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翻译理论

  • 跨语际实践

    作者:刘禾

    本书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虚拟的等值关系中”,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形成一种“被译介”的现代性,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国民性、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类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作者对此逐一考察,并通过复原语言和文学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及等值关系建立的语境、时间和过程,重新思考了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 翻译探微

    作者:朱纯深

    本书集实力派翻译理论家、实践家朱纯深先生十余年研究之大成,分“翻译与世界观”“翻译与语言学”“翻译与文学”三编。基于作者深厚的语言学、文学乃至哲学理论修养,各章从微观着手,切入翻译的基本问题,以精到的实践功力,层层推演,生发出关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全部重大问题的独到思考,实为一部难得的译学力作。全书实践与理论互为发明,既是译学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实践者的得力帮手,也是外语和翻译领域各级研究生在确立研究课题、实践研究项目、写作研究论文方面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 西方翻译简史

    作者: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是教育部指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内容包括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和现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西方的翻译实践史和翻译思想发展史,从古罗马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作品,一直写到21世纪欧美几个国家翻译理论领域的最新成果。此次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更新了附录,并纠正了第一版的谬误。同时增加了大量内容,代表吸收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作为我国乃至华文地区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翻译史的专著,该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且叙述简洁,可读性强。适于大专院校外语和翻译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 本次增订保持了原书的基本框架。第一章概述西方翻译实践和理论的梗概、变迁和发展,对几个主要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意见。在以后各章中,分时期、分阶级对西方翻译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全书注意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突出重点,对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西方翻译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叙述与评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间的促进、演变和发展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及方向,也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认识和见解。
  • 文化构建

    作者:(英)巴斯内特(Susan Bassne

    翻译研究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之一。《文化构建》一书第一次把这一领域两位开创者――翻译家、学者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的论文集合成册。论文集所收文章延续并深化了两人近几年来所进行的主要研究,尤其是对翻译文化转向的研究。书中探讨的主题有:中西译论、可译性的限度、翻译何时并非翻译、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等等。有的论文是针对一定体裁,如戏剧翻译、诗歌翻译;有的重在个案研究,讨论了维吉尔、布莱希特等人作品英译后的境遇。 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两位学者行文明了易懂,鲜少专业术语。相信本论文集对每位有兴趣于翻译研究及文化比较研究的读者都将大有裨益。 “正如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在本书中所论述的:翻译研究实际就是文化互动的研究。因此,本书不仅对从事翻译研究的读者有直接帮助,而且对从事文化、文学理论、人类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哲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亦有借鉴和启发作用。” ――——埃德温・根茨勒阿默斯特马萨诸塞大学
  • 翻译与性别

    作者:Luise von Flotow

    20世纪最后的30年中,性别研究渗透到了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人们对于性别的关注深刻影响了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的发展。从女权主义角度出发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以及对文化的强调已使翻译成为探索性别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重要领域。 本书将翻译置于女权运动以及这场运动对“父权”语言的批判的背景中,阐述了女性实验性作品的翻译实践、译者的大胆介入、一些重要文本如《圣经》的翻译、翻译对父权社会中“消失”作品的重现及以女性译者为焦点的翻译历史研究等一系列问题。
  • 译者的尴尬

    作者:傅雷 等 著,郭凤岭 编

    忠贞抑或背叛,都无法回避他们在这个时代的尴尬:是坚守孤独与清贫,还是一同媚俗和狂欢? ……………………………… 当今跟文字打交道的人,有两类人的处境尴尬,一是编者,二是译者。作为编者中的一员,我推己及人,认为译者同编者一样,存在以下尴尬: 首先,在翻译一部书稿时,是做一个忠实者,还是做一个美化者,译者为接受者的考虑到底是不是有效和必要的? 其次,作为当今社会最底层收入者,尤其是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他们在精神的慰藉与现实的困难面前,将如何确认自身存在的意义? 以及其他诸多问题,最终归于一个形而上的终极追问:翻译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编者找到了这些文章,试图以此来诠释翻译者在这一时代的尴尬。 ……………………………… 当今时代,翻译无处不在。本书试图从文学翻译出发,探讨以下问题:翻译是什么?译者在这个时代的处境如何以及他们如何确认自身存在的价值或意义?本书四十多位译者,或形而上作发人深省的思考,或形而下写感人至深的译事,翻译理论、译事甘苦、社会地位、稿费收入,无所不谈。这是一次对翻译的本质和意义的集体追问,在文学翻译日益贫困的今天,他们在传达自己对于翻译的情结或情绪的同时,也试图为天下译者寻找一个精神的出口。 ……………………………… 译了《贝多芬传》,寄给商务印书馆,被退回了;译了莫罗阿的《恋爱与牺牲》寄给开明,被退回了……过了几年,再看一遍旧稿,觉得当年的编辑没有把我幼稚的译文出版,真是万幸。(傅雷) 在文坛上,译者永远是冷门人物,稿酬比人低,名气比人小,书评家也绝少惠加青睐。书译好了,大家就称赞原作者;译坏了呢,就回来骂译者。(余光中) 在所有解释性艺术中,只有翻译不得不对付恶毒的、破坏性的问题——即翻译是否可能,有没有可能以及应该不应该可能。(Edith Grossman) 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你要爱你的寂寞。”我觉得这话真像是对今天的译者说的。(周克希) 译者有没有自己的自由呢?当然有,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作者、语言、论题、理念、时代、作品、形式、风格等等。但他不能自由地诠释。(倪梁康) 你必须要承受得住实际生活中亲友和故交及进取的同事们对你的忽略甚至轻蔑……别太强调自己的翻译家形象,人家说你没混好也别受伤。(黑马) 我翻译完一本书很得意,立刻就送给各个亲戚朋友,还有夫人,恳求夫人拜读,请朋友斧正。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拜读,也没有一个人斧正、指正、雅正。(南桥) 译者是什么呢?他的所有意义或许就是提供或为读者欢迎或为读者拒绝——但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翻译尝试和翻译结果。(袁筱一)
  • 翻译:思考与试笔

    作者:王佐良

  • 译道探微

    作者:思果

    收录《翻译的可学与否》、《翻译与文化》、《论书名的翻译》、《可恶的名词》、《标点符号有学问》等四十余篇文章。
  •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作者:陈德鸿,张南峰

  • 翻译论集

    作者:罗新璋,陈应年

    本书辑录散见于各类书刊中有关翻译问题的单篇文字,以期对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从事翻译工作或翻译教学,以及对翻译文学或翻译问题感兴趣者,提供较为集中的资料。 本书依学术性资料编纂成例,博采众说,百家争鸣。本书收辑自汉末以迄编定之日有关翻译的文论一百八十馀篇,略按时代,分为五辑:第一辑,汉魏唐宋;第二辑,明末清初;第三辑,近代时期;第四辑,“五四”以来;第五辑,解放以后。
  •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作者:杰里米·芒迪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是翻译学的入门教材,广获欧美高等院校采用。全书综览现当代重要的翻译学说,加以阐释和评议,更辅以逾八种语言的文本为解说。
  •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是根据作者1999年至2001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授汉英笔译课时使用的讲义编写的。翻译学院历来以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所以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也重在探讨各类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法。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的练习材料不一定适合各地的需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很快过时。所以,学习者可以选取其他练习材料。所提供参考译文属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没有大的篇章调整。大家可以同一篇文章设定不同翻译目的,从而尝试不同译法。
  • 译者的隐身

    作者:[美] 劳伦斯·韦努蒂

    本书是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一本代表作。本书批判性地全面审视了17世纪至今的翻译活动,介绍了在各种翻译策略中通顺的策略如何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形成英语中外国文学的成文规范。对外国文学作品中反映这一时期英语国家价值观的种族主义及帝国主义文化后果,作者提出了质疑。在追溯翻译历史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并指出那些与通顺策略相对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这些理论与实践质在传达而不是消除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作者还援引英美及欧洲国家的一些文本和译文,细致阐述了把翻译作为一个差异集合体进行研究和实践的理论及批判依据。
  •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

    作者:勒菲弗尔 编

    《翻译、改写以及文学名声的制控》作者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它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作者在书中引进了“改写”删mlng)这个重要概念,它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撰选集(anthology)、批评(c_lI吲sm)和编辑(editlnq)等各种加工和调整的过程。作者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1deoIogy)和诗学形态(Doetology)两方面的限制。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以使其与改写者所处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相符,从而达到让改写的作品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 《翻译、改写以及文学名声的制控》在论证的过程中,引用了多国历代文学名著的翻译实例,分析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人进行改写的过程。这些实例都具有相当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时代代表性,令读者在熟悉翻译理论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世界文学殿堂的奥妙。
  • 文学翻译基本问题

    作者:袁筱一,邹东来

    本书讨论了在文学翻译中一些学术争鸣的重要话题,比如“可译”和“不可译”的问题、“意译”和“直译”的问题,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等。
  • 重释“信、达、雅”

    作者:王宏志

    本书将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综述与个案研究结合,对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做了系统梳理,论述了严复、梁启超、鲁迅、梁实秋、瞿秋白等近代翻译家的翻译思想与实践,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翻译史和思想文化史。本书材料翔实,论述缜密,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学术规范。
  • 翻译与文学之间

    作者:王宏志

    本书是中国香港著名学者王宏志教授关于文学与翻译研究的论文集。作者以跨学科、多角度的学术视野,将翻译研究融入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史活动,仔细考察了翻译与文学、文化、政治等领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为学界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拓展出更为丰富的发展空间。
  • 通天塔之后

    作者:[美] 乔治·斯坦纳

    本书初版于1975年,是18世纪以来第一部对翻译理论及翻译过程作出系统性研究的著作。它规划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迅速成为一部既有争议又有重大影响的作品。 本书初版以来,作者对其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加新的注解,扩充已有的注释,并对参考文献做了全面修正和更新。第二版和第三版新增序言又将本书置于阐释学,诗学,以及翻译研究的环境中,并就社会,技术,政治等的发展动态与翻译的关系作了探讨。 本书对翻译理论及翻译过程作出系统性的研究,作者就自然语言在诗学、文学批评、文化史等诸多方面所作的考究,最终都将服务于对于翻译行为的阐释。 此书系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十一,英文影印版。
  • 文学与翻译

    作者: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分上、下两编,既谈文学翻译的理论,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作品。翻译理论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既可应用于外译中,也可应用于中译外。因此,《文学与翻译》作者把“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理论,一方面既应用于翻译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司各特的小说,拜论、雪莱的诗歌,又应用于翻译国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作家的作品;另一方面,还应用于中国的《读经》、《楚辞》、唐诗、宋词的英译和法译。
  • 傅雷谈翻译

    作者:傅敏

    《傅雷谈翻译》讲述傅雷以其严谨的作风,广博的学识,穷毕生之精力,为文艺界读书界提供了十几部世界名著,为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傅译以传神为特色,成就较高,传布较广,自成一种译派。在文艺创作上,不同的艺术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在文学翻译中,不同的翻译风格也可以各放异彩;在文学翻译上,不同的翻译风格也可以各放异彩。解放后,外国文学的翻译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展。打倒四人帮之后,随着文艺事业日趋繁荣,文学翻译也必须会有新的发展。在翻译作品源源出版之际,开展翻译批评,探讨翻译理论,鼓励各种译派发挥艺术特长,必将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学翻译之花迎风怒放,傅译只是翻译界的一派,百花中的一花,只有各种译派呈妍争艳,才能开创翻译园地百花竞放的盛况。凡是有定评有影响的作品,包括傅雷译过的那些,都可以出几种译本,使读者有爱好的自由,选择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