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虽九死其犹未悔

    作者:叶笃义

    目录 一 我的出身 二 开办天津知识书店 三 我同张东荪的关系 1 我同张东荪一道去汉口 2 我代表张东荪同中共签订的一个书面协定 3 我同张东荪见过一个国民党的地下工作者 四 我参加了民盟 ――筹组民盟华北总支部 五 我参加民盟中央工作 1 我在执行民盟任务中所经历的一桩险事 2 南京“下关惨案” 3 我开始和司徒雷登建立关系 4 张君劢约我到上海去疗养 六 我担任民盟政协代表团秘书 1 “一觉醒来 和平已经死了!” 2 梁漱溟的调解失败 3 国民大会召开 张君劢脱离民盟 七 国民大会召开之后至民盟被迫解散之前 八 民盟被迫解散的前前后后 九 民盟被迫解散之后至全国解放之前 1 同美国的关系 2 对中共的态度 十 全国解放之后 十一 关于罗隆基小集团 十二 我在1957年当上了右派 十三 1957年~1966年 十四 我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十五 我的四个朋友和老师 1 费孝通 2 潘光旦 3 梁漱溟 4 楚图南 十六 我最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代 跋
  • 生死劫

    作者:彭荣德

    湘西风情,边城人物。那山那水,神奇诡谲。一个文功武略超群而又深藏不露的传奇人物,生不逢时,命途多舛,一生充当小城杀场的[人屠夫],到头来却死在他砍过多少人头的[杀场]上。爱情的缱绻与悲壮,善恶的葛藤与纠缠,恩怨的难解与难分——一环扣一环。情节扑朔,命运人卜。背负鸿鹄之志的英雄人物,却也难逃那乱世僻壤、高墙边城、坡石杀场。
  • 毛泽东的翻译

    作者:师哲 口述,师秋朗 整理

    毛泽东访苏时,曾争取与斯大林在思想上进一步沟通,斯大林也多次揣摩毛泽东的心思,但双方的努力始终没有结果…… 刘少奇、邓小平赴苏处理匈牙利事件时,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刘少奇的发言尤其精彩。王稼祥翘起大拇哥,说:棒!真棒! 周恩来访苏赴宴时,赫鲁晓夫等人一再向其劝酒,他终于不胜酒力,头号晕、呕吐。事后,他主动向毛泽东承认错误,毛泽东说…… 斯大林曾多次向彭德怀询问朝鲜战场上一件重要的事情,彭德怀默不作声,无论斯大林怎样追问,他始终一言不发。事后,师哲越想越觉得彭德怀高明:机敏过人!品德过人!
  • 国事忆述

    作者:陈锦华

    锦华同志作为我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处在重要岗位上的领导同志,是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在《国事忆述》这部书中,真实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实施情况、取得的巨大成效、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产生的深远影响,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历程,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变化,不仅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出版,无论对于党史、国史的研究工作,还是对于满足广大干部、青年和各行各业读者了解党和国家发展历史的需要,都是极为有益的。 第一,立意恢弘,内容广博。本书所述,涵盖20世纪70年代初至21世纪初长达近30年的岁月,涉及这段时期内一系列重要事件和重大决策的原委和经过。例如,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派出的上海工作组的情况,新中国第三次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和建设上海宝钢,用好国内石油资源和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3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来龙去脉和“软着陆”成功,九届全国政协的四次常委视察团活动和四次访问非洲,中国企业联合会的由来及功能演变,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与中方首席代表,俄、日、古、美首脑访华纪闻,等等。这些内容,广涉经济、政治、外交、社会等多个领域,视野十分开阔。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记述这些重大事件的同时,也阐发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提出许多极富哲理的独到见解,精辟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提炼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从某个侧面真实准确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发展进程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极有价值的史著。 第二,史料翔实,叙述客观。由于作者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本书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丰富的档案资料见长,这在同类著述中并不多见。书中所配90余幅照片,大部分由新华社和作者本人提供,很多属首次公开,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记述所有这些重大事件的决策、实施等过程时,都是将其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加以评述,着意体现历届中央领导的战略思想和治国宏图,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展示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作者亲身感受到的近30年来中国的历史性变化及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和建设强盛国力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所以,这本书对于广大读者全面了解这30年的历史有很大帮助,对于专业人员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并且开拓了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第三,讲明事实,澄清谬误。本书以大量事实和作者的亲历记述,澄清了党史、国史中一些一度众说纷纭以至传说有误的事件。如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后期我国两次大规模引进国外成套技术设备的情况、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派出上海工作组的情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过程、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经过,等等。本书在客观记述这些重大事件决策和实施来龙去脉的同时,也阐述了这些举措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澄清了一些不准确的认识,为人们正确理解和判断这些重大事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给人以重要的思想启迪。 总之,这是一部集宣传与研究为一体的好书,堪称史著中的精品,其出版发行必将发挥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写过一部《史通》,认为史学“乃人生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提倡从历史中探求治国的道理。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也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也是说要从历史中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锦华同志在这方面率先垂范,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认真回顾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出使苏联八年

    作者:刘晓

    本书是一篇回忆录,记录了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风云变幻,内容丰富,材料真实,可读性极强。
  • 牛棚日记

    作者:陈白尘

    1966年初我由北京中国作家协会贬至江苏省文联。数月后“文化大革命”起,不待省文联的群众揪斗,中国作协即已派人来将我“押解”回京,时为9月11日。从这天开始,整整七个年头,我被半幽禁在“牛棚”之中,每逢夜深人静时,便偷偷地写下最简单的日记,以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数年来从未中断过。1973年我终因心脏病发而被恩准回宁治疗,也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就在那段隐姓埋名的日子里,我又翻出了这些曾经冒着危险而
  • 延安四年

    作者:沈霞

    《延安四年》(1942-1945):沈霞是茅盾先生之女,1921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5月,进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后进入延安大学学习。 1942年12月10日,沈霞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奔赴东北,已经怀孕的沈霞毅然决然去人流,不幸感染,1945年8月20日抢救无效,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去世。该书收录了留存于世的沈霞在延安时所写的日记的全部,共10多万字。这些日记记录了这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延安追求理想的热忱以及现实中遭遇挫折时感到困惑与苦闷的心路历程,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的革命理想追求者的内心独白,也从一个侧面真实地记录了延安整风运动的过程。从这些日记中,可以感受到沈霞在学习运动、整风运动、抢救运动以及大生产运动中涌动的内心世界,那种敏感的女孩心理以及处理恋爱、工作、学习等关系上的主次考虑,还有延安整风运动中思想上的那种激情、认真以及以后被事实所证明的疑虑。该书的出版,为人们深入地了解沈霞真实而丰富的心灵世界及革命经历,进而更全面完整地了解茅盾这一革命家庭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我的“文革”岁月

    作者:陈小津

    《我的“文革”岁月》作者陈小津曾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兼党组书记,现任中国船舶工业股份公司董事长、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共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其父亲陈丕显,是中共党史上有名的“红小鬼”。“文革”爆发前后,陈丕显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与“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深陷囹圄达8年之久。特殊的家庭背景及经历,使陈小津成为十年“文革”的亲历者、见证着和近距离的观察者。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
  • 巨变的时代

    作者:尤·杜比宁

    《巨变的时代:前苏联大使杜比宁驻美札记(历史档案)》讲述了从雷克雅未克到马耳他的历次苏美首脑会晤。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寻求信任的路途并不平坦。《巨变的时代:前苏联大使杜比宁驻美札记》还讲述美国人对当时苏联国内发生的深刻变化的看法。为了扩展信息量,进行评价对比,《巨变的时代:前苏联大使杜比宁驻美札记》还引用了里根和布什两任美国总统、国务卿舒尔茨和贝克尔、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鲍威尔、麦克法兰以及其他参与事件的人物的回忆。
  •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

    作者:鲍威尔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 主编鲍威尔回忆录》内容简介:在我们中国,乍提起美国记者J.B.鲍威尔,知道他的人也许还不多,但若提起《密勒氏评论报》及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那知道的人就大有人在了。《密勒氏评论报》是解放前美国人在中国出版发行的一份有相当影响力的外文报纸,埃德加·斯诺当年访问延安时的身份就是《密勒氏评论报》的记者,其名作《西行漫记.》(原名为:RED STAR OVER CHINA,即《红星照耀中国》)即是那次延安之行的最大成果。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J.B.鲍威尔恰恰就是《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而埃德加·斯诺的延安之行及其《毛泽东访问记》自1936年11月14日起在该报连载,则都是获得J.B.鲍威尔允准的。这是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举动,因为这是有关毛泽东身世、言论及照片的首次公开发表,当时在海内外曾产生了强大震撼。由此看来,J.B.鲍威尔是一名对中国人民及中国民族解放运动有一定同情心的西方新闻人士,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了。
  • 纵横龙潭虎穴间

    作者:靖任秋

    《纵横龙潭虎穴间:靖任秋回忆录》主要讲述了:靖任秋是中共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一他1925年加入中共,此后近二十年.一直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身居要职,孙殿英倚为心腹,戴笠对其收买,蒋介石召其面见。他周旋于国民党高级将领(如高树勋、廖运周、孙蔚如)和特务头子(如戴笠、徐恩曾、刘建群)之间.长期从事秘密工作、兵运工作、上层统战工作近二十年里他一直处于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圈套之中,明谋暗算无问无常,斗心斗智。他一生屡历险境五次被捕,两次入狱。他不仅保持了气节而且全身得脱,堪称奇迹这本回忆录脱胎于靖任秋在“文革隔离审查期问所写的交代材料,囚室面壁冥思苦想.因而回忆详尽.生动可读、不仅细数隐蔽战线的斗争而且对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百态、世风人情都有详述,堪称展现旧中国社会的一幅生,动图画。
  • 晦暗不明的战争

    作者:(英)丘吉尔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2:晦暗不明的战争》详述了波兰的覆灭、法国前线的战况以及北欧国家惨遭蹂躏等事件;此外,作为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了海战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因此,对有关的设备、人员都提前做好了精心的准备,还特别提到了磁性水雷在海战中的重要性。作者对战争初期由于纳粹德国的“横行霸道”而弥漫在欧洲上空的阴霾进行了透彻的描述,让读者身历其境体会“晦暗不明的战争”实景。
  • 我亲历的国防科委文革

    作者:恽仁祥

    恽仁祥是国防科委情报所的一名技术专家,在文革期间是该所造反派头头,与聂荣臻、张爱萍等老帅、老将军,陶鲁笳等高级干部,钱学森、朱光亚等著名科学家长期共事。作者较详细回忆了国防科委文革的历程,揭露了聂荣臻、张爱萍等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丑恶嘴脸。
  • 牛棚杂忆(水墨插图版)

    作者:季羡林著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作品。本书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遭遇和经历,用他的话说是“一本用血换来的,和泪写成的小书”。这本书的思想性、可读性极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在书写历史,用极为真切、理智的笔触去描写发生他和他身边一群知识分子身上的事,同时对于这段经历有这深刻和理性的思考,无疑,这是一本非常可贵的书稿。 本书为《牛棚杂忆》的插图版,鉴于插图在书中的重要性,特请著名画家马良书先生按书内的内容和背景作画,使得此书更适合青年人的阅读。马良书先生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摸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可谓掌握季羡林先生神态和容貌的特征,他画的季羡林可以说神形兼备。
  • 沿着陌生的道路

    作者:卡利亚金

    苏军中将A.Я.卡利亚金撰写的回忆景,是崔可夫所着《在中国的使命》的“前部”。全书记述了作者从1938—1939年底搴命到中国国民革命军担任军事顾问的经历。全书以一位亲身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外国专家的独特视觉进行了叙述与回顾,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国民党领导层内部的复杂关系及国共两党的矛盾和斗争。《沿着陌生的道路(一位苏联驻中国军事顾问的笔记1938-1939)》还详细记录了作者亲历的一些重要战役的准备和实施过程、蒋介石和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活动,陈述了作者就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的观点与看法。书中记录的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对我国读者全面了解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官兵素质、作战能力和具体作战情况以及苏联顾问和志愿者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活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黄绍竑回忆录

    作者:黄绍竑

    曹聚仁先生说,黄绍竑的这部回忆录“倒是自成一家言,视野很广,比之刘经扶、曹汝霖的回忆录,不知高明得多少倍,庶几可以和蒋梦麟的《西潮》、沈亦云的《亦云回忆》、知堂老人的《回想录》并驾齐驱。他富有文艺修养,诗词写得不错。他说:‘我必先自己设法解除本身的束缚,同时预先要求读者也解除历史上的束缚,然后我本人可以写出正确的事实,读者也可以得到正确的认识。’此史家之言也”。 黄绍竑的回忆录即是桂系的一部史海沉浮录。
  • 德龄公主回忆录

    作者:德龄公主

    本书是裕德龄在美国后用英文撰写的,记录了从六岁记事起,至自己回国后,到北京在清宫内的两年多陪侍生活。详述了1903年至1904年清廷宫禁内苑的生活实情,近距离描写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女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服饰装扮、言行举止和习性品格。在她的笔下,慈禧是一个美丽、随和、有气度的女人;光绪是温和、略带忧虑的英俊男子,第一次向外人展示了深宫内帷的细节。在当时以德龄公主署名出版后,在《申报》等媒体上刊载,影响较大。
  • 十年论战

    作者:吴冷西

  • 七十年征程

    作者:江渭清

    曾在50-60 年代长期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出版了《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忆录》一书,该书约一半篇幅叙述作者在1949年后的经历。其中有关反右运动、1959年反右倾运动和文革前夕他卷入毛泽东与刘少奇争执的相关叙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为研究者探讨这些重大事件、研究50-60 年代北京与地方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 艽野尘梦

    作者:陈渠珍

    附篇:军人良心论 精神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