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从延安一路走来

    作者:何方

  • 责任

    作者:[美]罗伯特•盖茨

    本书是我在2006~2011年指挥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的亲身经历。我们最初取得的军事胜利,正因我们的短视、错误政策及在战场和华盛顿的内部冲突而被挥霍殆尽,战争已变成为避免失败而无谓坚持的野蛮冲突。 为挽救这两场战争, 我与白宫、国会、五角大楼及军方高层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通过回顾国会、白宫、国家安全班底的决策过程,我认为他们更关注的是党派之争和媒体传,而非保护将士和取得战争胜利。对此,我深感愤怒和失望。而我与五角大楼、军方高层的官僚斗争则是为了将国防部的角色从战争策划者转变为发动者,并将军队打造成一支胜利之师。 期间,我见证了诸多热点事件,如增兵与撤军、部署欧洲导弹防御系统、叙利亚和伊朗核危机、前线换帅风波、关塔那摩虐囚案、猎杀本·拉登和维基泄密等,而这些事件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隐情。 作为国防部部长,前线始终是我关注的焦点。每次走入战区会见我们的将士,或者参加牺牲士兵的葬礼,都会让我深刻意识到战争的巨大代价,也令我发自内心对那些响应国家号召的勇士们感到钦佩。
  • 姜义华口述历史

    作者:姜义华口述,熊月之撰稿

    本书稿为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姜义华教授其历经坎坷的人生历程的回顾。全书按主题区为五章,第一章讲述学生时代的求学历程。第二章讲述在逆境中攻苦食淡,治学著述,不断进取累结硕果的学术生涯。第三章讲述作为新时期上海学术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为上海和复旦大学建设发展奔走献策的活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讲述师长、同学、朋友、亲人。以充实生动的文本向读者呈献了一代知识分子为国为民上下求索的赤诚情怀。
  • 见证

    作者: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所罗门·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是肖斯塔科维奇口述,由伏尔科夫记录并整理。 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音乐家,他的“肖五”“肖七”等名作早已享誉全球,他本人也成为了符号化的传奇。但是,其个人经历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在肖氏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回忆。而这本书的出版,改变了无数的指挥家与乐团对其作品演奏的方式。 在书中,他的回忆以灰色调为主:权力的阴影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人格扭曲、面对人性的抉择时失去的珍贵友谊、忠于人格却最终被迫害的悲惨人祸——这些沉重的往事几乎占据了回忆录的大部分篇幅。书中也写到了人性的良善——如其和索列尔金斯基、格拉祖诺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真挚友谊。肖氏对朋友们的回忆饱含深情、非常真挚。书中还涉及不少前苏联重要人物:政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大人物一一登场亮相。本书文风节制、准确、细致、平和。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去再次认识这位知名音乐家——在特殊年代里,为了像人一样活着,他付出的努力与饱受的煎熬。 2015年8月9日肖氏逝世40周年,出版此书以示纪念。
  • 风雨无悔

    作者:黄峥

    王光美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面对黄峥的采访,王光美口述了她同刘少奇的相知相恋的过程、回顾了她伴随刘少奇经历的风风雨雨,披露了党和国家多个重大事件的真相,更有关于当年党内高层人士家庭生活的生动叙述。这是王光美第一次也是唯 一一次全面谈及往事,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细节浮出水面。
  • 秋籁居忆旧

    作者:成公亮口述,严晓星执笔

    当代古琴大家成公亮先生长于江南水乡小镇,少年时期与音乐结缘,后从前辈古琴大师张子谦、刘景韶习古琴。“文革”期间,在北京中国京剧团、山东省京剧团参与《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的音乐创作,经历了文革“样板戏”的起起落落。 本书是成先生的口述回忆录,叙述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的经历与耳目所接的当代中国社会,以及新中国艺术院校的师生们在艺术与政治中的选择。本书内容丰富生动,既是一位古琴家的个人回忆,也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家经历的缩影。书末附录《人生就是一瞬间的过程——关于“口述”的对话》长文,可借以了解成先生做此口述的初衷,以及八十年代以来传承古琴艺术的经过。
  • 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

    作者:陈诚,吴淑凤

  • 我的戎马生涯

    作者:郑洞国

    本书是郑洞国同志晚年花费很大精力写就的一本回忆录,他详细回忆了从少年从军报国到投身人民革命行列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在青年时代,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东征、北伐;“九一八”事变后,他率军在古北口一带与日军雨雪鏖战两个多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转战南北,先后参加过保定会战、漳河战役、徐州战役、归德战役、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功勋卓著;尤其是在抗战后期,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远赴印缅指挥作战,重创日寇,重新打通了滇缅国际交通线,为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他走过的曲折坎坷的一生,我们无不体会到这位爱国志士的不断追求和奋斗的精神。
  • 真相:专机副驾驶亲历“九一三”

    作者:康庭梓

    “风暴”前夜,他被秘密受命 ,成为林彪专机副驾驶。 鬼使神差 ,他错过登机时间, 成为幸运存活的五分之一…… 命运突变! 他因林彪事件从前途无量的空军将领沦为阶下囚徒。 岁月荏苒 …… 他用近二十年的时光 ,以最直观的视角以及对事实近乎苛刻的考究 ,七易其稿 终于将这部与他命运息息相关的, 同时也是新中国历史第一大公案的林彪集团九一三事件的真相集结成书! 由此书开始,一切关于九一三谜案的种种猜想 ,均可宣告落幕了! 内容简介: 林彪调机出逃坠亡的最新解读! 专机机组人员的命运起伏! 最新披露:林立果精心实施林彪出逃一案 权威见证:林彪山海关出逃现场的真实情景 科学判断:叛逃飞行及坠机奇特现象 震撼心灵:林彪事件中无辜者的逆境反思 界航空史上少有一架专机的机组有走有留。更为奇特的是,林彪专机的航迹竟然偏移到蒙古的温都尔汗!本书的难能可贵就在于独家披露所有这些内在的隐秘。身为林彪专机第二副驾驶员,“九一三”事件的亲历者,本书作者首次还原了林彪专机的全部活动过程,同时真实披露了林彪专机机组幸存者的多舛命运,给人们揭开了一个大时代的潜在一面,为历史提供了一个经得起检验的答案。
  • 叶廖缅科元帅战争回忆录

    作者:叶廖缅科

    本书原名《记住战争》,是苏联元帅叶廖缅科(1892-1970)撰写的战争回忆录。叶廖缅科是苏联1945年5月战胜法西斯德国时的10个方面军司令员之一。他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先后担任过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东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等11个方面军的司令员。指挥所属部队参加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摩棱斯克交战,解放克里木半岛、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等一系列战役,取得了辉煌战果,为打败法西斯德国做出了重大贡献,1944年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书中详细记述了叶廖缅科参加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经过,反映了他在卫国战略初期和斯大林格勒会战最困难最危急的时刻,担任方面军司令员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沉着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体现了他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书中记述了斯大林对苏联卫国战争的卓越指导,反映了苏联红军指战员保卫祖国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研究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

    作者:(日)沪友会

    《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是日本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组织学生对中国进行实地调查的报告书和旅行记录。《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内容涉及地理、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
  • 张耀祠回忆毛泽东

    作者:张耀祠

  • 浮生手记:1886-1954

    作者:骆憬甫

    《浮生手记》两卷,即是《我的一生》和《流亡》合辑,在1953年《我的一生》自序中,骆氏说:“我写我的一生,其目的并不是写我,而是借了我,写出我所处的时代背景。”“透过他细腻的描述,将一部中国近代史以家族史的方式呈现,”从一个家庭,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遭遇来窥看中国往事。对《我的一生》和《流亡》,骆氏曾多次修改,希望后者能作为“抗战史上的一种民间文献”流布。在他的那个年代,这只能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愿望”。
  • 邹鲁回忆录

    作者:邹鲁

    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记叙家世、幼年往事、读书、加入国民党、参与国民革命,直至讨伐袁世凯失败;第二卷主要记叙陈炯明叛变及参与讨陈、西山会议的召开,以及中央特别委员会的成立等;第三卷在中山大学的创立和办学,以及教育改革思想等方面笔墨颇多;第四卷则重点记述从中山大学去职、以及战后的反思等。语言通畅,结构清晰,史料翔实,趣味性浓,通过作者的自序,读者可清晰地了解到作者一生的奋斗。
  • Decision Points

    作者:George W. Bush

    In the final year of my presidency, I began to think seriously about writing my memoirs. 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Karl Rove, I met with more than a dozen distinguished historians. To a person, they told me I had an obligation to write. They felt it was important that I record my perspective on the presidency, in my own words. “Have you ever seen the movie Apollo 13?” the historian Jay Winik asked. “Everyone knows the astronauts make it home in the end. But you’re on the edge of your seat wondering how they do it.” Nearly all the historians suggested that I read Memoirs by President Ulysses S. Grant, which I did. The book captures his distinctive voice. He uses anecdotes to re-create his experience during the Civil War. I could see why his work had endured. Like Grant, I decided not to write an exhaustive account of my life or presidency. Instead I have told the story of my time in the White House by focusing on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job: making decisions. Each chapter is based on a major decision or a series of related decisions. As a result, the book flows thematically, not in a day-by-day chronology. I do not cover all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that crossed my desk. Many devoted members of my Cabinet and staff are mentioned briefly or not at all. I value their service, and I will always be grateful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My goals in writing this book are twofold. First, I hope to paint a picture of what it was like to serve as president for eight consequential years. I believe it will be impossible to reach definitive conclusions about my presidency—or any recent presidency, for that matter—for several decades. The passage of time allows passions to cool, results to clarify, and scholars to compare different approaches. My hope is that this book will serve as a resource for anyone studying this period in American history. Second, I write to give readers a perspective on decision making in a complex environment. Many of the decisions that reach the president’s desk are tough calls, with strong arguments on both sides. Throughout the book, I describe the options I weighed and the principles I followed. I hope this will give you a better sense of why I made the decisions I did. Perhaps it will even prove useful as you make choices in your own life. Decision Points is based primarily on my recollections. With help from researchers, I have confirmed my account with government documents, contemporaneous notes, personal interviews, news reports, and other sources, some of which remain classified. There were instances in which I had to rely on my memory alone. If there are inaccuracies in this book, the responsibility is mine. In the pages that follow, I have done my best to write about the decisions I got right, those I got wrong, and what I would do differently if given the Page 5 chance. Of course, in the presidency, there are no do-overs. You have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right and accept the consequences. I tried to do that every day of my eight years in office. Serving as president was the honor of a lifetime, and I appreciate your giving me an opportunity to share my story. Page
  • 冯玉祥回忆录(上下册)

    作者:冯玉祥

    《冯玉祥回忆录(套装上下册)》包括了:我的生活、我的家世、康格庄、入伍前后、河边的眼泪、光绪二十六年、从淮军的教习到武右军的兵、副目哨长队官、两次秋操、新民府、山东道上等内容。
  • 銀娜的旅程

    作者:洪素珊

    在中國的上海,爸爸叫她銀娜, 在德國的布蘭登堡,姆媽叫她伊娜, 戰爭決定了她不尋常的成長經歷, 人情溫暖了她顛沛流離的童年。 1937年夏天,中日戰爭的陰影襲來,七歲大的小女孩陳銀娜離開熟悉的上海,被父親送往青島避暑(禍),從此她就不曾再見到父親了。她從青島離開了中國,完全沒有意識到這趟旅程即將改變她的一生。漂洋過海來到地球的另一端,那是希特勒的納粹黨統治下的德國。不久德軍入侵波蘭,銀娜又一次面對戰爭的陰影。諷刺的是,佔領她祖國的日本卻是德國的盟友,而她遭到納粹迫害的猶太朋友則選擇逃往中國。造化弄人,人在歷史的巨輪中無能改變歷史。銀娜於戰後離開德國,輾轉回到亞洲,落腳於一個她完全陌生的土地---台灣。改編自真人真事。
  • 老先生

    作者:周实

    本书是周实主编《书屋》杂志六年与部分作者的书信往来实录。作者如实记录、深情回忆与张中行、萧乾、李锐、舒芜、李慎之、资中筠、流沙河、蓝英年等28位老先生的交往始末,并首次公开了这些老先生的书信手迹。读者既能从这些文字交往中读到《书屋》杂志很多重量级稿件发表背后的故事,又能感受到这群老知识分子的“先生之风”。 全书近20万字,除了记录全都生于八十年前的28位老先生外,涉及到的人物更是多达上百位。堪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和家国情怀,为当代思想文化界影响力最大的一群“老先生”留下了宝贵存照。
  • 蒋碧微回忆录

    作者:蒋碧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