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獻學

  • 敦煌变文写本的研究

    作者:【日】荒见泰史

    敦煌文献研究是一个国际性课题。本书作者通过对敦煌文献和变文研究的回顾、对敦煌变文体裁的划分、对佛教仪式与变文关系的探讨,系统梳理了掌握的变文材料,对诸如变文文体、故事略要本、俗讲、庄严文等一些内容进行研究,充分利用了中日研究成果。其研究对读者认识和研究敦煌变文写本会有一定的启发。
  • 天禄琳琅研究

    作者:刘蔷

    《天禄琳琅研究》研究的是《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系我国第一部官修善本目录,在编纂体例方面多有创见,于清代藏书家讲究版本鉴定、注重善本著录之风气影响深远,直接开放近世版本目录学之兴盛。所收录书,珠玉毕集,大多递藏有绪,当时已诧为人间珍秘。然历经二百余载播迁,1093部仅余其半,如今分散于海内外公私藏家。“天禄琳琅”藏书可谓二百年前中国国家藏书之精华,其收集,典藏、利用、散佚的过程,与国家命运相始终,在历代官府藏书中最具典型性。作为清代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弄清始末源流,研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探讨《天禄琳琅书目》在中国目录学史、版本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对当前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 四库提要叙讲疏

    作者:张舜徽

    该书为《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中的一种。
  • 古文献学四讲

    作者:黄永年

  • 史部要籍概述

    作者:黃永年

    《史部要籍概述》内容简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不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巨大精神财富和重要文化遣产,也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依据之一。此后历代王朝几乎都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国家典藏图书的整理和书目的编制,广大知识分子也不断分散进行着对文献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古文献学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方法,形成了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化史等为中心的知识体系,而这些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也就成为人们阅读、理解古代典籍与研究探索古代学术文化所必备的知识基础。 《史部要籍概述》主要介绍了纪传史;编年史;纪事本末;杂史;载记;传记;诏令、奏议;政书;地理;碑刻;书目;史评等有关史籍的知识。
  • 校勘学释例

    作者:陈垣

    《校勘学释例》原名《元典章校勘释例》,是国学大师陈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础上,分条陈列旧刻至误的类例,总结概括了校勘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与校勘方法,是校勘学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校勘之学起因于文件传写中的错误率太高,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错误的机会也越多。校勘学的任务就是要改正这些传写中出现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它和原本差别最微。
  • 晚明史籍考

    作者:谢国桢

    《晚明史籍考》二十四卷,系作者在北平图书馆工作时,受梁启超先生启发指导,发愿撰成。着録明代万历年间至清朝康熙年间文献一千一百四十余种,未见书目六百二十余种,蔚为大观。初版于1933年,线装十册,1964,经修订后,改名《增订晚明史籍考》,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 古文献学讲义

    作者:黄永年

    本书是黄永年先生生前的讲稿汇编,分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部分,并附相关研究三篇。目录学是讲我国古籍有哪些名目,并适当作介绍。版本学主要讲版本鉴别和版本史。碑刻学主要讲碑刻的分类、拓本、史料价值及书法。文史工具书简介则主要介绍书目、字典词典、类书、历史、文学工具书等。此书至今仍是国内学术质量较高的全面介绍古代史料文献的目录书籍,可以说应从和满足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迫切需要。
  • 黄永年文史五讲

    作者:黃永年

    《黄永年文史五讲》内容简介:做学问,除了读书、作札记,别无他途。天下的事总要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宁可用粗的办法来实现博览群书,切勿只图精而变成了孤陋寡闻之士。学生学老师主要是学治学态度、治学方法,最多学一点基本原理,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在老师的领域内打转转,否则学术怎样能向前发展?
  • 文献通考(点校本 全十四册)

    作者:[宋] 马端临 著

    《文献通考》,是宋元之际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全书共348卷,分为24门,分别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故后人合之称为“三通”。“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文献通考》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点校本《文献通考》,以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武英殿校刊本为底本,以余谦补修本(简称元本)、慎独斋本(简称慎本)、冯天驭本(简称冯本)、光绪二十二年浙江书局(简称局本)刻本为校本,并查阅《通考》所用的其它书籍,吸收近人校勘成果,凡校正讹误之处,于卷末写出校勘记。这样一部历史典籍的点校整理出版必将大大方便学界对《文献通考》一书的使用和相关领域的研究。
  • 《史记》战国史料研究

    作者:[日]藤田胜久

    作者继承王国维所提倡的利用纸上史料(文献)和地下资料(出土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二重证据法”,利用传世文献及简牍、帛书,分析《史记》战国史料的结构,阐明其编纂意图和作为历史史料的可信度及其界限,作者还通过利用出土资料,超越史料的限制,了解战国时代各国的动态和其在地域上的共同性和不同性,以及这些共同性和不同性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影响,从而为战国史重建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 全书分两编:第一编,侧重于弄清《史记》战国史料所取材的各种资料的特征,考察与战国时代相关之文献及出土书籍的特征;第二编,具体地讨论《史记》秦本纪和战国世家(赵、韩、魏、楚、燕)的整体结构及特征。
  •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作者:陈高华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是全国各重点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必读专业书。《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第一版出版已经二十余年。二十余年来,中国古代史史料的发现及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天津古籍出版社约请《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的十余位作者,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作了重新整理和修订。修订本《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保留了第一版的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基本框架,所述史料为目前已经整理、刊刻或者出版的商殷至清代的重要史料,包括历史文献、史籍和实物史料(如文化遗存),探讨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领域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着重增补了二十余年来中国古代史史料发掘和研究的新成果,学术价值极高。《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的特点之一是,作者都是各个断代史领域的专家,熟稔各领域史料的现状和运用。书中的内容,即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史料,均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鉴别、筛选的。修订本更为翔实、系统,作为教材和专业必读书更加实用。
  • 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

    作者:[日] 富谷至

    这本《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是2003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文同名书的中译本。译者刘恒武曾留学于日本佛教大学研究生院,同时作为班员参加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我主持的研究班,在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过程中,刘君付出了诸多辛劳。   承蒙刘恒武君和人民出版社的精心安排以及宁波大学科研基金的支持,本书中文版得以顺利付梓,我作为作者觉得十分欣喜,感谢之意无以言表。希望拙著可以让中国研究者更多地了解日本的简牍研究,从而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刘恒武君在日语方面精研日久,贴切完美地译出了笔者日文原稿的笔调和文风。我已仔细阅读了译稿,并与刘君反复交换过意见,应该说,这部译稿已经打磨得相当成熟。刘君不仅是本书的译者,亦是本书的评论者。   在本书出版之际,有不少的感慨,虽系一已的所思所想,却想在此抒表出来,作为本书的收尾。   在二十五年前的1981年,我作为进修生远赴陕西西安的西北大学留学。当时年纪不过二十七八岁,同学当中有黄留珠、王维坤、张廷皓、周天游和余华清等人,现在诸位都已各成一家,在中国学术界担负着不同的重任。虽然当年我们不过是一群书生意气的学子,却彼此相约,希望携手致力于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
  • 七纬(附论语谶)

    作者:[清] 赵在翰 辑,钟肇鹏,萧文郁 点校

    纬书盛行于两汉时期,其内容主要是依托经学,以纬配经,歪曲经学原义,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纬书中包含丰富的有价值的内容,如对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以及神话传说之类,均有所记录和保存。魏晋以后,纬书屡遭禁毁,逐渐亡佚。明代以降,始有学者开始重视对纬书的辑佚钩沉,孙瑴的《古微书》筚路蓝缕,启纬书辑佚之风,赵在翰之《七纬》承其绪,是谶纬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辑佚学著作。 是书由《易纬》、《诗纬》、《书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等七部分构成,末附录有《论语谶》,重要的纬书典籍基本囊括。赵在翰在对纬书文字进行勘对的同时,对章句义理亦有阐释,以案语形式附于相应句末。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语句,或下案语,或引郑玄、宋均、杨应阶等人注释,对读者理解其微言大义有所帮助。 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钟肇鹏先生、四川教育学院萧文郁先生潜心数年整理,以嘉庆十四年侯官赵氏小积石山房刊本为底本,收入中华书局的《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中。
  • 汉书艺文志讲疏

    作者:[汉]班固,顾实讲疏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存世的第一部古典目录要籍,同时也是步入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重要阶梯。清代学者甚至断言:“不通《汉艺文志》,不可读天下书。”足证《汉志》在学术上享有特殊地位。历代考证、注解《汉志》者颇众,近人顾实有感于前人之不足,从学术史角度出发,撰成《汉书艺文志讲疏》,不仅考述作者生平、书籍性质,还重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并及于目录版本之诸问题,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前人诸作。是一部值得学者案头备查的专著。
  • 中国文献学

    作者: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内容简介:我们必须阅读,才能更好地进行校书。但是,一个人的聪明才力究竟是有限的、渺小的。长于此或短于彼,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摆在我们面前汗牛充栋的书籍,内容是丰富的、繁杂的。如果说一个人竭尽精力,便可校理天下群书,那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我国历史上几次范围较广的校书工作,都是在大规模组织人力、各用所长、分工合作、集体劳动的条件之下,取得成功的。当汉成帝河平年间,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大规模集体校书的时候,便是采取各委专才的原则进行的。其中只有刘向是一位博涉多通的学者,所以能总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籍。其中还有他的儿子刘歆,和杜参、班游等协助他,可知那三大类书籍,也不是刘向一人独力校订的。至于兵书、术数、方技等类书籍,则分配给精通这些专业知识的人去校订,发挥他们的特长。这在人事安排上,体现了重视集体力量的精神。其次,当北宋全盛的时期,开崇文院校理群书。程俱《麟台故事》说:“国初循前代之制,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之日崇文院。”当时名流学者,都被罗致参加了工作。像沈括、苏颂这般人,学问博洽,举凡天文、地理、音律、算法、医方、本草,都有比较精湛的研究。每校一书,都有《叙录》。仿佛和刘向校书时,有些相同。《麟台故事》卷三有云:嘉祐二年,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以苏颂、陈检等并为校正医书官。这又说明了当时也是委任专门人才去校订专门书籍的。不过宋代统治者,还是拘于常格,除对四部之书作一番校订外,便没有注意到方外之书的整理。
  • 古书版本学概论

    作者:李致忠

    该书论述了古书版本学的起源、发展,以及鉴定古书版本的方法和基本知识。作者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发,较同类著述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富 有新意。本书所附书影,均为北京图书馆珍贵藏品,其中一部分是世人难得一见的珍品。
  • 增订书目答问补正

    作者:张之洞,范希曾 补正,孙文泱 增订

    张之洞编纂、范希曾补正、孙文泱增订的《增订书目答问补正(精)》在社会影响面、读者认可度、学术可靠性和学术规范的示范引导性等这些方面达成了较为完美的统一。从学术史和教育史的意义上说,本书是中国古典学术史上影响最为深远广大的导读书目之一。
  • 四库提要精读

    作者:陈尚君,张金耀

    目录学为读书、治学之匙钥。四库提要为目录学的重要著作,本书选择其中四十八篇作详细解读。选目尽量兼顾经史子集四部的主要类目,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示传统学术的宏大格局和各部类的特点。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并进而泛览四库提要,除了有助于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加深对基本典籍的认识,还可藉此了解古代典籍的构成和分类,掌握古代文史研究的基本途径;了解传统学者治学读书的格局和方法,掌握阅读利用古代典籍的基本原则;了解传统学术批评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弘扬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目 录 导言 凡例 经部 一、 毛诗正义 二、 春秋左传正义 三、 方言 四、 重修玉篇 史部 五、 史记 六、 新唐书 七、 资治通鉴 八、 通鉴纪事本末 九、 东观汉记 一O、 吴越春秋 一一、 元和郡县志 一二、 嘉泰会稽志 一三、 大唐西域记 一四、 通典 一五、 崇文总目 一六、 郡斋读书志 一七、 金石录 一八、 史通 子部 一九、 荀子 二2、 孙子 二一、 洗冤录 二二、 齐民要术 二三、 巢氏诸病源候论 二四、 葬书 二五、 法书要录 二六、 淮南子 二七、 梦溪笔谈 二八、 云麓漫钞 二九、 艺文类聚 三O、 蒙求集注 三一、 世说新语 三二、 云溪友议 三三、 搜神记 三四、 太平广记 三五、 广弘明集 三六、 列子 三七、 神仙传 集部 三八、 楚辞补注 三九、 陶渊明集 四O、 白氏长庆集 四一、〔欧阳〕文忠集 四二、 文选注 四三、 文苑英华 四四、 文心雕龙 四五、 〔二十四〕诗品 四六、 六一诗话 四七、 乐章集 四八、 花间集 附录 一、 古籍分类演变简表 二、 古典文献学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