通过讨论这些哲学家生活、死亡及其作品,克里切利希望我们能从对“湮灭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这种恐惧统治并抑制了我们的生活……克里切利的书是进入这个日常不友好世界的一张入场券,他对哲学在日常生活——以及死亡——中的践行的热情令人精神振奋。 ——《旧金山纪事报》
  • 论无限、宇宙与众世界

    作者:[意]乔尔丹诺·布鲁诺

    本书成书于1584年,是布鲁诺全部对话集中最有影响力的核心著作,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先后被翻译成英、德、法、俄、西等多种文体。 本书基于哥白尼学说,系统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有限宇宙论,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果,从哲学上论证和阐发他的无限宇宙论,加强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哲学上的影响力。布鲁诺的宇宙论尽管存在某些揣测和错误,但在人类认识自然的道路上,就其宇宙论的实质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确实具有不可磨灭的启迪和昭示作用。
  • 柏拉图与古典乐教

    作者:娄林 主编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42期,论题为“柏拉图与古典乐教”,讨论了音乐在以柏拉图为核心的古典传统中的位置与角色,涉及乐理、音乐政治学、音乐与教化的关系等层面,其中弥漫着一类明显的暗示,即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归根结底,应是那种具有乐感的灵魂,音乐教育塑造人的个性,使人获得健全的感受和洞察能力,让人的言谈举止变得优雅,质言之,“人类生活处处皆需节律与和谐”。
  • 叔本华评传

    作者:Peter B. Lewis

    本书记述了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作为哲人的一生。叔本华的思想不仅对19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哲学和思潮有着重要影响,他的著作也深受作家、艺术家和普通读者的喜爱。本书通过对叔本华代表性著作的精辟分析,展示了叔本华所创立的生命意志哲学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柏拉图、康德哲学和古代印度思想与叔本华哲学的密切关系,叔本华与同时代德国哲学家之间的分歧,等等。同时,作者在叔本华思想的观照下,分析了这位哲学家性格上的特点与弱点,他与家人的关系以及他的处世之道,为这位奇特而伟大的哲人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思想肖像。 叔本华通常因其悲观主义哲学和文风优美的作品而被世人铭记,在他去世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思想受到了杰出知识分子、作家和艺术家的赞颂,其名字成了伟大哲学的代名词。除了深受其影响的尼采、瓦格纳和维特根斯坦,叔本华的粉丝名单上还有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博尔赫斯、屠格涅夫、麦尔维尔等一长串熠熠生辉的作家大名。 本书作者对叔本华的著作可谓了如指掌,在分析叔本华哲学观念时做到了叔本华式的明晰,既逻辑井然又明白易懂;作者还自己翻译了大量叔本华的家书,从这些第一手资料中刻画叔本华的性格,既生动传神,又机智幽默。这是一本深度与可读性兼具的优秀评传。
  • 命在左运在右

    作者:张耀南

    这本书告诉你人生的底牌。 人生如牌局,当你不知道底牌的时候,你会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打,尽最大努力多得分。 一旦你知道底牌,你还会认真、仔细地去打吗? 也许你不会,因为你已经知道最后的局。你也许会推开牌桌,退出这场人生的赌博…… 这本书告诉你,你这样去做,是错了。 人生这副牌,有它奇特的地方:你不知道底牌,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打;你知道了底牌,更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去打。 因为你手上的这副牌,不是你自己抓来的,而是上帝摊派给你的。你有这一份,也只有这一份;你打是这一份,不打也是这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