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我们三代人
本书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首次出版。全书以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祖父、父亲,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等内容,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父亲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作者细致地回顾了父亲的人品、操守、个性,以及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问成就。 对于自己,汤一介更以力持客观、自我解剖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生涯,将一生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等完整地呈现出来。令人深思,也令人感叹!不难想见,这部中国读书人的百年缩影,其历史价值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新,其学术价值也定会随着一代代学人的深入体会而不断放大。 我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因为我爱我的祖国,就必须爱我的祖国的文化,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珍惜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 ——汤一介 编辑推荐: ★汤一介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稿,尘封12年首次出版!用42万字的赤诚讲述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自省和三代国学大师的传承守望。 ★星云大师、饶宗颐一致推崇汤一介的学问人品;楼宇烈、乐黛云、成中英、余敦康、牟钟鉴、金春峰、陈可冀、怡学大和尚、钱逊、王博、于丹、林崇德、王守常、李存山、 张广保、干春松、赵白生、苑天舒等近20位大咖联袂推荐。 ★国学的的群英谱,大师的朋友圈。在《我们三代人》中,汤一介以纪实的笔法全面介绍了他的父亲、一代国学大师汤用彤与胡适、钱穆、熊十力、吴宓、傅斯年等人的交往,并客观讲述了汤用彤晚年的思想变化,而不为尊者讳。比如用彤先生是如何认识共产党的;国民党败退前,汤用彤为什么选择留在大陆?汤用彤1951年的一份思想检查等。 ★自我解剖,秉笔直书,不回避问题。汤一介以忠厚的立场记载了自己一生的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首次用1万多字的篇幅讲述“梁效”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不回避自己的责任。 ★真实、真诚、中正的书写态度。 汤家三代人牵扯到很的人物关系,汤一介本着一种同情的理解和中正为人的态度来写这些关系,没有阿谀逢迎,没有吹捧,也没有有意的贬低任何人。这样的书写,堪为后辈典范。 ★中国百年学术文化史的缩影。《我们三代人》提供了一个理解百年学术史和文化史的线索,同时也给了我们提供了中国政治史的角度。汤先生在他的学术思想、哲学思想发展当中有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三代人的传承,百年来中国政治变革、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发展,其实这三代人是中国发展的缩影。 ★讲述创办中国私立大学的梦想。汤一介生前一直想把中国文化书院办成一所综合性的私立大学,他在书中全面介绍了他担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期间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梦想难以实现的遗憾。 ★首次完整呈现汤氏家训的原始手迹。汤氏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出自汤一介祖父汤霖的《颐园老人生日讌游图自序》中。《我们三代人》首次将颐园老人的珍贵手迹完成呈现给读者。 -
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本书刚刚完稿时,曾因多重阻力未能出版。作者只能印制百余本在老友间传阅。今天,我们非常欣慰地是,这样一本关于“文革”记忆的真实故事终于可以呈现给广大读者。 这本书向我们透露了一段不为人知的隐秘历史。带我们回到半个世纪前,重演一段曾发生的 “荒谬”历史,体会在大环境下人性的改变、扭曲;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不溢美,不隐恶的立体式回忆录,向人们讲述个人坎坷的生涯,剖析自己曲折的心路。是成功的,供人家借鉴;是缺点,任别人批判。使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一点他们这些耄耋老人走过的路、蹚过的河、爬过的坡、跌过的跟头。倘真能如此,也就够了。 -
纽伦堡来信
《纽伦堡来信》的作者父亲托马斯•多德以律师团成员的身份奔赴满目疮痍的纽伦堡,参加那场史无前例的对反人类罪行的审判。凭借其敏锐的思维,特别是在预审诸如赫尔曼•戈林、阿尔弗雷德•罗森堡、阿尔伯特•施佩尔、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普、鲁道夫•赫斯等罪恶昭彰的纳粹战犯时的出色表现,托马斯迅速成为了美国代表团的次席检察官。 在长达十五个月的审判过程中,托马斯每夜都将他的工作情况和对审判的看法写信告诉妻子格蕾丝。这些信被束之高阁数十年,直到子承父业的国会参议员作者无意中接触到了这些信件,大量秘辛内幕、情感故事、对纳粹战犯形形色色的描绘和那场审判的历史意义得以重现世人。 编辑推荐 《纽伦堡来信》是关于“纽伦堡大审判”所有著作中最独特的一部。 它事实上是将两部重要且精彩的书二合为一:作为父亲和纽伦堡大审判亲历者的托马斯•J。多德的一封封家书将我们的情感带回到那场为后世确认纳粹罪行的复杂审判中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世纪审判期间人性的美丽与丑恶、法律的力量和魅力,事实上,从信中我们可以发现,六十年前的纽伦堡法庭恰是一个“人性与法律的较量场”,这其间夹杂着亲历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动人心弦;而作为儿子的克里斯多夫•多德的思考与反省则将纽伦堡审判的重要意义呈献给了六十年后的我们——人类最终以法制思想战胜了野蛮统治。 《纽伦堡来信》是“知行书系”推出的第四部著作,进一步延续了这个书系“洞察世界,寻路中国”的宗旨,将纽伦堡大审判的现实意义清楚呈现,倡导着公正和法制精神。是对二战历史、纽伦堡审判感兴趣的读者非常好的选择。 媒体推荐 在保存至今的数百封家书中,多德以一个参与者的视角真实记录下了那场审判。如今,纽伦堡审判的意义可能看似已被淡忘。但信中的生动文字为我们揭示了盟国与盟国之间、检诉官与法官之间的隔阂如何差点毁掉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法制思想战胜野蛮统治的审判。 —约瑟夫 E. 珀西科Joseph E. Persico, 《审判恶行》Nuremberg: Infamy on Trial作者 当我们追忆60年前向世界证明法制伟大力量的那一刻,且努力重寻对法制精神的敬畏时,这些信件显得弥足珍贵。 ——美参议员 爱德华•肯尼迪 《纽伦堡来信》事实上将两本重要且精彩的书合二为一。托马斯•多德用一封封信将我们的情感带回到那场为后世确认纳粹罪行的复杂审判中去。而克里斯多夫•多德的思考则将其父亲在纽伦堡的重要意义呈现给60年后的今天。 —迈克尔•波斯勒斯 Michael Beschloss, 《总统的勇气》Presidential Courage作者 托马斯•多德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预审官和检察官,更为我和所有与他一起共事的人所敬佩。《纽伦堡来信》为世人展现了那场著名的审判如何仍然影响着今天的你我。信札具有小说般的直观和情感力量。本书是对纽伦堡审判非常好的补充。 —理查德 W.桑尼福德 Richard W. Sonnenfeldt 纽伦堡审判美国检诉首席翻译,《见证纽伦堡》Witness to Nuremberg作者 -
我的父亲韩复榘
韩复榘是一个“名人”,除了他的经历带有一定传奇色彩外,更多地是因为社会上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笑话,说他没文化,是大老粗。真实的韩复榘是怎样一个人呢? 《我的父亲韩复榘》整体再现了国民党陆军上将韩复榘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介绍了他的个人生活,对子女的教育,与各方(冯玉祥、蒋介石、张学良、日本人、共产党)的合作、矛盾与斗争,理政情况(公务、文化、教育、剿匪、救灾),时人、后人对韩的评价,等等。 -
远去的胜利
作为一本极为重要的德军二战档案类军事历史著作,《远去的胜利》真实记录了二战中德军在欧洲的六场关键战役——不列颠战役、莫斯科战役、阿拉曼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法国战役、阿登战役,而正是在这些具有转折性的战役中,希特勒一次又一次作出了导致其最终覆灭的关键决策。 本书由“二战”时期六位著名的德军将领,包括维尔纳•克赖佩、君特•布鲁门特里特和博多•齐默尔曼等人执笔合著,而这些作者均为当时希特勒致命决策制定的重要见证人和必不可少的执行人。 通过这些真实历史现场见证,六位作者细致描述了围绕在希特勒周围阿谀奉承的统治集团的诡计和那些能力出众的将领们的建议,细节重现了德军关键战略制定与部署的内幕,以及德军由盛及衰、最终走向崩溃的众多内因。 最终由齐格菲·韦斯特法尔将这些记述进行叙述性衔接。韦斯特法尔曾在北非担任隆美尔将军的作战部部长、在意大利担任凯塞林将军的参谋长,并于1944年至1945年担任伦德斯泰特的参谋长。因此,他非常适合衔接这些曾经共同服役的同僚们的叙述,以生动展示在独裁统治下的决策体系及德军一线将领的军事思想与决策思维角度。 -
我眼中的改革
莫德罗系民主德国最后一任总理,苏联解体、民主德国终结,这一切他皆亲历亲闻。《我眼中的改革:前民主德国总理亲历苏东剧变始末手记》所有内容均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首次全面披露了当时多国高层领导决策、交锋的重大内幕,可谓最能真实、深刻地再现苏东剧变始末的力作! -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III:旅人迟归
没有谁能自外于冷战的歇斯底里, 被解雇的新闻评论员衣食无着,几近破产, 他唯有写作,写出他战时的经历, 而出版商却告诉他,那些东西已经过时了。 当他面对成吨的万卷纳粹档案,一股雄心在胸中燃起, 一部描写纳粹帝国的鸿篇巨著在妻子的抱怨、朋友的苦劝中落笔。 麦卡锡的疯狂,肯尼迪的陨落,水门的荒唐,苏联的封闭, 在夏伊勒的笔尖,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流淌出来。 本书是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三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噩梦年代:1930—1940》。 1940年,阔别祖国十五年的夏伊勒返回了美国,继续对战争的广播报道。冷战到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夏伊勒因“左翼”倾向名列《赤色频道》刊物,由此丢掉了工作,与老友默罗反目,不得不靠写作和演讲勉强度日。写作生涯起起伏伏,《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给美德关系制造了麻烦。随着时间流逝,旧友接连故去,夏伊勒最后一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看到以前心仪的街道和美食,却有心无力,无限唏嘘。 如果真的存在20世纪版的尤利西斯,他必是威廉·夏伊勒无疑。身兼记者、作家、历史学家于一身的夏伊勒亲眼见证了20世纪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值得庆幸的是,他把那些事件全都用文字记述了下来……一部非凡的著作。——《休士顿纪事报》 夏伊勒先生生于美国中西部,他伴着20世纪的脚步长大,他熟知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他熟悉印度的甘地,他是现存世界秩序创立时期的亲历者……这部著作为读者开启了许多管窥历史渊源的通道。——《华尔街日报》 夏伊勒留给世人的绝响。对世界上的大事,夏伊勒以其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大胆的报道,他让人们以非同凡响的方式记住了——因而也真正了解了——过去。——《旧金山纪事报》 在这本书里,夏伊勒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他向读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后的艰辛。——《波士顿环球报》 -
生于1968·童年
这个以孩子的视角和漫画的形式向人们呈现的世界,是简单、轻松和快乐的,也是狂暴、痛苦、贫寒的——学校生活,充满野趣的游戏,热闹的春节,忙碌的家人,和睦的邻里;批斗、武斗、上山下乡、供应短缺……作者用简洁、写实的画面,描绘了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再现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双重匮乏的70年代中人们普遍的存在状——这一切对于在那个年代里度过了童年时光的人们来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忆。本书以漫画的形式记录一个60后的童年时代。按照作者自己的创作初衷,这本漫画献给60后和他们的孩子。这本书是一个时代中儿童视野下的平实、真实的记录。 -
雷蒙·阿隆回忆录
雷蒙·阿隆是萨特的第一个绝交对象,50年后却伴随着全球保守主义的回潮被重新发现,迎来了国内外思想界研究的高潮。去年,他和萨特同是诞辰一百周年,关于萨特的纪念冷冷静静,而关于阿隆的研究却红红火火。本书的副标题是“五十年的政治思考”,在学界,有人说,是阿隆在全世界拉开对法国及欧洲左翼知识分子遗产的全面反思序幕。 目录: 译者前言 序言 雷蒙·阿隆和他的《回忆录》 第一篇 政治教育(1905-1939年) 第一章 父亲的遗嘱 第二章 学习与友谊 第三章 发现德国 第四章 在拉丁区正中心 第五章 是灰心丧气还是幸灾乐祸…… 第六章 浩劫之路 第二篇 政治愿望(1939-1955年) 第七章 战争 第八章 幻想不出于抒情 第九章 记者和活动家 第十章 瓜分欧洲 第十一章 20世纪的战争 第十二章 “知识分子的鸦片” 第三篇 祸患之中的教师(1955-1969年) 第十三章 返回古老的巴黎大学 第十四章 阿尔及利亚悲剧 第十五章 工业社会 第十六章 将军的宏伟计划 第十七章 和平与战争 第十八章 “他没有理解我们”或1968年5月 第十九章 “自信与统治者” 第四篇 当官的年代(1069-1977年) 第二十章 从皮埃尔·布里松到罗贝尔·埃尔桑 第二十一章 后戴高乐主义 第二十二章 论意识形态批判 第二十三章 亨利·基辛格与美国霸权的终结 第二十四章 历史评论 第二十五章 西方的衰落 第五篇 死缓阶段(1977-1982年) 第二十六章 心肌梗塞 第二十七章 《快报》周刊 第二十八章 一代人的结束 结束语 作者书目提要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为《费加罗报》写了20年社评的阿隆,在此书中以畅晓通达的笔触,记录下他一生与法国左翼知识人搏杀的过程,尤其是与自己的同窗、左翼思想大师萨特之间的长期论辩,更堪称现代思想一桩最有特色的公案。阿隆始终以镇定左派的文化界狂热为己任,虽不时感到“身处边缘”,却对自己的立场至死不渝。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由主义者的一些最坚韧、最具特色的品质:他不愿提出恢宏而一贯的体系,不敢言之凿凿地谈论完美社会,慎言有关群体拯救的许诺。用萨特的评语说,他“属于那种同火热的历史运动总保持一段历史距离的人”,他给自己的一生定下的任务是“尽可能诚实地理解我的时代,时刻不忘我的知识的局限性”。正是阿隆的这种思想品格,使他的著作能够“擦亮一代知识分子的眼睛”。 -
又见昨天
一部本该付之一炬的《杜高档案》,竟在北京的文物市场上完整出现,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震惊与关注。 这是我国当代所见散落于民间最为完整的个人档案,其研究价值自不待言。 而面对这厚厚六册记录了自己饱经政治磨难的原始文本,杜高先生何以言说? 一页页交代、检讨、认罪书;一页页检举、批判、劳教表……二十四年的青春与生命,就在这一页页的档案中流逝。 直面昨天,情何以堪? 难得杜高先生以宽厚之胸襟、平实之文笔,将那不堪回首的故人、往事一一道来,为今人,也为后人,解读着这部已属“文物”的“私家绝密”。其翔实的人生追述,冷峻的心灵拷问,清醒的历史意识,使我们看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看到他们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民主进程中做出了怎样的牺牲。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明天。 -
蒋介石的美国顾问
内 容 提 要 欧文・拉铁摩尔先生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其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出生在美国,童年却在中国生活,后又去欧洲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然而他的最终兴趣在中国,他在中国北方的边疆地区进行充满艰险的旅行和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到了抗战时期的延安,后又接受罗斯福总统的提名,担任蒋介石的私人政治顾问,由此作为学者的他与抗战时期国共双方及美国高层人士有许多接触,了解三方人士(尤其是蒋介石方面)的不少想法,以及当时一些重要决策的背景,本书即是当时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的真实和生动反映。 -
庚子使馆被围记
《庚子使馆被围记》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所犯下的惨绝人寰的罪行作出了全景式的写照。正是这些依时间顺序的准确记录,使我们能够由表及里地接近历史的真实,使后人从世界范围内考察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获得了另一种视角,也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外国人看19世纪末之中国社会这一课题的认识。 英国人普特南·威尔生于中国,后在中国海关任职,1902年任英国报纸驻北京通讯员。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及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他本人就是被困使署的一分子。他据亲历见闻,逐月或逐日记录了他眼中的义和团运动,特别是各国驻华使馆的内部情况,对澄清事实、勾勒原貌贡献良多,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所犯的罪行作全景式写照,对清廷权贵的昏庸腐败的揭露入木三分,有较高史料价值。 众所周知,所谓拳民围攻使馆、教堂事件的性质、经过和意义,在中外史学界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中,一直是个争议较多的问题,而《庚子使馆被围记》则从受困者的角度,对澄清事实、勾勒原貌贡献良多。 -
伪廷幽影录
《伪廷幽影录:对汪伪政权的回忆》收录的文章,作者原来大都是当时汪伪的政要,参与最高核心机密,至少也是知情者。他们经过多年的反省,对过去这段经历有了认识,本着保存史料的态度,以自己的亲身见闻撰写的这些回忆录,翔实、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汪伪各个方面的活动情况,不少是以往鲜为人知的内幕秘密。这对于我们加深了解汪精卫汉奸集团的罪恶历史,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伪廷幽影录:对汪伪政权的回忆》收录的文章,全是据作者的手稿整理而成的。有些文章,由于作者写作时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全凭自己的记忆,原稿中难免有时序颠倒,误甲为乙的差错,我们整理时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订正了史实,调整了内容,文字也作了加工润色。有些文章,由于作者当年所处的地位不同,岗位不同,见地不同,所述情节不尽一致,一时又难以考订的,我们整理时均未加改动,有待知情者予以补充、订正。 -
李鸿章回忆录
2011年是李鸿章逝世110周年。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一百年前,在各色人物出于现实利益考量,将李鸿章妖魔化为“卖国贼”的时候,这本书的出版,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李鸿章的一生,描绘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该书是美国著名战地记者曼尼克思宣称从李鸿章一百六十多万字的日记和家书中编撰而成,但这却遭到史无前例的巨大争议。书中展现了李鸿章作为文人一面的浪漫,作为外交活动家的卓越成就,和在甲午海战失利后的内心苦?。 美国评论家认为曼尼克思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和最具天才的历史小说作家。《李鸿章回忆录》堪称是一本伟大历史小说,它的整个故事,本身也如同一页传奇。至今还有一些懒惰的历史研究者将它当作史实进行引用,给历史研究带来黑色的玩笑。但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认为,即使这是一部小说,它也比任何其他严肃的传记,都更为贴切和传神地写出了李鸿章:一位高尚的、孤独的、无奈的先行者! -
嫁给革命的中国
在《嫁给革命的中国》里,不仅涉及重大的历史事件,也谈到观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许多事情。喜欢以一定标准去衡量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各国都大同小异的。因而,在这本书里出现的人物,有许多是普普通通的,并不只是宋庆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廖承志、王炳南等——他们在今天已是举世闻名的人物。我和上述人物相识,曾与他们共同生活和工作;我和他们同甘共苦,既承受过战争的苦难,也分享过和平的欢乐。 -
直译中苏高层会晤
《直译中苏高层会晤》系前苏联资深外交官、汉学家顾达寿的回忆录。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曾作为苏联外交部特使在中国前后工作了12年,从普通译员一直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首席翻译,曾亲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建设、政治运动、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风云,多次担任中共高层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柯西金、米高扬等重大会晤的翻译,对其间发生的某些历史事件作了较为客观的描述,并首次披露了前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高层会晤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和轶闻轶事。 -
眷村
眷村,是1949年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及家眷的住宅区,是台湾特有的一种居住区域、生活形态与族群文化。林青霞、张艾嘉、龙应台、邓丽君、王伟忠……都是从眷村中走出的。很多成长自眷村的“外省第二代”日后成了台湾艺文界的大腕和传媒界的要角。 -
晚清侍卫追忆录
《晚清侍卫追忆录》分上下两篇。上篇主人公富察·阿巴力翰便是作者的太姥爷,下篇主人公富察·多尔济为作者大姥爷(外祖父)。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提及的一个旗人多济,便是富察·多尔济。《晚清侍卫追忆录》作者以亲历的视角,用特色地道朴实的旗人北京话,向我们展示了晚清侍卫从一个下三旗的普通“孩珠子”一步步成长到宫廷侍卫的旗人生活,以及这样一个特殊身份近距离视角下的那段黑暗动荡迷茫的晚清历史。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