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徐铸成自述

    作者:徐铸成

    全书内容分两类:作者在“文革”期间,向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等机关上交的“思想汇报”和交代材料。其中,思想汇报主要是讲自己的生活近况、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当时政治文件后的体会和对当时政治事件的看法等。交代材料主要是应专政机关的要求,对自己的一些主要社会关系和经历、与《大公报》和《文汇报》有关系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回忆讲述。 这样的历史文本,自是难得的“文革”文本,为那段历史存一份史料,让后人多一份感性认知,同时对彼时彼地的知识分子生活、处境、心态有一认知,在“文革”类书籍中堪称独特。
  • 总统笔记

    作者:鲍里斯·叶利钦

    《总统笔记》内容简介:1991年8月至1993年10月,全世界目睹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苏联8月政变的失败从而导致一个帝国崩溃,冷战结束,一个新的国家俄罗斯独立。但俄罗斯的路并不平坦,总统与共产党的国会冲突不断,直至发生武装冲突。鲍里斯.叶利钦在这一系列变故中,无疑一直处在旋涡的中心,在此书中,他以当事人的角色,对在这些日日夜夜里发生的事件及个人的感受以笔记形式记录下来。这是真实历史,也是当事人的心路历程。
  • 生机无限

    作者:文洁若

    这是血肉丰盈的文字,这是椎心蚀骨的文字,我们听到强劲悲凉的朔风之中,走兽的号啕与鬼卒的狞笑,更触摸到在冻土与坚冰之下,生命与人性的春天不可遏止的萌动,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
  • 禁地青春

    作者:魏世杰

    故事发生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221厂,通过叙述近百个人物的生活、爱情和人生际遇,生动展现了核武研制那一段艰苦卓绝、惊心动魄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画卷。 作品中的三个中心人物魏、江和林,通过农村社教结识并成为挚友,三人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遇,成为贯穿作品的一条纵向主线。十年浩劫期间,221厂受到了空前的摧残和破坏,科技人员在逆境中受难、挣扎,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魏、林之间的坚贞爱情,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磨难,最终有情人未成眷属…… 作者魏世杰曾在221厂工作和生活了10年(后又在四川核基地工作16年),作品内容是其亲身经历,其中的背景、人物、故事细节均还原于历史。 作者写作的意图,不是全面记述核基地的创业发展历史,只想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核基地生活:它不是一部史诗作品,它是为核基地的大小人物画像的“清明上河图”。
  • 我的家在蜜糖湾

    作者:[美] 海伦·库伯

    《我的家在蜜糖湾》内容简介:我的家在蜜糖湾?蜜糖湾在哪里?表面上它在遥远的非洲利比里亚,事实上却一直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虽然蜜糖湾有偷心贼,有可恶的流氓,有可怕的战乱,却也有我们永远不能遗忘的童年,以及挚友……随着作者踏上已经面目全非的蜜糖湾,读者也仿佛走回了内心的原乡。
  • 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作者:丁伟志 主编

    2010年是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钱锺书著作的研究者及亲朋好友等特写文章以兹纪念。本书共分四辑,第一辑是对钱锺书学术思想的宏观论述;第二、三辑是钱先生的同事、学生及亲朋好友等的回忆文章,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讲述他们眼中的钱锺书;第四辑多是对钱先生学术专著的研究。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组稿并编定。
  • 太监谈往录

    作者:信修明

    太监是封建专制的产物和人类文明史的毒瘤,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史上留下美誉或恶名的太监虽然不乏其人,但真正有权势者毕竟少之又少。清朝鉴于前代宦官干政的惨痛教训,对太监的管制更是十分严格,基本上没有祸乱宫闱的现象发生。太监多源于饥民,由于生活所迫才走上了这条不归之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实际上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属于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本书整合了多名晚清太监的回忆录作品,内容包括《宫廷琐记》(信修明著)、《清宫太监回忆录》(马德清等述、周春晖记)和《太监往谈录》(耿进喜述、朱家溍记)3个部分。均为“目之亲睹,身之亲历”,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记录了作者的太监生活及相关的宫廷见闻。虽然他们在清宫的服役时间、服务对象不尽相同,文化程度、思维定式各有局限,所述内容或多或少与事实存在误差,但由于都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却可以弥补史料之缺。将一个个零碎的细节连缀起来,呈现给读者的便是一段鲜活细腻、有血有肉的历史。 此次出版,编者订正了部分文字疏误,对某些不甚准确的内容加以注释说明。并对《宫廷琐记》进行了重新标点,在确保作品原貌的前提下,对原作内容做了相应的归类、整合。
  • 我这九十年

    作者:任均 口述,王克明 撰写

    《我这九十年:1920-2010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内容简介中:在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中,我们和周围许多人一起,经历了艰苦生活、胜利喜悦,也经历了政治运动、人事变迁。现在,大部分朋友陆续故去了,大多数故事也不为人知了。但那许许多多事情,有的能显出人格品德,很有些道义真情;有的能翻出历史真相,可作为前车之鉴。 关于这《我这九十年:1920-2010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的写作,我的第一标准、第一要求,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即,说我所知,写我所知,有一说一,真实诚实。
  • 何方谈史忆人

    作者:何方

    《何方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何方党史笔记的集结。它不是单纯从亲历、亲闻写起,而是从大量的史料出发,旁征博引,梳理了毛泽东与张闻天关系的演变,客观地澄清了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这段关键性的历史,具体而微地表述了自己多年的观察心得与体会。、第二部分是作者对师友纪念文章的汇集。新中国成立后,何方长期担任张闻天的助手,先后担任驻苏联大使馆研究室主任和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是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从他的怀念文字中,可看出张闻天、刘英、李一氓、宦乡、李慎之、陈乐民。孟用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学者的伟大的精神追求与人格风范。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首次披露。
  • 九死复生

    作者:陈复生

    《九死复生:一位百岁老红军的口述史》内容简介: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百岁老人,这是一部追寻信仰的无悔篇章,这是一段难以割舍的世代情缘,这是一曲保卫工作者的华彩交响。 这是一位百岁老红军陈复生的口述史,记录了他在抗战时期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反映了老一代革命者们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私奉献。
  • 实力与原则

    作者:布热津斯基

    这是一部记载卡特政府期间美国对外政策和对外活动的回忆录。作者布热津斯基,在卡特执政的四年间一直担任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作者以其亲身经历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美国所遇到的重大国际事件和参与的国际会议、谈判、活动等,生动描绘了作者密切参与和策划的戴维营谈判、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伊朗人质危机事件处理的前后过程、背景、内幕和结局。同时反映了美国政府内部和高级领导人之间的政见分歧和矛盾冲突。循着作者回忆的线索可以看到美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美苏两个大国争夺与妥协的情况以及卡特外交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作者在书中论述了卡特外交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特点;分析了这一阶段美国对外政策的成败得失;并为卡特的一些决策进行辩护;总结了四年间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今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和原则。本书还回顾了作者在职期间的一些出访活动和与重要国际人物会晤的情景,印象和评价。
  • 一个国民党女兵的日记

    作者:赵显裔

    《一个国民党女兵的日记》讲述主人公安琪几乎没有遗物,在那个她去政工队报到时提着的小皮箱里,我发现用几层报纸裹着的一个绿色布面的本子,是她的日记。纸已经发黄变脆,字是用钢笔写的,蓝色墨水已经失去光泽变成灰色,淡淡的像被水浸过一样。字迹清晰秀丽,字里行间透着日记主人的才气。我说了许多“磕头话”,又塞给村长几张“大团结”,才答应我把日记本和几张旧照片带走。 回来后,我一连用了几个晚上把日记读完,仿佛亲眼看到一个花季少女被命运无情的摧残和折磨,从而也注定了她以后大半生的悲惨。我没有因此感到悲伤或是感动,但却感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我无法言语那种感觉,也许这种震撼并不只是来自安琪和我个人,更多的还来自“天下无敌”的国民党“王牌军”的最终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我看到这本日记的时间和安琪写这本日记的时间整整隔了四十年,而现在大家看到这本日记的时间和我重新整理这本日记的时间又整整隔了二十年,前后一共六十年,这是一段多么漫长而厚重的历史啊。 我知道这本日记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因为1948年对于国共两党来说都是具有特别意义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和不那么完善的保护,让日记原本有着严重的缺损,我对此深感愧疚,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整理日记并且公开发表的一个重要原因。 读者对象:大众读者、30-60岁(主流人群的父母的礼物),对过去那个时代有着缅怀的人、国共两党的人,主流人群中,也有部分人很热爱,当成一部精彩的小说来看。
  • 谷牧回忆录

    作者:谷牧

    《谷牧回忆录》记述了自己的早年生活、求学经历、革命生涯,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的开拓历程,有革命生涯的峥嵘多彩,有建设年代的殚精竭虑,更有作为“改革开放新政策的得力的实施指挥员”的艰辛开拓。回忆录中既有作者本人的亲历亲为,也有作者把自己摆进去对党的事业发生的一些曲折和失误的反思。因此,这本回忆录“无论作为党的历史中的一些侧面的剪影,还是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革命和人生历程的记述,都是很珍贵的。过来人、当代人、未来人读一读它,都会从中获益的。”
  • 从战争中走来

    作者:张胜

    《从战争中走来》是想给父亲的书。作者说:我能天天和父亲在一起了。就像两个匆忙赶路的人,放下一切烦忧琐事,静静地回顾走过的旅程。在那些温馨的清晨和黄昏,我们坐在什刹海边那所居住了近40年的四合院里,听他一点一滴地回溯往事。父亲款款而谈,我间或提问,他时而激动,时而感伤。他的经历和情感,拍打着我的心灵,冲刷着我的思绪,我沉浸在不可名状的感动之中。不知不觉间,我为父亲录下了满满一箱磁带。
  • 钏影楼回忆录

    作者:包天笑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是包天笑的晚年回忆。包天笑名公毅, 字朗孙,1876年生,江苏苏州人,天笑是他的笔名。 包天笑是近代著名作家,“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圣手。他1906年初加入《时报》馆后,始终在文坛与报界驰骋,著有《留芳记》、《春江梦》、《上海春秋》,译有《馨儿流浪记》、《迦因小传》等,在当时都脍炙人口。这部回忆录,是他移居香港后完成的。 包天笑生活的时代,是社会民情激荡,沧桑巨变的时代。他以作家兼做报人,一生交游广阔,上至官僚政客,下至妓女流氓,品类不一,阅历十分丰富,对社会的政情、世情与民情,都有深入的体察和了解。他写这本回忆录时,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但记忆力恒逾常人,对苏州风物与民初人物的描绘,尤其楚楚有致,亲切感人,令人有历历在目之感。为社会文化史与地方风俗史,保留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而文笔的随心所欲,摇曳多姿,也令人叹为观止。 自序 缘起 我的母亲 上学之始 上学以后 我的父亲 三位姑母 我的外祖家 自刘家浜至桃花坞 中落时代 儿童时代的上海 延师课读 记姚和卿先生 我的近视眼 儿童时代的娱乐 坐花船的故事 在新年里 我的拜年 自桃花坞至文衙弄 记顾九皋师 桃坞吴家 扶乩之术 出就外傅 记朱静澜师 读书与习业 小考的预备 考市 县府考 院试 观场 读书与看报 自文衙弄至曹家巷 面试 父亲逝世之年 父亲逝世以后 适馆授餐 订婚 进学 入泮 记徐子丹师 求友时代 西堂度曲 外国文的放弃 东来书庄 木刻杂志 译小说的开始 苏沪往来 烟篷的故事 名与号 钏影楼 结婚 初到南京 记蒯礼卿先生 在南京 金粟斋译书处 金粟斋时代的朋友 重印《仁学》 金粟斋的结束 巡游译书处 回到苏州 吴中公学社 重帏弃养 葬事 到青州府去 记青州府中学堂(一) 记青州府中学堂(二) 青州风物 青州归来 移居上海之始 新闻记者开场 在小说林 息楼 女学校教书 女学生素描 《时报》的编制 集会结社 编辑杂志之始 还乡一二事 一天的临时记者 编辑小说杂志 在商务印书馆 记余党沈寿事 春柳社及其他 《时报》怀旧记(上) 《时报》怀旧记(下) 回忆狄楚青 日本之游 参观《朝日新闻》 记上海《晶报》 钏影楼回忆录续编 续编自序 关于《留芳记》(上) 关于《留芳记》(下)
  • 记忆深处的“老人艺”

    作者:张定华,辛夷楣,张桐

    书中分别以孩子和成人两种不同的视角,讲述了“老人艺”的风风雨雨。口述者张定华曾在《大公报》任职,自30年代与曹禺同台演戏,50年代后进入北京人艺工作,任人艺总导演(焦菊隐)办公室的秘书。作为北京人艺成长、发展的见证者,她以第一手材料记录了焦菊隐、曹禺,以及活跃在人艺舞台上许许多多著名艺术家的身影。张定华的孩子——辛夷楣和张桐姐弟,儿时生活在人艺宿舍——史家胡同“56号人艺大院”,他们分别以细密的笔触,回忆了几十年前在人艺宿舍大院与首都剧场度过的快乐时光,描述了人艺众多的演员、导演、人艺大院的孩子们,以及那些精彩纷呈的话剧。
  • 我从燕京大学来

    作者:侯仁之

    《我从燕京大学来》内容为:侯仁之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从燕京大学来》反映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求索心路。书中精选早期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七篇作品,其中包括三篇学位论文;书中还收录了作者的八篇回忆文字,回顾了燕园生活,以及洪业、顾颉刚、邓之诚等对作者学术生涯的颇多教益。
  • 粉墨春秋

    作者:盖叫天 口述,何慢 龚义江 记录整理

  • 何廉回忆录

    作者:何廉

  • 潮流与点滴

    作者:陶希圣

    《潮流与点滴》的意思有三层:其一是潮流中之点滴,其二是从潮流看点滴,其三是从点滴看潮流。 书中的篇章,不是文,而是笔。所谓“文”,是有组织有条理的作品。所谓“笔”,是片段的意想,或一时的感触,随手下笔,随笔写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