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另一种乡愁
从峨嵋山古刹中的青年学子到誉满全球的汉学大师,身为瑞典人的马悦然用自己的第二母语――汉语,带领读者穿越不同时空,领略一种同样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异国游子的拳拳乡思。 -
随想录(全5册)
《随想录》五集,即《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一百五十篇,四十二万字。巴老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帐。”文艺界人士认为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 《随想录》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 -
茨维塔耶娃文集:回忆录
《回忆录》是茨维塔耶娃在1927年至1937年间对自己早年经历的回顾,回忆了自己早年生活中重要的人与事。她用诗性的思维和语言重新发现了为尘俗所遮蔽的经历,诗人试图在对往事的陈述中稍稍解脱命运沉重的压迫。 -
六月雪
人类思想的先驱者,为了捍卫人类理性的尊严,高昂其头颅,在血泊中站立,他们的名子可能不闻于世,但他们的思想永存,他们用生命之光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让我闪牢记先驱者的精神遗训,人类思想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
留学北京
1975年,作为英国文化委员会和十名赴英学习的中国学生的交流项目,吴芳思和另外八名英国学生到北京学习了一年。中国学生都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学习英语,以便继续进行“文化大革命”。可是我们却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 吴芳思和同班的中国学生一样,有半年时间在工厂里,跟制造火车头的工人们在一起;或者在农田里,向农民学习如何捆白菜;在泥水里,学习如何插秧……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每个星期六上午,有两个小时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必修课。此外体育课也是必修的,包括练太极剑、推铅球和扔手榴弹。…… 但她还经历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这一“文革”最后一次大规模政治运动,以及1976年清明悼念周恩来活动等一系列事件…… -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真实民国
晚年孙中山曾经导演“打倒列强除军阀”罗生门?胡适如何从国民党的阶下囚变为蒋介石的坐上宾?南京大屠杀的真正罪魁战后如何得以全身而退并怡然寿终?“二战”期间美日开战再难避免的首要事件是什么?…… 就任美国《纽约时报》驻华记者期间(1927—1940年),哈雷特·阿班采写了大量有关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内政、外交事件及人物的报道,彻底扭转以往西方新闻媒体对中国乃至远东局势兴趣寥寥的局面。 -
不够知己
《不够知己(英汉对照)》收录原载于《中国评论周报》专栏的人物英文小传及翻译家江枫的优美译文,英汉对照,以素描的方式、“春秋”的笔法写下对吴宓、胡适、徐志摩、周作人、辜鸿铭、冯友兰、丁文江、吴经熊、冯玉祥等名人的印象记,褒贬辛辣别致,格调活泼,修辞风趣。 -
困学纪程
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先生,作为新旧学转型之际成长起来的老辈学者,对读书与治学见解独到。本书是其学术自传,语脉井井而间生波澜,笔触平实却不乏个性。曹先生谦抑地说,回首几十年,有的只是在困而学之后所得的一孔之见,但相信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代大家于道德、文章两端的自励,及对后来者的殷殷期许之情。 -
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
《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内容简介:当我躺在医院的病房里的时候,蘑菇云在世界的某个地方腾空而起。自从加入海军陆战队以来,这是我第十次躺在医院里。而自从纳粹的万字旗和日本的太阳旗交织在一起以来,我的战友以及我本人,和这个世界一起经历了一场劫难——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巨大的生物体一样经历了六年的磨难,而现在蘑菇云正在地球上升起。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21岁的体育记者莱基应征入伍,加入海军陆战队。自南卡罗来纳州帕里斯岛上的新兵训练开始,莱基经历了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瓜岛之战、新不颠之战、贝里琉之战,历尽艰险、九死一生。 战争之惨烈与残酷深刻地影响了莱基。受伤退役后,莱基决定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真实还原太平洋战争。遂著《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 -
血战太平洋之决战冲绳岛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二战中参加贝里琉和冲绳战役时训练和战斗的经历。珍珠港事件后,斯莱奇进入亚拉巴马的马里恩军事学院就读。1943年,作者违抗父命,执意加入海军陆战队,因为“晚了就赶不上参战了”。作为一名迫击炮手,斯莱奇亲历了贝里琉和冲绳战役,虽然此前经过了长时间的严格训练,但贝里琉登陆仍让他感受到了强烈震撼。战争间隙,他在随身携带的一本《新约》上做了大量笔记,后整理成本书。战后斯莱奇成为一名生物学家。 -
茅盾回忆录
《茅盾回忆录(套装共3册)》是茅盾1896-1981年整个人生的完整呈现,由茅盾自撰的《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韦韬等著的《父亲茅盾的晚年生活》合成,并根据新史料和韦韬记述进行了全面修订,是迄今为止唯一最完整、最权威的茅盾传记。其中,茅盾1896-1949年的生活为人熟悉,但1949年之后的生活尤其是1966年茅盾卸职回家后的16年,由《茅盾回忆录(套装共3册)》第一次全面呈现。书中还配有由茅盾之子韦韬提供的200多幅珍贵图片。书前扉页另配有茅盾生前最喜欢的印章,以及亲笔题名。 -
1966-1970:暗淡岁月
上海居民面对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房子的消失,难免会生出一种难以排遣的感情,这里面隐藏了许许多多家族的历史和私人的回忆,几代人的生活故事和风俗习惯,并且由此而生的所谓上海人的文化,从此将作为一种故事保留在个别人的记忆之中。本书即是关于这种记忆的一个私人读本。但因作者同时具有 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身份,赋予这份读本深邃的历史感和思想性。 作为陈思和老师自传的第一部分,由此书亦可窥当代著名学人思想历程。 -
我们这一代读书人
★感受学界大师的家国情怀 触摸百年中国的文化心灵 ★著名学者、季羡林关门弟子钱文忠鼎力推荐 本书意在通过辑录季羡林回忆、悼念其师友的文章,勾绘出季羡林眼中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揭示他们或张扬或内敛、或率性或周正、或持正坚守或隐忍委曲的人生性格及因此遭际的不同命运,同时也借此揭季羡林师的识人之术与交友之道。 本书共分四辑,分别为第一辑:我的老师们;第二辑:我眼中的文化名人;第三辑:我眼中的学者;第四辑:我的同学朋友。 -
李希凡自述
《李希凡自述:往事回眸》不只是李希凡有关红学研究的回眸,而是李希凡对自己八十余年生命的回眸,是他八十余年坎坷人生的自述传和心灵史。作为一本自传,《李希凡自述:往事回眸》不可避免地带有较浓烈的个人色彩。作者一生的苦乐悲欢,打上了时代的深深烙印。作者自称“毛派”,对毛泽东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当不难理解。毕竟由于毛泽东的“钦点”和特别关怀,他才有了与众不同的多姿多彩的人生。作为历次大大小小政治运动的亲历者,虽然过往的论争似乎已有了一些历史结论,但当事人从个人视角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还是颇值得玩味的。尤其是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褒贬,虽难免不从个人情感出发,但总体上是公允、平和的,反思是理性的。“文革”中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作者也能以客观、平实的文字予以记录,体现了知识分子自知、自省与自信的精神。正因为从独特视角来回眸历史,才更凸显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时代悲剧中的一声叹息,是与众不同的个人记忆。如作者与蓝翎的合作以及后来的是非恩怨;毛泽东、周恩来对作者的特别关怀;江青对作者的“赏识”以及作者的“不识抬举”;“四人帮”对作者的拉拢;文艺界一些“大人物”在历次文艺运动、文化论争中的沉浮;《人民日报》一些重要社论出台的内幕等等,都是《李希凡自述:往事回眸》精彩的看点,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令人感佩。 -
留学时代
《留学时代》分析了周作人留学时代背景和他的留学生活,留学期间周作人一直安于书斋生活,日子过得平稳、恬淡,而曾经在家乡的生活体验又使他发现与中国在文化上具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他可以完全融入异乡生活。 -
北京十年
北京十年,实际上是北京十一年。从一九八二到一九九三,我在北京住了十一年之久。 这十年,我和一个普通的北京居民一样,有所见,也有所闻,更有一些回忆。所见者少,所闻者多,回忆则最多。选择一些,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本不成样子的东西。我把它命名为《北京十年》,其实是我的见闻和回忆杂记。 这本东西写出来,快二十年了。有些事情是根据当时的时日为准记下的,如说这件事情发生在多少年前,那是指相距写作的年代而言,现在也没有去改为今天准确的说法了。 旧闻新抄,不妨当野史来读,野史可以是正史的补充,也可能比正史更加真实,另有一番趣味。有些事情,正史不记,只见于野史,就更有意思了。 ——罗孚 -
沈宗瀚自述(全三册)
《沈宗瀚自述(套装上中下册)》由三册组成:《克难苦学记》《中年自述》《晚年自述》。《克难苦学记》是作者自述其由艰困的环境中,一路奋发苦学,终于卓然有成的经历。近五十年来,在台湾地区已再版超过二十刷次,鼓舞数以万计的青少年,是一本历久弥新、最能激动人心的励志书籍。《中年自述》和《晚年自述》展现了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治学有道、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忘我工作的精神。这部自述一生的文学传记,几乎可以当做“二十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读。 -
青春之歌(郑鸿生作品)
本书描述1970年代台湾的左翼青年,因为追求个人自由与思想解放结合,并豪气十足地冲撞了当时的党国体制,终而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也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历程。 这群年轻人原本分处各地,一场高中生的南北串联把他们趣味相投、年轻热情的心连到了一起。而后,因为保钓运动的刺激,他们兴起了追求社会正义与民族解放的单纯理想。然而却也牵动了一场思想论战——民族主义论战,并引起安全相关单位的注意而引发台大哲学系事件。 本书记述他们的情谊,和那个在苦闷中仍然充满改革希望的年代 -
留德十年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 -
我的文学生涯
本书是作者亲自执笔的人生传记,从时间上来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 1914-1922年,1923-1930年,1931-1938年,1939-1946年,1947-1954年。在传记里,作者不仅用深情描写了自己的故乡——南浔,也对自己的一生做了详尽的叙述。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