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在希特勒身边12年

    作者:(德)克里斯塔·施罗德

    克里斯塔·施罗德的经历太震撼人心了!1930年她沦为德国700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1933年却一跃成为希特勒的私人秘书,追随希特勒12年,日夜听命于他。在总理府,在伯格霍夫,直至柏林地堡中,她一直跟在他身边,仅在他死前最后几天才离开他。本书是她对这12年秘书生涯的回忆录,将一个不简单的希特勒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希特勒及其最内在的人格。 纳粹的形成及其奉行的扩张政策,尽管许多有关的历史文献已为我们所熟知,但这位二次大战的始作俑者的真实面目,却始终被新闻记录影片的一些片段所掩盖,我们从中看到的只有他面对文明世界疯狂叫嚣的形象,而克里斯塔·施罗德的见证最为确切。
  • 鲁迅回忆录正误

    作者:朱正

    《鲁迅回忆录正误(增订本)》是作者在鲁迅的学生、朋友,被许广平称为鲁迅研究“通人”的冯雪峰的指导和帮助下写成的。1979年出版后,为学术界所瞩目,书中的一些结论被鲁迅的传记作者们普遍接受。胡乔木认为此书可以作为编辑学教材的参考书。现在作者又根据成书后发现的新资料,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内容更加充实。 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 负暄续话

    作者:张中行

    这是《负暄琐话》的续书,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出版以后,国内外报刊如《读书》、《博览群书》、《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今晚报》、《青年报》,香港《大公报》、《东方文化》等,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1988年秋日起,作者又写此类文,以人、地、事、意为次,得辜鸿铭、张庆桐等五十余篇,集为此续书。前有启功先生序。与琐话相比,续话少拘谨,广度深度有加而意旨更显豁。读过琐话以及喜读话一类书者都应一读。
  • 另一种回忆录

    作者:季羡林

    《另一种回忆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季先生从童年顽劣、学习游历、老年生活、治学体会四个方面入手,回忆了丰赡的人生经历,道出了杂陈的人生况味,文字风格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将时代变迁与个人经验有效地融为一体。和通常意义上的回忆录不同,本书没有采取完全线性的、编年史式的写作方式,而是以主题定文章,同一主题下的文章相互间又有对应和回护,从而把作者对几个人生关键词的记忆与感受层层剥开,读者能在吉光片羽一样的文字中读到那一代知识分子求学治学之不易,更能在深入的主题挖掘下感受到季先生对生命透彻豁达之体味。   季羡林教授是中国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季羡林教授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书是目前为止,季先生唯一一本对人生与治学进行总结的图文书。让人得以通过阅读季先生的文,管窥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力量。该书精选了季先生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照片近百幅,与文字相得益彰。 ★“起伏人生、不辍治学”   ★管窥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力量   ★当代中国尚在人世的最重要知识分子之一季羡林   随着张中行、林庚等学者作家的纷纷辞世,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范越发让人们怀念。近日,被誉为“当代中国尚在人世的最重要知识分子之一”的季羡林先生九五大寿刚过不久,便以回忆录的形式推出了记述其“起伏人生、不辍治学”的《另一种回忆录》一书,让人得以通过阅读季先生的文,管窥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力量。该书精选了季先生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照片近百幅,与文字相得益彰。 [作者独白]   现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忆九十多年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更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在我九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内容介绍]   本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季先生从童年顽劣、学习游历、老年生活、治学体会四个方面入手,回忆了丰赡的人生经历,道出了杂陈的人生况味,文字风格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将时代变迁与个人经验有效地融为一体。和通常意义上的回忆录不同,本书没有采取完全线性的、编年史式的写作方式,而是以主题定文章,同一主题下的文章相互间又有对应和回护,从而把作者对几个人生关键词的记忆与感受层层剥开,读者能在吉光片羽一样的文字中读到那一代知识分子求学治学之不易,更能在深入的主题挖掘下感受到季先生对生命透彻豁达之体味。   季羡林教授是中国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季羡林教授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书是目前为止,季先生唯一一本对人生与治学进行总结的图文书。让人得以通过阅读季先生的文,管窥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力量。该书精选了季先生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照片近百幅,与文字相得益彰。
  • 亡友鲁迅印象记

    作者:许寿裳

    收入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鲁迅的思想与生活》和其他回忆鲁迅的所有文章及与鲁迅有关的书信,全据最初发表的版本,不作任何删改,以存其真。许寿裳是鲁迅的同乡,更是鲁迅情逾兄弟的挚友,两人自1902年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此后一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许寿裳回忆鲁迅的文章,对于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 自传 知堂回想录

    作者:周作人

  • 费正清自传

    作者:(美)费正清

    一切有关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问题所作研究的回忆。
  • 百年激流

    作者:巴金

    百年激流:巴金回想录,ISBN:9787544216449,作者:巴金著
  • 菊坛旧闻录

    作者:丁秉鐩

    目录 侯序 国剧名伶轶事 吴序 张序 前言 金少山在北平 张伯驹的《空城计》 杨小楼空前绝后 雪艳琴和陆素娟 李万春与李少春 且说四小名旦 小生隽才叶盛兰 青衣·花脸·小丑 刘序 自序 程砚秋 一、家世与师承 二、从搭班到挑班 三、程派新戏 四、剧艺特色 五、革新作风 六、个性与为人 侯喜瑞 郝寿臣 一、农农世与师承 二、演戏生活 三、剧艺特色 四、与高、马、杨合作的好戏 五、个性与新戏 六、金、郝、侯的比较 七、弟子和唱片 名丑 一、前言 二、王长林 三、郭春山 四、王福山 五、傅小山 六、萧长华 七、慈瑞泉 八、曹二庚 九、贾多才 十、马富禄 十一、茹富蕙 十二、叶盛章 十三、孙盛武 孟小冬与言高谭马 王序 邱序 自序 敬悼孟小冬前辈 孟小冬丧仪哀荣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 孟小冬剧艺管窥 言菊朋走火入魔 高庆奎慷慨激昂 谭富英其人其事 马连良独树一帜 马连良挑班二十年 马连良剧艺评价 附 录 敬悼平剧评人丁秉(1916-1980) 故都梨园三大名妈 谈谈《朱砂痣》 杨宝森的《洪羊洞》
  • 复旦往事

    作者:吴中杰

    人们常说文艺是时代的晴雨表,其实,教育界的风云变幻并不亚于文艺界。而在大学文科,特别是在中文系,这两界的风暴汇集到一起,冲击力就更加巨大。作者身居复旦大学半个多世纪,就读就教于中文系,长期处于政治运动的风口浪尖,曾经成为全系全校全市重点批斗对象,对于那段时期的政治风雨,自有特别深切的感受。他以自己的生活阅历为基础,真实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复旦园里的时代风涛和知识分子的人生际遇。本书不从既定的结论出发,打破流行的叙事框架,直接面向真实,力图写出事物本来的面貌;同时,又超越个人恩怨,而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故在叙述具体的人事中,能引发读者进行深层的思考。
  • 我的复旦四年

    作者:徐成淼

    这是一部五六十年代复旦大学学生记述当时大学生活的日记,写作时间为一九五五年八月至一九五八年四月。作者以其真切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中国一个特殊年代的政治风云变幻,通过一个大学生因言致祸从天之娇子沦为右派的种种遭遇,折射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这是一部五六十年代复旦大学学生记述当时大学生活的日记,从1955年8月至1958年4月,作者以真切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中国一个特殊年代的政治风云变幻。通过一个大学生因言致祸从天之骄子沦为右派的种种遭遇,折射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 舞者之歌

    作者:叶肯昕、陈静芳译

    《舞者之歌:邓肯自传》中邓肯,一位举世闻名的舞蹈天才,她摒弃古典芭蕾的严苛性,主张以自由流畅的方式呈现舞蹈,据此创立了自成一格的全新的舞蹈模式,从而成为现代舞的先驱。邓肯,一位浪漫又多情的现代女性,她藐视婚姻,特立独行,曾与多位世界著名的艺术家相知相恋,谱下一曲曲令人荡气回肠的情爱之歌。   双肯,一位历经创痛的坚强母亲,先后遭受一双活泼可爱的儿女和刚刚出生的儿子三个孩子离她而去的重创,饱受思念骨肉亲情之苦,几度绝望又几度重生。
  • 我的生活与爱

    作者:弗兰克·哈里斯

    本书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表现了他一贯的行文风格,豪放坦率、淋淳痛快、言人的不敢言。作为一个很有才华、思想开朗、坚决反对封建和极权传统的作家,他和他这本自传都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由于作家在撰写时极为坦诚直率,本书这部不同寻常的自传体作品不幸沦为禁书。更不幸的是,来巴黎的观光客只是怀着猎奇的心理把它作为一本纯色情读物来看。
  • 忏悔还是不忏悔

    作者:余开伟

    《忏悔还是不忏悔》是中国当代第一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以“忏悔”命名的重要读物。“忏悔”是一种道德自觉,灵魂自律,良心发现,更是博大的胸襟、气度和宽广的文化视野与文明的进化,品格柢下、灵魂浑浊、格调庸俗者永远不会“忏悔”。当然,群体的忏悔比个体的忏悔更为重要。试想,一个灵魂过于纯洁者在混沌莫测、光怪陆离的社会中如何生存?现实与理想强烈的反差会冲击每一个人的信念。但是应该说的是,即使所有的人善于拒绝清洗自己的灵魂,也有人勇于清洗自己的灵魂。但愿这部书能打开中国人尘封的心灵,拓展中国人的道德视野,拉开中国人忏悔和反思的序幕。一个不懂得忏悔和反思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前途的。
  • 我爱穆源

    作者:范用

  • 走向混沌-三部曲

    作者:从维熙

    这是一部记录作者二十多年劳改生涯
  • 永州旧事

    作者:李茵

    永州在湖南的南部,古称零陵,缘名于舜帝。潇湘二水在这里交汇,是由湘入桂的要道。古代的永州是历代王朝放逐贬官的蛮荒之地,公元805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放逐的柳宗元逆湘江而上,悄然来到了永州赴任永州司马。   柳宗元到了永州以后,由于一心盼着北归,一直没有寻找固定的住所。他最初寄居在永州城南潇水东岸的龙兴寺,此后不久又从龙兴寺搬到了高山寺。   高山寺在唐代称为法华寺,建于唐代中期,寺庙的规模要比龙兴寺大很多。每当黄昏来临,寺庙击鼓鸣钟的时候,在全城都可以听到,故名“山寺晚钟”,是永州八景之一。   公元809年,柳宗元到永州已经五年,按照唐代惯例,贬官二至五年后可以“量移”,也就是调任一个好一点的地方,恰逢这一年又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但朝庭明文规定,“八司马”不在宽赦之列。北归无望的柳宗元就从高山寺搬了出来,定居在潇水西岸的冉溪,并把冉溪改名为愚溪。   柳宗元之所以把它称之为“愚”,意思就是自己太愚蠢了,得罪了朝庭才来到这种蛮荒之地,因此,这里的山水也跟着自己变愚了。其实,他用的反语,只是借此表达自己的愤怒罢了,其它称为“愚”的还有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桥,合愚溪称为“八愚”,并作八愚诗刻在溪石上。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愚溪和愚桥,还有重修的愚亭。   柳宗元的《八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文简意赅,各自成篇,但又前后连贯。人们对永州的印象也大多是这些游记所形成的。但《八记》描写的景物因年代久远,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小石城山还与原景较为接近,其余的西山、西小丘、袁家沟、石渠、石涧、钴母潭,甚至最负盛名的小石潭都已经很难看到它们的原貌了。   小石城山在明代的时候修了一座“芝山庵”,所以又名芝山,今天的永州市芝山区也就得名于此。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不幸的王朝总上演着不幸的宫廷往事却也总制造着一种无心插柳的文坛盛宴。谁也没有想到,包括柳宗元自己,这段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平常的贬谪往事,成就了柳宗元,也给永州留下了最深的烙印。
  • 沪上法治梦

    作者:何济翔

    本书是上海资深法官、反右前任某法院民庭庭长的何济翔先生于93岁高龄之际所写的回忆录,披露了反右运动中上海司法界实况的珍贵史料。何先生因附议国际著名法学家杨兆龙先生倡言立法、加强法制建设而在反右中罹祸,度过了二十年艰辛、屈辱的劳教与就业生活。饱经人世沧桑的老人回首人生,记录了一个有良知、求真理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 我走过的道路(上下)

    作者:茅盾

    《我走过的道路(上下册)》原由我社于1981年10月、1984年5月和1988年9月,分为(上)、(中)、(下)三册陆续出版。后合并为两卷,做为回忆录一、二集编入四十卷本《茅盾全集》时,曾参照初刊文字、作者手稿及有关原始资料进行了校勘,对其中史实有误记及引文错漏处已逐一订正,其较重要者则另作简注说明。现据我社一九九七年出版的《茅盾全集》(34)、(35)两卷纸型排印,另附录《父亲茅盾的晚年生活》。人到了老年,自知来日无多,回忆过去,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此时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于是便有把有生以来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者写出来的意念。
  • 答客问

    作者:谷林,张阿泉

    内蒙古电视台记者、作家张阿泉提出若干问题,谷林先生逐一作答。不妨看作这位文化老人一部别开生面的自传;又是他的沉思录,对过去岁月和所经历的若干历史事件多有深刻反思;也是上佳的随笔作品,可与作者那精致典雅、颇具六朝气象的小品文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