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全二册)

    作者:王书君

    《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采用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采访传主口述录音,真实详尽地记述了张氏从呱呱坠地到101岁在夏威夷谢世漫长岁月中每一阶段的真相。 青年时的“民国四公子”之一,风流”少帅”;中年时的“北中国王”,曾负国人骂名的“不抵抗将军”,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的“克星”,事变后长期被国的“忧郁的哈姆雷特”;老年后返璞归真,笃信耶稣的上帝信徒。诸般色相,归于一人之身,益增其传奇色彩。即使是囚禁之中对政事的惊鸿一瞥,眼风里也透出饱经的沧桑。而贯穿其中的,尤以与赵四小姐漫漫3/4世纪的爱情,调动着世人注视的眼球。 百年人生,他的经历有丰富的传奇色彩,他的作为有太大的因变参数,他的身上更有太多的谜团!《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一幅传奇传主的肖像写生,一出寻绎前因后果的舞台大戏,更是一部执著严谨、细致入微的解谜之作。 唐德刚教授评价本书―――一 “总计一百章,大括了张学良风云际会一百年的传奇经历,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笔生动,老少咸宜”,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大部头史学著作,在有关张学良的众多传记作品中,可谓首屈一指”。
  • 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作者:熊向晖

    《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增订新版)作者熊向晖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共产党员,长期从事我党地下工作,解放后在外交战线上担任要职。近十年来,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写下了大量回忆文章。这些文章叙述真人真事,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如地下十二年的工作、周恩来、李克农与年日内瓦会议、“克什米尔公主号”案件真相、“乒乓外交”等,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增订新版)将这些重要文章重新修订,结集出版。
  • 在MIT上学

    作者:佩珀·怀特

    本书作者佩珀·怀特曾就读于MIT的机械工程系,他凭借睿智的眼光、情文并茂的描写,对自己早年在MIT辛酸的求学、生少和创业经历进行了全景式的回放,以“身在其中”的方式展示出MIT的独特风貌,带给读者关于人文精神的深刻反思。在与作者共同缅怀这段黄金岁月的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对MIT心存向往的人,都能够身临其境,切实体验到在MIT学习、生活的每一个平实的日子。
  • 绝响

    作者:李辉

    本书为作者在《收获》(2011年)栏目“绝响谁听”上所发表文章的结集出版。六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独有的史料收藏,独特的审美视角,独具的智性美文,给读者带来了曹禺、巴金、胡风、丁玲、萧乾等文化老人立体性的才情展示。 这些文化老人,从“五四”走来,从三十年代走来,与我们一同走进八十年代。然后,他们渐行渐远,身影从此消失。八十年代的记忆中却不能没有他们:没有那些旋转不定的苍老身影,八十年代不会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没有那些高低起伏明暗互现的声音,八十年代也不会浑然而成一曲历史交响;没有那些走在前面的跌跌撞撞,不会有后来者头顶上渐次拓展的天空…… 八十年代拉开帷幕时,作者以文艺记者和副刊编辑的身份,走进文化界的风风雨雨。如今,他在书信日记文献里,重拾亲历,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八十年代的集体回忆——再看那些老人的身影,再听嬉笑怒骂长吁短叹,再触摸丰富而复杂的内心……
  • 负暄续话

    作者:

  • 我和父亲季羡林

    作者:季承

    季羡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虽已辞世,但生前身后的种种是是非非似乎因为当事人的远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外界的种种猜测之下,大师之子终于无法再缄其口,整理大师遗物,追忆往昔恩怨,历时年余而成《我和父亲季羡林》。 在儿子笔下,季羡林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早年的心结——过继给叔父、无爱的婚姻、母亲的早逝,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他的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又使他身陷阴谋的泥沼而难以自拔。 作者颠覆了被社会塑造的“大师”的完美形象,还原了一幕幕诗意后面的血泪。真实得近乎残忍,似乎悖离了子为父隐的儒家传统,但作者残忍的笔触实则包含着一颗挚爱之心,他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他也希望读者能够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季羡林,季承为我们树立了写回忆录的标杆,这是读者的福祉。 目录 一 季家渊源 二 气派的四合院 三 季家功臣 四 没有父亲的岁月 五 家庭情结 六 回家 七 济南解放 八 平静的十三年 九 季羡林安家 十 “四清”运动 十一 “文革”灾难 十二 干校生活 十三 故乡之行 十四 出使美国 十五 又做弄潮儿 十六 在高科中心 十七 风暴前夕 十八 季家主心骨“老祖”之死 十九 婉如姐之死 二十 母亲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二十一 意气用事的“成仁之举” 二十二 姐夫颐华也走了 二十三 秘书李铮突然被冷落 二十四 李玉洁乘机而入 二十五 父亲的乌托邦爱情观 二十六 天意难违 二十七 温馨八月 二十八 严肃的嘱托 二十九 歪打正着——藏画流失终见结果 三十 噩耗 三十一 我看父亲 三十二 父亲离去后 附录: 第一组: • 祭父文 • 最后的遗愿 • 最后的高论 • 最后的关注 • 最后的散文 • 最后的题词 • 最后的眼神 第二组: 父亲的日记摘抄
  • 47楼207

    作者:孔庆东

    《47楼207》以描写大学生活的《47楼207》开篇,以描写高中生活的《遥远的高三·八》压卷,一以贯之的是幽默,可谓是“凤头”和“豹尾”,全须全尾描画出上世纪80年代自然而率性的学生生活;荒诞的历史小传《风流大寻呼》,挣扎着向人们展示着人性的丑陋与卑劣;《高考制度之我见》、《(灵魂工作者还能逮着老鼠吗?》、《躁热的美神执著》等充满忿忿不平的呐喊,呼吁人们去体味现世,回溯历史。 作者理性而又敏感地思索着人生、关注着世态,荒诞中肩着责任,幽默中透着冷峻,充满智慧的侠气,读之酣畅淋漓,过瘾至极。
  • 我想对你说,亲爱的

    作者:[德] 莎乐美

    《我想对你说,亲爱的:里尔克与莎乐美书信选》是里尔克和莎乐美的书信集,《我想对你说,亲爱的:里尔克与莎乐美书信选》的作者莎乐美通过她的生机活力和独立性吸引了许多重要的男子到自己身边——尼采、保罗•雷和21岁比她年轻许多的里尔克,以及后来她嫁的安德烈亚斯。
  • 活着为了讲述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生中总会遇到一本书,奠定你人生的基调。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唯一自传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 给所有在梦想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人 ★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加西亚•马尔克斯 诺奖得主、纯文学畅销奇迹创造者马尔克斯的成长故事:充满魔幻色彩的真实人生。 ★ 正是回忆中的这些细节、生命中的这些人将马尔克斯带到了《百年孤独》的门口; 能够解开《百年孤独》密码的,只有《活着为了讲述》;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人物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原型。 ★ 首版首次赠限量别册(含地图、人名索引、加博书单、作品年表)+ 雕刻时光咖啡券 ======================= “要么写作,要么死去” 他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传世巨著的作者,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标杆”。 同时,他也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孩子。 他说,他努力写出精彩的故事,只是为了让朋友们更爱他。 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活着为了讲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自传。这一次,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下个月,我就满二十三岁了。我逃过兵役,义无反顾地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儿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陷阱、推诿、幻想,更要竭力避开无数的诱惑:似乎我干哪行都行,就是当不了作家。” 二十二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子,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开篇,也标志着马尔克斯文学生命的开始。从那时起,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人与事、贪婪的阅读经历、身边各种奇特的现实、向权威与成规挑战的勇气将他带进了“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 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求学经历中的奇遇与机遇、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与疯癫区别的亲戚、一起经受过狂风暴雨考验的朋友、萍水相逢却难以忘记的过客…… 贫苦与乐观,迷茫与执着,颓废与疯狂,经过记忆与文字的洗淘,闪耀着永恒的诗意的光芒。
  • 一粒珍珠的故事

    作者:刘德伟

    她出生在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中国家庭,青少年时代曾接受西方教会学校的教育; 上个世纪30年代,她是在燕园读书的摩登女性,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校园里,吸引了众多的追求者——著名作家萧乾也是其中之一,他们之间的友情保持了一生; 1938年,她作为仅有的两名女性代表之一,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世界青年大会,在北美数十个城市宣传中国抗战,其间遭遇到来自加拿大青年的痴迷情爱; 这样一个浪漫的知识女性,在学成归国参加抗战的途中,多次与日军的刺刀擦肩而过; 她是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在上海帮助过无数穷苦无助的人: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爱恨和沧桑,她仍保持着一份心灵的宁静和对生活不熄的热情,九十五岁高龄时写下了这部记录她歌笑悲哭的非凡一生的自传…… 本书是2004年中国十大健康老人第一名———95岁高龄的刘德伟女士的自传。她是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从孩提时起,她经历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虽经历坎坷困顿,却一直保持着平和宁静的心态和永不放弃的进取精神,在其晚年,她将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文笔流畅、朴素、真实、动人,使人感受到这“一粒珍珠”纯净柔和的光泽。
  • The Second World War

    作者:Winston S. Churchill

    In six volumes: 1. The Gathering Storm (1948) 2. Their Finest Hour (1949) 3. The Grand Alliance (1950) 4. The Hinge of Fate (1950) 5. Closing the Ring (1951) 6. Triumph and Tragedy (1953)
  • 北大才女

    作者:张曼菱

    张曼菱作为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现代著名女作家,近十年采写下了不少高质量的学术随笔与社会生活随笔,其中不少是作者本人在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演讲录和学术讨论会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成。此次结集出版是作者十几年来散落在各处发表的随笔的精选集,以便与读者分享,其中有许多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论点,读来对我们不无教益。一书在手能使读者在诸多观点上耳目一新,有如沐春风之意。
  • 恍若隔世

    作者:邢同义

  • 四海为家

    作者:三联书店 编

    为纪念当代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1931-2001),我们邀请海内外数十位考古、文史领域的家学者及其亲友撰文,编辑了这本追念文集,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并彰显他的业绩。为的是让更多的读者知道,作为一个人,张光直先生的精神魅力究竟在哪里……
  • 庚子西狩丛谈

    作者:吴永,刘治襄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谐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西安。本书口述者吴永,时为怀为知县,因迎驾服侍有功,被慈禧任命为前路粮台会办,随扈西行,得以见闻朝延内外许多事件,深知“西狩”内情。 本书分五部分,首卷记述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陷北京、两宫西逃,以及怀来迎驾,随扈太原,以及由西安回京等经过,其间对一些政变要闻、宫延内幕、权臣间钩心斗争记录甚详。甓园居士刘治襄根据吴永口述记录整理成书,后曾被译成英、德、日诸园文字,“中外推崇,视为信史。”
  • 我爱穆源

    作者:范用

    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范用先生用一颗童心,蘸着浓浓情意,生动活泼地描画了在学校穆源的生活片段。
  • 毛家湾纪实

    作者:张云生

  • 离乱弦歌忆旧游

    作者:赵瑞蕻

    《离乱弦歌忆旧游》书中具体收录了:《离乱弦歌忆旧游——纪念西南联大六十周年》、《一个时代心灵的记录——纪念冯至先生》、《读严文井的一封信》、《读沈从文先生的一封信》、《旅途中的遐思》、《瓯海在呼唤》等文章。
  • 寻找北大

    作者:钱理群/主编

    钱理群 序 树犹如此 王立刚 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丛治辰 三角地 谢 冕 依依柳岸 冯永锋 北大需要荒凉感 胡续冬 草坪音乐记忆 陈顺馨 48楼·大教室·师兄弟…… 古来三五个英雄 涂 骏 纪念与反思 洪子诚 “严”上还要加“严” 孔庆东 多情最数王怜花 陈恒舒 先生 石一枫 昌平园,实验品,两个人 严绍璗 我的老师们 燕燕于飞 清 平 一个迷局 何蕴琪 我的年日窄如手掌 侯桂新 底气 吴光富 失踪的爱情 文 珍 煮鹤焚琴记 算诗人最相得 吴晓东 只有一种生活的形式 王 政 侠义北大 朱靖江 迟到的异端 朱靖江 北大醉魂 蒙 木 逃课记 梦入少年丛 叶永烈 我的“化学情结” 洪子诚 一点往事 赵振江 燕园絮语 黄子平 喜欢阅读 吴福辉 融入我的大学 武弘麟 宿舍杂说 吾道悠悠 张一璠 北大是一篇散文 许秋汉 未名湖是个海洋Ⅲ 温儒敏 致中文系07届毕业生的一封信 王光明 在边缘重返自身 马丽华 同属于北大的理性与激情 戴锦华 去而复归 钱理群 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编后记 ……
  • 燕园问学记

    作者:陈来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陈来教授自述其在北大燕园问学求道的学术历程。其中既有对自己恩师的追忆和感念,包括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也有对学术前辈的回想与评说,如陈荣捷、邓广铭、周一良、邓艾民、朱伯良、傅伟勋等先生,还有对自己的读书求学的生动叙述。作者回忆了大学时代、研究生时代的读书求学过程,既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色彩,又有时代特色,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呈现了一代学人在一个特殊年代里的共同经历。通过这些带有个人性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学者的成长过程。其中那些知人论世的文章,富于历史感,充满同情的理解。而那些夫子自道的求学读书体验,都以朴实、简洁的语言来叙述,没有哲学概念的晦涩,却包涵了很多哲学的道理,对于那些要走治学之路的青年学人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