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抒情传统

  • 現代「抒情傳統」四論

    作者:王德威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重要領軍人物、國際著名學者王德威,特別以《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為《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研究篇》揭開序幕。 ◆關心臺灣文學、現代中國文學者不可錯過的好書,中文系、歷史系、臺文系所師生必讀! ◆臺大出版中心年度「重量出版」! 江文也──留日背景的臺灣作曲家兼詩人,在抗日前後生涯不斷的轉折…… 臺靜農──五四一輩的知識分子文人,曾因政治因素三度入獄,遷台後任臺大中文系主任二十年…… 胡蘭成──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在於中日戰爭期間他與汪精衛政權的關係,以及與張愛玲和其他女性間的愛恨情仇…… 王德威以文學與歷史觀點為讀者反思文學敘事與意識形態的互動,提供不同的向度,同時探討現代的抒情傳統。 本書以「現代性」觀點切入,首論〈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縱論多年中外學界對抒情話語的辯證與問難,王德威提出獨特的見解。另外三篇,〈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國家不幸書家幸〉、〈抒情與背叛〉則分別以三位現代文學史與文化史人物——江文也、臺靜農、胡蘭成——為焦點,思考「抒情」的理念淵源、媒介形式、今昔對話、政治條件、個人抉擇,以及與臺灣研究的關聯性。王德威讓抒情的「傳統」不僅見諸文本和文論,也落實在人間煙火之中,惟有在歷史經驗的脈絡裏,抒情的隱與顯才更加耐人回味。 一九七一年,旅美的陳世驤先生發表〈中國抒情傳統〉,指出中國文學的精華無他,就是「抒情傳統」。陳先生論抒情「傳統」,理念與方法卻深深立足於現代語境。「抒情」一義來源很廣,而且和史傳的關係相衍相生,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現代主體的多重面貌。 第一章〈「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第一個部分描述陳世驤、沈從文、捷克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 Průšek)論「抒情傳統」的語境;第二部分從比較文學的脈絡討論普實克、陳世驤的貢獻,以及二者與世紀中期西方其他抒情學說的關係;第三部分檢討晚清、五四以來,傳統定義的「抒情」與西方浪漫主義影響下的抒情論述間的種種對話;第四部分回到陳、沈、普三人的論述,並思考「抒情傳統」所可以為中國現代文學開發出的新課題。 第二章〈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討論江文也在生涯的轉折點上,如何對「聲音」的現代性作出選擇,以及所必須承受的美學與政治後果。準此,本章以江文也的音樂作品、詩作和理論文章為例證,探問以下的議題: 江文也的現代感性如何凸顯了殖民性、民族性與國際都會性的混淆特質;江文也在戰爭時代對儒家音樂和樂論的鑽研如何為中國文化本體論與日本大東亞主義間,帶來了不可思議的對話;以及更重要的,歷史的機遇如何激發也局限了江文也的抒情視野。 第三章〈國家不幸書家幸──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論臺靜農在二十世紀四、五○年代的蛻變。面對家國動亂,臺在無所逃遁之際,寄情書寫。然而臺靜農不再追求文學的微言大義,轉而呈現文字的「表面文章」。臺靜農早年雖享有文名,但書法才真正顯現其人的性情。而臺靜農的書法更必須置於千百年來世變之際,文人「南渡」的歷史創傷和審美實踐上,才更見深意。王德威以下三項議題深入發揮。一:現代文學與書寫形式的辯證;二:現代書法與政治、文化「南渡」論述的對話;三:書法與「喪亂」詩學無聲勝有聲的關聯。 第四章〈抒情與背叛──胡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胡蘭成是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胡蘭成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與汪精衛政權的分和關係,和與張愛玲以及其他女性的浪漫情史,使其形象一直充滿負面色彩。另一方面,胡蘭成的文采見識,以及晚年對臺灣文學的影響,堪稱為傳奇人物。王德威以胡蘭成戰爭和戰後期間(1939-1959)的作品和行止為重點,探討胡的詩學和政治、歷史觀點如何形成複雜的戰爭與文學論述。
  • 陈世骧文存

    作者:陈世骧

    《陈世骧文存》是著名留美学者陈世骧唯一的中文论集。 本书是陈世骧逝世以后,由其门生杨牧编定,于1972年7月由台湾志文出版社列为“新潮丛书”第十一种出版,书前有哈佛大学杨联陞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序,书后有杨牧的《编辑报告》。书中收入论文七篇,演讲稿三篇,其中《中国的抒情传统》、《中国诗歌中的自然》、《原兴:兼论中国文学特质》系从英文译出。除了《法国唯在主义运动的哲学背景》发表于四十年代末,其他均作于五六十年代,从中可以窥见陈世骧的治学路向和至今仍感鹇独到的学术见解。
  • Modern Archaics

    作者:Shengqing Wu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Qing dynasty in 1911 and the rise of a vernacular language movement, most scholars and writers declared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to be dead. But how could a longstanding high poetic form simply grind to a halt, even in the face of tumultuous social change?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Shengqing Wu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style poetr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Drawing upon extensive archival research into the poetry collections and literary journals of two generations of poets and critics, Wu discusses the continuing significance of the classical form with its densely allusive and intricately wrought style. She combines close readings of poems with a depiction of the cultural practices their authors engaged in, including poetry gatherings, the use of mass media, 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translation, to show how the lyrical tradition was a dynamic force fully capable of engaging with modernity. By examining the works and activities of previously neglected poets who maintained their commitment to traditional aesthetic ideals, Modern Archaics illuminates the splendor of Chinese lyricism and highlights the mutually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the modern and the archaic.
  • 抒情传统与维新时代

    作者:吴盛青,高嘉谦

    考察古典诗词及抒情文类,在传统裂变和融摄中的生长与衍异.作者包括王德威﹑胡志德 (TedHuters)、郑毓瑜、贺麦晓(M.Hockx)、魏爱莲(E.Widmer)、方秀洁、奚密、林立、黄锦树、胡晓明、张宏生、魏泉、张晖、黄运特.
  • 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

    作者:吕正惠

    《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主要内容:崇拜西洋文明,唾弃自己的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宿命。事实上,不论是研究中国文化,还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总会多多少少背负着这种宿命感,从而在一般人的眼中成为一种特殊人物。这一情况,在台湾比在大陆严重得多。虽然我已年龄老大,但能厘清这一历史迷雾,还是感到欣幸不已。我还可以努力个二十年,总还可以写出一些东西。即使写不出来,中国人才众多,一定有人可以做出更好的成绩,也不必为自己感到遗感。《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是作者吕正惠自己一本比较完整的古代文学论文选集,借以记录一段历史经验,同时也借以自勉。
  • 抒情之现代性

    作者:陈国球,王德威 编

    “五四”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文学的一个核心精神就是抒情,而抒情传统恰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个很好的概括。近年来,在一批海外重要学者的推动下,抒情传统理论焕发生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台港等海外华文研究等许多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具有引导意义的理论话题。有鉴于此,两位海外知名学者王德威和陈国球通力合作,编成此书,意在对抒情传统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反思。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抒情传统的系统总结。全书共分抒情中国、内向美典、歌诗言志、大道多歧、宇宙诗心、远方声音、仿佛有光、境界再生、理论演出、颠覆传统、今之视昔凡十一辑,从大量文献中精心辑录了著名学者鲁迅、闻一多、朱自清、朱光潜、沈从文、方东美、宗白华、陈世骧、高友工、普实克、宇文所安、叶嘉莹、柯庆明、张淑香、蔡英俊、吕正惠、萧驰、龚鹏程、郑毓瑜、黄锦树、陈国球、王德威等人的文章共23篇论文,时间上涵盖“五四”到当下,地域上涵盖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美国、欧洲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他们中间既有抒情传统理论的建立者,也有积极推动和发扬光大者,更有极力辩驳抒情传统理论的反对者。经由此书,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抒情传统这一重要理论的来龙去脉。 然而,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理论性的反思了各家学说的长短优劣。陈国球为每篇论文都撰写了详尽的导读,指出每篇论文的写作背景、核心观点,分析每篇论文在整个抒情传统理论建构中作用、价值和地位。所有导读近10万字,是非常细密的学术史梳理。导读及王德威所撰总结性论文《“有情”的历史》,将方便读者更为深入地理解抒情传统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