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江南小镇

    作者:徐迟

    这是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
  • 季羡林谈师友

    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谈师友》作者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紧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茫然相对。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
  • 罗素回忆录

    作者:伯特兰·罗素

    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的伯特兰·罗素,是公认的当代思想巨人,集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与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罗素一生中写作了《物的分析》、《心的分析》、《数学原理》和《西方哲学史》等四十余部重要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数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以及政治领域。作为“悖论”学说和“类型论”的创建人,罗素的成就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进入中年以后,罗素关于道德、政治、教育、和平主义等方面的著述,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的精神面貌;晚年,他更是积极反对制造核武器和越南战争,成为全世界理想青年的鼓舞者。 罗素曾于1920年应邀到中国讲学一年,其讲稿曾在中国出版,书名为《罗素五大讲演》。回国后,他写了《中国的问题》一书,论述了中国将在20世纪历史中发挥的作用,盛赞中国传统文明,并寄望中国人能再造一种新文化,以矫正有严重缺陷的西洋文化。 1950年,罗素因巨著《西方哲学史》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评价说:“罗素于74岁时写成的巨著,拒绝了无法理解的僧侣式文体和晦涩,而运用敏锐、冷静、机智和深沉功力,使其充满非凡特性与魅力。即使从纯文学的观点来看,他的《西方哲学史》也属于永存不朽之作。”
  • 胡适口述自传

    作者:胡适,唐德刚

  • 亲历历史

    作者:张贤亮,杨宪益,叶兆言,冰心,徐友渔,万

    张贤亮见证的死刑和性,叶兆言的文革记忆,朱正琳的铁窗岁月,徐友渔的大串连,许志英的“五七干校”,邵燕祥妻子的生活碎片,杨益宪的四年牢狱生涯,还有冰心老人写给家人的温馨感人的书信……在本书这些著名作家的回忆中,文化大革命不再是个宏大、抽象的字眼,不同角度的叙述将人带入了私人的、日常的细节之中,一个时代变得具体鲜活,记忆被赋予了见证的力量。
  • 作者:张允和,张兆和

    《水:张家十姐弟的故事》主要内容: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20世纪20年代,她们创办了家庭刊物《水》,中间停南多年,1996。年在九十多岁韵张允和的倡议下复刊,此拳被称为“大奇迹”。《水(张家十姐弟的故事)》精选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张家四姐妹和她们的六个兄弟发表于《水》的随笔、诗词、书信等,其中无论是正史传记还是稚子童言,莫不生动有趣,从各个方面反映了这个大家族一百多年来的风雨变迁,具有很高的史科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夫妻之间患难与共的绵绵温情,更是给人温暖、让人感动。随文配有大量张氏家族老照片,图文并茂,让人赏心悦目。
  • 我与悲鸿

    作者:蒋碧微

    《蒋碧徽回忆录》1966年在台湾出版时,被《皇冠》杂志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成为众多读者追捧的畅销书。本书是《蒋碧微回忆录》的第一部。 蒋碧微出生于江苏宜兴书香名门,天生丽质,才艺俱佳,18岁时和徐悲鸿一见钟情。1917年,蒋碧微瞒着家人与徐悲鸿远赴日本、法国。1927年,蒋碧微随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回国,生下儿子伯阳。三年后,徐悲鸿因“师生恋”与蒋碧微的感情出现裂痕。1933年,蒋碧微随徐悲鸿第二次赴欧,她出色的交际才能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帮助徐悲鸿成功地举办了中国近代名家绘画展及个人画展,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迈出第一步。期间,徐悲鸿经过与法、德、比、意等国著名艺术家进行切磋和交流,逐渐形成融会古今中外技法的独特风格。此后,徐悲鸿声誉日隆。然而,两人经过二十多年的痛苦煎熬,仍未能破镜重圆。1945年,蒋碧微与徐悲鸿劳燕分飞。 蒋碧微用平实的语言,详实地记录了28年来她与徐悲鸿从相识、相知、相恋到分手的情感沉浮的心路历程。
  • 我的读书生涯

    作者:赵萝蕤

  • 李敖议坛哀思录

    作者:李敖

    《李敖议坛哀思录》是继《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后的第三本自传,也是敖迷们翘首以待五年李敖的最新作品。取《李敖议坛哀思录》这个名字,李敖说,就是指别人都死了,只有他还活着。 《李敖议坛哀思录》是李敖在三年“立委”任内经历的点点滴滴。有他决定参选的始末,有当选的花絮,有在议会的锋利质询,有对部会官员的嘲讽批评,还有和“立委”同仁的有趣闲聊或私密互动。书中还大爆“立院”同僚的猛料,像未婚的女“立委”李纪珠还是处女,而邱毅在“上床”前,还要先读他的著作……
  • White Tiger

    作者:Xianyi Yang

    It all began with a dream. A young woman saw a white tiger leap into her lap. It was both auspicious and unlucky—her son, the fortune-teller said, would grow up with no brothers, and his father's health would be endangered by his birth. That son, however, would have a distinguished career, after going through many misfortunes and dangers. The dream was prophetic. The child was his mother's only male child and his father died of illness when the boy was only five. He grew up during the wartime and period of political turmoil in China, passing through many troubles, and he has had a very distinguished career. He is Yang Xianyi, renowned scholar,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This delightful memoir of Yang Xianyi gives a candid and entertaining account of himself as a lighthearted and mischievous young man who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learning of European culture, ancient and modern, when he studied at Oxford in the 1930s. But it is also the illuminating self-portrait of a deeply patriotic intellectual living in a China under the throes of change, giving rare insight into the survival of a courageous, witty and principled individual during the harsh century of Chinese liberation.
  • 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

    作者:海明威

    品嚐原汁原味的巴黎「河左岸」,唯有加入海明威這席「流動的饗宴」, 踏過他的足跡,哈錢、扯淡、賭馬、忍飢、啃舊書攤、泡咖啡館…… 《瀑布上的房子:追尋建築大師萊特的腳印》、《花.骨頭.泥磚屋》作者 成寒 以溫潤柔煦的譯筆、豐美的圖片,讓上世紀文豪眼中的巴黎乍現眼前。 如果你夠幸運, 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 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一九五○年 海明威致友人   1957年秋天,海明威在古巴開始動筆寫這本書,關於1921年至1926年他和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的那段歲月:初嚐作家生涯、窩咖啡館寫作、與文友扯淡、賭馬、忍飢受餓、逛塞納河畔舊書攤、在莎士比亞書店借書,與費滋傑羅邂逅並和喬伊斯、龐德等人擦身而過……巴黎的生活永遠寫不完,因為巴黎總是值得眷戀。這裡寫的是早年的巴黎,當海明威很窮、但很快樂的那段日子。   在台灣,許多讀者把《流動的饗宴》當作巴黎的深度旅遊書,帶這本書去巴黎。海明威當年所寫的場景,而今已是巴黎的地標,所交往的藝文人士多已成為世界要角。書中的場景不僅是海明威的回憶,亦是許多到過巴黎的人難忘的回憶;而還沒去過巴黎的人,嚮往著追尋海明威的足跡。這是一本令全世界書迷一讀再讀的散文回憶錄。 名人推薦: 「人生不及一句波特萊爾,遊手好閒也能有一種高級的百無聊賴。」 ──作家 莊裕安
  • 走出非洲

    作者:[丹麦] 卡伦·布利克森

  • 绞刑架下的报告

    作者:(捷克)伏契克

  • 我亲历过的政治运动

    作者:萧克 等

  • 卡夫卡对我说

    作者:[捷]古斯塔夫·雅努什

    1920年3月的一天,生活在布拉格的17岁中学生古斯塔夫·雅努什的父亲要求他明天穿得整齐些,他要带他去见一个人。第二天,雅努什来到劳工工伤保险公司四楼父亲的办公室。父亲说他已经发现了雅努什在暗中写诗的秘密,并抄写了全部交给他在法律处工作的同事卡夫卡博士评价。 年轻的雅努什初见这位《变形记》的作者时,觉得他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平民,只不过“长着一双漂亮的灰蓝色眼睛”。卡夫卡博士向他伸过手来。“在我面前你不用害羞,我也交一大笔电费。”(也许是暗示他同样常常彻夜写作)。他笑起来。从此以后,雅努什常常去见他,他们有时在布拉格老城的环形路上散步。
  • 十年携手共艰危

    作者:许广平

    《十年携手共艰危:许广平忆鲁迅》:这套丛书汇集了国内外有关鲁迅的回忆录和研究文字,是迄今为止关于鲁迅研究的一次较为全面和规模较大的文献汇编。《十年携手共艰危:许广平忆鲁迅》作者是鲁迅先生夫人许广平,她曾经出版过《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鲁迅回忆录》等专着或文集,《十年携手共艰危:许广平忆鲁迅》从中选出若干篇编辑而成。
  • 切尔诺贝利之花

    作者:[法]艾玛纽埃尔·勒巴热

    1989年,19岁的艾玛纽埃尔在电视上目睹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2007年,已是知名漫画家的艾玛纽埃尔亲身前往切尔诺贝利,参加了为期两周的驻地创作,他克服了严重的手疾,描绘了那片土地上真实的景象,记录了生活在“隔离区”的形形色色人们的人生故事。 一本最真实也最让人意外的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实录。 本书简体中文版将全球独家收录艾玛纽埃尔2012年探访福岛隔离区之后创作的《福岛核记》。 "不,我来这里并不想触碰死亡。在我看来,真正让我恐惧、迷惑我双眼的……是未知,是神秘。让我惊讶的,是生活本身。" ----艾玛纽埃尔·勒巴热 “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我们尚且承受,我们如此欣赏它, 因为它泰然自若,不屑于销毁我们。每一位天使都是可怕的。”——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 劫余录

    作者:[法]阿伯拉尔

    本书是中世纪法国哲学家阿伯拉尔的回忆录,原文由拉丁文写成,写作时间推定为1132年或更晚,是中世纪最早的一批自传作品之一。为补充写作背景,并充实篇幅,成书时另选取了作者与爱人爱洛伊丝的往来书信,及英文版编者贝蒂•雷迪斯写作的《导言》,与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