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维纳斯
-
列维纳斯传
◎ 内容简介
这部独一无二的传记,由踪迹和面孔构成,为我们描绘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生平与思想。作者所罗门•马尔卡穿梭于时空,寻访列维纳斯的人生踪迹:从他童年时代的立陶宛小城考纳斯,到战前的巴黎,再到纳粹集中营;从达沃斯到鲁汶,从梵蒂冈到特拉维夫;从东方以色列师范学校的走廊,到索邦大学的阶梯教室;从他寂寂无名独自工作,到被全世界所熟知。
交织在列维纳斯人生踪迹之上的重要面孔,都在本书中参与了他的人格写照:挚友莫里斯•布朗肖、让•瓦尔,导师舒沙尼先生;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胡塞尔、海德格尔、罗森茨维格;还有对话者,保罗•利科、雅克•德里达,以及教宗保罗二世等。因此,这本传记也是对20世纪的独特一瞥。它的优长之处是充分挖掘了列维纳斯的犹太特征,又如实展示了他在哲学家身份和犹太身份之间所取得的平衡。这是理解列维纳斯的关键。
◎ 编辑推荐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是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犹太思想家。列维纳斯也是纳粹集中营幸存者,这一经历对他的思想影响至深。西方与犹太在这位探究“他者”的哲学家身上共存。
本传记作者所罗门•马尔卡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跟随列维纳斯学习。在列维纳斯于1995年去世后,马尔卡花费五年的时间来为这部传记做准备。本书完整记录了列维纳斯出生于东欧,求学于法、德,成名于法国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
列维纳斯既是典型的20世纪法国哲学家,发展了存在、有、他者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同时,他也是一位百分之百的犹太思想家,犹太文化独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贯穿着列维纳斯的一生。本书忠实再现了列维纳斯身上的双重属性,既关注《塔木德》的光辉,又关注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辨。
本书属于我思“墨涅摩绪”系列。
◎ 业界推荐
我的思想受惠于三个人:海德格尔、布朗肖、列维纳斯。
——雅克•德里达
我真的欣赏并理解了《总体与无限》中所有关于家庭之伟大的页面。……在德里达之前,只有列维纳斯以这种方式谈论了这一点。
——保罗•利科
哲学常常是一种去语境化的思想事业,列维纳斯的哲学则需要重置于他的生命语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失眠、倦怠、逃离、责任、人质,一系列发人深省的哲学概念,需要生命的体验去激活。恰如列维纳斯所说,我们不能把接受到的信息与作为必要的对话者的脸分开。所罗门•马尔卡所写的传记为我们呈现出对话者列维纳斯生动的面孔。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这本传记交织着作者对列维纳斯的回忆、对其亲友的访谈、对其生平“地点”的探访……它们构成了列维纳斯的“踪迹”。通过这些“踪迹”,我们既在走近列维纳斯,与此同时,他对于我们又变得更加陌生。我们看到了他既普通又神圣的日常生活,这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思想,又似乎比他的思想离我们更加遥远。通过这些“踪迹”,我们离他既近又远,这恰恰也是列维纳斯所阐述的“亲近”,列维纳斯在其中既是理解的对象,又保留为他者。
——王嘉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孟子曾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对于列维纳斯尤其如此:他的哲学与他作为一个犹太人所曾接受的教育、遭受的苦难密不可分。这本传记可以让我们更真切地“知其人”,从而让我们更好地“读其书”、入其思。
——朱刚(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作为哲学家,列维纳斯始终拒绝“所说”的内容与“言说”的行动分离。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言辞,应当得到其行动和生命的见证,否则所有高谈阔论和学问真理,也不过是欺诈的修辞。这本传记吸引我们。它不仅记录了列维纳斯生活的踪迹,也见证了他的哲学。在这个言论思潮泛滥的时代,我们自然迫切关心,那些扣人心弦的论述,能否被说者的行动和生命见证。
——刘文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面对犹太人大屠杀造成的人性困境,从纳粹集中营幸存的列维纳斯提出将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在解读犹太经典时,赋予伦理学超越一切宗教概念的神圣性。或许,列维纳斯没能像同行一样受到重视,他显得“太犹太”了;作为犹太人,又被同胞诟病“基督化”。但正是在他总被曲解的话语里,我们看到了爱,“帕斯卡的‘没有贪欲的爱’”。
——张引弘(青年学者)
伟大的心灵,孤独的旅程,思辨的一生。列维纳斯一直是西方文明中的异乡人,他独自思索着最艰深的哲学问题。
——公维敏(本书译者)
-
塔木德四讲
《巴比伦塔木德》还原了《圣经》记载中简化了的残酷,勒维纳斯在阐释《索他》篇时,深入地探讨了作为犹太思想意识在历史长河中“所包含的所有的顾虑和歉疚”。其中有“人道危机”——日月大地为之蒙羞;信仰危机——“应许之地不是许可之地”;民族优越性授权的危机——“求助于出自以色列精神优越性的权利是不妥当的”。诚然,即使是以去那里建立天国的名义,侵占一块土地总是像背负十字架一样沉重。 -
勒維納斯
勒维纳斯(E. Levinas, 1906-)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他从存在的思考出发,打开存在的秘密之门; 他把哲学与基督教、犹太教教义融会贯通,构建了一种“为他人”的伦理哲学;面对世上的邪恶、残暴,勒维纳斯要把现代人——不知自己生活在废墟或者火山口上的存在,从政治昏睡、从江湖骗子的美梦及诺言中唤醒。 近些年,勒维纳斯的思想愈来愈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美国、墨西哥、日本、中国都出版了勒维纳斯著作翻译本。 作者是研究法国哲学的学者,在瑞士曾直接聆听了勒维纳斯先生的讲座。书中,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流畅的笔调,把这位心仪已久的智慧哲人的生平、思想,一一为我们道来,使我们也分享到勒氏清新而强烈的理智光芒、及隽永的魅力。 -
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大儒康德主張: 「對待人類,無論是對自己或他人,皆應視其為目標而絕非一種手段」,但列維納斯揚棄了這種強調主體的道德哲學,他認為道德不應從自我開始,而應從他者而來,道德始於為他人存在,然後才是為自己存在。 在現代社會中,面對不同性別、不同性傾向、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族裔、不同物種、不同階級、不同身分認同的「他者」,列維納斯式回歸倫理的他者哲學,可以作為我們認識自己與善待他人的良策。 如何看待他人,是在現代社會確立自己最重要的哲學態度 對列維納斯而言,西方哲學從巴曼尼德斯到海德格都是一種將他者簡約化成和「自我」(the Self)相同觀點的過程。在此傳統中「他者」(the Other)被吸吮、咀嚼、吞沒及消化成「自我」維持生存整體的一種能量來源,列維納斯開展了以他者為優先的哲學,提出與無法理解的他者建立一種責任倫理學的關係。在二十一世紀的初期,面對著越來越多不同樣貌的異於己者,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哲學?強調「回歸倫理」的列維納斯,或許正是一個有力的參照。 本書蒐羅台灣與大陸兩地學者現階段對列維納斯的研究成果,共十篇論文,是中文學術界極為難得的研究資料,是一本由不同研究者合撰,從倫理學、生命哲學、東方哲學、動物權與女性主義等不同面向探討列維納斯思想的專書。本書並收入兩篇對於國外學者的訪談,使讀者對列維納斯的哲學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1906年12月30日-1995年12月25日) 法國哲學家,出生於今日的立陶宛共和國,在1928年於弗萊堡大學跟隨胡塞爾研習現象學。他對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有深入的研究,其著作可以說是對海德格的一種批判與延續。列維納斯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以及海德格的存有哲學的盲點在於其整體的思想結構都關注在「存在者」(existent)通往「存在」(existence)的存有論途徑上,他則是逆向思考,思索「存在」如何到「存在者」,並且將優先性讓給了「他者」。 其重要作品包括:《整體與無限》(Totality and Infinity)、《從存在到存在者》(Existence and Existents)、《別於存有或超越本質》(Otherwise than Being or Beyond Essence)、《時間與他者》(Time and the Other)。他的理論並引起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帕波札克(Adriaan Peperzak)以及伊希嘉黑(Luce Irigaray)的熱烈回應與反響。 -
列维纳斯的世纪或他者的命运
列维纳斯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犹太哲学家,通过融通思考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通过对传统认识论和存在论的批判,他为西方哲学提供了思考异质、差异、他性的重要路径,从而揭示了从伦理的维度重建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该论文集汇集了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以色利等国外著名列维纳斯研究专家及国内该领域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列维纳斯研究的最高、最全面的成就,对于掌握列维纳斯丰富多样的思想以及他与两希传统复杂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
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
《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胡塞尔与列维纳斯哲学中的主体际性问题》通过对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际性论和列维纳斯的他我关系说的阐释,以显明为主体际性问题所折射出的主体性哲学的内在困境。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际性论可被视为在主体性哲学的框架中展开的,关于主体之间关系问题的最为系统与卓越的表达。从严格的先验立场出发,胡塞尔主要致力于对陌生主体(他人)以及主体共同体的意义在先验自我中的构造的意向性分析,并对一切社会性本质作出先验的解释。与胡塞尔不同,列维纳斯一开始就拒绝构造性的先验自我与先验他我构造论。但由于列维纳斯将自我界说为与他人绝对分离的原子式个体,主体际性问题仍然以一种与胡塞尔遥远相关的方式出现,并在对伦理化的主体性哲学之可能性的探寻中,展示出一种对绝对自我负责的追求。正是在这种追求中,我们不仅能够见到胡塞尔与列维纳斯这两位气质、兴趣和教养都大相径庭的哲学家在方法论之外的一种精神上的联系,而且能够进一步领略到为主体际性问题所揭示出的主体性哲学之内在困境的伦理蕴含和精神深度。 -
时间性:自身与他者
《时间性:自身与他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就是对这种他者言说的学理性梳理,是国内第一本对作为现象学家的列维纳斯的哲学思想的追溯性研究著作。其主要观点是:时间问题是现象学思想传统中一以贯之的根本,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就是主体性本身,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就是存在的境域,而对于列维纳斯,正是在时间中才有真正的他者出现,或者说与他者的关系才真正有时间的呈现。时间之谜,就是主体之谜,就是他者之谜,列维纳斯正是基于时间,才另立了“作为他者的主体”这一后现代伦理之要义。 -
总体与无限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
面对他者
《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主要内容:“他者”最明显的体现者应该是“他人”,现代哲学似乎更熟悉“主体际”(inter—subject)这一理论话语。“他人”与“主体际”两者无疑密切相关,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似乎也难以严格区隔。但是,提法的不同已然包含着理论旨趣的差异,“他者”问题绝不止是一个关于“主体际”的问题。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站在我的立场上看;是“俯瞰”人与人的关系,还是“面对”迎面而来的“他者”,其中的理论内涵大异其趣,问题艰涩判然于中。人们既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主体际”各单子间的关系,也可以从“自我”出发来面对“他人”,来体味这个“他”的真切涵义。“主体际”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从一个总体的角度提出的。当然,“总体”的目光是需要的,可它隐含一内在矛盾。“总体”是否也有一个限度呢?这个“总体”要么有限度,这便意味着有一个不同于此的“他者”;要么至大无外,“他者”便荡然无存,由此我们便可深切体会巴门尼德在思考“存在”问题时提出“一”的苦衷了。本论题虽然也涉及“主体际”问题,却不以“主体际”之名冠之,因为诚如书名所示,《面对他者》始终是站在“面对”他人的立场来谈。“他者’:不仅仅是有关“他人”的,有关另一个主体的问题,“他者意识”的提出关系更关系到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转变(DF 291)。 莱维纳斯一生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著作,收集在他各种文集中。其著作大致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发展和深化他哲学思想的著作,是其“哲学”著作:主要有早期的《论逃避》(1935),《从存在到存在者》,《时间与他者》,《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和《别样于存在,或超越本质》。另外还有一些论文集,如《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一起发现存在》(1949)、《他者的人本主义》(1972)、《专名》(1975)、《论布朗肖》(1975)、《来到思想中的上帝》(1982)、《主体之外》(1987)、《在我们之间》(1991)、《上帝、死亡和时间》(1993)、《自由和戒律》(1994)、《未能预见的历史》(1994)、《相异性与超越》(1995)等。第二类是关于犹太文化和《塔木德》研究,可以称之为“希伯来”著作:主要有《艰难的自由》(1963)、《塔木德四讲》(1968)、《从圣洁到神圣》(1977)、《超越章句:塔木德的阅读与演讲》(1982)、《在众族国的时代》(1988)、《塔木德新解读》(1996)等。 1995年l2月25日,莱维纳斯在巴黎死于心脏衰竭,二十世纪哲学的一颗巨星陨落了。 -
导读列维纳斯
列维纳斯是20世纪最深刻和最具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以其关于伦理和责任的理论而闻名于世。本书的作者汉德探究了列维纳斯著作诞生的智识和社会语境,以及那些影响了其形成的事件,汉德论及了这些方面: • 现象学和犹太教对于列维纳斯思想的影响 • “面容”、“他者”、伦理意识和责任等核心观念 • 列维纳斯论美学的作品 • 哲学和宗教在列维纳斯作品中的关系 • 他的作品与历史探讨的互动 • 他与其他理论家和其它理论时常很复杂的关系 这一对列维纳斯作品的出色导读,对于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都极有价值,这些学科可以涵盖从哲学和文学批评到国际关系和创意艺术的广阔领域。 -
列维纳斯
列维纳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却又最难懂的思想家之一,本书作者追溯了列维纳斯一生的思想历程,解析了他思想中的一些最核心概念:他性,他者,面孔,无限……介绍了这位思想家所处的哲学语境,以及他的著作对当代思想家们的影响。 作者重审了列维纳斯与存在论的复杂联系,以及他是如何试图通过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文本来克服对存在论的依赖,并试图以一种他人伦理学来取代存在论的基础性地位。 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列维纳斯关于犹太教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它们与其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
时间性:自身与他者
法国犹太裔哲学家列维纳斯是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伦理学家。他最为彻底地反对自古希腊以来的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激进的真正意义上的“他者”理论,成为当下几乎所有激进思潮的一个主要的理论资源。本书就是对这种他者言说的学理性梳理,是国内第一本对作为现象学家的列维纳斯的哲学思想的追溯性研究著作。其主要观点是:时间问题是现象学思想传统中一以贯之的根本,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就是主体性本身,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就是存在的境域,而对于列维纳斯,正是在时间中才有真正的他者出现,或者说与他者的关系才真正有时间的呈现。时间之谜,就是主体之谜,就是他者之谜,列维纳斯正是基于时间,才另立了“作为他者的主体”这一后现代伦理之要义。本书适合于德国和法国哲学、后现代思潮、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者和有兴趣者。 -
从存在到存在者
从本质上说,存在是奇特的,它撞击着我们,如黑夜一般,将我们紧紧地裹挟,令我们窒息,痛苦万分,却不给我们一个答案。它就是存在之恶。如果说,哲学就是存在之诘问,那它就已经意味着对存在的担承。如果说,哲学不仅仅是这个诘问,那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超越这个诘问,而不是去回答它。超越存在之诘问,所得到的并非一个真理,而是善。 ——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 本书为“彼岸人文译丛”中的一本,所进行的是一项准备性的研究。它纵览了一系列十分宽泛的研究主题,涉及善之难题、时间以及作为向善之运动的与他人之关系。 从1947年至今,书中那些由中心主题il y a衍生而来的叙述,甚至完成这些叙述的结论,都一直在各自层面上保有其意义。然而,某些言说可能过早地阐发了il y a概念可能的拓展。因此,请允许我们指明那些经过拓展至今都还能引起我们重视的要素,如作品第一章中作者对其尝试着进行了现象学分析的懒惰、疲惫、努力。它们都被il y a形式的存在(etre)打上了冷漠、恐怖而又挥之不去的烙印。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il y a本身的描述,以及对其非人的中性(neutralite)的反复强调。克服这种中性的途径就是实显(hypostase),可以说它令比否定更强大的存在(etre)臣服于诸存在者(etres),令实存(existence)屈服于实存者(existant)。《从存在到存在者》中的绝大部分描述都在试图趋近这种实显,这种“置放”(position)。 -
列维纳斯与“书”的问题
本书基于对当代思想气候、尤其是欧洲文学理论的这样一种观察:上个世纪在理论上是一个诗学,或者说是文学对于哲学的胜利的时代,然而这种胜利似乎只是加速了我们的失望和虚无感,因为文学自身越来越走向某种专业化,走向自我意识的自觉。阅读文学不再与“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相关,而更多地与专业理论相关。本书指出,这种文学现象仍是浪漫主义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延伸。当代文学在根本上并没有摆脱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问题框架,即对于自身性和主体性的追问。本书的问题是:随着上帝之死(哲学的上帝之死)而开始的对于文学和艺术自身的神圣性和绝对性的追求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质疑:在当代思想气候对“文学”、“艺术”、“书写”和“诗歌”所进行的朝圣里面,是否已深入反思过其中可能包含的对他者遗忘和压抑?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