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洄澜

    作者:齐邦媛 编著

    本书为《巨流河》回响的纪念文集,由齐邦媛本人编著。 分为评论、访谈、来函三个部分,从千篇文字中精选近百篇。收录的文章包括简媜、陈文茜、林文月、王德威、王鼎钧、席慕蓉等作家的文字。 千川注入江河,洄澜激荡。 我这一生,很够,很累,很满意。……我一生都在奉献,给家庭、学生,但愿服务期限满的时候,从这个人生到另一个人生,当我过了那个界限时,我的船没有发出沉重的声音。 《巨流河》是我从内心深处写给世界的一封恳切的长信,至此心愿已了,留下祝愿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四年间,来自世界各角落的文字直扣我心,读了又读,每篇都不忍释手,只有用一本书,在此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了解与交流,而找回旧谊重叙生死契阔,也在此书内做个永久的相逢纪念吧。 我深感人间深情洄澜冲激之美。我充满感谢与你们在书里书外有缘相逢。 —— 齊邦媛
  • 昨天的云

    作者:(台湾)王鼎钧

  • 获救之舌

    作者:[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卡内蒂享誉世界的三部曲回忆录的第一部,记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这套三部曲回忆录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传记作品。在三部曲回忆中,作者追溯自懂事起,直至成年后发表第一部作品的横跨30多年的生活,学习,思考历程。
  • 我的罗陀斯

    作者:吴亮

    这部野心勃勃的回忆录,扫描岁月,排查往事,试图将七十年代庞大的国家叙事,转成一个上海少年的私人传记——吴亮可能做到了,纷乱的文革,变为这部传记的密集注脚,其中,每一细节,都用吴亮饱满的中低音宣称:这是他的七十年代。 ——陈丹青
  • 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

    作者:齊邦媛,王德威

    內容簡介 本書為齊邦媛、王德威教授主編,收入與老兵、眷村、探親有關的散文/小說。入選文章之作者包括:孫瑋芒、朱天心、張啟彊、蕭颯、白先勇、桑品載、李黎、王幼華、張曉風、戴文采、遠人、李渝、袁瓊瓊等當代名作家。本書完整體現了台灣外省族群的離散故事,譬如少小離家的老兵、眷村族群、海峽兩岸開放大陸探親的感人故事、偉人將軍的歿落、外省人兩代之間的代溝問題、外省人來台的心境等。本書也將台灣歷史上這一頁長期被爭論的議題給予適當的文學定位,將之予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本書並有齊邦媛、王德威教授的序,清楚交代編纂此書的心路。本書堪稱二OO四年度台灣總統大選時的台灣人應該重新反省自己的必讀書,也是泛藍軍、綠陣營應予以重視的預言書。本書英譯本已於二OO四年初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 耳中火炬

    作者:埃利亚斯·卡内蒂

    这是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内蒂享誉世界的三部曲回忆录的第二部,记述了作者青年时代的生活。卡内蒂,1981年诺贝尔获奖者,地位不次于卡夫卡的文学大师,以德语写作的英国作家。除《获救之舌》外,自传的另外两本在国内均为首次出版。
  • 流动的盛宴

    作者:海明威

    在所有关于巴黎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可能是其中最著名的。《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的青春记事,关于他20世纪20年代在巴黎的生活。一个青年作家的梦想和努力、生活和爱情,还有名人八卦都在其中。如今这本书中所提及的人、事、物,都已经是巴黎“文化名片”的一部分。本书也是海明威亲自修改完的最后一部作品。 上个世纪二○年代,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时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所有有关巴黎的个人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历史记忆。虽然我们绝对无法判断,当年海明威在稿纸本上写下那些句子的时候,这些照片有没有悄无声息地潜入他的意识深处。但我们要把这些照片和海明威的文字放到一起,在栩栩如生的“拼图板”上镶嵌这最后点睛的一块。我们想这样来试试看,它能不能成为一个有所不同的全新文本。
  •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作者:胡颂平 编著

    胡颂平先生在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将先生晚年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除了编入《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的以外,都收入这本书里。 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难能可贵地体现出他的日常生活状态、晚年的思想与智慧。无论对研究者或普通读者,本书都是重要的参考读物。 今天回想当年面对面的谈话,我个人常有如同“江海之浸,膏泽之润”的感受。但愿一班尊敬胡先生而不得及见的年轻朋友分享我的感受。 ——胡颂平 ********************* 在胡适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本书作者一直侍奉于左右,像学徒,秘书,助手,又是记录言行的史官。我们应该感谢胡颂平先生,给后人留下了这部堪与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相媲美的著作……喜欢近世典故的读者读起此书来会更津津有味。胡适一生交际广泛,老来对各种人物不免有所品评,尤其是私下言谈,更少顾忌,读来颇广见闻。 ——贺卫方 我向很多人推荐《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非常翔实,非常零碎,但是读过以后会觉得每天跟着胡适,他的片言只语会影响你。我偏爱鲁迅,这些年才开始走近胡适,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还会再读好几遍。 ——陈丹青 在最初的一年里,胡适并不知道胡颂平在记载自己的言行,有一天偶然得知后,胡适先是诧异,继而说:“你还是当作我不知道地记下去,不要给我看。将来我死了之后,你的记录是有用的。”正因为初衷便是默默如实记录,而胡适本人也未加润饰与干涉,从而得以让后来的众多读者通过胡颂平的记录,从胡适的生活细节中一窥他的真实一面。 ——刘炜茗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无疑为文化史、学术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或许正因为是“晚年”,而且又是“谈话录”,才别具价值。中国人向来认为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从心所欲不逾矩”,谈话不像口述那么正规,所以这种随意的方式处处将胡适的真性情“口述实录而立此存照”,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化的胡适就这样慢慢走近读者。 ——唐小兵
  • 知堂回想录

    作者:周作人

    本书是周作人晚年的一部自述传,是作者最后、也是篇幅最长的作品。全书共分四卷,文笔平和冲淡、亲切而不失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连载的方式,首发于《南洋商报》,1970年在香港出版单行本。书中保留了许多现代文学、社会的重要史料,又在追述往事中节引了大量作者以前有关作品,堪称反映周作人一生著述旨趣的“集大成”之作。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文中多有跑野马处,或者还跑的不很够,亦未可知。但野马也须在圈子里跑,才有意思,这却极不容易耳。”大致仍旧遵循一己惯常路数,行文风格亦是典型的“知堂体”。 《知堂回想录》本拟写至五四为止,末了却将一生经历写出,其中多有过去未介绍者,叙述往事间或移用此前有关作品,又抄引自己多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谓之“集大成”亦无不可。
  • 饿乡纪程 赤都心史 乱弹 多余的话

    作者:瞿秋白

    本书是瞿秋白作品的新刊,共收录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乱弹》、《多余的话》四部旧籍书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瞿秋白的思想及个人所处的历史年代。文章中史料丰富,感情真挚,不妨一阅。
  • 负暄琐话

    作者:张中行

    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集为《负暄琐话》,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出版以后,国内外报刊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
  • 總是淒涼調

    作者:章詒和

    人在陰影中待久了,便成了陰影的一部分,有些東西靠時間和生命,是無法沖洗和帶走的,即使抹去了,想必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以另一種形式與我們不期而遇。 -- 章詒和 人生向晚,處在動蕩的政治時局與瑣細的日常生活之間的雙重夾擊下,更加重了內心的悲情與恨意。「大江東去響寒潮,總是悽涼調」。這不只描繪了程硯秋唱腔之所以表達這分悲傷,也刻劃了章詒和數十個寒夜裡的驚悸;他們一個用那低迷委婉、延綿起伏的純粹聲腔,一個用那嘔心泣血、如椽之筆,訴說那荒謬時代難以言喻的傷痛與扭曲。 這本書裡因有告密、臥底而顯得沉重,而這些告密者、臥底人,都是章詒和父母的朋友,甚至還聯繫著兩代人的情誼,所以,下筆時她常常淚流不止。這期間章詒和三赴新疆,希望藉由天山腳下的一草一木和浩淼的沙,讓蒙塵的心靈得以修復,還原人心固有的溫軟澄澈。這些殘陽裡的人物,消散了紅塵,因為她知道現世浮華和晚世尊榮都會隨風散去。
  • 英子的乡恋

    作者:林海音

    《英子的乡恋》是林海音所著的有关“个人记忆”的散文集。作者以纪实和可亲的文字,记述了个人经历中的一些情景记忆、感触。书中文章分三部分,分别为“平凡之家”、“英子的乡恋”、“文坛行走”,书末附作者“年表”。
  • 随记光阴

    作者:乔海燕

    《随记光阴》是一个知青的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作者乔海燕经历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随记光阴》中一篇篇故事的主人公原型,都来自于作者亲历的历史。这些人里,有为朋友而甘愿下乡的好人,有在被禁锢的时代仍保持独立思考的思想者,有躺在戏台下方就为看女演员裙子里有没有穿内衣的生产队长,有年轻时理想飞扬却被社会的正反两面都推开成为落伍者的女医生…… 在大时代掀起的狂风巨浪中,他们载沉载浮,没有名字,没有面孔,没有身份,但透过这些文字,他们的七情六欲、生死悲欢、卑鄙高尚,他们的悲悯、辛酸、无奈、荒诞、希望、幽默,都真实鲜活地呈现给读者,折射出时代的动荡变迁对小人物命运的左右和影响,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对普通人苦难命运的终极关怀。 《随记光阴》写作风格以白描为主,画面感强,丰富饱满,举重若轻,充分刻画出人物性格的复杂立体多面,文字质朴、平静、生动、有趣,即使在哀痛中也透露出活泼的气息,是这部作品极为动人的特色。 海报:
  • 锯齿啮痕录

    作者:流沙河

  • 人生一瞬

    作者:詹宏志

    年歲漸長,記憶發酵。 孩提往事一幕幕,如此鮮明多彩,卻令人心生疑惑:「這一切都是真的嗎?」詹宏志遠離童年,墜入關於記憶的提問,這是四歲的水中之光?還是少年暴雨下的迷濛山路?他搜索自己,企圖從靈光一閃的畫面中,建立起自己私密的個人史。 而這正如同他遠遊世界的歷程一般,每一幅地景乍然停格,暈染著光圈,一秒、兩秒,北海道大雪,尼泊爾牧羊少女嫣然一笑,彷彿有著什麼逗引著他,他於是也停下來,輾轉思索,他想知道屬於自己的故事。 詹宏志穿越時間的旅程,回憶紛至沓來,只有他在自我的鏡影中,瞥見黃蝴蝶幾隻飛,窗際布滿想像的星斗,水妖的歌聲若隱若現,海邊飄來蒼白的女屍,如一朵盛開的花。詹宏志勇敢地在記憶的甬道中劃下一根火柴,一瞬之光,點亮生命的迷彩,他意外憶起夏日清晨未醒的蜻蜓,而草蛇從光裸的腳背上游過去,時間彷彿凍結千年之久。 幼年的自己,貪看天色的流轉與人事的流轉,「坐在窗口,他會看見這些人生的重覆,以及它的荒謬與無關緊要,如果他坐得再久一點,譬如說一兩百年,他或許也可以看到朝代的更替和歷史的興衰,也一樣是荒謬重覆和無關緊要」。詹宏志與童年對話,自己的故事清晰得如同觀看他人的影片一般。「他有時感到超出年紀的哀傷,甚至動搖了童真。」 然而記憶大雪紛飛,淡季人生的異國旅館,如果展開的是一本推理小說,一處一處陌生的人情與風景,就成為遺忘憂愁與創傷的藥引。 詹宏志是一位永遠不合時宜的時空旅者,常常在錯誤的季節來到一個地方,只因他心有所悟:「大自然在最孤寂的時候,也有遺世獨立的孤寂絕景,你往僻靜之處走去,它也饗你以安寧的身心盛宴」。當你不隨人事喧囂流轉,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沙漏節奏讓生命流逝。 於是詹宏志的旅行,是把自己拋擲到世界盡頭的場地裡,「心境已老,想知道的卻是老靈魂的來歷」。旅行是濃縮的人生,而人生中偶然的遭遇,一個個一閃即逝的過程,力量憾人、纏綿不去,詹宏志深深了解,自己將帶著這種種不明意義的畫面走向餘生。因為那就是自己的故事了,一如時光的啟示。 人生一瞬,記憶如落英飄遠。書分二輯,輯一是生命時間軸下的凝思與追憶,輯二則是旅程地景上片刻的忘我與不可忘懷。 目錄 輯一  時間 記憶之柱 1956/煤炭堆上的黃蝴蝶 1958/父親回家時 1959/水中之光 1960/海上漂流的花朵 1960/羅斯金的憤怒 1961/蛇 1961/木瓜先生 1962/張望者 1962/我爸爸的恐龍 1964/穿山小孩 1967/後車站 1968/繁星若夢 1958/風雨中的計算機 1969/山路 1969/珊瑚礁中的龍蝦 1970/小刀 1970/稻田舞女 1970/當睡人醒來 1975/但願少年有知 1978/孔子雕像下 1982/咖啡應有的樣子 1982/咖啡館裡的革命者 1984/依莎貝拉的來信 1986/給我全世界 1997/賽蓮之鄉 1998 輯二 地方 祖谷溫泉 日本.四國/治癒的旅行 日本.日光/山陰道上 日本.山陰/驚喜的晚餐 日本.九州/火與海的國度 日本.九州/奧入瀨溪谷 日本.東北/雪埋的旅館 日本.立山/煙中巴士 日本.北海道/國民休閒村 日本.北海道/雪國的誘惑 日本.北海道/三大蟹邂逅 日本.北海道/冰下魚 日本.北海道/步行食遊 日本.北海道/史蒂文森窮病之處 美國.加州/波士頓的私家偵探 美國.波士頓/鱈魚角的同性戀旅館 美國.鱈魚角/距離 美國.德州/回到沼澤地 美國.紐奧良/菜單上的語言 法國.巴黎/來到巴黎的康有為 法國.巴黎/獻給約瑟夫.虎克 英國.倫敦/一個人的餐酒 義大利.翡冷翠/喜瑪拉雅山麓下 尼泊爾.那加闊/在那遙遠的地方 尼泊爾.那加闊/走到世界的盡頭 俄國.勘察加/富麗怪奇 香港
  • 宫女谈往录(上下册)

    作者:金易,沈义羚

    《宫女谈往录(上下)》自出版以来深受欢迎,一再重印。此次再版,修订全书,调整结构,补充内容,并随文配入二百四十多幅清宫旧藏照片,图文并茂,更具可读性。后附作者等人回忆录数文及近年来报刊杂志上的评论文章多篇。
  • The Woman Warrior

    作者:Maxine Hong Kingston

    A first-generation Chinese-American woman recounts growing up in America within a tradition-bound Chinese family, and confronted with Chinese ghosts from the past and non-Chinese ghosts of the present.
  • MEMORIES OF MYMELANCHOLY 苦妓追忆录

    作者:马尔克斯

    “在我90岁时,我决定给自己一个礼物,与一个年轻的处女过夜。” 于是便寻去了那家他经常去的妓院,便发生了整个故事。 《苦妓追忆录》的故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讲一个老记者为了庆祝自己的九十大寿,特地找了个14岁的处女圆房,以示自己雄风犹存。没想到上床之后,他才发现,少女已被鸨母用了药,整夜昏睡不醒。老头子看着身边少女的青春胴体,不仅打消了取其贞操的念头,而且发现自己竟然爱上了她。
  • 领事先生

    作者:吕西安•博达尔(Lucien Bodar

    他是中国百姓的洋大人,还能讲一口四川话。他是军阀们的朋友——或者敌人,他卷入了20世纪初中国大地的历史与阴谋。他是法国领事先生。 本书获1973年联合文学奖。 我丈夫(吕西安·博达尔)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度过了童年,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他一直牵挂着她,对她有恨,也有爱。这三部小说是他的尝试,他一次又一次,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国度。——玛丽-弗朗索瓦丝·勒克莱尔 吕西安·博达尔的自传体小说之所以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读者,凭借的是对传统中国丰富细致的描写。他行文运墨很容易使人想到浩浩奔泻的黄河。——迪迪埃·塞内卡尔 这本书写的是作家父亲阿尔贝·博达尔在中国四川的往事,它跟《领事之子》、《安娜·玛丽》组成了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带有自传性质的三部曲。我的父亲阿尔贝·博达尔在我三岁那年调任法国驻成都领事。当时的成都既是川滇军阀势力斗争的矛盾焦点,又引起了英法两国的殖民利益冲突。围绕着鸦片和军火贸易,一条连接河内到成都的铁路计划在领事先生脑中慢慢成形,于是印度支那总督梅尔兰、青红帮头子杜月笙、云南军阀唐继尧、法国政治流氓杜蒙纷纷卷入了臆想的阴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