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吴亮

  • 老上海

    作者:吴亮

    当我们如此集中地览阅到这本《老上海》的照片时,“惊讶”将是我们的第一感觉。惊讶起因于无知,也起因于对我们熟知的上海的推翻。它让我们确认自己并不了解老上海,所以只是览阅,只能旁观,它的引人人胜之处将令我们产生无尽的想象。
  • 此时此刻

    作者:吴亮

    《此时此刻:吴亮谈话录》中的前半部分,是根据作者吴亮在2010年秋冬对五十余位当代艺术家进行电视访谈的录音资料中整理出来的,近二十位艺术家,占全部录音资料的三分之一;内容分别涉及艺术家的童年往事与“文革”记忆、创伤与梦想、个人艺术经历,以及各自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艺术形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技术与媒介、宗教与信仰、人类与生物、过去与未来等命题的感受和见解。《此时此刻:吴亮谈话录》中的后半部分,是作者平时各种谈话录音的整理,形式接近日常聊天,两人或多人聊天、还有接受采访、会议发言、在学校或美术馆讲演;内容庞杂,涉及政治、理论与现代史、当代文学、八十年代、先锋派、中国当代艺术的多重历史脉络、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的文化差异、作者口述自传,以及对艺术家个人和作品的印象。
  • 闲聊时代

    作者:吴亮

  • 老上海·已逝的时光

    作者:吴亮

    █内容简介 本书是老城市系列中的一本。作为一本地域文化类读物,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老上海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层面,作为国际大都市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作为一个老上海人,作者并未平铺直叙对于老上海的所见所闻,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解读老上海,带着思考和评论审视上海百年间的变迁。他的视角深入到了老上海的街头巷尾,寻觅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并结合鲜活、生动的老照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业已泛黄却有生命力的上海滩。 在本书中作者吴亮书写了他多年来对城市的持续迷恋、疏离、沉溺以及不合时宜的幻想。进入21世纪以后,有关城市的各类写作层出不穷,吴亮不愿意与那些时髦写作者共同分享这座城市,他谋求用他的文字表明,在他笔下的城市既可能是任何一座城市,又决不是任何别人笔下的某一座城市。本书的五十个章节写的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在城市里的游牧式生活,双重地既呈现出一个犀利的批评家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又混杂着一个无所事事者的内面之思。 █编辑推荐 ★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风云,勾起多少记忆与想象 ★全新装帧设计、全新图片处理,楚尘文化精制珍藏版 ◆以珍贵历史老照片,重现清末民初“真实的上海记忆”。 ◆人们沿着当时摄下的照片所指示的方向,逆时间而上,在寻常事物的影像中发现了诗意与悲剧性。 ◆旧事物,一座旧的城,那些在当初生存着而今已逝去的人影,现在与我的呼吸同在。 █名人评论 见解、雄辩、无可遏止、言论的快感!有如欣悦于吴亮的中低音,我从来不敢怠慢他的文字,每当展读,随之神旺。为什么美术界没有这样令人难堪的辞锋?而当书写城市,吴亮笔端柔肠百转。 ——陈丹青(画家) 漫游者吴亮的敏锐经验,成为我们抓握城市灵魂的话语把手。在城市变得越来越陌生的时代,这种零度情感的观察照亮了我们的困顿。 ——朱大可(文化批评家) 吴亮堪称告发中国当代城市之诡秘的第一人。他游走于街道,指点风景和非风景,恍惚如梦。 ——陈村(作家) 他将繁杂的世界及对这世界的冷静描绘鎔铸于独特的个人风格,并用不容辩驳的语调将他的沉思默想彰显于世。 ——孙甘露(作家) 吴亮的城市随笔给人留下深刻影响,是我记忆中最有趣的探索城市密码的文字。 ——叶兆言(作家) 我曾向我的学生、朋友和那些依然喜欢阅读的人推荐过吴亮的城市随笔,因为他的这些文字与我们的呼吸和身体贴得很近,充满激情和活力。基于它对日常体验的准确传达,轻而易举跨越了由于知识背景差异导致的阅读困难,它的再次问世是时间的胜利:精品终将是精品,就象山峰终究是山峰一样。 ——李小山(美术批评家) 如果说许多中国作家的写作不仅在内容上属于乡村,而且在文字感觉上也属于乡村的话,那么“城市孤儿”吴亮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是城市的。他的文字闪烁着城市特有的质地与肌理,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活力与动量。最主要的是他用他的文字,同充满了图像的城市展开了一场不分胜负的较量——揭发与转述城市的欲望,摄录与重播城市的景象,确认与扩展城市的经验。城市在他的摄影式的文字中获得了新生。 ——顾铮(摄影理论家) 吴亮的《另一个城市》是一部真正的城市史。 ——王明贤(建筑评论家)
  • 没有名字的城市

    作者:吴亮,陆元敏 摄影

    《没有名字的城市》内容简介:我描绘的这座城市是没有名字的,它没有实证,没有历史,没有主角,当然更没有奇闻轶事。惟其如此,没有名字的城市隐藏在一切城市的背后,它虚位以待,永不过时。 没有名字的城市是停滞的,它停滞在任何时间。它缺乏地域标志,缺乏个性、风尚和习俗,甚至找不到一张关于它的示意图。如果当年马可波罗向忽必烈讲述许多城市的故事而实际上他讲述的仅仅是一个威尼斯的话,那么我在十多年前描绘的这座城市本质上是意指许多城市。遗憾的和令人欣慰的是,那会儿没有几个人能读懂我这本书。 一本书的沉睡理应是不想被打扰的写作者的幸运。一旦人人都竞相奢谈城市时,世界就变得相当愚蠢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借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表达,许多人正在用“它自身所制造出来的种种梦想和表象去充满”城市;这个“超现象的”空虚之城“不得不满意于它所受到的这样恶劣的待遇”。 但无论如何,“城市”在逻辑上是先于那些制造梦想和表象的人们的,在人们行动之前,它已拉康式地点据了一个尚未被客体占据的位置。填补它是别人的事,我关注的却是它不可改变的空无性——城市的超人本质。
  • 夭折的记忆

    作者:吴亮

    二十一世纪是回忆录的时代。时间过得太快,社会变化太快,一切都转瞬即逝。然而一个时代的变迁,一段社会的存在,一代人们的情思,一个过往历史的脉搏……所有过去的一切,都会留下一些痕迹。本书作者吴亮,通过他强大的记忆体系,具体而微地向我们重现了逝去的八九十年代的生活的琐碎片段,这些极具画面感现场感的场景,寄寓在作者的记忆中,凝聚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的风格面貌,平凡而珍贵。
  • 另一个城市

    作者:吴亮

    本书书写了作者多年来对城市的持续迷恋、疏离、沉溺以及不合时宜的幻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有关城市的各类写作层出不穷,吴亮不愿意与那些时髦写作者共同分享这座城市,他谋求用他的文字表明,在他笔下的城市既可能是任何一座城市,又决不是任何别人笔下的某一座城市。本书写的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在城市里的游牧式生活,双重地既呈现出一个犀利的批评家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又混杂着一个无所事事者的内面之思。文章文笔优美,行文流畅。
  • 我的罗陀斯

    作者:吴亮

    这部野心勃勃的回忆录,扫描岁月,排查往事,试图将七十年代庞大的国家叙事,转成一个上海少年的私人传记——吴亮可能做到了,纷乱的文革,变为这部传记的密集注脚,其中,每一细节,都用吴亮饱满的中低音宣称:这是他的七十年代。 ——陈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