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传记

  • 岩田先生

    作者:[日] HOBO日刊ITOI新闻(编)

    本书取材于HOBO日刊ITOI新闻所刊载的岩田聪先生的大量访谈,以及任天堂官网上登出的《向社长询问》栏目,将“岩田先生的话”按照时间、主题的顺序,重新编排,汇集成册。从来自札幌的高中生“天才程序员”,到扭转巨额负债状况的小型企业社长,再到世界顶尖游戏公司任天堂主理人。岩田聪传奇的一生,他的经历与经验,价值观与哲学,经营理念,以及对于创意的思考,尽在这本书中。书中还特别收录了宫本茂和糸井重里谈岩田先生的追忆文章。

  • 浮木

    作者:杨本芬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一位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 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 浮木

    作者:杨本芬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一位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 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 小王子的星辰与玫瑰

    作者:[美] 斯泰西·希夫

    圣埃克苏佩里是法国著名作家,他的《小王子》被译成了三百多种语言,是全球销量仅次于圣经的书。圣埃克苏佩里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五十法郎上有他的头像,许多国家发行了纪念他的邮票,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街道、山峰和行星,世界各地都在举办“小王子”展览、开发“小王子”创意产品。圣埃克苏佩里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小王子》《南方邮航》《夜航》《人的大地》《空军飞行员》等都充满了其真实生活的映射。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生与写作密不可分,至今仍传奇、神秘而激动人心,对他人生经历的了解有助于深刻理解他的作品。

    作者希夫是普利策奖得主,在传记领域颇有成就,《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埃及艳后:传奇的一生》《猎巫:塞勒姆,1692》均斩获大奖。作者写作本书时参考了极为庞杂的资料,包括圣埃克苏佩里的日记和信件,并访谈了其众多亲友,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作者将精湛、严谨的学术写作与优雅动人的文学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重现了圣埃克苏佩里精彩的一生,使读者宛如亲历亲见。

  • 嘉靖帝的四季

    作者:[美] 窦德士

    汗青堂087:本书揭示了皇帝与文官系统四位最有权势的领袖的个人野心和决策议程的互动角逐。

    ★编辑推荐★

    提起嘉靖帝,很多人大概会想起高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由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形象。他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

    嘉靖帝可以说是明朝的“话题之王”,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继位时爆发了『大礼议』之争,少年气盛的嘉靖帝联合张璁(张孚敬)等人,斗倒了历经两朝、根基深厚的杨廷和集团,开启了皇权强势的嘉靖时代。

    在统治初期,他意气风发,作者以春季来对应,首辅是有从龙之功的张璁。之后在嘉靖帝统治的夏、秋、冬季,嘉靖沉迷道教,夏言、严嵩、徐阶相继粉墨登场,成为首辅大臣。而徐阶为了上位,甘居严嵩之下,百般讨好,待羽翼丰满之后,取严嵩而代之,这段史实堪称政争文的典范。

    嘉靖帝在位后期常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却始终牢牢掌控着大明的朝政,精于玩弄帝王心术,试图在大臣之间平稳权力的天平,琢磨人心。

    ★内容简介★

    本书用“四季”来比喻嘉靖帝亲政之后,其漫长统治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突出标志在于不同的、强有力的首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书中回顾了嘉靖帝从登基到亲政,最终大权在握的全过程,通过详细地分阶段介绍首辅与皇帝的互动:

    揭示皇帝如何与大臣合作治理国家?

    皇帝如何与成熟的行政官僚体系博弈共存?

    从而清晰地呈现了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运转特点,透视最高统治者与位极人臣者之间的关系。

    ★学者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展现了他对明代政治史料的卓越掌控力,以全景的视角呈现1522—1567年错综复杂而又变化多端的嘉靖朝政局。通过关注四位重要的首辅大臣,他厘清了16世纪中叶宫廷中动荡的政治走向,时间跨度从1520年代的大礼议直至1560年代严嵩的倒台。作者挖掘了皇帝实录,以及这一阶段影响政局的重要人物的私人笔记。他深入描述了嘉靖帝统治的四十年间,皇权与文官系统四位最有权势的领袖的个人野心和决策议程的互动角逐。本书将为明史学者提供最受欢迎的中国近代早期转型关键时期的精细资料,对中国史本科生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肯尼斯• 哈蒙德( Kenneth Hammond),新墨西哥州大学教授

    本书为嘉靖帝和他的臣属之间的纷争提供了生动的史料支持——这种对抗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作者利用丰富的私人信件和官方文件,追溯了皇帝统治的弧线,从他匆匆忙忙、出人意料的登基,到他在礼仪、宗教和战争方面的对抗,再到他老年的暴躁和道教式的隐居。作者以他一贯的天赋写作,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有思想的、信息量大的叙述,让人愉悦。

    ——彼得• 迪特曼森(Peter Ditmanson),牛津大学伦布罗克学院教授

    嘉靖年间的权贵人物、庞大的祭祀活动和宫廷阴谋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体现。本书为明代制度史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柯丽德(Katherine Carlitz),匹兹堡大学教授

  • 塔可夫斯基父子

    作者:[俄]马克西姆·古列耶夫

    关于塔可夫斯基父子关系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电影的绝佳素材。它既可以拍成一部家长里短的大众情节剧,也可以拍成一部深沉的、给观众带来启迪的艺术电影。

    这是一个关于时代风暴、个人命运、创伤记忆的故事,是一个寻找父亲、不断渴望父亲认可的儿子与一个总是不想成为父亲的父亲之间的故事。故事里的父与子是两条平行线,他们分别在二十世纪诗歌与电影领域为人类做出了极大贡献,但他们却保持着精神维度的平行线的状态。对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个人生活来说这无疑是个悲剧,但这种平行运动却成就了他的艺术。

    通过本书作者巧妙的蒙太奇式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电影里向父亲的征询,与父亲的对话,对父亲精神的承继 ,从而为我们理解他的电影打开一扇窗户。

  •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

    作者:[英] 奥利弗·萨克斯

    【编辑推荐】

    ♣ 医学界的桂冠诗人,科普写作的莎士比亚,奥利弗·萨克斯医生最后的遗作与漫长的告别:

    广袤浪漫如宇宙或大脑,美丽幽深如记忆与神经,一部写给“好奇症患者”的万物奇谈,致敬人类大脑与科学之美的最后情书;

    数十家欧美一线媒体重磅推荐,著名导演韦拉斯哈古的挚爱之书 。

    ♣ 介于文学与科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萨克斯医生展现出他身兼科学家、说书人与诗人的神奇魅力: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作品一直难以归类,本书则尤其丰富而复杂,闪耀着万花筒般的好奇之思。

    它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它,我们既可观望到他遥远的童年与原点,也可透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凝视无限宇宙与有限肉身。

    ♣ 从乌贼到蕨类植物,从躁郁症到脑中之旅,从地外生命到神经学漫游,从“最初的爱”到“最后的故事”:

    “最初的爱”是献给乌贼与其他头足纲动物的诗篇,饱含着少年趣味与科学浪漫,将读者带回“成为科学家”这一漫长旅程最初的起点;“最后的故事”则是对科学与人世的爱之告白,在饱含尊严的动人讲述中,向世界缓缓道别。

    ♣ 躁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库鲁病……千奇百怪又触动人心的真实病例,集结作者临床生涯的精彩故事:

    在局部麻醉状态下接受开颅手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幻觉?我们的大脑原来是不会痛的?将一个人从僵死状态唤醒,竟会要了他的性命?车祸中的幸存者,为何反而深受自杀冲动的困扰?

    每一个怪奇病例背后,都有着独特个体与艰难的灵魂。集诗人与医生于一身的萨克斯就如同《神曲》中的维吉尔,带领着读者在人类的认知与记忆,在大脑的沟回与起伏间浪漫游走。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博士生导师 × 神经科学主治医生,两位优秀科学青年联袂翻译,精准把握从理论到临床的专业知识背景;单向文学节年度设计奖得主、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

    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

    ————————

    【内容简介】

    “科学远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冷淡和抽象,而是伴随着激情、渴望和浪漫。”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一直以其极富人文色彩的医学故事写作而享誉全球,他记录下病态背后的一系列奇异大脑与独立个体,被誉为“医学界的一千零一夜”。

    但不同于过往作品,本书是萨克斯在临终前回望人生,写给青春与记忆、身体与疾病、大脑与科学的最后一封情书。他写到了自己从小对博物馆、图书馆的喜爱,对乌贼、蕨类植物的痴迷;同时以一贯细腻、精确和极富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躁郁症等疾病的动人病例;并在大限将至之际,对纸书阅读、电子产品迷恋症、摄影技术乃至外星生命都做了精彩的思考。

    他在博物、艺术、脑科学、神经医学、生物与化学、心智与认知等众多议题之间自如游弋,如同一个孩童在溪水间轻盈跳跃,将我们带回萨克斯医生“最初的爱”,回到科学的童心与原点。同时,它也召唤出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重新观看我们身边的世界、广袤的宇宙与生命的迷人之处。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生命附言。

    ————————

    【媒体推荐】

    ♠对我来说,这本书与电影紧密相关。它写到了大脑、认知和记忆。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泰国著名导演)

    ♠生命从奥利弗·萨克斯的所有著作中喷涌而出。他曾经是、也将一直是一位杰出的奇人。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个无聊的段落、一个沉闷的句子。

    ——《纽约时报书评》

    ♠在这部此前从未出版过的动人文集中,已故神经学家、知名作家奥利弗·萨克斯就他的医学生涯、青春岁月、心理健康领域等话题进行了思考……在探索艰深的主题时,萨克斯温柔、沉思的口吻是一剂良药,但书里也有不少轻松的时刻……对“慢性好奇症患者”来说,阅读这本最后的集子是种莫大的享受。

    ——《出版人周刊》

    ♠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的这部遗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科学作家圣殿中的地位……他灵动的文字如显微镜一般——放大的镜头下是他个人生命中的细微场景,镜头后退又能将生活与科学囊括为一体。

    ——《科学家》杂志

    ♠充满魔法……这本书展现了神经学家萨克斯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人物》杂志

    ♠极其感人——书中不乏萨克斯一贯的能量和好奇,但也有他脆弱、敏感的一面……如萨克斯所言,他曾是个“满怀真与美”的普通男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萨克斯仍是那个始终如一的男孩,以永无止境的惊奇和急切,不仅与科学,还与科学史、塑造科学史的先辈进行互动……

    我们不禁感到,面对未来,我们最好的机遇,就是人群中还有其他如萨克斯这般出类拔萃、充满激情、思想开明之人。

    ——《纽约书评》

    ♠如果你还不熟悉奥利弗·萨克斯,阅读这本书就是与他结识的绝佳方式……他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作者,拥有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也能让读者睁眼见证地球上最微小、最被人遗忘的生命之美。

    最重要的是,他能以高超的写作技艺让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潜入神经科学之中。他满怀永不停歇的质疑和困惑书写着人类复杂的存在现状。他的写作文辞优美,发人深省。

    ——《纽约图书杂志》

    ♠萨克斯以这部最后的集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文字遗产……“科学写作的莎士比亚”这个称号也许名副其实,但萨克斯拒绝与过去时代或者当代的写作者相比较。值得读者欣慰的是,或许癌症能夺去他的肉身,他的声音将永远回响。“

    ——《科学家》杂志

  • 路易斯·康传

    作者:[ 美 ] 温迪·莱赛

    《路易斯·康传》生动描绘了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传奇人生。他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串起美国20世纪的整个建筑史和文化史。

    1906年随家人从爱沙尼亚移民美国费城时,康是一个脸上带着严重伤疤的6岁男孩,从小就需要打好几份工补贴家用。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他交出了漂亮的人生答 卷。他不断发挥画画的天赋,在高中立下成为建筑师的志向。此后50年,他一步步跻身于建筑大师的行列。在生命的最后15年,他完成了10余件杰作,成为美国建筑界的尺度和标准,深刻影响美国建筑的发展。

    康被同事、同行、学生评价为一个温暖、迷人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隐藏在一系列面具之下,周旋于3个家庭之间,过着多重生活的男人。通过和康的家人、客户、同事、同行、朋友的深入访谈,作者还原了康复杂的一面。

    在康的生平故事之间,作者穿插介绍了康的5座经典建筑。通过极具现场感的笔触,作者带领读者穿行于这些静谧而有力的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编辑推荐****

    一、他的建筑,将颠覆你对现代建筑的所有想象。

    康留下的建筑不多,但几乎每一座都成了建筑爱好者的“麦加圣地”。它们以纯粹的几何造型、裸露坦诚的材料、由光创造的优雅空间,给人绝美的震撼感受。

    获奖作家温迪敏锐地捕捉每一座建筑的核心精神,用极具现场感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行于康的代表性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他的故事,串起了20世纪美国的建筑史和文化史。

    6岁举家移民美国费城,因脸上的伤疤被嘲笑为“刀疤脸”,家境贫寒,一边上学一边打好几份工;在建筑行业苦苦挣扎30年,一直默默无闻,在生命的最后15年用10余座杰作,跻身一流建筑师行列,深刻影响美国建筑发展……

    康的人生故事,激荡着不向命运低头的理想主义,糅合着20世纪初移民的“美国梦”、“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高歌猛进、5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等社会背景,勾勒出一段精彩纷呈的美国往事。

    出现在书中,与康的人生故事交织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罗伯特·文丘里、弗兰克·盖里、丹下健三、贝聿铭……

    三、这本传记,国内外都好评如潮。

    ⭐️ 本书生动而翔实地展示了路易斯·康的人生以及代表性建筑,揭示了路易斯·康是如何成为路易斯·康的。 ——童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本书平实细腻,是关于路易斯·康的最好的传记。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本书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康的生活,带我重温了和路相处的美好时光。 ——巴克里希纳·多西(印度首位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康生前好友)

    ⭐️ 很少有建筑师传记能够同时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又振奋人心,这本书做到了。——保罗·戈德伯格(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

    ****媒体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2017年年度选书

    ⭐️ 本书以详尽的研究和诗一般的语言,向这位致力于为公共空间带来美的建筑师致以恰如其分、亲切无比的礼敬。——《出版人周刊》

    ⭐️ 无疑是对康的生平和事业最完整的描述,调研翔实,文笔优美。——《纽约时报》

    ⭐️ 优美而引人入胜。书中出现的康生命中的女人,并不仅仅围着康转。这本传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从根本上接受了人类生活的混乱。——《华盛顿邮报》

    ⭐️ 杰出的传记,深刻洞察了康的内心世界和其建筑的内在生命。——《科库斯书评》

    ⭐️ 研究非常深入,精准捕捉到了康的魅力。——《经济学人》

    ⭐️ 优秀的作品,作者尊重康的信念:如果一个人花时间聆听手头的材料,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 我是漫画家

    作者:[日] 手冢治虫

    从自暴自弃的少年到日漫之神,“日本漫画之父”手冢治虫亲笔自传

    记录漫画巨匠充满挫折与光荣的前半生,他是日本漫画黄金时代的活化石

    大师畅谈漫画学,经典作品《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背后创作秘辛全揭露

    一百余幅大师珍贵原稿+手冢年表全收录

    简体中文版特别设计,轻盈小巧便携版

    编辑推荐

    ◎ 手冢治虫亲笔自传,392页丰富内容辅以大师珍贵生活照及满载历史意义的资料照片,一本书告诉你“漫画之神”是如何养成的。

    “漫画之神”“日本漫画之父”手冢治虫波澜壮阔的人生记录。全世界都承认他是“漫画之神”,听过《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的故事,而作为漫画家,他如何用文字写下自己的一生?作为漫画家,他18岁出道,一生获得无数荣耀;作为医生,他研究田螺精虫成为医学博士,却在学医和画漫画之间濒临精神崩溃;作为动画制作人,他全心热爱,开创有限动画,但代表作竟成为他眼中的蕞大失败;作为战争经历者,战争时期饿到皮包骨,躲避着头顶的炸弹也要画漫画;作为普通人,他异常专注、不懈努力却摆脱不了对同辈漫画家的嫉妒……即使手冢这样的天才,也活在无尽的焦虑中——同业的内卷、读者的差评、朋友的误解、审查的苛刻、过气的恐惧……手冢毫无保留地剖析自我,让读者了解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他,也能一窥大神不为人知的一面。

    ◎ 漫迷必读,漫画巨匠创作秘辛全揭露。

    根据妹妹的涂鸦创作出了经典角色?!因上色失误画出了白色的狮子成为创作《森林大帝》的灵感来源?!每三年换一次绘画风格?!是漫画之神更是拖稿之神?!狂销40万册的畅销书居然被出版社多次拒稿?!揭开经典神作背后的创作秘密,更侧写了手冢的创作灵感来源、公司经营方法和其对动漫产业的贡献。

    ◎ 借漫画家之眼侧面展现日本漫画黄金时代的历史和整个动画业、出版业的时代变迁。

    日本战后漫画史的一手记录,由多位知名漫画家、小说家提供原始资料,借漫画家之眼一览日本几十年来动漫的嬗变,还有诸多行业秘闻八卦穿插其中,似一幅视角宏伟但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漫画之神的海海人生,亦是动漫艺术爱好者了解、研究手冢治虫和战后日本动漫产业的重要参考材料。

    ◎ 特别收录一百多页图文随笔“我的漫画记”和手冢治虫年表,全面展现漫画大师的创作之路。

    全书392页,内容翔实,特别收录一百多页图文随笔“我的漫画记”,满载手冢珍贵创作笔记与手稿,和文字部分互为补充。简体中文版另收录手冢治虫年表,补完手冢后半生所获奖项和代表作。

    ◎ 简体中文版特别制作,轻盈小巧的精装典藏传记。

    双封设计,锁线精装,内文采用进口米黄轻型纸,长时间阅读不伤眼睛;小开本设计,手感轻盈,便于翻阅携带。

    内容简介

    “日本的现代漫画从手冢治虫开始。”

    “漫画之神”自述充满荣光与挫折的前半生:

    少年痴迷动画,却曾因画不好底稿被前辈鄙视;战争时期饿到皮包骨、躲避着头顶的炸弹也要画漫画;成为国民漫画家,却在学医和画漫画之间濒临精神崩溃;与沃尔特·迪士尼、斯坦利·库布里克、藤子不二雄交好,却对福井英一、白土三平的才能嫉妒不已……手冢治虫影响了后代无数漫画家,奠定了现代日本漫画的基础。而他终其一生始终将漫画与社会紧密连接,向读者传递生命的价值,并执着地探究——一个漫画家到底该做什么?

    这一切,我们都可以在这本《我是漫画家》里找到答案。

    推荐

    “在手冢生前的亲笔自传《我是漫画家》中,手冢向世人剖白:作为漫画之神,仍对茫茫未来感到不知所措,仍不能肯定漫画究竟为何物,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只能仅凭意志力一笔一笔画下去。在漫画天才的丰功伟业之后,蕞让人难以看到的是他私下如何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如何为事业瓶颈而苦恼,以及他身为人、身为漫画家所具有的性格缺陷和挣扎。而这本自传正展现了手冢的这一面。”

    —— 林其皓,编辑、历史研究者

    “手冢笔下的漫画世界如此深广,包罗万象的作品适合各个年龄层人的阅读,其中的人道关怀和哲思,更容纳了世间各色各样的存在。在读《我是漫画家》这本自传后,我感到他的作品就是一片海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日本漫画家。手冢以轻松幽默地方式谈及自己的漫画家生涯和身边出现的竞争对手,提到那个黄金年代,讲述白土三平、藤子不二雄、柘植义春这些星光熠熠的漫画家展露头角的过程,讲述自己和对手们在漫画领域开天辟地的故事。透过手冢的自白,我仿佛看到店内书架上的一本本漫画跳起了日本漫画发展的扎实舞步。”

    —— 黄廷玉,漫画店主

    “想一睹漫画之神手冢的真面目,非看这本书不可,我要买十本,含泪推荐!”

    —— PIEPIE,主持人

    “天才漫画家手冢治虫的宝贵自传。手冢治虫作为“漫画之神”为故事漫画和日本动画的发展燃尽了自己。堪称传奇的一生,堪称伟大的一本书。”

    —— 日本亚马逊读者

  • 孔子

    作者:[日] 和辻哲郎

    ★中国古礼最重“天地君亲师”,孔子是其中的“师”。作者从《论语》研究这位“老师”,有四个切入点:一是与世界级的其他“老师”做比较,二是把《论语》当这位“老师”的传记读,三是分析《论语》的“地层叠压”,四是从语录体把握其形式特点。这四点,除第三点存在很大难度,方法可商,其他都是阅读《论语》的不二法门。

    ——北京大学 李零

    ★在对《论语》进行文本梳理、语句分析的同时,作者还以诗人的眼光来欣赏《论语》,以哲人的心灵来体悟《论语》,而这样的眼光与心灵,在诗人哲学家和辻哲郎的身上获得了有机的统一,也在他的这本不同凡响的《孔子》中获得了充分的展示。

    ——浙江大学 傅杰

    ★该书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辻哲郎研究孔子的专著,作者精通东西方哲学,被誉为“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书中提出了“人类的教师”的概念,将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等先哲做比较,并分析了“世界四圣”为什么会成为圣人;梳理了四位先哲的传记,重点对与孔子相关的史料,如《孔子世家》《孟子》等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中的不可信性;此外,作者从《论语》 原典出发,对这本书的成书早晚、编排次序、语录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重新考察了有子、颜渊、子路等重要人物。

    总之,这是一本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经典小书,有宏观的世界文化比较,有敏锐的深刻洞察,也有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形象。

  • 群星灿烂的年代

    作者:[俄] 伊·伊·巴纳耶夫

    最黑暗的地方,思想的自由之光最为闪耀

    十九世纪俄罗斯“黄金时代”文学回忆录

    别林斯基、普希金、赫尔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

    世界级文学大师纷纷登场

    第一视角领略俄罗斯文坛传奇事件

    一部文学回忆录,一部纪实文献,

    一部俄国文学史和社会思想史史料

    ◎ 编辑推荐

    ☆ 在餐厅遇见普希金,在朋友家里听果戈里朗读《死魂灵》,见证莱蒙托夫的决斗,看巴枯宁和别人吵架,发现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作品,这本《群星灿烂的年代》生动地再现了那个俄罗斯文学群星闪耀的时刻。

    ☆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坛中心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在一场接一场的文学沙龙中朗读新作,为一个又一个新文学家的诞生欣喜若狂……而另一方面,作家被监视,聚会被密探渗入,文章被修改,报道被删除……

    ☆ 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回忆录,也一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纪实文献,诗人、作家被流放西伯利亚,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阶级力量急剧分化,文学流派也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是一部翔实的俄国文学史和社会思想史史料。

    ☆ 入选多个俄罗斯文学必读书单,被称为关于十九世纪俄罗斯“黄金时代”那批知识分子的最佳回忆录。

    ☆ 孔夫子二手书网炒至上百至千的绝版好书,译者重新修订,新加彩插,全新上市。

    ◎ 内容简介

    《群星灿烂的年代》是俄国作家伊·伊·巴纳耶夫的一部文 学回忆录,巴纳耶夫出生于十九世纪初期,活跃于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坛,这一时期,正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星光璀璨的“黄金时代”,普希金、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都在这一时期在文坛盛名远扬或崭露头角,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先进知识分子也在这一时期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倡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纳耶夫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圈子中心,同他们关系密切,十分熟悉,通过回忆与这些文学家及知识分子的交往,向我们还原了那个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的文坛日常,也记述了这些文学大师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及创作细节。

    ◎ 名人推荐

    在散文写作这方面,巴纳耶夫无疑具有非凡的才能,他的《回忆别林斯基》是我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怀人文章……这本巴纳耶夫的回忆录就像一部撰写精彩的介绍性小册子,一读之下,当可掀起对俄苏文学更大的兴趣。

    —— 著名翻译家 孙仲旭

    巴纳耶夫生活在俄罗斯历史文化上的“黄金时代”……在回忆录《群星灿烂的年代》里,巴纳耶夫生动地记载了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音容笑貌,重现了那个满天星辰、交相辉映的时代。

    —— 作家 余杰

  • 毛姆传

    作者:[英] 赛琳娜·黑斯廷斯

    他是才华横溢的故事家,也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然而,在赛琳娜·黑斯廷斯这部里程碑式的传记问世之前,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的真实人生从未被完整讲述过。

    凭借前所未有的大量私家档案、扎实研究和强健的笔力,黑斯廷斯在本书中揭开了毛姆的神秘面纱, 其生平交往与文学创作令人着迷的复杂真相也得以水落石出。书中生动讲述了毛姆经历的早年坎坷、中年显达、暮年背叛,他的多段秘密恋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谍报工作的传奇生涯,以及更重要的,一位天才艺术家如何将充斥着矛盾痛苦的私生活转化为苦心孤诣的创作激情。正是毛姆丰富多面的“大写人生”,激发他创作出《人生的枷锁》《英国特工阿申登》《寻欢作乐》《刀锋》等杰作。

    毛姆在戏剧舞台和出版界取得了同时代无人能出其右的巨大成功,财富与声名使他能够纵横于广阔天地,拥有炫目的社交生活。他与查理·卓别林、H. G. 威尔斯、丽贝卡·韦斯特、埃莉诺·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等名流成为挚友,活跃于二十世上半叶群星璀璨的文化界,并参与塑造那个时代的潮流。从伦敦西区到百老汇,从中国、南欧到南太平洋,毛姆诸多短篇小说经典背后的真实故事,他卓越多产、惊心动魄的漫长一生,以扣人心弦的笔触得以讲述。

    《毛姆传》是一部史诗般“难以超越的文学传记”(《观察家》),一段炽热的情感史,是对萨默塞特·毛姆非凡一生迄今最权威的记述。本书为首个中文全译本。

  • 乡下人

    作者:孙德鹏

    王人博、金介甫共同推荐|以“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沈从文评传,也是作者与沈从文之间的一次跨学科对话。作者以史学为点,从 “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的前半生,在沈从文作 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近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不同于一般从生平出发的人物立传,作者立足沈从文自称“乡下人”的人生经验,结合法史哲等多学科思想、小说文本对其经历与情感展开的推演想象,使得小说人物与传主形象交相辉映,实现了文学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并通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照,展现了近代中国的一些独特面向,让人置身于进步与落后的对峙语境,理解近代中国的问题。

    【名家推荐】

    湘西令人神往,“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阅读(写作)是一种走入的行为,这本书带我们走向森林,走进猎人的房间,与乡下人秉烛夜谈,与沈从文一起面对那些印刻着疤痕的直心公案、楚地江湖。

    ——王人博,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孙德鹏对沈从文其人、其文、其家乡有着极富诗意的理解。感谢他,让我们在那些触动人心的作品和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山水里看到了诗意和忧伤。

    ——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古根海姆奖得主,美国圣约翰大学荣休教授。师从费正清、史华慈,其著作《沈从文传》是公认的沈从文研究领域的重要作品。

    【本书卖点】

    1.著名法学家王人博和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共同推荐;

    2.从“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乡下人”这个概念与沈从文的作品有什么关系?这个词所遇到的普遍的社会性的蔑视如何刺激着沈从文的创作?沈从文凭借着什么越过间隔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深深沟壑?为什么在城市中当了教授的一位作家非要横下心来做“乡下人”? 透过本书,我们可以一览无余。

    3.区别于以往的沈从文传,本书更多结合法史哲等多学科思想,从小说文本内外推演 “乡下人”的人生经历。它横向对比了鲁迅、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等作家笔下的小人物,以此绘出近代文学的辉煌光谱,探讨更为深层的“乡下人”的共性;同时,对沈从文的小说人物及意象,展开更为广阔的哲学联想;

    4.在进步与落后的对峙语境中,理解近代中国的问题。本书既立足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小说文本,又以达尔文的进化主义,各地军阀的变法改革,以及近代中国的宪制探索为切入,对“进化”“近代”等概念进行“历史性”的解读;

    5.一场作者与沈从文之间的跨学科对话。作者以史学为点,用法学之力,去撬动文学的杠杆,有着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值得一读;

    6.本书装帧精美,设计大胆,融合了湘西苗族元素,以苗族头饰作为底图,并对其进行图腾化处理,该设计表现了沈从文作品的边疆性、原始性、反儒家主义等特质,有视觉冲击力,寓意深远。

    【编辑推荐】

    1.本书以“乡下人”为名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是沈从文向来自称乡下人;二是他的湘西叙事多取自乡下人经验。从湘西人的观点来审察全部中国现代史,就等于从边疆看中国,从沈从文的眼光看中国;

    2.该书几乎囊括了沈从文所有值得一读的小说,例如《三三》《山鬼》《厨子》《小砦》《黔小景》《巧秀与冬生》等,且这些作品的人物、故事大多有迹可循,实现了文学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独特面向;

    3.作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见识高远,其文字极具想象力,笔触深刻有力,与其说是对沈从文作品的解读,毋宁说是点燃了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篝火;跟随沈从文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且相互冲突、融合的乡土影像,感受大时代变迁的忧郁和苍凉。

  • 风的女儿

    作者:[英]克莱尔•马利(Clare Mulley)

    本书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双人传记作品,讲述了纳粹德国两位受过高度嘉奖的女试飞员的故事。

    汉娜和梅利塔战胜了舆论对女性的偏见,在20世纪30年代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德国飞行领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她们在战争中成长为首屈一指的试飞员,并且凭借自己对第三帝国的卓越贡献获得铁十字勋章。然而,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她们也不能苟同对方的抉择。出身中产阶级的汉娜是雅利安人,而不爱出风头的梅利塔来自普鲁士贵族家庭,两人都怀有深深的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然而在最终,1945年,汉娜恳求希特勒同她一起逃出柏林,企图挽救其生命;而梅利塔却暗中支持最著名的元首刺杀计划,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人交织的人生让读者有机会洞悉纳粹德国及其女性、阶级和种族的态度。著名传记作家克莱尔•穆利通过深入挖掘两位非传统女性,通过1936年奥运会、东方战线、柏林航空俱乐部和希特勒地堡等背景,描绘了她们非凡而又杰出的人生的真实故事。

  • 谁人不思乡

    作者:[日] 寺山修司

    过去的一切都不过是比喻。

    反正我们啊,总在漂泊流浪。

    ---------------------------

    《谁人不思乡》是跨界奇人寺山修司的自传散文集,以虚实相间且极富表现力的叙述方式写就,风格独树一帜。

    “你是在奔驰的火车上出生的,所以弄不清具体的出生地。”寺山修司着迷于居无定所的思想,因此对母亲半开玩笑说出的这句话抱有深深的执念。父亲酗酒成瘾,母亲是私生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整日离家,将新宿的酒馆当作学校,度过了青春时代……

    阅读本书,揭秘寺山修司的童年和青春时代,了解诸多佳作的创作原点。

    --------------------------

    一种令人醒悟的高音。在高音域和高清画质的表现力上,寺山修司应当是当代写作者之最。

    寺山其实是假借自传之名,唱出了一支《马尔多罗之歌》。

    ——平冈正明

  • 音乐即自由

    作者:[日] 坂本龙一

    因为无法定义

    所以现身说法

    全世界乐迷的“教授”

    坂本龙一 唯一自传

    拾取记忆里的片段,然后汇整成一个故事,这种事情完全不符合我的本性。然而,我对于自己如何成为今日的坂本龙一,也很感兴趣。不管怎么说,这些记忆都与世上独一无二的自己有关。我想了解自己为何会走上现今的这条道路。

    ——坂本龙一

    ☆ 编辑推荐

    ◎国际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口述自传,是坂本龙一对自己从出生到 2008 年的活动与思考的总结。书中全面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音乐道路”,如何“成了现在的自己”,充满了对音乐的体悟和感恩之情。

    ◎五个乐章、五个阶段,看金句频出的坂本龙一如何自述自己年少时的成长、青壮年的成名与进入晚年开始的反思。

    ◎30余张珍藏私人照片,展现了“教授”从幼儿时期至老年的人生历程,为“教授”的自述增添了一抹亲切感与私密性。

    ☆ 内容简介

    这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自传。从坂本龙一幼时接触音乐与作曲,一直讲述至他近年的音乐思想。

    幼时的坂本龙一,因幼儿园作业所作的一曲《小兔之歌》,使他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强烈冲击。小学时,他随波逐流的学起了钢琴与作曲,最终成了朋友中唯一坚持下来的人。中学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愤青”,罢课抗议、游行示威。期间,他曾一度拒绝学习音乐。但却正是这次“拒绝”带来的空虚,使坂本龙一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他从来没有想过,将音乐当成自己人生的使命,但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参与YMO乐队,取得国际性成功;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获得电影配乐领域最高荣誉的奥斯卡金像奖……

    在本书中,坂本龙一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与音乐创作,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3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历程。

    ☆ 名人推荐

    他半数的作品是配乐,但是它们本身就具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完全可以作为纯粹的音乐单独欣赏。坂本龙一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Billboard杂志

    当它(音乐)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几乎是一种,就像你读任何一本很深厚的哲学论著一样,有同等的智力探索的效果跟意味,远远不止是一种情绪的抒发、刺激,或者挑逗那么简单。那么同样这番话,类似的意思我在另一本书上,另一个音乐家身上也看到了,就是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本书,坂本龙一,著名的日本音乐人,他的一本书叫做《音乐即自由》。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 兰波评传

    作者:[法]伊夫·博纳富瓦

    - 编辑推荐 -

    ★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人、《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动情抒写,诗人写诗人的典范之作,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

    ★伊夫·博纳富瓦:“我的很多成就都归功于兰波,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我产生本质的影响,只 有他告诉我什么是生活、生活对我的期待、应该如何去改变生活。”

    ★兰波诗学的出发点是一种现实主义。他对巴黎公社的关注,对“客观诗学”的宣扬,对超越个体语言以进入普遍性的狂热,都表现出了他对改造社会现实、用“新的爱情”来重塑人与人的关系、重建词语与世界的联系的意愿。

    ★兰波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对“诗人何为”的不断质询的苦恼意识,对存在的可能性核心处的不可能性的持续探寻,在于他数次失败后的执着与生命的活力。而博纳富瓦将诗歌称作希望的运动,如同西西弗推动石头,诗人必须无限次地期许和开始。他们都是西西弗式诗人。

    ★兰波,一位在矛盾中屡战屡败的悲剧英雄。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如西西弗一样屡败屡战,勇于面对位于诗歌核心的不可能,并把所有的可能性建筑在这种不可能之上。我们需要兰波,因为在他的诗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有限性的人对爱的真实渴望。

    - 内容简介 -

    本书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全书共分八章,细致剖白兰波作为诗人的生涯,深情呈现兰波精神活动的轨迹。辅以延伸说明的三篇附录、简洁清晰的生平线索、丰富详尽的参考文献和精彩纷呈的译后手记,并配有大量照片、画作和手稿插图。

    正如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在开篇所提示的那样,“为了理解兰波,让我们阅读兰波吧——将他的声音从混杂的诸多声音中分离出来。不用去远方、不用去别处寻找兰波亲口对我们说的话。鲜有作家像他一样如此热忱地认识自我、定义自我——想要通过认识自我来改变自身,成为另一个人。因此,让我们严肃地对待这最为严肃的追求。我建议我们去找回一种声音——识破它的意愿,重现它的腔调,尤其是这些激荡,这无从模仿的纯洁,这些胜利,这些破碎。”

    如果没有这本在对兰波精神的描摹方面如此准确且卓越的书,我们对兰波的阅读将大为失色。

  • 哈德良传:罗马的荣光

    作者:[英]安东尼·埃弗里特

    哈德良身处一个风云激荡、惊心动魄的时代。公元2世纪,他成为罗马帝国主宰,堪称最成功的罗马统治者。身为久经沙场的士兵和才干非凡的管理者,他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君临天下,并提出了让罗马长盛不衰的两个主张……

    本书为国内译介的首部哈德良皇帝的传记。作为罗马“五贤帝”之一,他给混乱无序、战火四起的帝国带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给罗马经济、社会带来了一段黄金时期和空前繁荣。对内,他缓和了与元老院的关系,与之形成了较为良性的互动;同时,他倡导改革,巡视边疆,操练军队,编纂法典,改善民生,振兴经济。对外,他改变了罗马一直以来的对外扩张政策,修建哈德良长墙,缓解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位极具军事与政治智慧的统治者,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在文学、艺术、数学领域造诣颇深。他热爱并推崇希腊文化,使希腊艺术在罗马生活中占据着显著位置,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在位期间哈德良两度排除异己,诛杀元老和功勋人士;他残酷镇压犹太人起义,犹太人流离失所,导致了延续两千年的犹太人问题。这些也使他多遭诟病。

  • 硬着颈项的人

    作者:[美]珍妮特•沃尔斯

    ★ 2009年度《纽约时报》十大好书!

    ★ 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了100周,至今依然高踞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今日美国》《书单》《科克斯书评》《图书馆期刊》《娱乐周刊》隆重推荐!

    ★“一生必读的100部传记&回忆录”《玻璃城堡》作者珍妮特•沃尔斯另一代表作!

    这是一部带有传记性质的小说。珍妮特•沃尔斯在她最畅销的回忆录《玻璃城堡》中,记录下自己困苦而发人深省的童年生活,这次她又追溯起她外祖母莉莉•凯西•史密斯更为扣人心弦的故事。莉莉,一位出生于1901年、不受成规禁锢、大胆开明、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汉子”,在她热闹非凡的一生中,每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插曲,都兼具高度娱乐性及刺激性:5岁开始驯马;15岁独自穿越人迹罕见的沙漠,去偏远的乡村做代课老师;和一群男人赛马、玩牌赢钱;学开飞机、贩卖私酒;经营辽阔的牧场。她绝顶聪明,百折不挠。

    珍妮特以一种浅白流畅、清新动人的笔调讲述了她“野性未驯”的外祖母更加扣人心弦的故事,重温了她那教人血脉偾张的精彩家世背景——正是这份背景,形塑出珍妮特的母亲(在《玻璃城堡》一书中有令人难忘的描述)看待人生兴衰的独特品位,也造就了珍妮特自己,使她成为这一脉相承、不屈不挠女性中的第三代。

    这部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劳拉•英格尔斯•怀德的西部开拓故事,不同的是,劳拉65岁开始在女儿的鼓励下把自己的拓荒生活写成了九部经典文学作品,而莉莉则通过她的外孙女书写了属于她自己的这部美国拓荒史上的平民传奇。

    《硬着颈项的人》入选《纽约时报》2009年度十大好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了100周,至今依然高踞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 斯图尔特的倒带人生

    作者:[英] 亚历山大·马斯特斯

    一段迷乱、疯狂的流浪岁月,一段温情、意外的特殊情谊

    《每日电讯报》“定义二〇〇〇年代的百本图书”之一

    汤姆·哈迪、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同名电影

    《斯图尔特的倒带人生》诉说了身兼小偷、人质挟持者、精神病人与游民等多重身份的男子斯图尔特·肖特那伤痕累累、前科无数且放荡不羈的鲜活人生。本次出版为全新纪念版,使用同名电影海报作为封面。关于斯图尔特的人生,他们如是说:

    ---------------------------------------------------------------------------------------------

    斯图尔特·肖特:

    我的一生非常有争议,非常不愉快。

    亚历山大·马斯特斯:

    斯图尔特不喜欢我的手稿。

    他要的是畅销书,是汤姆·克兰西写的那种。

    “你要反过来写。把它写得像个谋杀案之谜。是什么将我这个少年谋杀了?明白不?你要倒过来写。”

    所以,我不得不重新创作关于斯图尔特·肖特的故事,用倒叙的方式写这个盗贼,这个挟持人质的歹徒,这个精神病患者,这个反社会的街头流浪汉,写我如何像侦探一样去调查二十一世纪初英国杂乱无章的最底层人士怎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这个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 亚历山大·马斯特斯):

    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不太可能成为朋友的人之间一段不可思议的友谊,尤其讲述了那个最不可思议的男人斯图尔特的人生,他一生要做的全部就是对付外部疯狂的世界。

    汤姆·哈迪(饰 斯图尔特·肖特):

    斯图尔特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他简直是一团妙不可言的乱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