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黄孝阳

  • 旅人书

    作者:黄孝阳

    《旅人书:世界在变,而我始终如一》是一个城市孤独者的心灵告白,也是当下最富生活情趣的心灵美文。翻开《旅人书:世界在变,而我始终如一》,你立即会被它独特的形式和巧妙的构思所吸引,仿佛走入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作者利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虚构了一位旅人和70个如迷宫一般奇异的城市。旅人一边艰难地在城市行走,一边思考着男女、婚姻、性爱、人性、生死、灵魂等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人生问题,其根本旨归在于引起读者思考:我是谁?我生活在一个什么世界,我该怎样生活等等,并激发读者关于生命最本初的想象和追问。 那些城,那些人,那些美丽的虚幻境界,简直就是展现人间世事的万花筒和镜子,它篆刻着现世背后的苍凉,又证明着几千年亘古不变的爱的真理。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每座城都有一个不可言说的故事,哪一座是你生活的城呢?
  • 乱世

    作者:黄孝阳

    川地南坪镇,一座荒诞之城,一片乱世群像。这个群像中有国军将领,有特务,有地下党,有袍哥行会,有草寇悍匪,有地痞无赖,包含了民国末年一个江南小镇所能承载的一切诡异存在。各种势力暗流涌动、拼死相争,人性的奸狡、脆弱、狠毒以及摇摆不定在乱世的血腥与荒谬中恣情演绎。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军某部营长刘无果回到家乡四川南坪镇。荣耀回乡的军人刘无果受到乡人热烈欢迎,并痛饮了“壮士魂”。但是很快刘无果就感到了异样:大哥刘无因离奇辞世,死因不明;管家五叔貌似忠心耿耿却形迹可疑;嫂子刘周氏在大哥死后去法院自首却被无罪开释;县府李鸿远、法院王推事都是阴阳怪调、各执一词。 大哥究竟是怎么死的?究竟谁才是幕后真凶?随着一份丁默邨遗下的日伪特务名单浮出水面,刘无果决定彻查疑案,却发现一切愈加扑朔迷离。他想为大哥平冤昭雪,却发现越来越多的无辜者因为他的举动而丧生。刘无果被折磨得敏感多疑、暴躁而脆弱,一张隐形的罪恶之网正向他头顶罩来……
  • 人间世

    作者:黄孝阳

    ◎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部分构成。前者讲述了一位大名李国安的50年,以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为背景,细致地描摹了一个五十年代生人是如何历经那些有着深刻意义的特殊年代(大饥荒、文革、大串连、知青上山下乡、返城、高考、改革与开放、计划生育、官倒、两轨制种种世态、通货膨胀、经济紧缩和膨胀、裙带官僚资本、地产热、贫富分化加剧……),从为填饱肚皮而苦涩挣扎到一跃成为改革先锋、官场能吏,坐拥权势、金钱与美女,到惶惶不可终日,最后身未死,心已死。后者自李国安的幼名李长安发挥出去,铺演了一段旅人扎和娅互相寻找的传奇,是关于檌城的显现。是从历史、空间、宗教等审视我们的生活,是对人生无尽的追寻。 ◎ 为何取名《人间世》 其一:庄子内篇有人间世,讨论的是处世之道,处人与自处。这部小说以一个人的五十年为背景,通过建构官场与情场这两个声部,使其呜咽有声。而这个官场与情场,讲的也就是处世之道。人心、命运、社会等关键词在文本中闪烁,犹如暗夜之星辰。与人群者,不得离人;然人间之变故,世世异宜。故名《人间世》。 其二:间作观察之解。就是一个人看这世间,看尽这三千红尘悲喜。主人公在经历种种后,于身败名裂后看见名利财色的背后。人间本苦,本名檌城。 ◎ 作品特点 小说由两条线交缠而成。现实是重的,是五十年的光阴,急如闪电,呈现出一种浮世绘的效果,是波澜壮观的时间长河在人世间的嘘唏之声;内心是虚的,是一刹那,无限长,被种种思虑拓展开其广度与深度,就像《尤利西斯》中那个都柏林人的一天。词语被打开,成为认识之门。作者对文字态度之执著与认真,让人赞叹。其笔法绵长、劲道,是由最好的想像之力萌发的小说。作者捕捉日常物事深处之诗意,句子之美,动人心魄。而作者对现实把握的能力,更令人吃惊。 ◎ 网友评论: 网友意见(一): 小说包含了两部分故事,一是想象一对在檌城的恋人生前的故事,二是以李长安的个人经历为线索,接近五十年的故事。 前一部分,虚构一个建筑檌城的人,回望并想象这对恋人,将恋人置于历史、空间、宗教等哲学意味的角度来审视,对象由“恋人”这个点,放大到宏大、永恒的人生体验。同时,那些矛盾的、变化的、因果的哲学因素,有西方原罪的意味。 后一部分,故事讲述的不仅是李长安的成人礼,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通篇都是五零后是如何历经中国近代史各个有着深刻意义的特殊年代,成长为今日的此人彼人的。特殊的年代,造就了那一代人,内心被很多极端体验激荡着。 小说作者似乎有野心通过分析那段历史,揭示今日中国之所以为今日中国,今日政界之所以为今日政界的秘密。叙述的当下,叙述者经常突然抽离,隔着距离回望这事件、这场景,并将周遭的一切补充进去,形成多角度、全面、立体审视的场景。于是,小说随处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将世间万物无不拿来用,片段式、画面感十足的场景,各种纷繁复杂的意象轰然登场。为表述一种感受、表述人物当下所思所想,叙述者不是用直接、具象的词语,而是罗列其他事件和场景,用通感的手法,借用读者已有的关于这些事件和场景的经验来联想,达到表述的目的。同时,小说还将各种文学、电影等艺术类别的典故一一登场,叙述者简直要跳出来,寻找与读者暗语似的默契。 小说的画面的快与慢、动与静止,作者的在场与抽离,都能再瞬间切换。 小说全篇充满紧凑的哲学意味。 小说在排比句的运用上尤其令人惊叹。叙述者以置身世外的思考对待外界事物,用跨学科的角度,慢镜头一格一格推进,同类事物的层叠呈现,语势的紧张,意象的丰富、复杂,令人眼花缭乱。跨学科的角度审读和回望这个世界,神秘学,物理,历史,化学,宗教,心理学,塔罗牌等等。小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份量尤其重。 读小说,可见一个神经质的叙述者,用超出常人经验的意象表达哲学的思考,用略带轻蔑的态度调侃和稍显夸张的比喻和形容,对时代进行反省。 读小说,能让读者在感受到,叙述者在表述的当下有着各种无名情绪激烈碰撞内心。 小说是对建国五十年间的回首,但已经不是用经历过特殊年代那辈人惯有的伤怀、忏悔(或者是乐在其中)的口吻来叙述,而是带点恶作剧意味的调侃,甚至是借那个特殊年代做背景,表达对社会发展规律、历史长河的另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