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传记
-
希区柯克传
英国国宝级传记作家,《伦敦传》《莎士比亚传》《狄更斯传》作者,曾获毛姆文学奖、《卫报》小说奖的“伦敦代言人”
深刻书写,一位伦敦郊区贩夫走卒出身的传奇导演
处处设防、被恐惧孤独环绕的一生
以治史的严谨、小说的笔法、克制的共情
勘测“焦虑艺术家”希区柯克的创意水源和情感地 层
《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名利场》《卫报》《新闻周刊》等国际权威媒体重磅推荐!
...................
编辑推荐
希区柯克,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惊悚片、悬疑片大师。其代表作《迷魂记》一直是各权威媒体榜单中影史之冠的有力竞争者。
《伦敦传》作者、英国国宝级作家阿克罗伊德以希区作品为引线,收集、阅读、研究了大量资料,逐步探向这位伟大导演的内心深处,尝试为我们展现其作品和灵魂间的联系。
对于理解希区柯克来说,这是一部精彩感人的“传记片”,一本精炼易读、不容错过的佳作。
★大家风范,以文化史视角关照个人生平
全面展现希区柯克成长背景,深入20世纪初期伦敦社会,在狄更斯、王尔德、艾略特、卓别林等伦敦大艺术家的源流脉络中理解希区柯克,对比英美两国文化,勾连小说、戏剧、绘画、音乐,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构筑伦敦文化艺术谱系。
★深刻书写,剖解内心世界,勘测创意水源
处处设防,时刻担心遇见陌生人,不苟言笑,毕生被恐惧、孤独所环绕,“焦虑艺术家”希区柯克如何将内心的不安转化为银幕上的惊悚与悬疑?
★跌宕起伏,出身贩夫走卒,成就传奇一生
15岁进入电缆公司做技术员,毛遂自荐,跨行制片厂设计字幕卡,后又自告奋勇身兼数职,临危受命独挑大梁,一生马不停蹄,相时而动,锐意进取,终成家喻户晓的一代大师。希区柯克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逐一清点,全盘整合希区柯克「创作方法论」
五十余部电影制作过程逐一复盘,探查灵感来源,回顾剧作方法,拆解导演妙诀,揭秘营销之道,阐释美学要旨,总结成败得失。(更有权力博弈奇谈、桃色八卦秘闻……)
★严谨「治史」,匠心独运的传记写作方法
近百本参考书,交叉引用,大量一手资料挖掘,制片日志、人口普查、病历档案、媒体报道……采集众家说法(希区柯克本人、家人、朋友、同事、敌人),“还原事实真相”。
★小说笔法,表面不动声色,内里感人至深
丰富立体的人物“塑造”,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恰到好处的悬念营造,从容优雅的行文笔调。保持距离,冷眼旁观,无所忌讳,褒贬由心,读罢却令人唏嘘不已。
★精心设计,新锐设计师操刀封面
护封灵感源自希区柯克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双重性”主题,局部采用丝网印刷工艺;绒面材质腰封,暖心触感;内封则复刻“群鸟”意象,由内而外呼应希区柯克的“秩序迷恋”。
内容简介
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希区柯克的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很残忍,他的真实面貌却始终是个谜。
在本书中,希区柯克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日常的恐惧令他迷恋秩序。他把生活安排得如同军事行动;衣橱里的衣服剪裁必须一模一样,成对匹配;每天下午茶都会摔碎一个茶杯,以此提醒自己生命是多么脆弱;必须事先精确设计每一个镜头,不给任何人留下横加干涉的机会。电影不仅是他的事业,也是他唯一的避难所。
当然,人来人往的片场本身也足够令人生畏,因此,他始终要求现场要保持安静、整洁、高度可控,仿佛这样方能无坚不摧。最终,他将恐惧和颤抖从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带到了银幕上,以反抗社会留给他的伤痕。
媒体推荐
★希区柯克的正式传记已经出了很多本,但也许没有哪本像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作品这样令人愉悦。——《泰晤士报》
★关于这位导演的生活和艺术,以及两者之间的神秘互动,这是一份机智、流畅的概述。——《纽约时报》
★篇幅虽小但却富有洞察力……小说家的技艺指引着本书的人物刻画和语言质地。——《纽约时报书评》
★像饭后的交谈一样,趣闻逸事层出不穷。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希区的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很残忍。——《新闻周刊》
★阿克罗伊德掌握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悬念。——《名利场》
★出神入化,见解深刻……(一部)灵巧、动人的传记。——《卫报》
-
汉娜•阿伦特
阿伦特,20世纪伟大的政治思想家,20世纪思想家群体中一个无法被归类的独特存在,她的生命、思考和写作构成了对一切格式化和标签化的分类的“抵抗”。本书旨在详细介绍阿伦特的生活与思想,试图与历史的语境和时代的气质相吻合。阿伦特的故事与思想折射着那个时代,她的著作也是为了寻求对20世纪那段历史的理解。这本传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面的阿伦特以及她在那个时代的道德哲学思考,更让我们看到一个榜样如何用自己的生命和著作来点燃光亮。
-
匏瓜
本书是历史写作者刘勃所著的一部孔子传记,也是对《史记·孔子世家》的一次精读。刘勃参照《论语》和《左传》等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信息比对,将孔子的人生际遇放置在春秋末期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并展开多重线索的想象与推测,以更多元的视野来诠释孔子的“成圣之路”,为读者理解孔子的选择、思想和境遇开拓出一个丰富的空间,提供了一些既有趣味又有启发意义的思路。
-
达·芬奇传
还原了达·芬奇真实而复杂的人生经历,剥去天才光环,为读者呈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达·芬奇
◎ 编辑推荐
★完整中文版首次出版,补齐了前一版的删节。
★作者查尔斯·尼科尔曾获霍桑登奖和詹姆斯·泰特·布莱克传记奖,文笔细腻、可读性强、极富感染力。
★作者在本书中首次翻译和使用了大量原始手稿、笔记和最新发现的文字记录,为读者还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真实而复杂的人生经历。
◎ 内容简介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所有伟大艺术家中最神秘的一位,这位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和天才,在其逝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激发着人们的灵感和兴趣。这位文艺复兴巨匠背后的真实人生是怎样的?在他的传世作品和手稿中有着怎样的故事?查尔斯·尼科尔翻译了许多手稿、笔记和最新发现的文字记录,深入研究达·芬奇的各种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为读者描绘了一位生活在复杂世界中的伟大而平凡的人物,重建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人生经历和他身处的时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地。这是一部优秀而严谨的学术之作,也是一部通俗易懂、可读性极强、极富感染力的作品。
◎ 媒体推荐
这是一部诙谐幽默、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作品……而且充满智慧、令人感动。——《纽约时报》
一部精彩而全面的传记。——《泰晤士报》
尼科尔以生动而富有层次的论述迷住了读者……他极为耐心地挖掘了大量被低估和被忽视的材料,并将之重新整理、编织,呈现在读者面前……清晰地描绘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漫长的一生。——《卫报》
这本书生动、有深度、有独到见解,读起来非常享受……如果你想在了解达·芬奇生平的同时,也了解15世纪末期意大利那种独特而复杂的环境,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书。——《文学评论》
屡次获奖的作家尼科尔,通过列奥纳多的笔记深入探究了这位受人爱戴的文艺复兴偶像的内心世界。尼科尔以极富感染力的热情书写了列奥纳多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并把他的成就放在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背景下来思考列奥纳多的灵感来源和后世影响。即便我们对列奥纳多最著名的作品或他与米开朗基罗的竞争了解甚少,我们也会对他的艺术创作过程产生宝贵的见解。——《书签》
尼科尔希望通过这本深刻而详尽的传记,挖掘达·芬奇作为神秘而伟大艺术家、科学家和哲学家背后的真实人生。他按照时间记录了《最后的晚餐》的创作过程,并针对蒙娜丽莎的身份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还关注达·芬奇在众多领域的追求,而且翻译了大量手稿和笔记,这些都成为这本厚重但可读性极强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出版人周刊》
尼科尔的这部传记魅力在于他一丝不苟地收集残缺的、被人忽视的证据,这本扣人心弦、结构精巧的传记是一部学术著作,但也非常通俗易懂。——《每日电讯报》
-
梁启超
《梁启超:东亚文明史的转换》一书,是日本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狭间直树教授关于梁启超的系统研究之作。《梁启超:东亚文明史的转换》叙述了梁启超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期间的思想变化与活动实践,从创办《清议报》到主笔《新民丛报》,从鼓吹立宪到志在“新民”。全书有着十分清晰的时间线,对梁启超各时期的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还原,并将其置于近代东亚文明的转变这一框架下进行分析,揭示了梁启超这一时期思想的变化以及他的办报活动对近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彰显了梁启超在东亚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
逆天的冒险
我们是天生的冒险家,对冒险的爱从不会离开我们,直到我们迈入垂老之年;”博莱索写道,“胆小的老头子,在他们的兴趣当中,冒险应该是绝灭了的。这就是为什么诗人统统在这边,而法律统统在另一边;因为法律是由老头子们制定,且往往也是为了老头子制定的。”
书中记述了这些不认命、敢于打破陈规旧例以博取盛名或恶名的冒险家,他们是亚历山大大帝、大流氓卡萨诺瓦、哥伦布、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爱尔兰情妇洛拉·蒙特兹、卖春药的大骗子卡廖斯特罗和妻子塞拉菲娜、瑞典国王卡尔十二、拿破仑一世、野心家和阴谋家喀提林、拿破仑三世、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
流言与真相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者以及重要的国家领导人。然而,近年来学术界以及坊间对郭沫若的的认识多有偏差,将郭沫若塑造成“两面人”“墙头草”等形象,诸多言论都是建立在不实之词的基础之上。本书对于一个时期以来,郭沫若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及其他问题上的种种“流言”与“抹黑”,进行了深入剖析,澄清了加诸郭沫若身上的不实之词。同时对其中几类主要“流言”和“抹黑”的原由进行了分析,还原历史事件本来面目,为读者呈现了一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名人的一生的不同侧面。
廓清迷雾,摒弃流言,通过丰富的材料与扎实的考证,认识真实的郭沫若。
本书作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兼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
-
电力商人
这是个引人入胜的警世故事, 关于一个你们从未听说过的、有趣的历史人物。
——《财富》
一部讲述创新、创业和金融探索的故事。英萨尔帝国的崩溃与近七十年后的安然事件遥相呼应。瓦希克不仅出色地记录了英萨尔的生平和经历,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20世纪初丰富的社会画卷。
——乔·曼苏托,美国晨星公司CEO
英萨尔是美国商业史上最重要的工业企业家,他造就了现代大都市。
——乔治·A. 兰尼,《2020芝加哥大都市区规划》总裁兼CEO
真正让美国家庭不再靠点蜡烛照明的人,不是爱迪生。当时,电只是富豪才消费得起的奢侈品。爱迪生的得力助手,来自英国的送奶工之子塞缪尔·英萨尔将爱迪生的理念付诸实践,推广中央电力系统,创建广泛覆盖的城市供电网,通过自然垄断降低用电成本,让电在平凡家庭中得到普及,彻底改变了 人类的生活方式。
英萨尔的经历无疑是“美国梦”式的奋斗史:他白手起家,凭着天赋在商界大显身手,与政界回旋游刃有余,铸造起庞大的电力商业帝国,成为辉煌一时的电力大亨,身价一度超过1.5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7亿美元)。然而大萧条让他失去了一切,成为无数人憎恨的对象。
英萨尔掀起的电气革命开启了消费时代,其商业帝国的崩溃是美国当时最大规模的企业破产案件,直接促成了一系列影响至今的证券监管法律。这位企业家被时运毁了名誉,并未受到历史善待;他的遗产却早已扎根,泽被后世。
-
金斯伯格访谈录
本书记录了杰弗里·罗森与金斯伯格两位老友持续近二十年的对话。金斯伯格在此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一位大法官眼中的时代议题:法律应该为少数群体做些什么,两性平等在司法案件中推进了多远,最高法院如何应对党派政治的趋势,等等;也谈论友情、生活与爱。对话既呈现出金斯伯格在具体案件中追求平等、正义的深思熟虑,也还原了法袍之下的这位女性,时而严肃时而风趣,真诚而意志坚定,对生活充满热情。
-
贝佐斯传
1995年,杰夫•贝佐斯创立了亚马逊。今天,亚马逊早已不再拘泥于一家电商平台,在物流、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内容、新零售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成为全球科技界无边界成长的企业典范。 从一家网上书店到市值超1.6万亿美元的商业巨擘,贝佐斯做对了什么?
智能家居入口、市场占有率达70%的声控音箱Echo是如何被开发出来的?
先发制人的云计算平台AWS,在和谷歌、微软的竞争中是怎样保持竞争优势的?
无人商店“Amazon Go”为何一推出就博得全球瞩目,颠覆了传统便利店的运营模式?
资深商业记者布拉德•斯通历时8年,采访超过200名亚马逊中高层管理者,深度挖掘亚马逊的精彩成长历程,揭开了贝佐斯在战略制定、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等企业经营层面未曾披露的独特理念和经营法则。
-
追逐那声音
先后荣膺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的世界电影配乐之神
王家卫、马友友深情追忆,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
殿堂级作曲家、意大利国宝级音乐大师
莫里康内最后的口述,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
“这是关于我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是最真实的一本书。”
摘引珍贵乐谱手稿,特邀合作导演、专家学者亲撰长文提供专业视角
...................
♫ 编辑推荐
“往事长存,心中有过。”
——王家卫
“我永远忘不了莫里康用‘能量、空间和时间’来定义音乐,这也许是我听过的最简明、最准确的描述了。我们真的会想念他。”
——马友友
***
他是世界电影配乐之神、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
他先后荣膺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他与国际影坛多位大师级导演长期合作,《天堂电影院》《美国往事》《黄金三镖客》等500余部配乐作品,横跨半个世纪的电影史;其他获奖纪录,还包括11次银缎带奖、10次大卫奖、6次英国电影学院奖、4次格莱美奖、4次ASCAP奖、3次金球奖……
他曾来华举办“电影往事交响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挥起指挥棒。当莫里康内逝世的消息公布,电影界、音乐界、文化界,人们无不为之惋惜悼念。
“要做好现在的事,我必须走过之前的路,因为那段路程撑起了我的文化、我的音乐个性,还有我的人格和自我。”作为莫里康内最后的口述,本书是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渗透着生活、音乐以及二者之间奇妙而难以预测的相互影响。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对话,在与青年作曲家德罗萨的“对弈”中,大师深入剖析了自己音乐思想的核心,以音乐的语言揭开了电影故事背后的真实画面。
◎ 继意、西、法、波兰、捷克等语言版本后,中文世界首次引进出版
◎ 详细梳理六十余年创作历程,深度剖析创作理念
◎ 深入讨论电影中音乐乃至声音,在能量、时间、空间方面的表达价值
◎ 畅谈与大导演们的合作交往,侧面记录来自“私人视角”的世界电影史
◎ 摘引珍贵乐谱手稿,特邀合作导演、专家学者亲撰长文提供专业视角
◎ 16页彩插以珍稀照片回顾大师生平,记录生涯高光时刻
◎ 独家收录最新修订的莫里康内配乐电影作品年表,以及莫里康内绝对音乐作品年表、应用音乐作品年表
♫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莫里康内与青年作曲家德罗萨于2013—2016年间的对话,呈现了大师毕生音乐理念,也是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从在罗马的音乐学院接受正统教育到在德国受到先锋音乐洗礼,从立志于投身绝对音乐到为电影服务,“双重音乐人格”的莫里康内,在与莱昂内、托尔纳托雷、塔伦蒂诺等导演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中,不断探索音乐在能量、空间、时间方面的表达价值。一直以来,莫里康内力求重新创造电影的声音,这一次,我们将听到他为自己发声。
♫ 名人推荐
埃尼奥能够挖掘导演的“音乐幻想”,转换一下,为他所用。
——朱塞佩·托尔纳托雷,电影导演、编剧,与莫里康内合作过《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十三部作品
埃尼奥的音乐就算只在音乐厅奏响也能走向全世界,这一点我们有目共见。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电影导演、编剧,与莫里康内合作过《一九〇〇》《月神》等五部作品
幸好埃尼奥一直在我身边,他是一个手艺人,一位艺术家,一个伟大的人。
——朱利亚诺·蒙塔尔多,电影导演,与莫里康内合作过《死刑台的旋律》等十二部电影
现在我还经常说他不是普通人,是摇滚明星。他真的可以像滚石乐队一样让整个体育馆座无虚席。
——路易斯·巴卡洛夫,作曲家
他的作品联系着世界、社会以及市场需求。他以音乐人的身份完成这一切。
——鲍里斯·波雷纳,作曲家
我相信,莫里康内能够获得不论年龄、不分地域的尊重和感谢,是因为……他有能力让音乐简单而不简陋。
——塞尔焦·米切利,音乐学家
莫里康内的离去使意大利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天才艺术家。莫里康内的音乐可谓雅俗共赏,为意大利音乐艺术在世界上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
人们将永远缅怀并无限感激天才艺术大师莫里康内,他所创作的美妙音符让人们遐想、激动、思索,其作品在音乐和电影的历史长河中都将不可磨灭。
——意大利前总理孔特
我在做《赤壁》时,比如剪片时,就一直在听莫里康内的音乐,他给了我很多灵感。
——吴宇森
莫里康内的音乐是心乐,是魂乐,是你永生难忘的伴侣。
——谭盾
与您合作是我一生的荣耀!!!
——席琳·迪翁
-
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
陈梦家是中国现代史上难得的一位大才!他的前半生充满着激情与浪漫,后半生却写尽屈辱与坎坷。 本书全面细致地书写了这位新月派诗人、古文字学家、明式家具收藏家陈梦家一生及其交往密切的朋友圈。全书分别绘制出陈梦家与闻一多、胡适、梅贻琦、容庚、唐兰、夏鼐、王世襄等19位名家的交往图景。从中展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国宝守护者、考古学家、古文字大家、明式家具收藏家短暂、璀璨却又坎坷的一生。从全书陈梦家的朋友圈,可见一个大时代中知识分子们的治学、处世及各自命运的沉浮变迁。
-
明暗之间
◆ 内容简介——————————————————————————————————
同样的肉身,飘摇的世界,他如何从绝望中生出了言说的勇气?
无法踏进光明亦无法退回黑暗,如何于大时代的夹缝中艰难安放自身?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全传。全书分为9章,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为线索展开论述。
作者旨在以具体生活场景揭示文学作品的诞生秘密,通过对大时代氛围的捕捉还原鲁迅的内心变化,从而品鉴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的背后故事。作者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在“斗士鲁迅”的形象背后描绘出生而为人的种种具体困境,以及从这种困境中生长出的悲壮勇气。
◆ 学者推荐——————————————————————————————————
读丸尾先生的书有一种亲切感,他的鲁迅研究专著给人以思路、观点、方法上的启示,而这本《明暗之间——鲁迅传》则是面向大众写作的,简洁描绘了鲁迅的生平与文学,也深入触达了鲁迅的思维结构和精神世界。我们在进行鲁迅研究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神话鲁迅”的包袱,而外国学者没有这样的包袱。鲁迅是需要隔开一定的距离去看他的,丸尾先生的这本传记,提供了你我中间的鲁迅这个伟大“普通人”的心灵肖像。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
每个热爱鲁迅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鲁迅。鲁迅活在人们心中,就意味着他有无数个分身。丸尾心中的鲁迅拥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与你心目中的鲁迅有哪些不同?这位日本鲁迅研究的重要学者,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我相信,在这本鲁迅传里,你将与一位有些陌生的鲁迅相遇,而在相遇之后,你对鲁迅的理解将会有所加深;同时,你也会结识一位温厚的异国长者,借助他的眼光,进入我们的一段历史。
——孙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本书原版乃是一本面向日本大众普及中国思想人物的传记。
丸尾常喜先生一生致力于鲁迅研究,留下了“丸尾鲁迅”的美誉。他紧贴大历史深度阐发鲁迅文学的思想意蕴,从社会史和民俗视角瞭望小说世界的奥妙,关注历史中人的命运,由此得以照见深深浸透在中国民间土俗世界里的鲁迅之存在。他的观察方法和研究姿态独树一帜而备受中日两国学界赞誉。
本书虽为作者的早年著作,但一样体现了上述风格。以鲁迅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和寂寞而呐喊反抗的精神为主线,基于确凿详实的传记资料,用简约内敛的文字镂刻鲁迅的文学生涯,实乃一本出自专家之手而足可信赖的普及读物。
——赵京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无论彷徨于明暗之间,或者往复在鲜花和腐土,丸尾常喜先生笔下的鲁迅虽然“仿佛心里有鬼似的”,不时“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但“地火”依然在运行,“夜正长,路也正长”,他的心最终还是指向了“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
——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编辑推荐——————————————————————————————————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沉浸式闯入觉醒年代,跟随大先生遍历2国9城
★域外视角呈现世界的鲁迅,放下既定标签,瞩目真实人性
★大家小书,东大教授面向大众读者描绘鲁迅肖像,重识我们“最熟悉的 陌生人”
★评叙兼顾,追溯名作诞生的秘辛,分析作者的隐晦深意,重温经典文学的魅力
★深入展现生活细节,完整呈现多面而矛盾的大人物,反观我们自己生而为人的困境与突围
-
平生记
《平如美棠》姊妹篇,邂逅一个真诚、乐观、善良的灵魂。
《平生记》是饶平如的遗稿,可以说是他的自传,记录了他的一生。
童年时代、戎马生涯、公私合营、下乡见闻、在土方队制造木牛流马、晚年奇遇……作者以平和细致的笔调,铺展出一部从出生到死亡的个人史,时间跨越一个世纪。历史的风 雨飘落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其间种种,构成了一代人不平凡的记忆。最终这一滴水又重新汇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平凡人的二十世纪
半部中国近代史
-
破局者
玛丽•雪莱、艾米莉•勃朗特、乔治•艾略特、奥利芙•施赖纳、弗吉尼亚•伍尔夫
她们如何克服女性道路上的阻碍而成为作家?
从阴影和沉默中走出的言说者,这是她们各自和共同的成长小说。
面对这些闪亮名字和她们留下的世界名著,林德尔•戈登的笔触重返她们每个人置身“局外”的时刻,抽丝剥茧,将她们生命肌理之中的沉默、黑暗、孤独、危机和困境缓缓铺开。
正是这些让她们随时可能坠入无边深渊的时刻,带给了她们无限的潜能和无穷的创作能量。
传记大师林德尔•戈登用详实的材料为我们打开了这条从默默无闻到将自己书写进历史的通道。
破局者是狭隘的反义词, 而创作是忧郁最好的解药。
-
伦敦日记
*内容简介
苏联驻英大使伊万·迈斯基于1932—1943年在伦敦写下一批珍贵日记,经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谨严选编、作注而成书。日记中记述苏联在英的外交活动,见证了众多二战重大历史事件,由此可窥见苏联外交政策之制定、英国对参战态度之转变、战时诸人之心态等等,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日记里讲述了迈斯基与丘吉尔、劳合·乔治、韦伯夫妇等多位英国政要的交往,更以生动笔法,带人们重临议事厅的演讲现场、海军部深夜密谈的房间、空袭阴云下的伦敦街道……日记中文版特别收录中国相关内容,揭示了苏联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中国所起的作用。
*媒体推荐
这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日记。
——保罗·肯尼迪(历史学家,《大国的兴衰》作者)
希特勒的战争催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政治日记,这些日记现在成了历史学家的重要证据……如今我们要在这份名单上添加迈斯基的名字……(迈斯基的)日记几乎让他付出生命代价。但现在,感谢一位熟练和敏感的编辑,让迈斯基获得永生。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无论对专业历史学家还是大众读者来说,迈斯基的日记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为那些对苏联外交政策,苏联领导层的思想,英国政策、社会、二战前夕的外交政策感兴趣的人提供独特的视角。
——《俄罗斯评论》
未来所有关于二战的新叙事都要征引这部日记中的史料。
——《伦敦标准晚报》
迈斯基给人的印象是出奇的人道、幽默,有自知之明。他和丘吉尔的谈话绝对扣人心弦。对这一时期感兴趣的人,不会想错过他们。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苏联档案中,不曾有一份为二战及其起源提供新见解的私人文献,具有如此的广度、价值和体量。翻阅过程中,我惊叹于日记的直观和坦率,还有迈斯基敏锐、入木三分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行文。
——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
*编辑推荐
1.获2016年普希金之家俄罗斯图书奖(the Pushkin House Russian Book Prize),被《泰晤士报》《卫报》《每日邮报》《彭博商业周刊》等英国多家主流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历史图书”。
2.苏联外交官罕见私人日记,以“外交天才”(丘吉尔语)的第一人称微观视角亲历二战,提供二战起源新见解。
3.聚焦戏剧性且重要的二战时代,体悟伦敦城内云谲波诡的外交、政治风云,直击国际关系的瞬息变化和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观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
4.描摹左右世界命运的盟国政要群像,深刻遍察英国上流社会。
5.全球已出版十一种译本,引发历史、外交、国际关系等多领域的热烈讨论和对二战的新思考。首度推出中文版,特别收录中国相关内容,编者添加特别按语,以揭示中国在苏联等国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6.史学大家E.H.卡尔弟子、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教授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十二年精心编注,用翔实史料和严谨考证完整迈斯基日记的背景链条。
7.图文并茂,内含115幅珍贵的私人图片。风云变幻的二战故事因日记体迸发鲜活的现场感。
-
契诃夫的玫瑰
○ 一部文学巨匠的精神传记,一场寻找玫瑰的心灵奇旅
○ 以契诃夫对于自然的真挚热爱为基底作人物传记,漫步他人生的重要节点,走进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深处,开启一场“寻找契诃夫的玫瑰”的心灵奇旅。
○ 收录300余幅精美插图,既有珍贵历史图片,又有专业摄影师亲赴俄罗斯拍摄的高清相片。美图美文相得益彰,展现契诃夫在文学之林和自然之花园中的不朽人生,还原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底色。
————
契诃夫是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之一,但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园艺师。他幽默智慧,渴望生活,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欢乐和生气。他生命中的一半时间在生病,一半时间在写作、造园和旅行。他是一位文学巨匠,也是一名自然之子。
契诃夫亲手设计和建造自己的花园,像斟酌词句一样把握水分、土壤和阳光的互动与平衡。这位培植花园的俄罗斯园丁,也在培植着自己的心田,同时在文学中培植着关乎人类未来的良知的土壤。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文学中以自己特有的伦理道德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家。早在160多年前,他就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思想,他的文学和人生追求的核心在于对“生态和人性”的双重救赎。
契诃夫一生钟爱玫瑰。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自己亲手在雅尔塔的别墅花园栽下了一百多株玫瑰。如今这些玫瑰还在吗?
这本由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撰写的契诃夫的精神传记,将引领我们踏上一场"寻找契诃夫的玫瑰”的心灵奇旅,真正走进契诃夫的精神世界,感悟他对自然、土地、花园和艺术的爱。
只要契诃夫的花园还在,这一伟大而高尚的灵魂就永驻人间。
________
当我走在那些被我从伐木的斧头下救出的农村的森林,或者当我听到由我亲手栽种的树林发出美妙的音响的时候,我便意识到,气候似乎也受到我的支配了,而如果一千年之后人们将幸福,那么在这幸福中也有我一份微小的贡献。当我栽下一棵白桦树,然后看到它怎样地慢慢变绿,怎样地在风中摆动,我的心就充满着自豪,因为我意识到,我是在帮助上帝创造世界。
——《林妖》第一幕,契诃夫
所有熟悉或陌生的事实都以一种巨大的引力,把我引向契诃夫的花园,走近这位“俄罗斯的园丁”。寻找契诃夫的玫瑰,就是寻找契诃夫高尚的灵魂,寻找他孜孜以求的幸福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寻找永不凋零的希望和爱,以及生存于这世上的神圣意义。每一次重读契诃夫就是一次对已有认识的 更新和颠覆,每一次重读契诃夫就会强烈地感到他没有离去,他就坐在我们面前朝着我们微笑。
——顾春芳
-
鹤见俊辅传
【编辑推荐】
※ 战后日本思想界旗帜性人物鹤见俊辅权威传记
※ 以九十三年的传奇人生,折射20世纪日本知识分子的心灵秘史
※ 传记作者自幼时起在鹤见身边度过半个世纪,掌握第一手资料,收入大量珍贵照片
※ 著名学者孙歌作序推荐 第46回大佛次郎奖获奖作品
1.鹤见俊辅出身于日本显赫的家族,却因为过于严格的爱而反叛,早早地便出入花街柳巷,直到被大岛渚改编成电影《感官世界》的阿部定事件吓到。
2.他在哈佛大学跟随哲学大师卡尔纳普、蒯因学习,却因为珍珠港事件,被迫在监狱的马桶盖上完成毕业论文。
3.从日美一开战,他就认为正义在美国这一边,却仍然决定坐交换船回国,“在日本人中间迎接战败”。
4.他学习的逻辑实用主义,强调从语言分析开始哲学,但他的字典来自战争,他不得不从恶开始,并陷入维特根斯坦式的逻辑与罪的纠缠。
5.在爱国与民主之间,他站在民主一边,但这并未让他变成亲美派,事实上他后来拒绝再次踏上美国的土地。
6.与丸山真男侧重于构建自己的思想不同,他是要把自己作为平台和中介,通过创办杂志、组织同好会和为无名者作传,让尽可能多的人抵达自己的哲学。
7.在无数次失败的自杀之后,他活成了世纪老人,而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8.他喜欢喝可口可乐,而因为不喝酒,他便将之作为“放荡之味”。在他的棺内四角,便放着小纸杯装的可乐。
我阅读了这部传记,获得了不小的收获,从思想史的视角来阅读,可以设身处地地体验这本书所提供的关于战后日本社会知识活动的很多具体状况,这些状况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鹤见之为鹤见的秘密——他属于一个剧烈转变的时代,他给我们提供了进入那个时代的一把特定的钥匙。
——孙歌(著名学者)
在一家过分拥挤的意大利餐厅里,我们谈到了鹤见俊辅。这是纽约4月的一个傍晚,我与坂本龙一斜对面而坐……在我有限的理解中,他们[丸山真男、加藤周一以及鹤见俊辅]是战后日本社会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塑造了一代人的成长。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作为战后日本思想界并驾齐驱的巨人,继竹内好(1910—1977)、丸山真男(1914—1996)、吉本隆明(1924—2012)之后,鹤见的离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执战后日本思想与言论牛耳的“战前派”与“战中派”(分别指在战争前与战争期间形成人格的两代人)知识分子就此谢幕。由于独特的战争体验,这些知识分子对近代日本的国家主义展开了透彻的分析与批判,在日本迈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可以说,这些知识分子所展现的思想与行动,已然决定了他们作为巨人不朽的一面;他们自身就是战争留给日本以及世界的遗产。
——李永晶(《分身:新日本论》的作者)
【内容简介】
代表战后日本的思想家鹤见俊辅(1922—2015)出身显赫,外祖父是后藤新平(历任日据台湾时期民政长官、满铁总裁、内务大臣、外务大臣、东京市长等),与伊藤博文有深交,父亲是鹤见祐辅(作家、政治家),日本公共外交领域的先驱。
不过在严格的家教环境中,鹤见出于反叛心理,从小品行不良,之后在父亲安排下前往美国,在哈佛大学跟随哲学大师卡尔纳普学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鹤见乘交换船回国,作为军队文职人员前往爪哇岛工作 。在此期间他的一位同事被选中去执行杀害俘虏的命令,这成了鹤见哲学思考和道德逼问的关键时刻。
日本战败后,鹤见创办并主持《思想的科学》,这本杂志堪称了解战后日本的钥匙,除了出版时间达五十年,还因为它是一个要最广泛深入日本社会肌体的平台。而在这一切之中,鹤见俊辅堪称灵魂人物。
本书是自幼时起在鹤见身边度过半个世纪的黑川创,翻阅全部著作及相关文献,对这位“稀世哲学家”九十三年人生历程的追寻,是可以成为今后所有鹤见研究基础的真正的评传。
-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
人文主义左派的精神领航星:良心的守护者
同代人中最具全球意义的声音
本书是关于约翰·伯格生平及著述的首部精神传记
~~~~~~~~~~~~~~~~~~~~~~~~~~~~~~~~~~~~~~~~~~~~~~~~~~~~~~~~~~~~~~
经验的纹理、政治的重压、艺术的力量、历史的转向,
还有那间歇折返前行的路途,铺展开来一副三联画:
——作为新闻工作者和文化战士的早期,尝试解开冷战挫败感的缠结
——活力、感性、高产的变革中期,六十年代的革命力量随后被瓦解粉碎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崛起,自我重塑为抵抗者和农民经验的编年史家
~~~~~~~~~~~~~~~~~~~~~~~~~~~~~~~~~~~~~~~~~~~~~~~~~~~~~~~~~~~~~~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是关于约翰·伯格生平与著述的首部传记。
约翰·伯格是战后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作为小说家,他在1972年获得布克奖,并将一半奖金捐给黑豹组织。作为电视主持人,他以《观看之道》改变了我们看艺术的方式。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他捍卫了全世界工人、移民和被压迫者的权利和尊严。他在1953年写道:"我远没有把政治拖进艺术,而艺术把我拖进了政治"。直到2017年1月去世,他仍然是一位革命家。
围绕着一系列个人和历史的分水岭,《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追溯了伯格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代伦敦冷战时期的艺术学生和论战者,到1960年代的狂热——当时革命不仅是政治的,而且是性的和艺术的,再到他重塑为田园作家,以及之后经历的新左派的兴起和衰落。通过第一手的、未发表的访谈和最近公开的档案资料,本书作者在诸多争议性的时刻之下挖掘出一个具有非凡复杂性和韧性的人物。他的形象是一位文化创新者,既被人称颂,又经常被误解,他是一位越来越被他所热爱的事物和他所反对的事物所驱动的作家。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将他的众多面孔汇聚在一起,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重新带回他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图景中。
~~~~~~~~~~~~~~~~~~~~~~~~~~~~~~~~~~~~~~~~~~~~~~~~~~~~~~~~~~~~~~~
了不起的约翰·伯格得到了与他相称的深刻细腻的研究。乔舒亚·斯珀林对这位格外多面的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讨论都游刃有余:他的艺术评论、他的小说、他热情的政治承诺、他对阿尔卑斯山村民生活的沉浸等等。伯格作品的爱好者会在这里找到丰富的背景资料,而那些还不了解伯格的人,我希望也会受到启发,读懂他。
——亚当·霍希尔德(《利奥波德王的幽灵》作者)
观点尖锐,文笔潇洒……伯格本人的观看之道,加上其散文本身的直中要害和抒情性所带来的力量,横跨了岁月,给年轻的一代带来了希望,正如这部传记本身所体现的那样。
——《纽约书评》
这本书对于伯格的研究,以及对过去五十年文化左派总体的学术研究,都做出了生动而精辟的贡献。
——《出版周刊》
这部引人入胜的住传记追述了伯格的创作进化历程,突出了他大量的产出中的精华作品,并将这些作品与他一生追随的马克思主义之中。
——《纽约客》
在约翰·伯格90年的人生中,他曾先后,有时同时是艺术评论家和小说家、纪录片作家和编剧、农场工人和历史学家、诗人和论战家……这一堆显然矛盾的身份聚合起来代表着什么呢?对于任何一位约翰·伯格的准传记作者来说,诀窍就是要在多样性中找到统一性。乔书亚·斯珀林能胜任这项任务。
——《洛杉矶书评》
读斯珀林的评传……就是进入了一个失落的高风险知识分子的狂热世界。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伯格对一件事情的观察和理解“面面俱到”的天赋,他那不可思议的浮动视角,如果不是他总能用它来选择正确的一面,价值就会降低。
——Sarah Nicole Prickett,Bookforum
作者熟练地从政治切换到个人,再从个人到政治,反映出了多舛,有时动荡不安的人生的高潮和低谷。
——《星期日卫报》现场报道
《G.》《第七个人》和《看问题的方法》的作者当然是一生都在论战和革命。但是,归根结底,他是一个“与其说是被他所反对的东西定义,不如说是被他所热爱的东西定义”的人。乔书亚·斯珀林对约翰·伯格的研究时而批判,时而充满热情,他的观察力、严谨性、深刻性和这本书的主人公一样出乎预料地引人入胜。
——大卫·埃德加,《写在心上》作者
这是一个值得欢迎的介入,它公正地对待了伯格的思想和作品遗产,在英国,对这些遗产的低估简直到了犯罪的地步。
——《晨星报》
极佳……斯珀林虽然是一个伯格迷,却并没有写成满是恭维的圣徒传。[斯珀林的]传记……揭示了一位仍能以最雄辩而充满激情地说出我们当前的挫折、恐惧、希望和欲望的作家。
——Elisa Wouk Almino,Hyperallergic
论据充分,有趣,信息量大
——《艺术报》
-
雷蒙德·卡佛访谈录
【编辑推荐】
★卡佛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标配读物,精选二十三篇重要访谈。
-----------------------------------------
★每一个被贫穷生活淹没的人、每一个被家庭琐事牵绊的人、每一个热爱文学与写作的人,都会在卡佛的谈话中得到共鸣。
-----------------------------------------
★二十三堂大师亲授的创意写作课,清晰展现卡佛创作理念与创作发展脉络,完整收录卡佛私人作家清单。
听卡佛谈论自己的作品:削减到只剩下骨髓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象征着创作转折的《大教堂》,仿佛天赐的诗集……
看卡佛手把手教你写作:要真诚,不要耍花招,要开个好头,不要把好东西留到作品后面再写……
看卡佛与文坛大师碰撞思想火花:契诃夫、海明威、庞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弗兰纳里·奥康纳、约翰·契弗、安·比蒂、巴塞尔姆……
-----------------------------------------
★二十三篇卡佛本人出演的卡佛式“微小说”,亲历他的贫苦岁月、家长里短、高光时刻、生命末期。
早婚早育的困窘、夜间扫厕所的工作、与契弗一起酗酒的教书时期、与酒精的长期斗争、与天才编辑的故事、与前妻的爱恨纠葛、与伴侣加拉格尔的相爱相助……
-----------------------------------------
★二十三次敞开心扉的真诚对谈,寻找进入“卡佛领地”的路标:贫困、幸存与感恩。
-----------------------------------------
★中文版由知名译者小二倾情译出。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甄选卡佛名言佳句,采用手揉纸,给人复古的体验、温柔的触感。
=======================
【内容简介】
当卡佛谈论自己时卡佛在谈论什么?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作者,“美国的契诃夫”,坐拥无数粉丝的短篇小说大师。《雷蒙德·卡佛访谈录》是首度译成中文的卡佛访谈合集,精选他去世前十多年间接受的二十三篇重要采访,清晰完整地刻画了这位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发展脉络,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两次生命”,为深入了解与研究卡佛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在这些访谈中,传奇卡佛抖落了一身标签(特别是“极简主义”),变回说话声音轻柔的大块头男人,真诚地讲述接地气的故事:钓鱼打猎、早婚早育、打工挣钱、酗酒戒酒、写作教书、投稿退稿……他对自己热爱的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福楼拜等人不吝赞美,对部分后现代主义者、解构主义者则毫不留情。卡佛坦率、不做作的风格让陌生人放松,把正式访谈变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短暂却充盈的生命在他的话语中闪光。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