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中年时代

    作者:萨孟武

    本书是萨孟武先生回忆录的第二部。从上海到南京到重庆到广州,细述抗战前后一段知识人的生活。时代的动荡与生活的艰难搀杂在文化与风俗的寻味之中,作者的观察和体悟透露了丰富的时代与社会信息。
  • 世路心程

    作者:赵启光

    “海豚文存”是海豚出版社继“海豚书馆”之后推出的系列丛书,“文存”不做细致的划分,内容比较杂,不那么经院,不那么学术,追求新鲜感、冲击力和可读性,有趣,有意思,是丛书的两条标准。第一辑出版的“三老集”,包括沈昌文《八十溯往》、钟叔河《记得青山那一边》、朱正《序和跋》。2011年,正值三位先生80高龄,此时出版三位先生的小集,作为向三位出版前辈的致敬之意,有着特别的意义。(1) 该书是继海豚出版社继“海豚书馆”后推出的又一大型丛书“海豚文存”的开山之作。(2) 沈昌文先生是知识、文化和出版界的大家,久负盛名。(3) 沈昌文先生以往推出的随笔集都是经久不衰、让读书人津津乐道的长销书,如《书商的旧梦》、《阁楼人语》等。
  • 风雨故人

    作者:徐铸成

    此书收录的是徐铸成先生在“来日苦短”之年所记的故人、故乡、故事。曾发表于1981—1984年的报刊专栏。第一部分“正篇”,怀念故人,既有物是人非的伤感,更有一层难以释怀的悲愤:恽逸群历经坎坷,饮恨人间;潘汉年赤胆忠心、含冤而死;叶圣陶亦师亦友,肝胆相照;李济深将军蔼然长者,温文尔雅;“人言可畏”的阮玲玉悲愤自尽,遗恨人间;备尝困苦艰难的蒋经国,曾誓不向历史交白卷……历经风雨,故人故去,深情厚谊萦绕脑海,不禁唏嘘。第二部分“山河、人物”,则是忆旧时山河、人物,亦思索当下世情,淡雅却含义颇深。第三部分“游记与随感”,展望当下,游览大好河山,既有赞赏之情、文人之趣,又有今昔感喟、无限憧憬,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 绮情楼杂记

    作者:喻血轮 原著,眉睫 整理

    《绮情楼杂记》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民国文人笔记。分为晚清残影、辛亥风雷、北洋轶事、宁渝旧梦四个部分,内容颇为芜杂,所涉及的人和事以清末至民国年间为主,尤以辛亥革命和北洋时期为重点。全书以一个亲历亲闻者的身份回忆了民国牛人的奇行壮语,风格近似《世说新语》,堪称一部“清末民国人 物言行录”、“辛亥人物志”或“民国版《世说新语》”。 作者喻血轮自号绮情楼主,出身于文学仕宦世家,为“中国铁娘子”吴仪的舅舅。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学生军,后任《汉口中西报》、《四民报》、《京报》、《湖北中山日报》主笔、编辑主任、总编辑等职。晚年旅居台湾。著有《林黛玉日记》、《芸兰泪史》、《西厢记演义》、《秋月独明室诗文集》、《忆梅庵杂记》等。 若论时间跨度之大,领域之宽,涉及人物的多样,内容的丰富,《绮情楼杂记》都不能忽视。作者笔端的每一则逸闻都很短,长不过千字,短只有数百,却常能看到别处没有见过的新材料。那种文字、风格都是典型的民国气味,是非感高于成败感,知人论世,并不出以成王败寇。对于有读史兴趣的读者来说,《绮情楼杂记》不会让你失望而归。————傅国涌 喻血轮写《绮情楼杂记》那年,已经60岁,且随蒋氏父子逃亡台湾,身为逋客,回望家国,山川琳琅,日月光华,却似梦中旧物。按说,其笔下应该风雨苍茫,悲声不绝如缕。然而,喻血轮如老骥伏枥,依旧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故国之思,黍离之悲,在喻氏笔下,却化作坚忍一心、发扬蹈厉的风雷之气,跃然纸上,直击我的眼目,以至我读其中章节,竟有泪涔涔。——羽戈 《绮情楼杂记》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民国文人笔记。原书书分三集,内容颇为芜杂,所涉及的人和事以清末至民国年间为主,且以记录名人的言行、诗文为主,风格近似《世说新语》,堪称一部“清末民国人物言行录”、“辛亥人物志”或“民国版《世说新语》”。——眉睫
  • 饾饤琐忆

    作者:金云臻

    我生在北京,在北京度过了青壮年,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沦陷,我离乡出走,直到全国解放,我才在江南定居下来。十年动乱中,投闲置散,心情抑郁,每当清夜梦回,想到童年乡居,旧北京情景历历在目。特别值得怀念的,是那幽街曲巷中极富于季节感的小贩叫卖声,和那别具风味的市井食品。至此每每引起一种绵迤的而又很难排遣的乡愁,因而执笔写了这篇琐忆。 提起北京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北京称作“吆喝”,不但有强烈的季节感,而且音调也多种多样,非常中听。那声音抑扬顿挫,悦耳动人;那词藻丰富多彩喜于刻画形容。有时这种刻画未免有些夸张,但仍感到他的形容逼真而有趣。比如北京春夏之交鲜菜上市,那挑担子串街卖菜的人吆喝着“菠菜、韭菜、嫩黄瓜……”悠扬婉转,回荡在空间,不绝于耳际。街头小吃的叫卖,绝大部份有强烈的季节感,到了某一季节,就出现某一种吆喝,就给人们一种时移季换,问暖嘘寒的感觉。叫卖的品种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也不同,它的吆喝声也带有不同的感情:或昂扬、或嘹亮,亦和畅、亦凄咽,给人以不同感受。如今每当我看到某种食物上市,便回想起童年时代,那不同居址、不同的生活,耳畔似乎还响起了小贩的吆喝声。 今天,形势已变,昔日的抑郁心情,变得开朗,生活琐事,娓娓而谈,也不会受到指责。恢复传统风格,提倡饮食文化,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某些“风味食品”在质量与口味上,还很难说真正保持了原有风味与特点。因此,我摭拾陈言,记一些过去北京市面上的普通食品,和它的叫卖声,为将来执掌故者,提供点滴参考,想来也未为无益。因为它是引饾饤之品,行饾饤之文,拉杂命笔,不计工拙,故名之曰:“饾饤琐忆”。
  • 隔着竹帘儿看见她

    作者:林海音

    《隔着竹帘看见她》是一部以“怀友”为主的散文集。作者以纪实和可亲的文字,记述了和自己有着深切交往的文学、艺术界人物,如著名报人成舍我,作家於梨华、苏雪林、沉樱、萧乾文洁若夫妇,北平时期春明女中同学余慧清、白杨,等等。
  • 儿时琐忆

    作者:蒋彝

    蒋彝是饮誉世界的艺术家、散文家和诗人。本书细腻的描写了他儿时的所见、所闻、所做,都是深具中国民族特点的故事。其中许多内容涉及到江西九江的民俗、民情,如婚、丧、喜、寿,逢年过节,人们穿的、戴的、吃的、玩的。此外,书中上百幅饶有趣味的插图,栩栩如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年个年代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情态。本书大人可读,小孩能看,雅俗共赏。
  • 画坛师友录

    作者:黄苗子

    是新的增订本,很漂亮,我在单向街书店买的。
  •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作者:钱穆

    钱氏以自学成名家,一生为学,兼涉四部,著作等身。本书为其80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读者不仅由此得见钱穆一生的求学著述与为人,亦能略窥现代学术概貌之一斑,有心的读者更能从此书感受到本世纪“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与钱氏同事的胡适、汤用彤、孟森、顾颉刚、陈寅恪等现代著名学人,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趣闻,此书亦多有展现。
  • 百岁拾忆

    作者:马识途

    本书是百岁老人马识途先生追怀过往、反思历史的回忆录,是他学习巴金说真话的书。 马识途先生的人生,波澜壮阔,多姿多彩。本书从他的家世、童年写起,追忆了他求学、参加革命、搞地下工作的精彩故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建筑和科研管理工作、身经各种运动的漫长、坎坷的历程。他的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创造力,都让人赞叹不已,油然而生见贤思齐的念头。
  •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作者:张洁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内容简介:世界上最疼你的人是谁?母亲这个名词也许很难有人代替。当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张洁把自己和母亲的最后的回忆写成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它是作者对母亲去世的最沉重的悼念;是对母爱凄婉、深长的颂歌;十几万字、七十几幅图片,详尽记录了母亲生命中最后的八十多个日夜;很少有这样刻骨铭心的长篇自述;它讲述的是生命、爱和灵魂的故事。
  • 烙印

    作者:林贤治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内容简介: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个后来被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庞大的群体,至1980年代消失。三十年问,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尤其在“文革”时期,这个群体中的成员唯因家庭出身关系,在政治上遭受不公正对待,甚至备受歧视,在读书、就业、迁升、调动、参军、婚姻等人生重大问题上璋碍重重,历尽坎坷。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特约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位作者,其中有“钦犯”子女,有一般“狗崽子”,有文化人,有半文盲,他们分别忆述各不相同的身世故事,表达了对抗遗忘的集体意志,和社会变革的共同渴望。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专书。《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提供的私人生活史,是共和国历史的组成部分;除了历史学,对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社会心理学,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闲话台大四十年

    作者:叶曙

    《闲话台大四十年》是作者对在台湾大学四十年(一九四五一一九八五)教学生涯的回忆录。由于作者“谨守一个原则:无一不是事实,绝无杜撰捏造之事,连‘想当然耳’亦在摒弃之列”,可谓真实性极强。作者以专业之外的另一种笔墨体味台大校园文化,既有台大现代学术体制方面的介绍与剖析,更有对其独特大学校园神韵和人文情趣的追摹与感怀。台大的发展多以民国北大、清华知名学者为班底,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北大、清华在台湾的移植或延续。其精神沿袭有北大、清华之特质,又早得现代学术之预流,另创台湾学术之新风气。《闲话台大四十年》的出版,对大陆学人了解台湾大学文化之面目及其现代科学体制之形成,有所助益。
  • 80后集体回忆

    作者:杨柳

    本书是从2006年开始在网络上疯狂转载的“李雷和韩梅梅”贴子的原创者,集合一批有着共同回忆和怀旧心境的“80后们”,从儿时的吃、喝、玩、乐、学等各个方面进行“集体回忆”。从个体的角度,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个人的经历和情感,这种抒发是个体的,却可以折射出一代人的光芒,成为一代人无法遗忘的回忆。 编辑推荐: 大白兔、酸三色、小龙人、圣斗士、红白机、跳皮筋、画手表、打口带、兴趣小组、李雷和韩梅梅、皮皮鲁和鲁西西…… 这些是我们80后童年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拔动记忆深处,让当年的“小美好”重新泛起,这种小美好,曾经被我们视为当然,现在却无比珍惜。当我们在现实中为工作、生活杀得头破血流时,一回头,它还在,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像一个温暖的保护罩,让人安心、幸福。包裹着这种温暖,在人生的旅程中奋力前行……
  • 狱里狱外

    作者:贾植芳

    虽然作者自称"大时代里的小角色",但这本自传却贯通了一个大气象,如果后人要了解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时代、社会和政治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主义者与集体、信仰和专制主义者的复杂关系,列疑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文本. ——陈思和
  • 秋室杂忆

    作者:梁实秋

    《秋室杂忆》以梁实秋先生个人回忆录为主:历经小学、中学、大学、留学,直到中年时期。加上两篇附录,共8篇文章,约10万字。
  • 顾准寻思录

    作者:丁东,陈敏之

    顾准,仍然是一个崭新而启人深思的话题——顾准的震撼来自时代深层。《顾准寻思录》收集了我国学界迄今为止评论、介绍顾准其人其学的主要论述,其中有些为首次面世;其史料的珍贵、新鲜,思考的深邃、现实,无疑在启示:这是一本生逢其时的书——越来越多敏感而执著的心灵,不再满足于“对父辈露出屁股撒野”,不再只能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书末所附的顾准著译目录、顾准研究论著索引为意在深入了解和研究顾准的读者提供了便利。
  • 顾维钧回忆录(全13册)

    作者:顾维钧

    《顾维钧回忆录》是中国近现代史和外交史的重要史料。中华书局自1983年开始出版第一册,到1994年全部出齐。但因为出版周期较长,且逐册发行,坊间整套留存者甚少。现应读者之需,重新出版,将原有十三册内容全部重新排版,订正原书错讹,增加照片,整套全新面市,布面精装,以飨读者。
  • 父子大学

    作者:范福潮

    过去的人怎样读书?过去的人读什么书?过去的读书人怎样思考?作者在《父子大学》中给予一一还原。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私塾式教学的国学科目,也可以现场聆听私塾中的先生和学子的对话,甚至可以置身其中,接受私塾教育。这便是读书人的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