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89年的秋天

    作者:埃贡·克伦茨

    这本书讲述的是克伦茨作为民主德国最后一任党的总书记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这本书记述了许多尚不为人所知的事情和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子里发生的真实情况,并一天天地记录了克伦茨在1989年秋天的真实想法和行为。我们还能在书中找到克伦茨对今天和1989年的那段历史的看法。这些看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上,克伦茨是惟一的见证人。
  • “真相”与自白

    作者:[俄] 米·谢·戈尔巴乔夫

    ・全球7种文字出版,发行量逾10000000册 戈尔巴乔夫曾是全球公认的风云人物。本书“回忆内容”由三方面组成: 第一方面是戈尔巴乔夫的身世及家庭,记述他本人当选苏共总书记前的经历和他个人的家庭生活及与其知心友人间的关系; 第二方面是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的政治生涯,记述他当选总书记后进行改革的理念及活动。其中戈尔巴乔夫本人对改革事业的思考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细腻记述、“事过境迁”后的反思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辩解、官僚派别间的明争暗斗,是任何其他书刊无法取代、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料; 第三方面为戈尔巴乔夫在“严峻的1991年”的经历,重点记述八月政变、年终解体的详细过程。 戈尔回忆如是,读者见仁见智。
  • 管惟炎口述歷史回憶錄

    作者:李雅明(編),整理/何淑鈴

    對於千年來習以為常的認知,作者提出了挑戰性的看法,並有突破性的見解,本書各篇皆屬神話、傳說的重大議題,論述分析深入而具啟發性。對神話、傳說有興趣,又想開闊視野,不願為傳統侷限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好書。
  • 我的1976

    作者:彭子诚

    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各方面的人物在1976年的经历。他们之中,有居庙堂之高的官员,有领袖身旁的护士、卫士,有贬谪于江湖之远的作家、画家,有闻名于世的记者、播音员,有处于社会底层但热情未泯的知识青年,也有普普通通的农民子弟以及士兵。在他们的经历中,有生死悲情、辛酸往事,有激情进发、义愤填膺,也有惶惑不安、惊魂未定,当然更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1976年中国社会的全景图。
  • 我所经历的战争

    作者:徐启明

    作为1947年国民党北平行辕总参谋长和1949年国民党第10兵团总司令,《我所经历的战争(1911-1950):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徐启明口述历史》作者是三大决战之一的平津战役的参与者,因此《我所经历的战争(1911-1950):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徐启明口述历史》重点回忆了国民党军队在平津战役前前后后的情况,让读者从国民党军队的角度了解这场大决战的详细情形。此外,《我所经历的战争(1911-1950):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徐启明口述历史》也回忆了作者抗战中在台儿庄血战、蒙城之役及武汉会战中,率部痛击痛歼日寇的经历。
  • 帝国的陷落

    作者:(德)容格

    书绝非迟暮的自辩,亦不作自首陈词。我并不打算以此为一生忏悔。确切地说,它是一番和解的尝试,并非与我身外的世界,而是与我自身和解。它不指望得到谅解,只在帮补理解。 两年半,我曾任希特勒的女秘书。由此不难想见,我的生活至今风波不断。1947到1948年,记忆尚鲜亮,我落笔写过与阿道夫·希特勒唇齿相依的日子。那年代里,“咱们全体”眼望前方,同行者遭清洗遭驱逐——运动出乎意料地成功。当年执笔理当不苟言笑,主调也罢,小插曲也罢,我都要牢牢握住,以免有一天,那些将来或许还有点用处的细节,会纷纷随风飘散或泯灭于遗忘的墓堆。 书中的讲述者,时而是少女容格,时而是老妪容格。少女容格,把对纳粹政权所谓内幕愈发浓烈的好奇心改写为回忆札记出版,企图借此为自己辩护,少女容格仿佛已经死了。老妪容格却再不想扮演道德信徒了,她不过希望还能更深一层反思,而非像当初的企图一般流于泛泛:君子之貌太容易媚惑人,所以透视永远必要。人该听从来自良知的声音。认罪与改悔其实无需预备太多勇气。世人总得一边缴着学费一边自我改善。
  • 1900年:西方人的叙述

    作者:弗雷德里克•A•沙夫,彼德•哈林顿

    1900·西方人的叙述:义和团运动亲历者的书信、日记和照片,ISBN:9787201064772,作者:(美)沙夫,(英)哈林顿 编著,顾明 译
  • 寻找英雄

    作者:田川,林平芳/国别:中国大陆

    我希望在这本书中呈现的,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的历史。因为我们找到的,其实并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们都是普通人,是“幸存者”,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声音不会振聋发聩,并且是我们长久以来所忽视的。这些普通的声音、真实的细节、至情至性的低语,是从一个个曾被欺凌但知道抗争、有血性而日后又被漠视过的灵魂内发出的。
  • 粟裕战争回忆录

    作者:粟裕

  • 回首文革

    作者:张化 苏采青

    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ISBN:9787801363374,作者:张化,苏采青主编
  • 潘汉年案审判前后

    作者:彭树华

    本书是一起重大案件的审判实录,也是对我国审判工作的历史反思。 潘汉年案不仅重大,而且特殊。特殊在:第一,它涉及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机密;第二,被告人是一名担任过重要职务、做出过特殊贡献的高级干部;第三,这是由毛主席亲自核定、党中央交办的案件。这几个特殊性决定了案件的复杂性和难度。 当时人治盛行,法治不申,审判不独立,实行“先批后审”,中央或地方党委先审批、法院后审判,法官和法院只能按上级的决定办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潘汉年冤案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从潘汉年案得出的基本教训,应该世世代代牢牢记住。 编辑推荐: 潘汉年是我党情报战线的一位传奇人物,在极端复杂危险的环境中,机智勇敢,从容应对,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发送了大量有价值的政治、军事情报,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了大功、奇功。但由于1943年他与汪精卫会见(事先来不及请示,事后1955年始报告)的违纪事件,在最高领导人的盛怒之下,这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被以“内奸”反革命逮捕入狱,过去的功劳不仅被抹煞,还牵强附会地罗织成叛变投敌的罪证。 事过四十多年,当时审判此案合议庭的三位法官中,二位已经作古,只剩下彭树华同志健在。他责无旁贷地写出了潘汉年案的审判实况,以期通过对这桩冤案的反思,深刻总结党和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些教训。 书中另附有30多张反映潘汉年生平的照片。 目前市场上关于潘汉年的书籍,内容大多为讲述其人生经历的,没有关于潘汉年审判经历的书籍,该书具有较独特的讲述角度,可填补市场空缺。 已通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审阅,认为:“书稿以作者亲历为基础,反映了潘汉年案审判的全过程,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 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

    作者:那志良

    《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作者那志良生生,1925年1月进入故宫工作,那时正是,溥仪出宫后一个月,也就是“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之初。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已有将近70年的光阴。先生现在虽然退休了,仍然续任顾问之职。
  • 紫禁城的黄昏

    作者:庄士敦

    《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个人的、怀旧的故事集,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紫禁城的黄昏》的叙述略带忧伤,寄哀于现代世界中中国不断沉沦的命运。然而,尽管作者意识到中国文明的辉煌已成过去,但《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并非满篇哀鸣与幻灭之词。相反,庄士敦在书中表达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诚挚情感。
  • 托克维尔回忆录

    作者:[法]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回忆录》对于当时许多人物(比如路易·菲力浦、路易·拿破仑、阿道夫·梯也尔、路易·勃朗、奥迪隆·巴罗、阿尔方斯·拉马丁、阿尔芒·马拉斯特、弗朗索瓦·维维安,等等)的评述十分尖锐,用语刻薄。我认为可能由于这个原因,《托克维尔回忆录》在他死后34年(1893年)才首次刊印出版。这时,上述的人物都已去世了。
  • 新疆五十年

    作者:包尔汉

    包尔汉青年时期先后在乌鲁木齐的一家洋行和新疆省政府工作。1929年,因公到德国柏林后,进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并自学和研究突厥学,马列主义理论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1932年,他在莫斯科参加革命活动,1933年回到新疆。1934年新疆反帝会成立,他任该会民众部副部长。1938年,被盛世才逮捕入狱,直至1944年底才获释出狱。1946年,新疆三区革命联合政府成立,他任副主席兼新疆学院院长。1947年初,任新疆省政府主席,随后参加组织和平解放新疆的工作,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大往事

    作者:叶匡政 编

    《大往事:纵横历史解密档案》:今年是文革爆发40周年,中国建国后30年的历史无疑成为很多读书人关注的焦点。《大往事》所辑史料均来自全国政协内部史料刊物《纵横》,收录的史料自1956年的中共八大始,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布止,汇集了中国特殊历史时期发生的很多显为人知的历史史实。看看这些篇目吧《毛泽东与中共八大》、《周恩来与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七千人大会”上的毛泽东、刘少奇及林彪》、《1965年罗瑞卿扶整内情》、《1966年江青插手军队文艺内情》、《出笼后的〈解放军报〉“文艺黑线专政”论》、《康生相面造冤案》、《张闻天的最后十年》、《抓捕“四人帮”高层决策纪实》……这些不仅仅是个人的回忆,更是民族的记忆,记忆中这样的大往事,怎么能够遗忘!
  • 长沙.常德.衡阳血战亲历记-国民党将领葛先才将军抗战回忆录

    作者:葛先才

    该书是国民党将领葛先才将军对长沙、常德和衡阳血战的回忆录,在台湾是获奖作品。这部千万血泪汇成的战斗史 篇记载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地拼搏纪实,是抗战中重大战役的特写和再现 。该书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为了保持这部抗战实录的真实性,书中对葛先才将军的记述原文照录,未加过多删减。
  • 经济腾飞路

    作者:[新加坡] 李光耀

    这本回忆录是《风雨独立路: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的续篇。 1965年8月9日,照顾200万人民生计的重担突然落在李光耀肩上,困难重重,前途茫茫,他怎样为新加坡开辟一条生路呢?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怎样盖房子,怎样修理引擎,都有专著教导。但是,还从来没有一本书是教人如何把一群来自中国、印度和东印度群岛等地的移民组成一个国家的。 今天,新加坡已成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和安全的全球化国家,李光耀忆述往事,把毕生治国、发展经济和建设国防的切身体会,浓缩到几百页的回忆录,读者必能从中得到启发。 40年来遍访世界各国,李光耀跟当代世界政坛风云人物有广泛的接触,共同探讨国际与区域局势。回忆录中,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对他们作了生动的描述。
  • 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

    作者:(美)麦克纳马拉

  • 花甲忆记

    作者:丁韪良

    丁韪良的《花甲忆记》是一部自传体的作品,它详实地记录了作者在华生活的头四十七年中的感受和他所观察到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其独特的在华生活经历,丁韪良在漫长的岁月里扮演了各种身份不同的角色,接触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亲自参与或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他长期担任同文馆总教习的职务,跟总理衙门大臣们毗邻而居,朝夕相处,从内部观察到了中国的官场,因此对于大清王朝的腐朽和中国社会的落后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批判。但正如丁韪良自己在原书序言中所强调的那样,他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历史,尤其是勤劳善良的普通老百姓的描述还是富有同情心的。他的回忆录无疑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