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版本学
-
古籍常识丛谈
《古籍常识丛谈》是关于古籍版本领域内常识问题的知识读物。其内容大致分四部分:一是对古籍版本形式、行款、装订的介绍,以及用纸、字体、避讳等的说明;二是古籍版本申重要图书的介绍,如今古文经、十三经、二十四史、会要、九通、十通、丛书等;三是对历代藏书的统计,主要介绍了古代皇家藏书的情况;四是对古代禁书与文字狱的介绍,重要的如乌台诗案、陈起诗案与庄廷《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以及吕留良案等。 -
古籍印本鉴定概说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介绍古籍印本鉴定的普及性入门读物。与以往已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它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有篇章均由对有关专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分工撰稿。这些专家来自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等权威机构,其中既有国际知名的古籍版本鉴定专家,也不乏长期从事古籍版本学教学与研究的教授、研究员和博士。从专业上保证了本书的质量和权威性。 第二,全书各篇,比以往同类著作更全面地包容了古籍版本的各种基础知识和鉴定技能。如有关汉文佛经和域外汉籍的版本鉴定,是其他书中很少谈及或语焉不详的;而清刻本、书版的断修补拼等,则尚未见他书中有如本书谈得这样深入具体。 第三,书中各篇注重深入浅出,极便初学。全书强调实用方法的传授,为此还配有大量直接拍自原书的彩色书影,这些书影与文章完全契合,图文对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提高鉴别古书的实际能力。 -
宋元书刻牌记图录
牌记又称墨围、碑牌、墨记、书牌子、木记、木牌等等。本书取宋元书刻牌记65家92种104幅汇为一编。其中,宋刻本38家51种56幅,元刻本27家41种48幅。内又细分为官刻、家刻与坊刻。 -
打开金匮石室之门
走进珍宝世界丛书。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探访古书宝库的大门,作者集30余年善本研究的丰富经验和研究心得,精选最具经典性,代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门类的国宝级善本100种,以个案解析的方式,通过鞭辟入里、丝丝入扣的解剖分析,回答了人们在收藏实践中所渴望知晓的一些东西,如古书的价值如何确定,真伪如何鉴别,艺术美感如何欣赏把握等。同时,书中荟萃了270余幅珍贵罕见、细腻直观的原书原拍照片,以及大量有趣闻轶事,图文相得益彰,叙述引人入胜,装,帧版面典雅有致,是收藏爱好者、文献研究者的首选书籍。 -
清代版刻一隅
《清代版刻一隅》一九九二年一月由齊魯書社印行,初版僅千册。閲四年,於一九九六年三月重印八千册而止。 這其實並不是一本雕版史之類的著作。 以“一隅”命名,意即在此。不過說明原意祇是從赏鑑出發,草草巡覽有清三百年雕版成績一過,略存鴻迹而已。洪北江曾對藏書人加以品評,分為數等,而將赏鑑家與掠販家(也就是書賈)列為最下.北江是學者,自然看不起“玩物喪志”、以書籍當古董、摩挲赏玩的人物。 而《一隅》編寫的出發點恰正在此,正被洪亮吉說着了。近來版本研究者對書籍屬性有了較寬闊的看法,於學術性、文獻性之外,也顧及了藝術性。不過洪先生已不及見,是一種遺憾。 以圖錄形式著錄出版物的著作,已有多種。大抵以宋元刻為主。著錄明刻的就很少,不過一種。顧及清刻的,在《一隅》出現以前,一種都没有。《中國版刻圖錄》總算留給清刻一點地位,但寥寥數通,不成系統。 因此在《一隅》編寫時别無援據可资參考,因而造成了種種缺點。大體說來,有如下數端。 此書取材,多出自藏。而個人收書,又有種種局限。如清代皇家内府刻本,晚清局刻本,仿明代凌、閔刻書而拙劣不堪的清代套印本……之類,都為我所不取,因而書中缺少反映。 清初以迄康、乾,實為清刻由罕傳而臻極盛階段,名作如林,所收亦最多。較之中葉、晚期,顯然有頭重脚輕之勢.但實際情況如此,難以避免,祇能於此次新版中少作調整。 所選以僻書為多。大家專集近來多有影印本,因避而不收。這也不免有鼓輕鼓重之憾。新版祇能少作調整,讀者亮之。 原書採用一圖一文方式。說明往往失之過筒,且多從雕刻精粗着眼,實在也是此書撰寫初意所在。新版有所增改,少及書籍内容、書林掌故等,偶加評議,未必皆是,乞讀者正之。 道、咸以還,版刻雕工,漸趨率易,然往往有奇書秘册,失收者多。限於學力,或遇而未收,或因版刻不精而不取,滄海遺珠,亦是一憾。 今承復旦大學出版社好意,重印此書。原書製版未精,往往失真,讀者憾之。今將改作,或勝昔書.雜事叢集,勉為改定。少增新品,皆昔日匆遽成書所遺。或可一新耳目,希望讀者喜歡它。 二O0五年國慶節 -
藏书纪事诗
本书为《藏书纪事诗》和《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两书的合订本,以诗歌形式记载了自五代至近代一千二百多位藏书家、书商和印刷工事迹。 清末叶昌炽所著《藏书纪事诗》是一部记载历史上藏书家事迹的专著。时代起于五代末期,迄于清代末期,计收集有关人物 739人,所引用资料大量采录自正 史、笔记、方志以及官私目录、古今文集等文献,并将记述一人或相关数人的有关资料各用一首叶氏自作的七言绝句统缀起来,间附叶氏案语,实际上是一部资料汇编式的藏书家辞典。 本书同时还收录了历代刻书、校书、抄书、读书等方面的资料,因而对于研究目录、版本、校勘及文化学术的演变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被誉为“藏家之诗史,书林之掌故”。取材广泛,史料丰赡。附索引。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对于清末藏书家,尚多缺遗,辛亥以后,不及收录。《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以诗歌形式评介近代藏书家,并概述藏书情况。共收藏书家183家,其中辛亥以后占161家。收罗人物广泛,资料多为后起诸家所引用。 -
读书与藏书之间
目录 自序 书肆记游 书肆记游 卖书人徐元勋 牛头、鸡肋与狗屎——闲说旧书市上捡漏儿 津门得书偶记 在斯堪的纳维亚买旧书 大东购书漫记 紫霓白雪,五色纷若——2005年嘉德公司古籍善本春拍漫览 书衣题识 全祖望《经史问答》万氏刻本缀语——兼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关于《都门纪略》早期版本的一些问题 吴瑭《温病条辨》稿本题记 《江省图》与徐霞客的神话 述石印明万历刻本《观世音感应灵课》 海内孤本嘉靖刻《定山先生文集》残帙 《渔阳山人诗合集》与《渔阳精华录》的面世背景 丁晏批本《渔阳山人精华录训纂》 记南明刻本《西曹秋思》——并发黄道周弹劾杨嗣昌事件之覆 舆人之诵——《诗板臆论》随笔 迷离帆影楼——对读《帆影楼纪事》与《自反录》 新社会里的旧诗刊——《乐天诗讯》 倒霉的出版家——漫说英文版《当代中国的政治设置》 书山问路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读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四讲》 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史部之演化轨迹述略 谈清人著述的目录与版本 《清人别集总目》书后 《宋版古籍佚存书录》序 自序 我是一个从故纸堆中讨生计的人。不是转贩旧书,而是在古人写下书籍的字缝里找文章做。 既然读书,就需要买书。近十几年,因为买旧书的缘由,时常会接触到一些藏书家。在藏书家的眼里,我多半算得上是个专业的“学者”,买的书也只是学者必需的“用功”的书籍,与藏书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可在一些学者看来,像我这样胡乱买旧书,又似乎是与学术毫不相干的事情。礼貌一些,会说这是在收藏书籍;不客气地讲,就是“玩物丧志”那句现成话。非驴非马,被每一条正道上的人,都视同蝙蝠。可见,虽然同样是以书为侣,但是在读书与藏书之间,似乎存在着很大的间隔。我祖居东胡故地,借用西汉时东胡人的话来说,也可以将这一中间地带,称之为“瓯脱外弃地”[1]。 然而,若要对读书与藏书,分别给出确切的界定,却并不容易。譬如,你可以说,读书者买书只为方便阅读,不需要考虑诸如品相、版本等书籍外在形式上的差异。但是,并排放上两部内容和印制形式完全相同的书籍,一部油污水渍,蓬头垢面,另一部则触手如新,墨香袭人,恐怕天下所有“读书”者,都要选择后一部。又譬如许多自命为“读书”的人,会以为藏书者类皆束书不观,纯粹是把书籍当作古董和艺术品来装点门面。可是,其实从来就没有根本不读书的藏书家。藏书家对书籍的内容,大多各有不同的偏好,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只不过你有你的读法,他有他的读法,他可能只是茶余饭后,把玩赏鉴,同时悉心品味书籍蕴涵的文化内容与其形式之美,并不像以读书为职业的那些人,一定要通过看书来写东西、谋衣食而已。 如此说来,在读书与藏书这两大界域中间,应当还存在着一个很宽泛的过渡地带。不仅是我,其实很多需要常年读书的人,都是处在这一地带的不同位置之上。近年济南齐鲁书社办了一个讲藏书的刊物,名为《藏书家》,实际上在上面写稿子的人,多半是既读且藏,或者说是因读而藏,读而后藏,真正称得上藏书家的作者,只占其中很少很少一小部分。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藏书家,以后更不会有这种念头。严格地说,买书只是为了读书,为了更方便地读书,更多地读书,也为使读书变得更有趣味,更多一分惬意。 上学受教育,老辈的说法叫念书;书面化一些的词汇,便是读书。小学和中学,应当好好启蒙打基础的时候,正赶上了所谓“十年动乱”,在学校,非但不能像现在一样“正规”上课受教育,反倒是时常要代替家里有事的老师给同学“讲课”,于是,就养成了我自己读书的习惯。自己阅读,随心所欲,找想看的书,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很早就滋生了跑书店买书的嗜好。当然,像那个时代大多数孩子一样,手头儿能够省下来的零花钱有限,能买到的书,自然也极为有限。 少年时代购得的书籍,历经数度移徙搬迁之后,都早已不见踪影,只记得读的最多的是李瑛的几本革命诗集。虽同样是用分行的句子,来图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象,但李瑛的诗似乎很讲究节奏和韵律。直到现在,我读新诗,还是很看重这一点。另一部印象深刻的书籍,倒是古代文献,名为《何典》。印象深刻,是因为书名奇特,好记,至于这部书的内容,直至今天,也没有好好读过。这反映出,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露了聚而不读的“藏书”倾向。 1977年考上大学以后,开始有明确目标地搜罗专业所需要的书籍。高考时本来报考文科,却阴差阳错地被录取到理科。既要满足读文史书籍的欲望,又要适应念理科的需要,欲求者甚广,而从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购书款项却依然有限,故所得而求之者甚寡,在书店里还是翻看的时间很长,买下的书籍很少。不过,外界条件的抑制,反而愈加强化了内心购书的奢望。 在大学本科时期,值得一提的是,似乎有了一点儿贴近藏书家的购书路数。这就是不问喜好与否,以及是否都用得上,成龙配套地购买某一系列的书籍。其中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就是现在藏书者通常称之为“网格版”的那一种绿底黄色网格封面的版本,我是见一本,收一本,基本收齐了当时已经出版的所有品种。又如旧期刊,一本一本地配齐了自创刊号以来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地理知识》发行量大,配齐并不太困难,但《地理》是20世纪50年代发行时间很短的地理学中级刊物,介于高端的《地理学报》与普及的《地理知识》之间,上下不靠,存世无多,为配齐它,耗费了我很多个周末。不过大学毕业以后,由于购买必需专业书籍的巨大吸引力,再也没有这样刻意按照出版的系列来购置书籍,从而也就在这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上,脱离了通往“藏书家”的路途。 不过,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逐渐体味到在购书过程中寻寻觅觅的乐趣。觅书的乐趣,本来主要体现在搜寻旧书、旧期刊的特殊体验之中。但在那个新书发行渠道还很不通畅的年代里,除了周末常去旧书摊儿寻觅需要的书刊之外,我还有另外一种觅书的途径,这就是通过征订书目,找寻即将出版的新书,向书店预约定购。 回想起来,至今我仍然对当时哈尔滨市南岗新华书店负责预定图书的那一位女士,心存敬重和感激。数年之间,这位店员为我定购了许多书籍,其中包括现在还一直使用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丛书。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其中有一些书,整个哈尔滨市,因为只有我一个人预定,所以,书店竟为满足我一个人的需求,特地从出版社订进了唯一的一本。例如由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编辑的《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1978年)》,就是这样,在《科技新书目》上看到出版消息后,由这家书店代为订购,买到手中的。像这样专门的书籍,除了北京、上海,当时在其他地方,是很难买到的。等到我读了研究生,专门学习历史地理学之后,直至今日,一直为能够拥有这本论文集而颇感得意。后来徜徉于南北各地旧书摊肆,却始终没有遇见过这本文集,也就更为感激专门为我预定书籍的这位店员。 各个专业,都需要读书,但从事历史这一专业,似乎需要比其他专业读更多的书。当然,更准确地说是浏览更多的书。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专业所读的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读法有些特别,并不是逐字逐句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了解一下大概内容,日后做专门研究需要时,再仔细阅读,或是查找一些有用的资料;另一方面,是因为从事历史专业,不管学术进展到什么地步,出现多少新知识,得出多少新结论,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依然需要立足于原始资料,一切从头做起,去读很多代以前学者早已读过的书籍,而不像其他很多学科,新知识随时淘汰老知识,有了新著述,就可以扔掉老书不用。历史学研究用书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干这一行的人,往往需要在书斋里储备很多很多的书籍。 大学毕业以后,接着读研究生,由理科转入文科,进入历史学领域。因为有了比较具体的专业,读书的范围,也变得非常具体,而购书的数量,则基于专业的需求,开始大幅度增加。当时买书,几乎纯粹是为了实用,丝毫没有考虑过兼顾阅读与赏玩。不是没有这样的意愿,而是尚且无力顾及于此。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业师黄永年先生从北京琉璃厂古籍书店,为单位购买了一批古籍,其中有明末刻本钟惺、谭元春评点《水经注》,价格80元。这是古代地理学名著,因我学习历史地理专业,先生特地指点说,此书价格不贵,书店另存有同样一部,可以考虑买下。但我当时正处于贪婪地扩充存书数量的阶段,根本没去考虑。现在,这样一部书的售价,至少要在5,000元以上,结果同样还是不会考虑将其收入书囊。当时为集中力量,购买专业文史典籍,竟毫不吝惜地让出了几乎全部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书籍,从此以后,便不再购买这一类“闲书”。 不管读书,还是买书,我都受到业师黄永年先生的直接点拨和影响。先生是当今第一流的版本目录学家。读研究生,入学伊始,即师从先生学习目录学。先生的讲授,为我打开了广阔的学术天地,诱使我想尽可能有所涉猎。多年来购书博杂不一,与所从事的狭小专业相比,或许稍显泛滥无归,即缘自于此;并非像一些朋友误解的那样,只是出于收藏书籍的目的。不过,先生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做学问,并不主张买太多的杂书,甚至反对抄卡片、记笔记。无奈我生性驽钝,记忆力低下,一部书常常反覆读过,仍然留不下多少印象。这样,在使用史料时,需要反覆核查,完全靠去图书馆借阅,远水解不了近渴。为此,才不得不尽可能多购置一些书籍,以备稽考。 只是学海无涯,而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毕竟十分有限,买下的很多书,根本顾不上看,有些书甚至终此一生,恐怕也无暇一览。得荃而忘渔,这便与购书的初衷相背离,难怪要被一些人视作“藏书”了。事实上,在文史专业从业人员,以及文史爱好者中间,类似我这样胡乱买书而又束之高阁的人,比比皆是,我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员。 由为读书而购书,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向“藏书”的方向偏倾,这便使得我与书籍的位置关系,逐渐介处于读书与藏书之间。买书一多,似乎也必然如此。当今各地评选“藏书状元”,普遍把拥有书籍的数量,作为衡量藏书家份量的指标,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就“藏书”的实质内容而言,除了赏玩古董或存而不用的涵义之外,专业人士搜集的某一方面的书籍,虽分拆来看,平平常常,但花费多年心力精挑细选聚拢到一起,最终其本身往往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收藏。很多图书馆的学术特藏,就是由此构成。不过,这种意义上的“藏书”,只是聚拢书籍形成的一种自然结果,而不是它的出发点和聚书的过程。即使按照这一意义来讲,我收存的书籍,严格地说,恐怕也还算不上是“藏书”,只能说是略微形似而已。这是因为我拥有的书籍,内容过于杂乱,没有特别着意搜罗某一类书籍,包括我赖以吃饭的专业历史地理学。没有学术价值或是派不上用场的专业出版物,我丝毫没有兴趣,而是否具有独特的类别取向,应该是判别所有收藏和收藏家的一项基本指标。 在目录学方面,是黄永年先生授以目录学,从而引发我广泛购求各类文史典籍的欲望;在版本学方面,则是倒转过来,由于购买古籍旧本,需要求教于先生,始逐渐习得一些版本学基础知识。由于顾虑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实物,当初在西安读研究生时,听黄永年先生的版本学课程,只上了两堂课,便偷偷开了小差。幸蒙先生偏爱,没有怪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转迁至北京工作,在琉璃厂、海淀等中国书店的店面里,可以经常随意翻看古籍。当时古籍的价格,尚且不甚昂贵,不知不觉中便诱发出购买古刻旧本的欲求。于是,从实用的石印本、影印本和书市上一元钱一本的零篇残本开始,试探着摸索购买一些线装古籍。一边学,一边买,十几年下来,竟也积累了上百部古书。 很多没有买过古书的人,往往把购买或存有古书,理所当然地视作藏书。其实这是很表象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线装书籍,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比如有些清代乃至明代的破烂刻本,其收藏价值,甚至还远不如现在新出的洋装书。从收藏的角度看,这里边有很多讲究。 我买下的线装书,有一小部分,完全是供一般阅读使用,与买洋装新书,出发点没有什么差别。譬如《读史方舆纪要》,当时买不到中华书局印制的洋装本,只好买了一部线装石印本来用;《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是因为一直没有新的标点印本,便购置一部影印线装的《四部丛刊》三编本。至于其他大多数书籍,则确实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勉强可以看作是一种收藏。 不过我的这种收藏,仍然与一般意义上的藏书家略有区别。这就是正宗藏书家特别看重的精美版刻佳品和流传有绪的名物,我基本上一无所有,搜罗书籍的着眼点,仍是书籍的内容而不是外在形式。在书价相对低廉而可以接受的大前提下,一重稀见,二重独特的史料价值,三重相对少见的学术名著,最后才是考虑版刻或印制的艺术价值。这还是典型的读书者的立场,其实是扩展到版本领域的目录学视角。如此说来,我买线装古籍的实质目的,依旧还是读书。这类书籍,可以更多地满足我阅览孤本秘籍的好奇心,也能够在阅读使用的同时,一并领略古籍版刻之美,使阅读历史文献,变得更为享受。其实,以读书求知为职业,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许多人因过于看重功利的目的,而把读书弄得苦楚万分,实在是一种“异化”。 同样都是购买线装古籍,路数却是各有不同。我购买线装古籍和其他旧书,始终遵循一项重要的准则,这就是人弃我取,不与他人争强竞胜。这客观上是由于实力有限,不具备相应的资格;主观上是生性不喜欢凑人多的热闹,就像做学问也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和选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去做一样。 藏书是一件自得其乐的事情,藏书家则是一帮自我陶醉的家伙。他们不大在意别人另找其他的乐子,这是不是合乎“道儿”上的规矩。再说,和所有行业一样,少一个同行,就等于少了一个竞争的冤家,有百利而无一弊,管它作甚呢?我的乐子,藏书家们虽然看不大懂,却依然很礼貌地认可为一种另类的收藏。 这样,通过古籍的收藏,由读书而转入藏书,使得我在读书与藏书之间,似乎又进一步向藏书一侧有所偏倾。不过,我所拥有的这类古籍,数量实在太少,在我一万多册书籍的总数当中,微乎其微,改变不了总体构成的性质;同时,书籍的种类,又杂七杂八,经、史、子、集,明版清版活字,抄本写本稿本,样样都有一点儿,又哪一样也不成体系,虽然可以算作收藏,却怎么也达不到藏书家的标准。 藏书家有理由也有权利只赏玩而不认真阅读藏储的书籍,或者是拿藏书作文章;读书人则应该在阅读中发掘所存书籍的价值和意义。既然是从阅读角度购买的书籍,我在买下古籍旧本之后,都要尽可能品味梳理一下这些书籍的内在蕴涵。本书“书衣题识”部分,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心得和感想。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古刻旧本之外,我还曾买下过很少很少一小部分外文珍本书籍和较为稀见的晚近书刊资料,书中对此也有所涉及。 整个这部分内容,有些是做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性考述,有些只是随意铺叙一时的想法;加之书籍的内容,差别很大,我对每一种书籍的讲述形式,便是各随其宜,并没有追求统一的写法。所谈到的书籍,单纯就版本而言,多不值一提,正宗的藏书家,难免讪笑。书箧中值得挖掘利用或是分析介绍的稀见古籍以及文献资料,还略有一些,以后有合适机会,我将陆续撰文,公之于众。 买书本是为阅读或者收藏,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寻觅旧书本身,却很容易转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消遣和享受。借用一位西方藏书家的话说,这是一种浸透于血液之中的诱惑。正因为如此,搜罗书籍的这些怪人,往往会津津乐道个中的奥妙与情趣。我生性懒惰,在游山玩水这一点上,如同业界内写《水经注》的老老前辈郦道元一样,“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不管走到那里,逛旧书店、旧书摊儿,浏览和寻觅旧书,差不多成为最主要的“游览”项目。本书“书肆记游”部分,便是记录我访书阅肆的一些经历和观感,以之与同道者交流。其中有些文章,是应人之约,命题而作,有索稿者特定的要求。当然,讲述的具体内容,依然完全出自我本人的看法。 不管读书,还是藏书,都离不开目录学和版本学知识。本书“书山问路”部分,是我学习版本目录学的一些体会和认识。这两门知识,看似简单,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微言大义,一切玄机禅语,对之都难以施展。因此,一些人往往将其视之为“小道”,不屑于略为措意。实际上,这是一片广阔无边的森林沧海,要想掌握好这些内容,很不容易,需要日积月累,博闻多识。以我涉学之浅,所说必然会有很多疏漏和谬误,连同本书其他内容一道,衷心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教。收在这里的文章,有些曾在刊物上发表过,在这里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润色。书中所附书影,除评述拍卖一文外,均摄自本人藏书。 2005年6月9日记 [1] 瓯脱:《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汉时在东胡与匈奴的居地之间,“中有弃地,莫居,千馀里,各居奇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者谓冒顿曰:‘匈奴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三国时人韦昭,释此瓯脱为“界上屯守处”。 -
南宋刊单疏本毛诗正义
《毛詩正義》現存版本,以日本藏宋刊單疏本爲最優,其餘諸本均從單疏本衍生。蓋諸經義疏經北宋朝廷校訂,即有所謂單疏刻本,成爲後來所有注疏刻本的祖本。然諸經單疏北宋刊本,至今無一部流傳,而《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公羊》、《爾雅》六經有南宋覆刻本傳世;《儀禮》單疏南宋刊原本已經散佚,僅存清代覆刻本。在此七經中,《尚書》、《儀禮》、《禮記》、《公羊》、《爾雅》五經,有《四部叢刊續編、三編》、《古逸叢書續編》等影印本,《周易》有三十年代傅增湘影印本及臺灣重印本;唯獨《毛詩》,自一九三六年日本東方文化學院影印之後,多年未得重印,以致國內學者很少利用。 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國內已經不傳,我們徵得原書收藏者日本武田科學振興財團杏雨書屋的同意,據影印本做四拼一高清影印,并增附四種《毛詩正義》古抄殘卷,讓讀者飽覽秘笈。這是本社繼《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舊京書影》之後,從東瀛載回的第三種珍貴漢籍,現精心編輯,呈獻給讀者。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 -
书谷隅考
此书为纯学术书,本书收录作者关于版本目录学论文18篇,包括对清朱彝尊《经义考》一书的研究,对元陈澔《礼记集说》的版本考订,宋《事文类聚》的成书与版本以及对宋雕佛藏"崇宁藏"、"毗卢藏"残卷的考订等。 -
书丛老蠹鱼
《书丛老蠹鱼》内容简介:沈津先生,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是一流的版本目录学家,和古书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清代江南女诗人徐畹芝的诗句“浮生愿向书丛老,不惜将身化蠹鱼”,也正是作者的写照。这是他最新的一本随笔集,记录了经眼的珍贵书籍以及经历的一些往事,其中既有中国历史上围绕着刻书、藏书、禁书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借此窥见中国文化史、图书史的一角,看到古人们对书的种种态度;也有作者对亲身经历的回忆和关于版本鉴别的经验之谈,这里有说出的,也有未说出的,都足以引发读者的兴趣,勾起我们的好奇之心。此书四色彩印,有大量珍贵插图,可以说内容丰富,装帧精美,令人爱不释手。 -
劫中得书记
抗战时期,郑振铎先生为保存民族文献,曾竭尽全力收购古籍善本,尤重小说、戏曲和有精美版画的稀见书籍。他每得一佳本,随作题记,叙述得书经过和对该书的评论。《劫中得书记》收录题记89则,《续记》收录60则。据1956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版影印。 -
古籍整理概论
《古籍整理概论》是一本实用的教材,作者黄永年根据自已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经验以及古籍整理自身在方法、工序、相关知识上的特点,将全书分为八章阐述,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了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全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总结,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
版本杂谈
在这本小书中,笔者尝试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虽然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足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版本杂谈》定名《版本杂谈》,准确地说,应该是《近现代版本杂谈》。 目录 序 手稿本与修改稿本 誊清稿本与编辑稿本 传抄本 影抄本 批校本 题跋本 修订本 日记和书信 家谱 文书 档案 雕版本 写刻本 重刻本 影刻本 增刻本 木活字本 拓本 红印本和蓝印本 套印本 后印本 线装铅印本 石印本 珂罗版印本 影印本 名家手迹影印本 影印插图本 早期横排本 单彩印本 油印本 土纸本 摄影、晒蓝与复印 计算机激光照排 线装本 西式装订本 毛边本 精装本 软精装本 烫金与压空 同书的不同装订 开本 异型开本 版权 版权凭证 保密本与编号本 内部发行 非卖品 自印本与准印本 征求意见本 征订样本 丛书零种与抽印本 印数 封面装帧 社标 扉页与环衬 正文版式与装饰 插图装帧 插图艺术 著者签赠本 书首赠言 转赠、代赠及其他 名家旧藏本 私藏趣印 馆藏印记 藏书票 -
日本國見在書目錄·經義考補正
《日本国见在书目》一卷,由日本学者藤原佐世于宽平年间(889—897)奉敕编纂。此目成书于《隋志》和两《唐志》之间,共收唐及唐以前古籍1568部,计17209卷,模仿了《隋志》分类的结构和次序。此目对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日文化交流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此目共收唐及唐以前古籍1568部,计17209卷。全书分类几乎与《隋书•经籍志》四部分类的基本结构和次序相同。经部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异说、小学;史部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土地、谱系、簿录;子部为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部为楚辞、别集、总集等40类。但试比较《隋志》四部后所分四十细目和《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所分四十目,后者亦略有变化。 -
藏園群書經眼錄(全四冊)
本书是我国的一部善本古籍目录。共收录各种善本约4500种,按经史子集顺序编排。登录书目除标明书名卷数作者外,还载有成书年代、版本款式、序跋题识、刻书牌记、收藏印章以及对本书作者的鉴定意见和评论。 -
藏园群书题记
舊序 初集識語 整理說明 卷一 經部 總類 宋刊巾箱本八經書後 易類 宋監本周易正義跋 宋本周易要義跋 書類 校金刊本尚書注疏跋 影鈔元刊尚書纂傳殘本跋 詩類 题元本韓詩外傳 元本韓魯齊三家詩考跋 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毛詩跋 題詩經世本古義 禮類、 朝鮮刊本纂圖互注周禮跋 朝鮮活字本附釋音用禮注疏跋 校宋刊本鬳齋考工記解跋 重校查初白藏宋本鬳齊考工記解跋 輯本朱申檀記句解跋 春秋類 宋撫州本春秋經傳集解殘卷跋 …… 思適齋題跋序 書舶庸譚序 嘉業堂善本書影序 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序 故宫殿本書庫目錄題辭 雁影齋题跋序 長沙葉氏藏書目绿序 校刻儒學警悟跋 海源閻藏書纪略 審閱德化李氏藏書說帖 涉園明本書目跋 涉園陶氏藏明季閔凌二家朱墨本書 書後 題周叔弢勘書圖 書名作者综合索引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