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族国家
-
文明的憧憬
自百日維新至二十世紀30年代,中國思想界及政治領袖們先後以沙皇時代的俄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大革命時代的法國、十月革命後的前蘇聯及兩次大戰間的德國為典範,提出效法這些國家與民族作為富強及文明之道。本書通過大量史實的分析,真實地再現了這些思想家先驅對中國時局的憂慮和困惑、對民族與國家前途的追求和希冀;而從他們對西方強國浪漫化及誇大的描述中,正反映出現實與憧憬之間的衝突。 -
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
国家是政治权力这一广泛现象的最有效的、最重要的现代表达形式。本书提供了一幅现代国家的追根溯源的、简洁易懂的新图景,尤其是集中于对民主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的描绘。 波齐广泛地梳理了国家的概念,区分了早期国家、后来国家以及当代国家之间的特征差异。他对国家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深入描述,从封建统治形式的解体一直到近代自由主义民主国家的出现。 波齐还讨论了当代自由主义民主国家中最重要的一些发展变化:国家规模的增长和国家活动的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与政治之间的分离。波齐总结了一党制国家的典型特征,分析了为何这一体制在推动工业发展时遇到诸多困难。最后,波齐指出了当代国家发展在军事领域、生态领域和国际经济体系中遇到的挑战。 译者序 序言 第一编 第一章 社会权力及其政治形式 第二章 近代国家的本质 第三章 近代国置之脑后的发展(1) 第四章 近代国家的发展(2) 第五章 关于国家的争论:尝试性的评价 第六章 关于国家的争论:尝试性的解释 第二编 第七章 20世纪的自由主义民主国家(1) 第八章 20世纪的自由主义民主国家(2) 第九章 一种新型的国家 第十章 当代国家面临的挑战 -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Examines what Ardant calls the ‘physiology of state-making’: how the builders of states actually performed, or tried to perform, the extractive, coercive, and coordinative side of their work. This emphasis on mechanisms draws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forms of states and the broadest ends of state-making toward the implications of alternative public policies. -
人民·民族·国家
《人民·民族·国家》从族性、民族、民族认同、民族自决和公民民族主义角度,探讨了族裔认同的原生性与社会组织性、族体与民族性、社会性别与民族主义以及族性、民族认同与国家主权、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等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人民、民族与国家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反对民族“原生论”的理由。创新性地提出,《圣经》和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民族”概念与我们“想象”的民族概念完全不同。没有真正不一致的民族、民族特征和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的基本前提是密切相关的:人民先于国家,国家属于人民。 -
民族—国家与暴力
本书是吉登斯著作中最具有历史社会学特色的一部作品。其理论思路源于《社会的构成》中有关社会转型的论点,以全球社会变迁的历程为叙述框架,力图通过建构社会转型的一般模式,阐明塑造现代社会的力量。作者本人则宣称,本书的目的主要在于以系统的方式勾勒出世界史的粗线条。本书内容极为丰富,充满复杂性和说服力。 -
邊疆中國
在「中國崛起」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今天,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問題是:在同西方發生碰撞以後,中國近代以來經過的國家和社會轉型,無論是以革命的、還是以改革的、或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究竟給中國的觀念、行為乃至存在帶來了甚麼樣的變化。簡言之,今天的中國從何而來,如何而來? 為了回答這個宏大的問題,劉曉原教授通過梳理西藏、新疆、蒙古等中國邊疆和民族問題的典型個案,重現了中國近現代疆域和民族構成形成的歷史過程。本書從中國近現代領土屬性轉型的大視角,來觀察、認識中國近代以來國際關係和國內政治的發展脈絡,力圖還原特殊情境下國內政黨鬥爭、民族關係、外交折衝,以及社會變動等極其豐富的歷史細節。作者指出,鴉片戰爭以後在中國開始的不僅是向所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衰變,更有在國家體制、國家疆域、國家觀念、族群關係各個方面,從一個傳統東方帝國向近現代民族國家轉型的積極發展。這場始於晚清的中國領土屬性的近代轉型,一直延續至今,並對中國現代化的各個層面發揮著千絲萬縷的影響。 劉曉原教授是目前國際上研究中國邊疆歷史問題並同時用中英文寫作的最優秀的學者。本書囊括西藏、新疆、蒙古、遼東半島等主要邊疆區域;從時間跨度看,從辛亥革命到毛澤東時代,對所涉問題的歷史脈絡有深度梳理;從書的結構講,既有提綱挈領的總論性文章,也有具體的個案研究;從作者功力看,可謂「古今中西」兼能,既能得心應手地運用中文古代文獻及現代檔案,也對西方理論框架和學術源流駕輕就熟。以上種種,都使本書對民族邊疆的研究具獨到見解,可以說是一部從民族邊疆史角度探討中國近現代轉型的厚積薄發之作。──徐國琦,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何為「中國」?邊疆問題在中國由傳統「帝國」向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性轉變中何以如此重要、又何以如此令人困惑?如何應對由此而產生的學理乃至現實政治範疇的各種挑戰?作為國際學術界在冷戰及中國邊疆史研究領域的一位最為傑出的學者,劉曉原在本書中奉獻給中文讀者的,是他近二十年間研究成果的精華部分。他以貫通中西的問題意識和學術視野為出發點,以極為紮實的史料甄別及發掘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原創性的看法,頗引人深思。──陳兼,康奈爾大學胡適講座教授、上海紐約大學全球體系傑出歷史學教授 劉曉原教授以精研中國邊疆問題而聞名於國際學界,其近年來的研究重心,為近代中國領土屬性轉型,探究近代中國如何從「邊疆國家」走向「整合國家」,而本書可說是劉教授對此命題的一個重要成果。本著作具有寬廣的視野與歷史的縱深,以堅實的文獻史料為基礎,同時兼具西方學術理論框架與新觀點的建構。本書各章節所提出的諸多精闢論點,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吾人理解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的視野。任何關心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邊疆與民族政治發展之士,都能從這部上等佳作中,得到許多新的啟發。──林孝庭,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
民族与国家
本书内容包括三重的天下——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起源,文明论的华夷观——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万里长城的内外——成立期的中华帝国与夷狄等。 -
日本战后史
《日本战后史》欲以“贯战史和1960年体制论”为基础叙述战后史,故不采用“1955年体制论”这一通说,而将第一期的下限定为1960年。我的基本想法是:19世纪60年代,是战后基本框架的定位时期,也是眺望其前后时代的展望台。而19世纪90年代,则是这个基本构造开始崩溃的一个分水岭。第三、第四个时期的划分方法与“通说”基本相同,但对该时期的解释,我将强调贯战史的观点。另外,《日本战后史》的时代划分,各个时期大致相隔15年。过去,“一代人(onegeneration)=30年”的时代认识占支配地位,但在现代这样变化激烈的时代,应当视为“一代人=10~15年”,即现代社会的一切,都以一倍或一倍以上的速度在变化着。 -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着重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探讨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线性进化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两章,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包括五个倚重文本的个案研究,是杜赞奇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成果,目的是要在民族进化历史的范畴和框架笼罩的阴影下闪烁出一星亮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能从关键之点切入,洞察细微,把握要害,融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于一体,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较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 -
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
本书《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德意志文化如何形成?围绕这一问题,梅尼克从两个角度做出回答:一是作为世界民族文化个体的“德意志文化”如何从世界主义的迷梦中觉醒?二是普鲁士文化如何与德意志文化合同?这两个角度构成了本书,上编以“国家民族”与“文化民族”的概念界分为起点,梳理了世界主义观念与民族国家思想之间彼此交错的发展脉络。下编讨论的是普鲁士—德意志问题。这是一个德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难题之一。 -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着重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探讨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线性进化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两章,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包括五个倚重文本的个案研究,是杜赞奇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成果,目的是要在民族进化历史的范畴和框架笼罩的阴影下闪烁出一星亮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能从关键之点切入,洞察细微,把握要害,融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筹诸多因素于一体,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较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 -
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
本书系统地考察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特别是凯末尔时代“土耳其史观”从提出到最终确立的过程,充分关注其内容和发展变化的轨迹。本书历史学的特色颇为突出,是一部细节丰满、启人深思的国别史研究。土耳其从奥斯曼帝国到共和国的革命,是现代史上举世瞩目的大事件,凯末尔主义者需要面对帝国观念、领土、伊斯兰教、民族等多重挑战,建国即是重塑民族的过程。作者昝涛在第一手研究之上,特别是对凯末尔思想和土耳其几位重要思想家的研究,颇为实证地论述了建构民族主义的观点。“土耳其史观”,作为土耳其官方史学影响至今,本书在于运用丰富细腻的论述和引证,说明“史观”的由来、争论和对抗伊斯兰传统的巨大作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诸多特征由此展开。此书可以说是以土耳其为个案,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相当深入的研究。作者大量运用土耳其文文献,并在与国际学界和土耳其学界的论辩和对话中展开,代表了此研究领域的一个阶段性的进步。 -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师范学校不仅在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良与革命,更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证。 本书着眼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魏楚雄(George Wei),澳门大学历史系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的内容,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海伦·施耐德(Helen M. Schneider),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系 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小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它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饶海蒂(Heidi Ros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辑录韦伯学术早期的四篇主要论作,是为以往韦伯 研究所忽视,现今则受到学界特别重视的文本。展示出 韦伯在最初转向经济学研究时的问题意识和独特方法。 韦伯在此阶段思考的中心问题,乃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 所引发,即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 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困境。 编者整理的韦伯生平著述年表,是一份了解韦伯的 重要文献资料。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政治经 济学家,著述有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集》(其中《新 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经 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即出)。 -
敬重与惜别
中日关系,始终是每位中国人都应该直面的一个现实 中日两国百年恩怨的前世今生 两国未来趋势最具预见性的著作 本书是作家张承志总结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若干章节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尽管时而披沥胸臆,但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虽是一册散文,但力求处处考据。此书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把中国同时作为剖析和批判的对象,大声疾呼着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