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那三届

    作者:王辉耀 主编

    这是一本关于新三届励志传奇和成功故事的实录,呈现给读者的是当代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特殊的却不可复制的群体的人生经历和集体记忆。本书既是一部由38篇带有回忆录、日记和杂记、杂文风格的散文组成的随笔录,也是一本以回忆、思考和感悟为特色的杂文集,属于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贴近生活的励志感悟类书籍。书中的作者是中国当代各个领域的绝对精英:陈平原、陶景洲、王辉耀、刘震云、王绍光、刘宏、徐小平等,囊括了社会上知名的企业家、作家、律师、学者、海外华人精英等各方面知名人物。他们在这里重新集结出发,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思想智慧,把脉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方向。
  • A Single Tear

    作者:Wu Ningkun,Li Yikai

  • 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作者:张知本

    《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国民党湖北省主席口述历史》以辛亥革命元老张知本先生的生平为线索,主要介绍了清末科举、武昌起义的背景、起义后革命阵营分裂为几大派系的缘由、国民党分裂的内幕等。此外,还述及了他主政湖北的概况,参与制定宪法和主持司法行政改革等经历。
  • 道一风同

    作者:[美]胡美

    本书是由曾创办湘雅医学院和湘雅医院的美国医生胡美于1949年撰写的回忆录,书中记载了胡美医生于20世纪早期在湖南从事医学工作的种种见闻。胡美医生在书中以西方医学工作者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叙述了上个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医学文化和风俗、社会对疾病的看法、中国人对中西医的态度以及医生-病人关系等方方面面的真实描写。不失为一本视角独特、叙述翔实、生动有趣的回忆录。
  • 谢觉哉家书

    作者:谢觉哉 著,谢飞 编选

    谢觉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参加革命前在湖南宁乡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 本书为谢飞老师近年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先生的家书选编,涵盖谢觉哉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15封家书。书稿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是1920到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宁乡老家夫人何敦秀及子女的书信,文字生动,情感真挚,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家乡妻子的惦念、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对乡亲故友的感怀之外,还涉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时代变迁,包括军阀混战、延安生活以及建国后的土改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第二辑是1950至1970年代谢觉哉先生写给王定国夫人及子女的书信,主要内容是夫妻之间的关爱、对子女的教育开导等,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书信中涉及读书、养生、提倡节俭等话题,展现了谢觉哉先生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个人原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第三辑是1950至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家乡干部和友人的书信,通过书信了解家乡的情况与变化,对于当地干部的浮夸风等不良行为多有批评教育。全书百余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
  • 我有這樣一個母親

    作者:李南央

    中共自由派元老李銳之女李南央,在書中踢爆延安整風時期,鄧力群与其母苟合,實行革命同志“共産共妻”之醜聞。
  • 精神历程

    作者:何怀宏,徐友渔,李银河 (等)

    从“文革”正式结束的1976年,到如今的2006年,这整整30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这36个鲜活的个人思想独白真实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某些不可磨灭的思想脉动,或者,某段苍凉悲喜的灵魂故事。 这些中国的思想者未曾主导过历史潮流的发展,甚至很多时候,他们也只能像大多数人一样,被动地接受时代的潮来潮去,但他们亲身经历着一幕幕历史的现场,并在内心深处忠实地记录着这个时代。这些思想者可能并不处在时代浪尖上,但他们的灵魂却一直映射着时代。即使在境遇最为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停止对国运民生的观察与思索。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他们的灵魂,不曾远行;他们的思想,仍在路上。 或许,在世代变迁、大浪淘沙之后,人们依然可以凭借这些带有口述性质的私人思想记录,来接近历史,再现历史……
  • 海桑集

    作者:熊式輝

    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熊式輝(1893-1974),根據自己四十餘年(1907-1949)的日記,在1960年代親自編著了長達40餘萬字的《海桑集》,按編年體的風格將全書分為六大篇,包括“我與中國國民革命”、“北伐成功之後”、“中國之抗日”、“中國與友邦共同抗日”、“抗日勝利與東北禍患之勃發”以及“中國在抗日勝利後之厄運”。《海桑集》側重記載了其本人叱吒風雲的政治和軍事生涯,包括參與同盟會、辛亥革命、討袁護法、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為史家重新理解中國近代史、民國史、中外關係史和國共關係史,提供了新的史實依據和獨特視角,可謂極其珍貴。其原稿、日記、電報、照片現藏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一直沒有出版問世。
  • 周南口述

    作者:宗道一

    本书重点围绕香港回归记述了周南的亲身经历,为世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作为香港回归的历史见证者,周南深情的缅怀了邓小平同志在香港回归的过程中所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建立的丰功伟绩。
  • 姚依林百夕谈

    作者:姚锦

    《姚依林百夕谈》介绍姚依林。姚依林是中共高层政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长期主管经济工作。这是一本对姚依林的访谈录。与众不同的是。它是由姚依林的堂妹姚锦与其所作的跨时两年、长达43次谈话的实录。姚依林与堂妹的促膝交谈,更亲和、更随意,详述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也披露了中共党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台前幕后。对这些内容,姚依林同意在他去世后发表。 《姚依林百夕谈》还附录了中央纪念姚依林的文章等,是了解、研究姚依林及其生活时代的丰富文本。 姚锦是作家,她的文笔灵动自然,语言亲切感人,加之几十幅独家历史照片,使《姚依林百夕谈》图文并茂。生动可读。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长期主管经济工作。《姚依林百夕谈》是一本对姚依林的访谈录,与众不同的是,它是由姚依林的堂妹姚锦与姚依林所作的跨时两年长达43次谈话的实录。姚依林与堂妹的促膝交谈,更亲和、更随意,详述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也披露了中共党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台前幕后,颇具史料价值。对这些内容,姚依林同意在他去世后发表。该书还附录了中共中央纪念姚依林的文章,是了解研究姚依林及其生活时代的丰富文本。以寡言著称的姚依林讲话很少,也很少写文章,这本回忆录性质的百夕谈,就弥足珍贵了。姚依林的堂妹姚锦是作家,她的文笔灵动自然,语言亲切感人,加之几十幅独家历史照片,使《姚依林百夕谈》图文并茂,生动可读。
  • 口述历史(第三辑)

    作者:王俊义,丁东

    本书以鲜活的史实刷新历史的成见,填补史学记载的空白和盲点;努力展示历史人物性格 的丰富性,揭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脸谱化;给予重要人物的历史话动和平民百姓的历史命运以同样的重视,拓宽史学的视野,从政治史向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广泛的领域延伸,再现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内容上兼顾史述和史论,以述为主,述论结合,注重可读性;包容不同的意见的争鸣,对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回忆与评价,通过讨论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口述历史》第三辑在体例上仍沿用第一、第二辑的范式。仍设“评议与思考”、“逝者留声”、“名流青史”、“百姓沧桑”、“长卷先睹”、“多维视角”等栏目。以鲜活的史实刷新历史的成见,内容较前两辑更加丰富多样,既有学术上的理论论述,又有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回顾,本辑的人物重点是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群体,事件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既有较篇的史料价值,又有较强的可读性。
  • 我有两个祖国

    作者:杨宪益

    1999年一个初冬的日子,著名英籍翻译家戴乃迭女士(Gladys Tayler)在北京阜外医院终于摆脱了折磨她十年的病魔,默默地离开了这纷扰的人世,留给人们多少遗憾和惋惜――她还是没能等到杨家幸存的亲人们祝贺她与杨宪益结婚满60年的这一天!她为相懦以沫的丈夫献出了一生,但她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却摧毁了她的健康!在清理遗物时,杨宪益在抽屉里找到一份她未完成的自传草稿,大概还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写的,以后显然因为著者身体每况愈下,便从此尘封在抽屉里了。这自传的第一句便提到她母亲当年的警告,即:如果她执意嫁给中国人,一定会后悔的……估计戴乃迭写下这句话时,会忍不住她的眼泪,因为下面的一句话恰恰是“一语便成谶”……
  • 亦雲回憶

    作者:沈亦雲

    首先声明,这本书我还没有看,网上也没找到简介。所以以下全凭我个人所掌握的材料所写,以及我得一些看法。(另:本书的ISBN条码为我自己瞎编——由于豆瓣上传书籍必须有ISBN号,而该书无ISBN) 书名由胡适题写。卷首依次收有墨迹影印件蒋中正的《为黄膺白先生家传作序》、张群的《亦云回忆序》、胡适的《函代序》、张公权的《函代序》。 很多人之所以推崇和喜欢这本书,固然和蒋、胡、2张等人所做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作者在书中所述的历史,插入大大量当时的函电加以佐证,非某些信口开河的所谓史书可比。 上世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推出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口述传记。当时已经移居美国的沈亦云也在此行列。不料沈亦云已经自己完成了一部回忆录,于是哥大派唐德刚协助沈亦云整理回忆录,这就是目前我们见到的《亦云回忆》一书。 其他内容改日再补充。
  • 国民政府女密使赴藏纪实

    作者:马大正 主编

    分康藏轺征和续记两部分。正编收著者1929年7月由四川入藏一年多所著短文62篇。续记收著者1932年由云南入藏时所著短文9篇。内容涉及西藏政治、军事、民族、宗教、历史、经济、风俗、社会、地理、名胜、古迹等。
  • 文革之子

    作者:[美] 梁恒,朱迪思·夏比罗

  • 文革中的我

    作者:于光远

    《“文革”中的我》内容简介:一份来自风暴中心的珍贵记忆,一种直面社会灾难的内心独白,“文革”狂飙从他身处的意识形态管理部门突起,他成了第一批被“革命”者。他慨叹曾经风暴中心的“显赫人物”墨如金,不愿面对这段历史,因此把自己的记忆和盘托出。但这里没有个人的恩怨悲戚和愤怒疾言,有的是他亲历的历史细节和对过往烟云的理性追问。他就是被誉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者”于光远。
  • 蒋公与我

    作者:周宏濤,汪士淳

  • 士兵系列004:士兵

    作者:(德)西格弗里德·克纳佩,(美)泰德·布

    《士兵系列004:士兵•一个德国士兵的二战回忆录(1936-1949)》内容简介:克纳佩是一名德国国防军士兵,一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从前期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的所向披靡到后期的节节败退直到柏林,他亲历了德军的几乎整个二战过程,之后他被苏军俘虏,度过了将近5年的俘虏生活。 在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苏联时,克纳佩作为炮兵参加了战斗,而在战争后期侵略意大利和防守柏林时则是担任参谋职务,在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他对纳粹政府的决定开始产生怀疑,在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侵略苏联时,他更是感到困惑,但他还是坚定地执行了自己的任务,他坚信,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是纠正1919年《凡尔赛条约》强加在德国身上的不公正条款,直到1945年被苏军俘虏后,他才幡然悔悟,意识到自己原来只是纳粹德国的工具而已。 书中对战争的场面进行了重点的描写,另外作者花了同样多的笔墨反映了当时大部分德国军人对战争的态度和思考,与我们的想象不同的是,在他们的意识里,他们并不是为了纳粹而战,他们常常只是单纯的爱国者,而拿起武器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祖国,因此,书中对德国的军国主义教育也有详细的介绍,揭示德国人受欺骗和蒙蔽的过程。 海报:
  • 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

    作者:(俄)谢.赫鲁晓夫

    1962年10月,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误导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他过高估计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向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隐瞒了古巴岛上的前苏联核弹头,把世界拖入核战争边缘……   本书作者谢尔盖多年跟随父亲身边,曾有幸目睹赫鲁晓夫面临危机时的表现。他又曾直接参与导弹的研制工作,也是某些国际事件的见证人。他以平实的文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赫鲁晓夫。   本书作者谢尔盖多年跟随父亲身边,曾有幸目睹赫鲁晓夫面临危机时的表现。他又曾直接参与导弹的研制工作,也是某些国际事件的见证人。他以平实的文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赫鲁晓夫。
  • 我与东西德统一

    作者:米·谢·戈尔巴乔夫

    德国的统一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一直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外交家和政论家密切关注的问题。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说: 我与德国统一有着直接的关系,于是我认为有义务向读者陈述有关德国问题的种种思考。撰写此书,还因为我对德国问题的观点及其因时而异的演变过程、我的意图、动机和促使我采取此种而非彼种行动的现实原因,往往遭到曲解。产生此类现象是由于对有关问题的知识不足,对某些微妙的事物的情况缺乏了解,而更多的则是迎合政治形势的需要,抑或出于对改革、对我的整个政策、对我个人明显持有否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