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八十自述》内容简介:这部口述回忆录,忆叙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百年的风雨历程与沧桑巨变,不仅是一个知识分子个人及其家庭命运的记录,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和一段历史的侧影,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
八十溯往
《八十溯往》为“海豚文存”之一,沈昌文编著,是由海豚出版社出版的。 《八十溯往》收录了我唯一的完整学历、学徒生涯纪程、学习做出版、我和因是子老前辈的因缘、我与三联书店的三段因缘、在追求特色中前进、开放·品格·服务、——纪念三联书店恢复建制五周年、三联书店六十周年时的一些感想等内容。 -
百战归来认此身
本书以自传形式表现了革命家曾志同志不平凡的一生。是一本对人生、对智慧有很强启迪性,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一本书。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第一线接触了许多当时的重要人物,提供了许多大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全书生动地描绘了在特殊年代里,血与火的较量、生与死的考验、生活的真实和残酷、革命者的意志,作为女人的情怀、一个女人承担起各种我们现在不可想象的重担、所经历的不凡的人生。 -
章开沅口述自传
作为当代中国著名史学家与教育家,章开沅先生一生历经世变,阅尽沧桑,其丰富阅历,不但能补正史之阙,也能为对民国以来历史感兴趣的人们提供很多掌故,还能以长者的智慧给人以启迪。本书由章先生口述,尽量保持历史原貌,呈现了晚近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不少生动历史细节,娓娓道来,于不经意间,让读者领略近百年历史剧变。 -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I:世纪初生
1925年8月20日,从巴黎驶回美国的列车还有几个小时就要开动, 21岁的夏伊勒却收到了一封改变他一生的信。 世纪初的美国喧嚣、吵闹、贪婪、腐败, 而巴黎,则是灯红酒绿的世界梦幻之都。 这时的欧洲民主还未衰落,专制尚未兴起,正享受着战争前难得的和平。 这里有伟大的画作, 精美的歌剧,绝伦的美食,诱惑的红灯区; 还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伊莎朵拉·邓肯五花八门的名人轶事…… 和威廉·夏伊勒独一无二的故事。 本书是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一卷,另两卷是《噩梦年代:1930—1940》《旅人迟归:1945—1988》。 夏伊勒出生于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为了逃离那里的保守氛围,他来到欧洲,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他在伦敦报道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巴黎报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飞行,在日内瓦报道国际联盟的会议。作为记录者,他见证了菲茨杰拉德夫妇、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伊莎朵拉·邓肯等人的生活片段,有时自己也置身其中。对于大洋彼岸的故事——芝加哥的地下之王、“猴子审判”、风靡全美的“肖托夸集会”、哈定时代的丑闻等等,夏伊勒也娓娓道来。一幅欧美大陆世纪初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一位故事高手……现代史中那些欧洲重量级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对他们的精准描述,堪比作者对自己的描述。——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作者 活在历史中的人……非常易读,描写了大量有趣的、戏剧化的故事。——《纽约时报》书评 非常感人,绝对值得一读……第一部分是对美国的思考,在重述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生活时有一种酸甜参半的味道……(在第二部分)他带来了对欧洲的新闻体书写。——《星期六书评》 清醒而活泼、睿智而温暖——所有的元素一应俱全,并且正当其时。——《纽约客》 诚恳……富于探索精神……作者的一生和历史比翼齐飞,他照亮了后者。——《洛杉矶时报》 -
钏影楼回忆录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是由著名学者张玉法、张瑞德主编,台湾龙文书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出版的一套现代中国人物自传,于2014年起,内地首次引进这套丛书,陆续出版。丛书的作者分别来自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教育、新闻、出版、学术、文艺、宗教各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以兼容并蓄的方式,容纳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作品,尽量保留各方面的记录,为读者展示历史的多种断面。自传写作时间多在上个世纪前半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人文特色及语言习惯,具有史料价值。丛书所选作品,有些系首次公开发表,有些绝版已久、流传不广,有些虽有重印,但内容欠完整。本系列书力保作品原汁原味,忠实于历史记录,内容充实完整。 《自我演习以来》系我国著名报人、小说家包天笑的回忆录。 包天笑幼年家道中落,就读于表姊丈朱静澜处和二姑夫尤巽甫处。可谓之凡人,但他却不流俗,非凡超群。转徙逃难的痛苦使他倍加用功,博览群书,靠自学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了维持生计,他17岁即开门授徒,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1894年,考取了秀才。1900年与友人合资在家乡开办了东来书庄,并自任经理,尔后又集资发行《励学译编》;1901年,他创办了《苏州白话报》,内容以政论、新闻为主。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深受欢迎。1908年,他加入江苏教育学会。 25岁时,包天笑经人推荐去江苏候补道员蒯光典家任家庭教师,次年,受蒯光典的委托在沪筹备金粟斋译书处,先后在启秀编辑局、广智编译所、珠树园译书处任职。1906年,他31岁时正式移居上海,开始主编和编辑了许多有影响的刊物,如《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等。他受聘为明星电影公司编剧,又创作了数部电影剧本,撰写了多篇影评剧评。1909年加入南社,在南社第三次雅集上,当选为庶务。 1936年,61岁的包天笑与鲁迅、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署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七七事变”后,积极为《申报》、《南京晚报》撰稿。1947年,包天笑由上海去台湾居住,次年赴香港。1973年,包天笑在香港法国医院病逝,享年98岁。 -
一百个人的十年
文革”已经过去,它对众多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是什么?“文革”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文革”到底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百个人的十年》为我们似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作者冯骥才试图以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经历,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这本《一百个人的十年》将使“文革”的受难者们感受到某种东西以使内心获得宁静,使那些“文革”的制造者们从中受到人类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终生不安。
-
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
在本书中,李敦白对自己的一生做了详尽的回顾和分析,从出生、家庭、求学、树立信念、追求理想、参加美国共产党,到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交往,参加“文革”的经历,两次长达16年的牢狱之灾,在中国收获的爱情,以及80年代重新回到美国。他自称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在访谈中涉及大量中国当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他对中国革命、中国历史、人类前途命运等的观察和思考。 -
邓力群自述
在纪念邓力群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邓力群自述(1915—1974)》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近日将在全国发行。 出版方介绍,此次出版的《邓力群自述》由邓力群口述录音整理而成,记述了作者1915年至1974年六十年的经历。全书既有要人大事的描述,又有切要精到的评析,既是邓本人的回忆,又为党史、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邓力群在本书后记中说,本书初稿完成于2008年,此时他的视力已经很差,但仍听读了各章文稿,提出修改意见,直至2010年基本成稿。 -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一卷,另两卷是《噩梦年代:1930—1940》《旅人迟归:1945—1988》。 夏伊勒出生于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为了逃离那里的保守氛围,夏伊勒来到欧洲,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夏伊勒在伦敦报道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巴黎报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飞 行,在日内瓦报道国际联盟的会议。作为记录者,夏伊勒见证了菲茨杰拉德夫妇、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伊莎朵拉·邓肯等人的生活片段,有时自己也置身其中。对于大洋彼岸的故事——芝加哥的地下之王、“猴子审判”、风靡全美的“肖托夸集会”、哈定时代的丑闻等等,夏伊勒也娓娓道来。一幅欧美大陆世纪初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二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旅人迟归:1945—1988》。 面对纳粹魔鬼突然出现的严峻考验,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报道。夏伊勒亲眼见证希特勒攫取权力,横扫欧洲,在与纳粹新闻审查机制的斗争中跟踪报道了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并随德军的铁骑前往比利时、法国。文字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临场感,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导演评论音轨”。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三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噩梦年代:1930—1940》。 1940年,阔别祖国十五年的夏伊勒返回了美国,继续对战争的广播报道。冷战到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夏伊勒因“左翼”倾向名列《赤色频道》刊物,由此丢掉了工作,与老友默罗反目,不得不靠写作和演讲勉强度日。写作生涯起起伏伏,《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给美德关系制造了麻烦。随着时间流逝,旧友接连故去,夏伊勒最后一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看到以前心仪的街道和美食,却有心无力,无限唏嘘。 -
钻石婚杂忆
《钻石婚杂忆》主要内容简介:我和老伴邓懿1938年結婚,到1998年整六十年,恰恰是一甲子,也就是所谓的钻石婚纪念,禾彭寿在《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申曾说:“夫妇偕老,诗人播为美谈,其有结混至六十年者,尤为古今所罕见。”他列举了乾嘉年间冯成修,梁同书等人的例子,谓“俱以白首齐眉,重行花烛之礼,家庭盛世、较重宴鸣琼林者,更为难得已”《钻石婚杂忆》所说的“钻石婚杂忆”是以结婚的每个“十年纪念”为纲,同时追忆这期间的一些事情,因而称之为“杂忆”,这个“杂”字不仅是指事情的复杂,就文字的形式而言,也是很杂的。……我的意思是,利用这种多样性的方式,把几十年来所经历的各种复杂情况,——如实地反映出来。 -
君子之交如水
《君子之交如水》作者深沉凝重的笔触,珍贵的私家老照片一一随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你将走入一段远去的时空,亲灼章乃器及其故友旧交们的音容笑貌。这些文化名人性格各异,其声音如今渐成绝响,留下的惟有历史的悲怆…… 年华似水,冲刷不掉的是对那个年代的记忆。 -
科涅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本书原名《方面军司令员战争回忆录》(1941-1945),作者苏联元帅科涅夫(1897—1973年)是苏军著名军事统帅,苏联1945年5月战胜法西斯德国的10个方面军司令员之一。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科涅夫先后担任过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北方面军、草原方面军、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斯摩棱克交战,莫斯科会战、库尔期克会战、第聂伯河会战。解放柏林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两次获得“莲花 联英雄”称号,为找败法西斯德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书是科涅夫的战争回忆录,书中真实生动地记述了科涅夫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战斗历程,既有战争初期的痛苦失利和艰苦考验。又有关键时期的根本转折和通向胜利的慢长曲折。此书翻译是根据2000年的新译本,比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版的的译本,增加1941年和1942年的回忆内容,对1943年-1945年的内容也进行增删,并收入科涅夫生前未发表的对斯大林领导苏联卫国战争的记述评价。使全书再出了苏联红军指战员保卫祖国的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反映了科涅夫是一位思维独特而又富于创造性的指挥员,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对研究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心灵之旅
《心灵之旅》收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梁思成、林洙夫妇珠联璧合的文集。《心灵之旅》分为正编副编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体为梁思成建筑方面的文稿,主要系其古建调查报告,辅之林洙的导读、梁思成自少年至成年的大批珍贵照片、还包括部分梁先生自己的古建摄影。其品位非常适合大众阅读欣赏。第二部分为附录,约占《心灵之旅》二分之一分量。附录为梁思成晚年与林洙的通信。这部分内容,从未公开面世,可谓首度曝光。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身体孱弱,情怀细腻,思想矛盾,追求进步的老人梁思成,这批珍贵资料,对后人了解和研究梁晚年思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
在出版界二十年
本书除叙述个人经历之外,还讲述了二三十年代上海出版界的掌故,介绍了礼拜六派、创造社等文学流派的情况.有心的读者亦能从中窥测到民国社会的风貌以及上海作为文化中心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作者与现代著名学人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交往的轶事在该书中也有所展现. 当我们今天重新捧读这本书,从作者的娓娓道来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历,还可以真切的感受道那个时代的出版氛围。 张静庐在书业活动中的经营才能,个性化的出版性格,以及鲜明的出版思想。使他成为同行中极具”霸气”与”才情”的出版家在风云际会的民国年间他的成功的绝非偶然。 -
比我老的老头
《比我老的老头》一书出版后广受读者追捧,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此次增订珍藏版,补收入了黄永玉刚完成的新作《为什么老头儿号啕大哭?》和一篇回忆聂绀弩先生的长文,并特邀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为书中所写人物绘制肖像插图。 在这本具有黄氏独特风格的书中,黄永玉先生用风趣且另类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他相识的那些“比他老的老头”:钱钟书、沈从文、李可染、聂绀弩、张乐平、林风眠、张伯驹、许麟庐、廖冰兄、黄苗子、郑可、陆志庠、余所亚……通过这些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们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在与这些艺术大师的相遇、相识、相知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是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 此书制作印刷精美,是高档礼品书,且具收藏价值。 -
流逝的岁月
这是一位老革命家的回忆录,与其说是回忆录,不如说是对历史问题的反思批判书,书中的历史问题不是秦皇汉武,不是唐宗宋祖,也不是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更不是华盛顿罗斯福,而是我党从延安到文革时期那段最惊心动魄却又最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段历史,只有这样有过切身经历又有反思精神的老革命写出来,才有真实性,才具震撼力。不信?请看!延安整风时,组织上对待那些不与党“一条心”的“两条心”们,作者写道:当时把追查称为劝说,由三四个人组成一个劝说小组,每个人劝说两三小时,三四个人轮流劝说。而被劝说(追查)多则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能休息,其身体的疲乏和思想紧张的程度非身历其境的人所能想像。所谓劝说,就是要你“坦白”。你“坦白”一点,他们再追问一步,一直要把你追向成“特务”,才能了事。为了要你坦白,他们有的可以跪在地上劝你,说你只要“坦白”,就可以和党“一条心”干革命了,否则你不可能在革命阵营中有一立足之地。再比如,抗战胜利,作者在河北永年做县委书记,某次审讯汉奸宋品忍时,愤怒的群众冲向审判台,竟活剐了汉奸,后到的人只能捡了两三根骨头,边走边说:“吃不了你的肉,拿你的骨头回家让狗啃,也算解恨了。” 还比如,1957年反右时,人民大学的葛佩琦经组织上反复动员,针对党说了几句很一般的话,谁知却先被《人大周报》,后被《人民日报》诬为“要推翻共产党,杀共产党人 ”, 最终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连哥嫂也不能幸免。 这样的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没有经历过的人哪能想象得出来,并写出来!当然,作为回忆录,作者还回忆了几位当初一起闹革命的朋友,作家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多才多艺,书法篆刻皆通,因组织上的原因,可惜晚年得了“精神飘逸症”,作家李锐的父亲李成之(李直)比作者还早闹革命,因为几次政治运动上的错划,最后却迟迟落实不了政策。 -
鹰犬将军
前言 我是湖南湘乡人,生于公元一九○七年。先世多为文人,曾祖父蟾桂公曾随左宗棠去到西北,在甘肃省任过县知事、知府等职。祖父公卿和父亲宪文均饱读经书,但未踏入仕途,只在故乡耕读自娱。我父亲为地方兴办学校及各种公益事业,与人排难解纷,极为乡里所推重。 我年幼时,父亲教我背诵古文诗词和阅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直到今天尚深印脑海。我的母亲姓彭,闺名玉贞,秉性慈祥,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生子女六人,都是躬亲抚养教育。我们的家境并不富裕,仅是一个小康之家,约有二十亩田地,雇有一名长工,还够不上称为富农。我母亲恤老怜贫,常尽其所有帮助他人,这种德行,乡亲们无不感激赞叹。她骂信佛教,我后来于役军旅,尽管我掌生杀大权,但从未枉杀一人,这都是受我慈母教诲的影响。我母亲由于抚养一大群子女,操理家务,备极辛劳,不到五十岁就病故了。 我上有三兄,除三哥尚在外,均已先后物故,下有一妹,尚健在,现住长沙。 一九三○年冬我任团长时,经友人之介,得识冷兰琴女士。她当时是一位相当有名的钢琴家,执教于中央大学音乐系及金陵女子学院,我们于一九三三年春结婚,生有子女五人。时值抗战军兴,余率部浴血奋战,无暇顾家,悉由吾妻负责,千里奔波,辛劳备尝。她患有先天性的高血压症,不幸于一九四九年六月因脑溢血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她不仅仪态万方,而且磊落大方,不同凡俗,其言其行,对我的帮助和启发颇大,结婚十六年,情感深厚,她的早逝,是使我十分伤感的。 子女五人,于一九五一年起,各自在不同的情况下,由台湾、香港到了美国,现散住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丹佛等地,都已成家立业,第三代共有十人,第四代已有两人,真是四世同堂。我于一九六一年在北京与易吟先女士结婚,迄今二十四年。一九八○年我们经中央批准,来美探亲,原定一年回国,由于子女们的坚留,负责我们的生活费用,并为我们申请了在美国的永久居留权,因此我们现在定居于纽约。 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止,这五年多时间里,我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主要就是写稿和审稿。我就亲身经历的事情,如实地写了二十八万多字的材料,但从未想到要出书。 去年文史会同仁认为我所经历的时代,正处在我国历史上大变动的时期,我所写述的资料,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的一个侧面,劝我将所写资料编整印发,我考虑再三,如客观上认为我所写的资料可供史学研究者参考,就没有拒绝的理由,因此同意了。 历史就是历史,周恩来总理曾一再强调说“文史资料的工作方向要对,要存真,要实事求是”,这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为所谓长者、尊者避讳。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死伤二百多万人,曾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这个历史事实不能抹杀。但事实也证明蒋介石在抗日战争初期并未树立打到底的坚强决心,致使军队遭受了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我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时期,各个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有增无已,甚至大唱瓜分中国的论调;国内军阀连年内战,民不聊生,基于爱国热情,觉得青年非奋起救亡图存不可。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共产主义,更不知有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是朦朦胧胧,只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人物。在十六、七岁时,我成为爱国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其后间道赴粤,投考黄埔军校,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毕业后于役军中,参加统一广东的战斗,随后又参加了北伐战争、八年抗日战争,受过几次伤,在日本留学时坐过牢,都是基于爱国主义而奋不顾身的。当然,我也走过一些弯路,犯过严重错误。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进行了抗美援朝,抵制了俄国人企图控制我国的巨大压力,反击了印度、越南的侵略,任何外国人在我国犯了罪,都要受到我国法律的制裁,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这使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是祖国尚未完全统一,国家仍然相当贫穷落后,一九八○年我到了美国,会见了不少老朋友,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虽已是垂暮之年,总乐意和大家谈论祖国的统一和加速祖国四个现代化。 当过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曾说过:“中国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籍华裔学者现任旧金山大学校长吴家玮先生根据这句话加以引伸说,这应该是香港、台湾与大陆统一后的中国。他希望旅美华人应该群策群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我十分赞赏和同意这种意见。我认为凡属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这个伟大目标而努力!但也有已经完全丧失了国家民族意识的极少数民族败类,指责我是充当中共的鹰犬,台湾一位著名的政论家李敖先生为此写了一篇《鹰犬将军》(见附录),纽约的北美日报转载此文时加了编者按语,其中说:“宋希濂将军在垂暮之年,身在美国,远离国共两党,但因屡屡出面呼吁祖国统一大业而为人争议。这里被争议的焦点是宋将军应该效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还是应该效忠于政党?甚至于效忠于领袖个人?显然宋将军选择的是前者。这对仍然受着几千年封建意识影响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我的思想和少年时代一样,那时是救亡图存,现在是祖国的统一和祖国的富强。北美日报编者的这几句按语,可说是我这位行将八十高龄的人一生的总结。我十分感谢这位素无一面之缘的李敖先生为我所写的《鹰犬将军》,并决定用这篇大作作为本书的书名。 宋希濂 一九八五年六月于北京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