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举

  • 国家、科举与社会

    作者:钱茂伟

    《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从宏观的视角研究明代的科举制度,全书共分十章,分别讨论了明代科举的儒家化、国家机构设官与裁员、科举的录取率、新科进士的观政制度等。
  • 登科记考补正

    作者:[清]徐松,孟二冬

    《登科记考补正》是全国古籍整理领导规划小组“十五”重点规划项目。 《登科记考》三十卷,清代著名学者徐松所撰。自清道光十八年(1838)成书以来,一直是研究唐、五代人物、史事、科举、文学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共著录进士凡2087人,诸科凡48人,明经凡303人,制科和宏词、拔萃凡562人,以上数字相加约3000人,约占唐代科举人数的十分之一。它取材宏富,是一部考订详备的唐、五代科举史料编年。然而,囿于时代等因素,亦有许多疏漏,且其后所发现的大量资料,又是徐松所不及见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先生以中华书局1984年8月第一版赵守俨先生点校《登科记考》为底本,广泛吸收近人、今人的研究成果,认真核查,详加甄辨,并在占有大量新旧材料的基础上,对徐松所缺考失收者,予以新的考证和补充,对徐松所考有误者,予以辨证,共计新增补进士凡640人,明经凡369人,诸科凡127人,制科和宏词、拔萃凡295人,总计约1460人。实为唐、五代文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可靠的文本,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套更加有用的重要参考资料。出版后将取代中华点校本成为新的通行本。
  • 清朝进士题名录(全三册)

    作者:江庆柏

    清朝会试共举行112科(正科84、加科2、恩科26),录取进士两万余名(不包括武科进士),然而现存各种“题名碑录”还有大量的问题,如姓氏错误、人名错误、籍贯错误及遗漏未收等情况,至今也没有学者对此作一番系统之整理。此次编纂校订,作者以《国朝进士题名碑录》为底本,然后根据国子监所刻题名碑的全部拓本、各种履历表齿录如《清代朱卷集成》、地方志中的“选举志”、专题文献如《词林辑略》《清秘述闻》以及相关传记史料如行状、墓志、年谱、家谱、档案等文献中的有关内容,逐一校核,隶定正确的人物资料,凡有异同,写出校记。 本书分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清朝进士题名碑录》,按科年著录清朝全部进士,未参加当年殿试者附于相应科年之后。每一进士为一条,依次注明籍贯、甲第、名次,有关考证资料附于相应科年后。第二部分为《人名索引》,将书中所有进士按四角号码编制索引,查检方便。本书横排繁体字。
  • 宋登科记考(上下)

    作者:傅璇琮,龚延明,祖慧

    序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唐代文学专家傅璇琮先生撰写有《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曾提到:“如果效徐松之书的体例,编撰一部《宋登科记考》,材料一定会更丰富。但搜辑和排比的工夫一定会更繁重。”这个创意在九十年代变为现实。1992年,时任中华书局总编的傅先生向我建议:能否仿清徐松唐、五代《登科记考》体例,编撰一部《宋登科记考》。我当时正好已完成《宋代官制辞典》书稿,准备照计划撰写 《宋代官制史》,考虑到宋代科举制度属于栓选制范围,两者并不矛盾,遂欣然同意。继而,傅漩琼先生又建议我向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申报课题。于是,我和本所的年轻教师祖慧联手,向古委会申报了《宋登科记考》项目,并于1993年3月被批准,获得了宝贵的经费资助。此后,傅漩琼先生与我共同商量编纂体例,共同议定全书编撰的思路。工作的基地则放在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由我与祖慧负责具体的编撰。江苏教育出版社十分支持本课题的研究,主动承担了书稿的出版工作,并将其作为重点选题向上级申报。2003年,该书被列入国家重点出版图书。 2000年1月,由傅漩琼先生起草,我与傅先生合撰并共同署名的(((宋登科记考>札记))(刊《新宋学》第1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月12月版),即特为提及:"20世纪后半期,海内外学人对宋代科举制的研究已陆续开展,也取得不少成果,但宋代科举制的研究有个根本的缺陷,就是还没有像清人徐松所编的《登科记考》那样全面记载唐代科举发展基本情况的史料书。因此,我们立志于此,想仿照徐松之书,作一部有宋一代三百余年的科举编年史。”从现已完成的情况来看,这部《宋登科记考》虽大体仿徐松《登科记考》体例,但亦有不少新的改进,读者检阅此书,必有此感。应该说,这不仅对宋代,对整体研究中国科举史、文化史、政治史,亦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当然,也正因此,其工作量甚为繁重,难度也较大。如,两宋举行过118榜科举考试,除了南宋绍兴十八年、宝枯四年两榜保存了完整的登科录,以及太祖开宝六年,由于((太平治迹统类》保存了完整的一榜进士登科名录外,其余115榜登科录和完整的进士名录都未能保留下来。即使上述三榜留下了完整的进士名录,同时登科的诸科人也未能留下记载。要从宋代浩瀚的文献和宋元以下方志中去寻觅两宋十余万登科人的名录,无异于披沙淘金。可以想见,这是何等繁重而艰辛的工作,是我们原未想到的。 十多年来,我与祖慧一面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一面则日以继夜地去做《宋登科记考》课题。在查阅一本本古籍、摘抄一张张卡片的枯燥工作中,我们追赶着时钟的脚步、追赶着日月的飞转,既没有什么休息日,也没有什么娱乐,心中只有一个追求:披荆斩棘,一定要拿下《宋登科记考》课题,完成宋代科举研究最基础的工作! 众所周知,在高校工作,尤其是在浙江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特别大,每年业绩点的考核与职称评审与聘岗、定级挂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我们面对的十分严峻的现实。可是,由于投入本课题已占去了我们很大一部分精力,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撰写论著,连累及之,我们的业绩点少了,随之而来的是收入少了。更严重的是,年青教师评职称受到了直接的影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往后推。马克思讲过,从事科学研究就像站在地狱的门口。为了学术,为了科学,我们甘愿承受牺牲,我们无怨无悔,继续执着于我们的学术事业。 工作是很艰辛的,二十余万张卡片整理、合并、考订、写出每个登科人的小传,再输入电脑、排出第一版近600万字书稿,然后再进行一校、二校、三校,都是按榜次进行校对;第四校,通过设计新的输录程序,将按榜次编排的次序打乱,全部按登科人姓氏笔划排列,再打出样稿,进行四校。四校目的是将大量同姓名人进行鉴别、合并或册除。四校结束,原来600多万字压缩成500多万字的书稿。最后,又重新按榜次排列,打出校稿,进行第五校,也就是通稿。五、六百万字的书稿,我们每校一次,就得花上半年的时间,光用在校对书稿上的时间就将近三年。这期间,有时为了寻找一本书、一条资料,得花上半天、一天的时间。对此,我们常用“不厌其烦见精神,日积月累奏奇功”的座右铭来勉励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日,500万余字的《宋登科记考》终于问世,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劳动者丰收的喜悦。我们为社会贡献了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成果。 值《宋登科记考》出版之际,我们要感谢曾经先后参加过前期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同志:浙大魏得良教授、尤钟麟副馆员、研究生(现任丽水市委办公室主任)周劲松、宁波大学图书馆李英,以及原杭州大学历史系部分本科生。本书主编傅漩琼先生除了参与策划本书编纂宗旨、整体构思外,还抽阅样稿,协商讨论。没有他的指点和帮助,也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同时,我们特别感谢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安平秋教授对本课题的支持与关心。 最后,我们还要深深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徐宗文先生。此书经傅漩琼先生介绍,与徐宗文先生联系,徐先生热心扶持学术研究,经与出版社领导共同商议,即慨然接纳了本书在该社出版。本书责任编辑吴葆勤博士以深湛的学养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审读、校订书稿,为本书添色不少。在此,谨表深深的谢意。 龚延明 2005.8.16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 科举与宋代社会

    作者:何忠礼

    本书汇集多篇精心之作
  • 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

    作者:龚延明

    此书为龚延明教授25年来中国古代(侧重于宋代)职官科举制度研究方面的论集,收集了作者有关职官科举研究的主要成果,代表了他在职官科举研究方面的成就。共收论文43篇,按内容分为四编:第一编官职研究,20篇;第二编科举制研究,7篇;第三编职官科举与文献制度考论,10篇;第四编有关职官科举著作书评,6篇。 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是作者近二十五年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论文集。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闯入我的生命,居然成为我的生命礼现的重要内容,这確是这年轻時未曾做过的梦。年轻时的梦,想做一个诗人。许是缺乏诗人必僃的天分与才华,我终究未能成为“时代的號角”。 關于职官制度研究的论文,本书第一编官制研究中,共二十篇。除了两篇有等发表外,其余十八篇均已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杭州大学学报》、《文献》等刊物上发表。 本叢书的出版,可以在一琮程度上展示本所研究實力和本所二十年走过的历史轨迹,也是对本所二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一次检阅。 本书的取材广博,资料翔实,考證嚴谨。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

    作者:商衍鎏

    本书由二部专著及五篇文章组成。《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详细介绍了童生、举人、进士以及这三个级别系列内的各种考试,叙述了停科举后的各项考试及附属于科举中的各项考试。举例解释了八股文、试帖试,并涉及到科场案件与轶闻。有照片五十多幅,《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介绍了太平天国存在的十几年里所实行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单篇文章主要回忆了亲身经历的科举考试及成为最后一届科举考试探花的经过。
  •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作者:关晓红

    关晓红编著的《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既往清代科举研究方面的成果,多集中于考试程式和停科举后社会结构的宏观变化,对停废本身及具体影响的了解较薄弱。本课题鉴于研究空间,较大幅度地深入扩展科举停废相关史事的各个层面,通过实证和比勘史料,修正一些重要的既有结论,籍此推进科举制度史及清末改革史的研究,力求在清季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制度性变动的整体中,显现科举停废的实际影响,进而恰当把握科举停废的历史地位。本书共分六章。
  •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作者:Benjamin A. Elman

    In this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Benjamin A. Elman uses over a thousand newly available examination records from the Yuan,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1315-1904, to explore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the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stitutions in Chinese history. For over five hundred years,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s within the dynastic government were usually filled through these difficult examinations, and every other year some one to two million people from all levels of society attempted them. Covering the late imperial system from its inception to its demise, Elman revises our previous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system actually worked, including it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machinery, the unforeseen consequences when it was unceremoniously scrapped by modernist reformers, and its long-term historical legacy. He argues that the Ming-Ch'ing civil examinations from 1370 to 1904 represented a substantial break with T'ang-Sung dynasty literary examinations from 650 to 1250. Lat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lso made "Tao Learning," Neo-Confucian learning, the dynastic orthodoxy in official life and in literati culture.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elite social life, popular culture, and religion that are also considered reveal the full scope of the examination process throughout the late empire.
  •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作者:吴宗国

    科举之名始于宋代。唐代贡举制度宋以后也习称为科举,因为它已具备了科举制的最基本的特征,故本书亦以科举名之。本书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本书十年前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现经作者修订出版。
  • 科举史话

    作者:王道成

    《科举史话》:文史知识文库。《科举史话》就我国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经过进行了考证论述,《科举史话》是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一本很好参考书。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世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菜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作者:何怀宏

    这是一部知识视野开阔,用力很勤,材料极富,独到新见颇多的佳作。尤其是第二编对构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心环节的试卷——八股文的研究,通过对历朝经义范文的剖析,揭示了科举考试形式、内容、性质、功能及其社会意义与影响,有助补正长期来我们认识上简单片面贬斥的偏颇。
  • 经学·科举·文化史

    作者:[美]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经学·科举·文化史:艾尔曼自选集》中新翻译的五篇文章,所涉主题从尼采盛期哲学中所见来自亚洲佛教的影响,到经学在明清科举制度中的作用,所涉内容比较广泛。
  • 制艺丛话 试律丛话

    作者:(清)梁章钜著,陈居渊校点

    本书对《制义丛话》和《试律丛话》两部书做了校对和点评。
  • 历代金殿殿试鼎甲硃卷

    作者:仲光军 主编

  • 八股文汇编

    作者:龚笃清

    《八股文汇编(套装共2册)》内容有哀公问社于宰我一章(选自《明文钞》三编)、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四句(选自《明文钞》三编)、三月无君则吊四节(选自《明文钞》三编)、《诗》云鸢飞戾天一节(选自《钦定四书文》)、子哙不得与人燕二句(选自《钦定四书文》)等。
  • 宋代科举与文学

    作者:祝尚书 著

    在我国古代,国家采用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所谓科举,本来就是“以文章取士”,这个“文章”包括了诗赋及骈、散各体文。所以科举自身就是取士制度与文学的结合体,而将“科举”与“文学”联系起来进行交叉研究,唐、宋时代的学者便已肇其端;以现代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则始于上世纪。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在唐代科举与文学研究现在已有了很好的成就。作者受他们启发,于是对宋代的宋代科举与文学进行研究,数年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本书从科举制度研究、科举文体研究、科举与各种思想文化之关联互动研究、科举与文学之关系研究等四个方面,分十九章进行论述,资料详实,分析具体,有很好的学术价值。
  • 长安的春天

    作者:杨波

    陈子昂,李白,韩愈,白居易,岑参……这些熟悉的身影奔波于大唐帝国的科举之途,犹如今日的我们拥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南开大学文学博士杨波以深厚的学养,带领我们体会一幅完整的"长安春色图":既有春风得意的快乐,也有落魄江湖的辛酸…… 本书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介绍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的基本情况,对唐时社会风气、习俗有细致入微的体察。全书分为三篇:上篇介绍唐代科场习俗与进士风尚,中篇介绍进士宴集与题名活动,下篇讲述落第举子的生活。每篇又分为8-10节,一节一个点,独立成章。
  •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作者:祝尚书

    宋代是科举制度大变动的时代,也是历史上科举空前繁荣的时代,两宋科举在整个中国科举制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其科制之复杂及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是前后几朝所不能相比的,但学界历来对之研究极少。本书作者从大量文献中钩稽梳理,全面探讨了宋代科举沿革变迁的来龙去脉,以及科举制度、科举考试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本书共收录了作者的论文22篇,傅璇琮先生在序言中高度评价说:“这部著作虽然看起来是论文集,实际上是全面考论宋代科举的专著,并且将两宋科举制度的变化沿革与文学、理学、文化风尚、士人生活,甚至举子用书之刻印、发行等,作广泛而具体的探讨,这种细致的考索与极有新意的拓展,是近二十年来宋代科举与文学、文化交结研究所未有的。”“读祝先生此书,确使人有俯览全局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